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交响世界体现出的英雄情结及对我的启示 在人类发展的长河中,艺术殿堂星汉灿烂。那星光的每一次闪耀,在人类历史上都留下了动人的一笔。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用他奋斗的一生和他的交响世界向人们展示了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的英雄情结。 一、贝多芬和他的具有英雄情结的交响世界 交响乐是贝多芬创作中最重要的一个领域。他的交响曲以表现革命斗争的英雄为中心。他一生创作了九部交响曲,这九部交响曲可以比作一篇完整的大型交响叙事诗——描写英雄生活的长篇史诗。虽然没有故事情节贯串,但都是对英雄生活的描绘,都揭示出英雄的活动和思想的各个侧面。透过音乐,我们洞察到了音乐家的思想,感受到了那强烈的英雄情结。 《第一交响曲》:是在描写英雄青年时代的景象,是新生力量和光辉理想的表现。 《第三交响曲》:又名《英雄》,它体现了贝多芬理想中的英雄形象,英雄的生活和斗争,以及英雄为崇高的目的而牺牲的思想。第一乐章主要是刻画出英雄的形象,以雄伟、果敢的总奏和弦开始,紧迫、气势如宏,体现英雄意志的充沛和锐不可当。第二乐章的音量则特别地保持在极弱和弱之间,以低沉阴暗的音色形成一个独立的声部,制造出悲壮的哀伤效果,情绪时而悲戚时而高涨。第二乐章是著名的《送葬进行曲》。第三乐章渐渐远离了沉痛的死亡问题,呈现出无比地朝气、强劲有力。最后一个乐章,也就是第四乐章,以希腊神话故事的“普罗米修斯精神”为主题,把英雄的不屈不挠,发挥得淋漓尽致,使短暂的音符变成了希望之火,让人感到做人生的“英雄”,并不是简单的冲杀,更多的是思想的冶炼和心灵的煎熬。 《第四交响曲》:揭示英雄的幻想——沉溺于个人体验和感情的世界,以及在安宁环境中的休息。 《第五交响曲》:即《命运》,它提出英雄斗争的意义和目的这一种大主题,英雄同人民一起通过斗争走向胜利。 《第六交响曲》:即《田园》,体现了另一个新的主题——英雄与大自然,细腻动人、醇和平静、洋溢着生命的活力,体现出英雄对大自然的哲学式理解和大自然对人的思想感情所起的影响。 二、贝多芬交响世界中的英雄情结给我的启示 1、扼住命运咽喉,越是痛苦,越要坚忍不拔、绝不屈服 有人说,如果把贝多芬的一生比作一部交响曲的话,那么他的一生贯穿的主题是:向命运挑战。似乎从一开始,人生对于他来说就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斗争。当贝多芬的音乐中显示出“英雄性”时,贝多芬的生活中也出现了凡是“英雄”似乎必须面对的极其冷酷的事实。本应比别人更应该拥有完善听觉的作曲家失聪,对他意味着什么呢?那就像丧失了视觉的画家一样,往往意味着事业的终结。但是,就像把十字架的死亡阴霾变成复活的凯歌这样匪夷所思的事变成可能的耶稣一样,贝多芬也做到了,做到了一个耳聋的作曲家依然能够作曲,而且作出的曲子依然永恒经典。贝多芬的九部交响曲其实就是作曲家向人类发布的宣言。他向人们宣告:人是自身命运的主人。这是一个从苦难中得到的启示,从绝望到斗争,从斗争到平静,从平静到胜利的凯旋与欢乐的过程就是人生奋斗的过程。正如他说过的那一句著名的话:“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休想使我完全屈服。” 2、以最敏锐的心灵“聆听”时代的脉搏,最经典的都源于生活 1809年12月贝多芬在一封写给友人的信中写道:“从小我就努力去理解改善的意义以及每个时代的意向。”1789年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震动了贝多芬,他狂热地向往“自由、平等、博爱”等进步思想。时代中的作曲家,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直接或间接地将那个时代发生着的重要事件或反映于他们的作品之中。《第三交响曲》(《英雄》)就是贝多芬直接反映时代的巨著。他的作品几乎成为一座法国大革命时代的纪念碑。 这不禁让我想起曾以满腔热忱投入到革命时代洪流之中的法国作曲家柏辽兹,激进、热情、曾参加过德雷斯顿起义并被当局通缉而流亡国外的德国作曲家瓦格纳,还有曾被1848年爆发的革命激动得心潮澎湃、并以自己的音乐投身于革命的时代之中的奥地利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贝多芬同这些音乐家一样,对社会给以极大的关心、与时代紧密相连,从而以完整的形式表现了当时社会问题的现实的、生动的内容。 3、不拘于成规的革新创造精神 被誉为“交响乐之父”的海顿和被誉为“音乐神童”的莫扎特都曾经是贝多芬的老师。贝多芬也确确实实“从海顿手中接过了莫扎特的精神”。但要和自己的两位老师一起成为古典乐派三巨匠、一起震动整个世界乐坛,不拘于成规的革新创造精神至关重要。从和声、节奏到乐器,所有的音乐形式贝多芬都一一打破陈规,以感性来驾驭理性、以内容来牵制形式,从而创作出了那种唤起灵魂深处永无止境的渴望、想打开通往不可能之域的冲动的永恒经典。 P.S.好久没听经典了,今天傍晚得以静静待在书房细细聆听。突然想起去年上完《音乐欣赏》课后写的一篇小感想,所以顺便贴出来。此篇完成于2005年4月23日,借鉴了许多大家对贝多芬及其作品的评论,因并非正式发表之作,故也未作一一注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