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性与量化

 璇琮坑 2018-03-21
  非死不可,这件事,估计对很多大数据门外汉是个震撼。其实,这里面的技术,并不是想象的那么可怕。人性,是很容易量化的。
  举个例子,星座这玩意,就是古老的人性统计学。假设,人的性格,分为N个种类。你不需要知道为什么,只是需要有一个巨大的统计数据源,就可以通过相关性划分出几个大的人群。针对某一个人群的性格特点,出特定的牌,自然而然,就会因相关性出现大概率相似的行为,这就是非死不可事件的原理。
  大数据分析的前提是相关性原则,而不是因果律。计算机,并不关心具体个体,也不关心原理,只是需要针对人群分门别类的统计出相关性。传说中,在网上点击赞的数量,可以轻易的暴露出点击者的性格特点,这一点儿都不奇怪
  比如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统计上的意义就体现在你的朋友圈中违约的人多,你的概率就高,这在大数据应用中已经得到证明。关于社会,原本是研究很难的一些问题,在样本数据规模极大情况下,很多问题变得简单了。传统方法,寄希望于精准的判断每一个体,大数据时代不需要,只需要依赖统计大概率的判断
  20年前,在机器翻译领域,因计算能力有限,解决方案集中在算法层面,也就是技术。当时,在中英文对译层面,最难解决的问题就是必然出现的歧义。由于,陷入固定的思维模式,寄希望于精准、无错,导致算法无论如何解决不了逻辑问题,因此,陷入研发困难。大数据时代,彻底颠覆了这种思维,以统计相关性为基础,包容错误,依赖巨量数据来分析对译文本数据相关性,终于实现重大突破
  常规思维,会局限于对错、因果。大数据思维,会集中于对错的概率。这个道理,就像是自动驾驶撞死了第一个人,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全部汽车都采用自动架势,是不是会大幅度降低撞死概率。
  人性的量化,其实就是几十个赞而已。所谓的信用评级,当数据量达到临界点,统计分析会一目了然的看清人性中那点儿玩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