分享

读懂了秦国士兵这两封家书,就读懂了半部秦史

 好了明理 2018-03-21

1975年,湖北云梦县睡虎地4号墓出土了秦军士兵的两封家书(木牍)。

读懂了秦国士兵这两封家书,就读懂了半部秦史

其一:(二弟黑夫和三弟惊写给大哥衷:11号牍。木质。长23.4厘米、宽3.7厘米、厚0.25厘米。正面5行,249字;背面6行,残存110字。)

二月辛巳,黑夫、惊敢再拜问中:母毋恙也?黑夫、惊毋恙也。前日黑夫与惊别,今复会矣。黑夫寄益就书曰:遗黑夫钱,母操夏衣来。今书节(即)到,母视安陆丝布贱,可以为襌裙襦者,母必为之,令与钱偕来。其丝布贵,徒〔以〕钱来,黑夫自以布此。黑夫等直佐淮阳,攻反城久,伤未可智(知)也,愿母遗黑夫用勿少。书到皆为报,报必言相家爵来未来,告黑夫其未来状。闻王得苟得(以上正面)

毋恙也?辞相家爵不也?书衣之南军毋……不也?为黑夫、惊多问姑姊、康乐孝须(嬃)故尤长姑外内……为黑夫、惊多问东室季须(嬃)苟得毋恙也?为黑夫、惊多问婴记事可(何)如?定不定?为黑夫、惊多问夕阳吕婴、匾里阎诤丈人得毋恙……矣。惊多问新负(妇)、妴(婉)得毋恙也?新负勉力视瞻丈人,毋与……勉力也。(以上背面)

其二:(惊写给衷:6号牍。木质,已残。残长16厘米、宽2.8厘米、厚0.3厘米。正面残存5行,87字,背面残存5行,81字。)

惊敢大心问衷,母得毋恙也?家室外内同……以衷,母力毋恙也?与从军,与黑夫居,皆毋恙也。……钱衣,愿母幸遣钱五、六百,布谨善者毋下二丈五尺。……用垣柏钱矣,室弗遗,即死矣。急急急。惊多问新负、妴皆得毋恙也?新负勉力视瞻两老……(以上正面)

惊远家故,衷教诏妴,令毋敢远就若取新(薪),衷令……闻新地城多空不实者,且令故民有为不如令者实……为惊祠祀,若大发(废)毁,以惊居反城中故。 惊敢大心问姑秭(姐),姑秭(姐)子彦得毋恙……?新地入盗,衷唯毋方行新地,急急急。(以上背面)

读懂了秦国士兵这两封家书,就读懂了半部秦史

木牍之秦字多难以辨识,加之字迹漫漶,且有残破,经专家整理成上述木牍之内容。根据11号木牍和6号木牍的内容可确知或推知以下秦国历史信息:

1、秦国士兵需自备衣服和费用。木牍记载从军的黑夫和惊向家里要衣服、布和钱,反映了秦国士兵需自备衣服和费用,这与现在从军,国家包办衣食住行截然不同。从军作战,不仅艰苦,而且时刻都有生命危险,秦国为何还要让士兵自备衣服和费用?士兵的作战激情从何而来?

这要从秦国实行军功爵制说起。商鞅由魏入秦先后于公元前359年和公元前350年进行的两次变法都有针对军队的改革,最重要的是:“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级制度。”商鞅建立的军功授爵制度规定,凡行伍中人,不论出身门第,一律按照其所立军功的大小予以赏赐。即便是秦国的宗室也是这样,宗室未立军功者不得列入宗族的簿籍,不得拥有爵位。

秦国的士兵只要斩获敌人“甲士”一个首级,就可以获得一级爵位(公士) 、田宅一处和仆人数个。斩杀的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就越高,赏赐就越重。证据是敌人的首级。如果一个士兵在战场上斩获两个敌人“甲士”首级,他做囚犯的父母就可以立即释放。若他的妻子是奴隶,也可以转为平民。 如果军功杰出,岁俸不低于450石粟米,并可衣食600户的租税,也可养士(自己的家臣与武士)。二十级爵位(彻侯)岁俸1000石粟米,约合现在的30750公斤,对应大将军之职。打一次胜仗,小官升一级,大官升三级。 在军中,爵位高低不同,每顿吃的饭菜甚至都不一样。获三级爵位的有精米一斗、酱半升,菜羹一盘。两级爵位的只能吃粗米,没有爵位的普通士兵仅能填饱肚子。秦汉时人们一天吃两顿饭,也正难为无爵的精壮士兵了。

当官为吏必须有爵,无爵者不能当官。有爵者犯罪,可减轻处罚,既可“降爵赎罪”也可“以爵抵罪”。有爵者56岁即可免役,无爵者到60岁方可免役。有爵者,用爵位赎免身为奴婢的亲人。与无爵者相比,一级爵位甚至抵得上无爵者年的戍边期和若干千钱。爵至不更(第四级爵)以上者,免除更役。

军功爵具有巨大的诱惑力,获取军功是平民跃升为贵族的唯一手段。给尔一个彻底改变命运的机会,与免除自备军饷相比,有霄壤之别。士兵当然也非常看重光耀门庭、改变命运的爵位,故木牍言:“书到皆为报,报必言相家爵来未来,告黑夫其未来状。闻王得苟得……毋恙也?辞相家爵不也?”

孙子说:凡兴兵十万,征战千里,百姓的耗费,国家的开支,每天都要花费千金。在战争中,粮食是集中供应的,尽管有些是从敌对国家就地获取的,但国家耗费还是海量的,而军人自备衣服和费用,无疑会极大地减轻国家负担,有利于军队的长期作战。

同样,对军人的惩罚也是严酷的。军有千人以上,“有战而北,守而降,离地逃”者,处如下刑罚:“身戮家残,男女公于官”。“什伍连坐”规定:一伍中有一人逃跑,其余四人就要受罚,如果能戴罪立功斩敌首级一颗,则可免除刑罚。“百将”、“屯长”率领自己的兵卒在作战时若得不到敌人首级,“百将”或“屯长”是要被杀头的,如果“百将”和他麾下的一百名兵卒或“屯长”和他麾下的五十名兵卒能得到朝廷规定的敌人首级数目,“百将”或“屯长”可以升爵一级。

读懂了秦国士兵这两封家书,就读懂了半部秦史

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兵马俑,规模宏大,栩栩如生,有两个令人费解的现象:其一,秦国的士兵没有一个人戴头盔,一些士兵戴的是麻布做成的小圆帽,更多的士兵则把长发盘在头上,挽成一个个发髻;而中级军吏头戴双板长冠,高级军吏头戴双尾鶡冠,也没有戴头盔的。其二,秦国的士兵们肚腹微凸,现代人称作“啤酒肚”“将军肚”。

在战场上生死拼杀的士兵,怎么可以不戴头盔这种个体防护器具呢?这毫无疑问会增大士兵伤亡的机会和比例。是秦国穷吗?秦国自商鞅变法起,国力日益强盛,士兵不戴头盔显然与穷无关。事实上,秦国结合玉器加工工艺制作的石质头盔和铠甲,设计理念先进,不仅注重外观美,而且更注重实战需要。以盔甲装备的军队的数量也庞大,号称“带甲十万”,军官穿鱼鳞甲,士兵穿石质甲胄,就连战马也配石铠甲。韩非子披露:秦人听说要打仗,就顿足赤膊、急不可待,兴奋得嗷嗷叫,根本就无所谓生死。司马迁在《史记》中也同样记载:战场上的秦军竟然袒胸赤膊,索性连仅有的铠甲也脱掉了。原来,秦国士兵打仗不戴头盔,是渴望多杀敌、不怕战死的表现。既然渴望多杀敌而不吝惜生命,那就不必头戴妨碍杀敌效果的头盔。秦国士兵打仗不戴头盔,甚至脱去铠甲,显示了其勇武和自信,无疑会从气势上压倒敌人。

作为能征善战的士兵,怎么会出现肚腹微凸的富态?一般来讲,作为士兵在高强度的军事训练和频繁的战场厮杀环境中,是不容易形成如此体形的。事实上,秦国士兵训练有素,战场上的厮杀也是家常便饭,问题还是出在他们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上。秦国士兵在两军开战之前,一般都要喝酒,因为酒壮英雄胆嘛。酒至微醺,豪气胆量陡然升起,打起仗来就不惧生死。难怪古书会这样写道:微醺的秦国士兵科头跣足,袒胸露背,英勇无比,左手提着兵器,右胳膊下夹着俘虏,疯狂地追杀自己的对手。六国的军队和秦军相比,就像婴儿碰到了大力士,怯夫碰到了猛士,双方之战犹如千钧之力击于鸟卵之上……只要遇见了这样的虎狼之卒,那么,任何一支军队都无法幸存。

秦国军队的勇敢既是军功授爵制度催生的,也是严刑峻法逼迫出来的。问题是,这样的“勇敢”不仅对敌人残忍,对自己人也毫不留情。据考古发现,秦狱吏“喜”用竹简记载了秦军攻打刑丘时发生在部队中的两起案件。在攻打邢丘的战斗中,士兵甲斩首了敌人一个首级。士兵乙企图杀死士兵甲,据首级为己有,却被第三个士兵发现,图谋不轨的士兵乙当场被捉拿归案。另外几枚竹简上说:两个士兵为了争抢一个首级而大动干戈。

读懂了秦国士兵这两封家书,就读懂了半部秦史

2、秦之社会依然奉孝道重亲情。木牍透出浓浓亲情,黑夫和惊对亲人的思念与惦记溢于言表,并非后世史书所言,“ 秦与戎狄同俗,有虎狼之心,贪戾好利而无信,不识礼义德行。苟有利焉,不顾亲戚兄弟,若禽兽耳”。社会风气败坏到了“借父耰锄,虑有德色;母取箕帚,立而谇语”的地步。

其实,秦代很重视社会风气的淳化。比如对待孝,秦律及司法解释道:老人控告儿女不孝,要求判以死刑,应否经过三次原宥(谅解,宽大处理)的手续,不应原宥,要立即拘捕,勿令逃走。(原文:免老告人以为不孝,谒杀,当三环之不?不当环,亟执勿失。)殴打祖父母,应黥为城旦舂。(在脸上刺字,男的罚修筑城墙,女的罚为公家舂米,相当于劳动改造”)如殴打曾祖父母,应如何论处?与殴打祖父母同样论处。(原文:「殴大父母,黥为城旦舂。」今殴高大父母,可[何]论?比大父母。)

在会稽石刻中,秦始皇针对当地经济、文化和风俗较为落后,男女关系较乱情况,特别指出:“饰省宣义,有子而嫁,倍死不贞。防隔内外,禁止淫泆,男女絜诚。夫为寄豭,杀之无罪,男秉义程。妻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可见,秦始皇也十分注意改变落后的风俗习惯,并力图用严厉的制裁匡正风气、改变习俗。

读懂了秦国士兵这两封家书,就读懂了半部秦史

3、木牍透露了秦国灭楚战争的概貌。11号木牍记“直佐淮阳,攻反城”;6号木牍记“以惊反城故”,所记者为秦王政二十三年秦灭楚的战争。根据田余庆先生的研究和李开元先生的补证,秦王二十二年,正当李信和蒙武所统率的秦军在郢陈的南部和东南部大败楚军,准备乘胜进攻楚国首都寿春,一举攻灭楚国的时候,身在郢陈的昌平君起兵反秦,攻占了郢陈,切断了李信军的后路,使攻楚的秦军陷于前后受敌的苦境。于是,李信军不得不停止攻楚,回师进攻郢陈,结果被楚军前后夹击,大败而归。木牍中的“反城”即郢陈。

李信铩羽而归后,楚军以郢陈为基地,大举进攻秦国,迫使秦王亲自到频阳陈谢请求王翦复出。王翦率领六十万秦军,大体沿着李信进攻楚国的路线,收复失地,攻打郢陈,在久攻不下的情况下,王翦以秦军一部包围郢陈,自己亲率秦军主力南下,攻取平舆,大破楚军,又乘胜东进,深入楚国境内,攻克楚国首都寿春,俘虏了楚王负刍。黑夫和惊可能就是留下包围郢陈的秦军士兵。这其间,昌平君率楚军坚守郢陈,秦军攻而无功,急得秦王亲自前来督战。这就是木牍说的“攻反城久”。当昌平君得到楚国国内不利的消息,便撤出郢陈,东去退回到楚国境内。当得到楚王被俘的确切消息后,他被楚国大将项燕拥立为楚王。王翦南下完成既定的军事任务后,率秦军主力移师北上,与楚王熊启、大将项燕统领的楚军决战于蕲县,结果楚军战败,楚王熊启战死,大将项燕自杀。秦军乘势向江南广大楚地以及臣服于楚的越地进攻,不久越君降秦,至此,楚国灭亡。

读懂了秦国士兵这两封家书,就读懂了半部秦史

4、秦国的兵役制度。黑夫和惊哥俩同时参军,这是一种义务。林剑鸣在《秦史稿》中指出,秦国的兵役制度,如《汉书。食货志》记载:男子至二十三岁以后就要服兵役,一人一生须当兵两次,一次叫“正卒”,守卫首都一年,一次叫“戍卒”,戍守边疆一年。同时,还要在本郡、县内服役一个月,叫做“更卒”。而李开元在《秦崩》中说:“依照秦政府的规定,年满十七岁的男子,都有为政府服劳役和兵役的义务,兵役和劳役不分,每年在本县服役一个月,算是常年有的徭役。除此之外,一生当中,还有一年在本地本县服役,一年在外地服役,外地或在首都,或在他郡。这两年集中的徭役,算是一生中的大役,特别是一年的外役,背井离乡,最是沉重。泗水亭长刘季,始皇帝三十五年派上了到咸阳修建阿房宫的徭役,为期一年。”两者除在当兵的法定年龄问题上有分歧外,对秦国征兵制度的理解并无二致。但因为形势的需要,秦国常常会突破或背弃兵役制度,如“长平之战”,年满十五岁以上的男子被悉数征发,如云梦秦简中一位叫“喜”的低级官吏在秦始皇三年、四年、十三年曾三次参军,凡爵自不更(第四级爵)以下、十五岁以上的男子,随时都有被征调当兵的可能。

木牍还透露一些信息,限于篇幅,到此为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