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家鱼场养了一池“跑步鱼”

 昵称35124053 2018-03-21

总面积150亩的鱼塘,设置了22个水泥槽“跑道”,草鱼、鲫鱼、鳊鱼等各种鱼儿在“跑道”上欢快地游动,水花四溅。近日,记者走访了靖江市东兴镇海镇村鑫源家庭鱼场,见识神奇的池塘生态养殖系统。

  鑫源家庭鱼场是泰州首家“零排放”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基地。农场负责人陶鑫介绍,他们采用的低碳高效养殖技术由美国奥本大学设计,通过美国大豆出口协会引入我国,近两年刚开始在我省试点。去年,陶鑫实地考察过建湖的生态养鱼场后,将自己农场的300亩养殖区拿出一半试行生态养殖。

  “150亩的水面被分割成净化区和养殖区,其中养殖区就是22个水泥槽,面积约占3.7亩,整个基础设施改造投入近500万元。” 陶鑫介绍,每个水泥槽长21米、宽5米、深2.5米,槽的四周用PC板覆盖,两端与池外的水面(净化区)相通,并隔有一张渔网,鱼就被隔在水泥槽内,水泥槽的一端在水下安装有一台“增氧推水”装置,另一端装有一台吸污泵和集污池。

鱼场.jpg

  陶鑫解释,看起来养殖面积大幅度缩水,但养殖密度高了几十倍。“传统养殖,每亩产量在800公斤左右,现在,每个水泥槽产量高达30吨。” 陶鑫说,这都归功于“增氧推水”装置,通过风机鼓风推动水流由一方向另一方不停地流动,保持充足溶解氧的同时,整个水泥槽就像一台“跑步机”,将喜欢顶水的鱼儿挤得不停地“跑步”,24小时的有氧运动使鱼的体魄更健康,不易生病,在高密度养殖环境下保持高存活率。

  “除了提高养殖密度和成活率,整个养殖系统还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养料的充分利用和残渣废弃物的有效利用,让整个池塘污水接近零排放。”陶鑫介绍,急速的水流把鱼粪、残存的饲料等推向池子另一侧的集污区,经沉淀,吸污泵将底部约60%的废弃物回收到岸边的集污池,对其进行脱水处理后,作为种植水果、蔬菜的有机肥。剩余肥水再次循环流进水泥槽以外的净化区,净化区中养有适量的螺蛳、花白鲢和水生植物等,它们依靠剩余肥水和浮游生物生存,生态循环从而真正实现高密度养殖污水的零排放。

  “这其实就是我国池塘‘80∶20’养鱼技术的升级版。”靖江市农委水产站站长朱爱奇告诉记者,早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就开始推行池塘“80∶20”养鱼技术,其基本原理就是在池塘混养家鱼、花白鲢,其比例分别为80%和20%,由号称“清道夫”的滤食性鱼类花白鲢来消纳肥水和浮游生物。但多年来,这项养鱼技术受水中溶解氧的限制,养殖密度无法进一步提高,加之肥水问题不能得到彻底解决,致使池塘淤积严重,既不能有效提高鱼质,又增加了池塘清淤成本。“低碳高效池塘循环流水养鱼技术不仅解决了原有难题,更因水质保持清洁,鱼有氧运动量大,大幅度减少了药物的使用,不仅提高了水产产量和质量,还大大提高了养殖户收入。”

  按照正常估算,池塘循环流水养殖的亩效益大概是传统套养技术的3倍多。目前,鑫源农场已经投放了5万尾鲫鱼、鳊鱼、草鱼的鱼苗,本月底将投放黄颡鱼、加州鲈鱼等,陶鑫计划等年底看看试行的情况,效益不错的话,明年将剩下的150亩水面也改造成循环流水养殖。

  据悉,今年,靖江将借助“低碳高效池塘循环流水养鱼技术”,探索青虾、白对虾、鳜鱼等高档水产品的高密度流水养殖,并在水面种植水生蔬菜,进一步优化水产产业结构,提升水产产业的质量和效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