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Facebook数据泄漏要防网络巨头“分食”用户隐私

 牛人的尾巴 2018-03-21


原标题:Facebook数据泄漏要防网络巨头“分食”用户隐私

文丨令狐卿

美国Facebook的掌门人扎克伯格正在经历一场信誉危机。这家公司被揭露“出卖”了5000万用户的隐私资料,而窃取这一庞大数据的剑桥分析公司把这些资料用于政治目的,有意识地引导用户在大选时的投票行为。现在这个丑闻正在发酵,公司股票暴跌,扎克伯格很“扎心”。

这件事之所以引起轰动,是因为它暴露了用户隐私数据在大公司那里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这些大公司既依赖超大规模的用户资源,却又对他们的网络隐私抱着轻慢的态度,随时可能通过“后门”出卖数据。而这种事关重大的网络泄密卷入成百上千万的普通人,中外同理。

我们都处在社交媒体的“洗礼”当中,在享受社交时代的便利时,也时刻在网络举动中交出自己的习惯、性格、爱好等等。我们认为大公司有基本价值观来保护这一切,可事实证明,所托非人,即使是扎克伯格领导下的巨头公司,也被钻了空子,国内的BAT等网络巨头会不会做得更好?

在我们这里,搜集用户数据,分析用户的消费,将其作为商业营销的依据,指导商业模式的展开,也都是人尽皆知的事实。这种事有多普遍呢?普遍到我们习以为常、习焉不察。而商业大公司也乐于将这种盈利模式建立在用户的盲目信任上,甚至反复出卖用户隐私。

剑桥分析公司窃取五千万用户的手法很巧妙。它先设计一个性格测试的小程序运行在Facebook上,获得种子用户后,再利用小程序与Facebook的关联协议,绕过用户同意,直接获得这些用户的社交关系账户,比如朋友的账号信息、朋友圈等等,而扎克伯格明知漏洞所在。

在传播学成为一门应用学科的半个多世纪里,研究大众媒体的用户习惯,进而给予各种目的的引导与控制,始终是传播学的重点。进入社交媒体时代,传播与控制的可行性与需求量更大,剑桥分析公司应运而生,而国内许多公司的业务,也都是与它形成呼应。

在网络用户、掌握隐私大数据的大公司、同样别有用心的第三方应用软件这三方中,用户处于绝对的劣势,被设定在随时要交出个人数据的处境下,如果首先获取他们隐私的大公司缺乏保卫用户数据的价值观,一旦这个上游被“攻破”,剑桥分析公司们就会像豺狼一样“分食”大数据。

但我们很清楚,要求这些掌握一手大数据的大公司坚守秘密是很困难的,因为它们同样在使用这些数据库来赚钱,它们同样将不断裂变的商业模式建筑在用户隐私上。剑桥分析公司与Facebook不过是在不同方向上利用用户隐私数据,还真是难分伯仲呢。

 

但正像扎克伯格被揭露这件事后,“整个公司都感到不安”那样,大公司仍然是大数据行业中执牛耳的关键环节,敲打大公司,迫使它们反省、优化大数据利用的生态,迫使它们采取更干净的手段处理用户信息,进而遏制类似剑桥分析这样的“食腐兽”,仍是有效的办法,关键看压力。

在前段时间,有用户揭露受到苹果技术人员的滋扰与威胁,后者用来施压的据说就是非法获得的用户名、密码等隐私。这件事苹果公司只是泛泛表态,然后怎么处理也是不甚清楚。像这些大公司对用户隐私犯下的罪责,已经很常见,就更别提该生态中小公司的日常侵权了。

当然,在强调大公司责任,市场要给予正向反馈(比如股价缩水对扎克伯格身家的直接打击)的同时,也提醒我们用户漫游社交媒体时增强风险意识、防范意识,明确拒绝手机显示屏上跳出的第三方协议,拒绝成为大数据公司的“肉鸡”,拒绝在流量广告中被“洗脑”。

总之,我们已经被快速卷入社交媒体的时代漩涡中,每个人都会成为商业营销、网络操控等阳谋的猎物。享受便利与保护隐私从来没像今天这样矛盾过,而精明的商业大亨始终在利用这个弱点,从不会主动收敛对大数据的变现使用。扎克伯格的问题,再次敲响警钟。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