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汉语常用字1086(8)

 老榆树_yhgek 2018-03-21
700.【婴】

 (一)缠绕,被……缠着。司马迁报任安书:“其次剔毛发,~金铁受辱。”李密陈情表:“而刘夙~疾病,常在床蓐。”杜甫前出塞诗:“亡命~祸罗。”又回棹诗:“散才~薄俗。”

 (二)婴儿,初生的孩儿。老子十章:“专气致柔,能~儿乎?”列子天瑞:“其在~孩,气专志一,和之至也。”

 701.【孩】

(一)小儿笑。老子二十章:“如婴儿之未~。”(未孩:还不会笑。)孟子尽心上:“~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孩提:指知孩笑可提抱。)李密陈情表:“生~六月,慈父见背。”这个意义又写作“咳”。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不能若是,而欲生之,曾不可以告咳婴之儿!”

(二)小孩(后起义)。杜甫山寺诗:“自哂同婴~。”(哂shěn:1.微笑。2.讥笑。)

702.【亲】

(一)父母。孟子梁惠王上:“未有仁而遗其~者也。”欧阳修泷冈阡表:“始得赠封其~。”现代有双音词“父~”,“母~”。引申为亲属,亲人。论语泰伯:“君子笃于~,则民兴于仁。”[~戚]孟子公孙丑下:“寡助之至,~戚畔之。”(这是指同姓和异姓的亲属。畔:通“叛”。)左传昭公二十年:“~戚为戮,不可以莫之报。”(这是指父兄。)大戴礼曾子疾病:“~戚既没,虽欲孝,谁为孝?”(这是指父母。)注意:上古的“亲戚”所指较广,不同于现代。现代“亲戚”专指异姓的亲属。中古以来也称“亲情”。

(二)亲近,亲爱。论语学而:“泛爱众,而~仁。”司马迁报任安书:“欲求~媚于主上。”

(三)亲自。孟子万章上:“吾岂若于吾身~见之哉?”苏轼贾谊论:“夫绛侯~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

703.【眷】

(一)回顾而表示恋恋不舍。诗经大雅皇矣:“乃~西顾。”这个意义又写作“睠”。诗经小雅大东:“睠言顾之,潸焉出涕。”引申为怀恋。束晳补亡诗:“~恋庭闱。”陶潜自祭文:“畴能罔~?”又为爱。杜甫奉送鲜于京兆诗:“献纳纡皇~。”(纡yū:1.曲折,回旋。2.屈抑。3.系结。4.姓。)柳宗元愚溪诗序:“能使愚者喜笑~慕,乐而不能去也。”

(二)亲属(后起义)。这个意义也写作“婘”。史记樊郦滕灌列传:“大臣诛诸吕、吕须婘属,因诛伉。”(伉,吕须之子。)鲍照吴兴黄浦亭庾中郎别诗:“已经江海别,复与亲~违。”

704.【竹】

(一)竹。诗经卫风淇奥:“绿~青青。”

(二)八音之一,即箫笛之类。韩愈送孟东野序:“金石丝~匏土革木八者,物之善鸣者也。”(匏póo:1.匏瓜,葫芦的一种,果实比葫芦大,对半开可以做水瓢。2.八音之一,指笙、竽一类乐器。)刘禹锡陋室铭:“无丝~之乱耳。”

705.【木】

(一)树。孟子梁惠王上:“犹缘~而求鱼也。”柳宗元愚溪诗序:“嘉~异石错置。”又永州韦使君新堂记:“茂树恶~,嘉葩毒卉,杂乱而争植。”苏辙快哉亭记:“长林古~。”

(二)木材。论语公治长:“朽~不可雕也。”孟子梁惠王上:“材~不可胜用也。”又梁惠王下:“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

(三)八音之一,指木制的乐器。韩愈送孟东野序:“金石丝竹匏土革~八者,物之善鸣者也。”(匏póo:1.匏瓜,葫芦的一种,果实比葫芦大,对半开可以做水瓢。2.八音之一,指笙、竽一类乐器。)

706.【谷】

(一)两山之间的溪流。公羊传僖公三年:“无障~。”(不要拦断了溪流。)引申为两山之间的狭形地带。孟子滕文公上:“吾闻出于幽~,迁于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者。”孔稚珪北山移文:“及其鸣驺入~。”(驺zōu:1.古代养马驾车的官。2.骑士。3.随马的走卒。4.通“骤”。5.姓。)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是~也,宅幽而势阻。”

(二)形容词。走不通,没有出路。诗经大雅桑柔:“人亦有言,进退维~。”注意:这个意义只用于“进退维谷”这个成语里。

707.【壑】

山沟。国语晋语八:“谿~可盈。”(谿:即“溪”字。)张衡西京赋:“陵峦超~。”孔稚珪北山移文:“诱我松桂,欺我云~。”王维终南山诗:“阴晴众~殊。”欧阳修醉翁亭记:“林~尤美。”引申为一般的水沟,常以“沟壑”二字连用。战国策赵策四:“愿及未填沟~而讬之。”

708.【亭】

(一)秦汉时地方基层行政机构。汉书百官公卿表:“大率十里一~,~有长,十~一乡。”史记淮阴侯列传:“常数从其下乡南昌~长寄食。”

(二)秦汉以来亭所设的供过行官吏、旅客食宿之所。风俗通过誉:“为高唐令,密乘轝车径至高唐,变易姓名,止都~中十余日。”李白菩萨蛮词:“何处是归程,长~连短~!”

(三)亭子。一种建筑物,有顶无墙(后起义)。刘禹锡陋室铭:“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欧阳修醉翁亭记:“有~翼然。”苏轼喜雨亭记:“而吾~适成。”

(四)[~~]耸立的样子。曹丕杂诗:“西北有浮云,~~如车盖。”孔稚珪北山移文:“若其~~物表,皎皎霞外。”

(五)[~午]正午。李白古风:“大车扬飞尘,~午暗阡陌。”709.【台】

(一)台。一种建筑物,筑土成正方形,高一丈以上,以便观望。台上可以有屋,也可以无屋。诗经大雅灵台:“经如灵~,经之营之。”左传宣公二年:“从~上弹人。”杜甫登高诗:“百年多病独登~。”杜牧阿房宫赋:“歌~暖响,春光融融。”

(二)中央政府机关。汉代称尚书为中台,御史为宪台。唐代中台为尚书省,东台为门下省,西台为中书省,总称“台省”。韩愈柳子厚墓誌铭:“使子厚在~省时,自持其身,已能如司马刺史时,亦自不斥。”

[辨]亭,台,榭,楼。“亭”字在上古时代只指旅宿的亭和监守盗贼的亭;园亭的亭的意义是后起的。园亭的亭有顶无墙,跟台、榭、楼都不同。“台”的特点是筑土很高,也就是一种高坛。“榭”是台上的房子。“楼”和台、榭都不同:“楼”是“重屋”,楼上楼下都可以住人。

710.【郊】

(一)郊。上古时代,国都百里之外为郊。又五十里为近郊,百里为远郊。孟子梁惠王下:“臣闻~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囿yòu:1.古代帝王畜养禽兽的有围墙的园地。2.菜园,果园。3.事物聚集的地方。4.拘泥,局限,指见识不广。)引申为泛指城外(后起义)。杜甫望野诗:“跨马出~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二)祭祀名。天子每年冬至祭天于近郊五十里,所以这种祭叫“郊”。欧阳修泷冈阡表:“今上初~。”

711.【墟】

(一)大丘。这个意义本写作“虚”。诗经鄘风定之方中:“升彼虚矣。”引申为废墟,多指原来繁华而后来变为荒丘的地方。汉书贾谊传:“凡十三岁而社稷为虚。”王勃滕王阁序:“兰亭已矣,梓泽丘~。”柳宗元永州韦使君新堂记:“号为秽~。”苏辙快哉亭记:“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

(二)[~里][~落]村落,乡下许多人家聚居的地方。陶潜归田园居诗:“暧暧远人村,依依~里烟。”王维渭川田家诗:“斜光照~落,穷巷牛羊归。”

712.【材】

(一)木材。孟子梁惠王上:“~木不可胜用也。”文心雕龙镕裁:“美~既斲。”(斲:即“斫”字。)

(二)才能。司马迁报任安书:“虽~怀随和,行若由夷,终不可以为荣。”又:“夫中~之人,事有关于宦竖,莫不伤气。”杨恽报孙会宗书:“恽~朽行秽。”(“材”字语意双关,以木材比喻才能。)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仆~不足。”

713.【才】

(一)才能。论语子路:“举贤~。”司马迁报任安书:“日夜思竭其不肖之~力。”苏轼贾谊论:“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也。”

(二)形容词。有才能的。论语先进:“~不~,亦各言其子也。”[~人]宫中女官名。杜甫哀江头诗:“辇前~人带弓箭。”(辇niǎn:1.人推挽的车。2.秦汉以后特指帝王后妃所乘的车。3.乘车。4.用车载运。)[~子]有文才的人。孟浩然访袁拾遗不遇诗:“洛阳访~子,江岭作流人。”

(三)副词。才,只有,仅仅。晋书谢混传:“~小富贵,便豫人家事。”

[辨]材,才。木材的意义为“材”字所专有,不写作“才”。在“才能”的意义上,“材”和“才”通用,所以上面所举司马迁报任安书的两个“材”字,汉书写作“材”,而昭明文选作“才”。但是当用作形容词的时候,习惯上只写作“才”,不写作“材”。

714.【簿】

(一)册子,上面记录着审问的材料或罪人的供状。史记李将军列传:“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又魏其武安侯列传:“于是上使御史~责魏其。”汉书霍光传:“吏~问急。”后代成语有“对~公庭”。

(二)册子,上面登记账目、事物等。史记张释之列传:“上问上林尉诸禽兽~。”[~书]文书,档案。杜甫早秋苦热诗:“~书何急来相仍!”[主~]官名,主管文书、档案。杜甫逢唐兴刘主簿弟诗:“轻舟下吴会,主~意何如?”

715.【籍】

(一)文献,书籍。孟子万章下:“诸侯恶其害己也,而皆去其~。”又告子下:“诸侯地方百里;不百里,不足以守宗庙之典~。”班固东都赋:“盖六~所不能谈。”(六籍:指六经,即诗、书、易、礼、乐、春秋。)萧统文选序:“若夫姬公之~,孔父之书。”又:“概见坟~。”        

(二)登记册,户口册。周礼秋官小行人:“掌邦国宾之礼~,以待四方之使者。”论衡自纪:“户口众,簿~不得少。”曹植白马篇诗:“名编壮士~。”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以货窜名军~中。”[门~][通~]出入宫禁的名籍。汉时将出入宫廷者的姓名、年龄、形貌,写于二尺长的竹牒上,悬于宫门,核对相符才可进入。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太后除窦婴门~,不得入朝请。”汉书元帝纪:“令从官给事官司马中者,得为大父母、父母、兄弟通~。”后代称进入仕途叫“通籍”。意思是说宫禁中有了他的姓名。作动词时,表示登记。史记项羽本纪:“~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没]登记其财产而没收,即抄家。三国志魏志王修传:“太祖破邺,~没审配等家财货物以万数。”(审配:人名。)

(三)读jiè。通“藉”。韩非子五蠹:“则称先王之道以~仁义。”左思咏史诗:“金张~旧业。”

[辨]书,籍。在书籍的意义上,“书”与“籍”是同义词。但是,“书”偏重指书上的内容,“籍”偏重指簿册。因此,“读书”不能换成“读籍”。

716.【状】

形状,样子。世说新语雅量:“~如不觉。”水经注庐江水:“其~若门。”柳宗元永州韦使君新堂记:“然而求天作地生之~,咸无得焉。”引申为状况。史记淮阴侯列传:“告信欲反~于吕后。”“无状”二字连用,表示不像样,没有好的表现。史记项羽本纪:“秦中吏卒遇之多无~。”又夏本纪:“鲧之治水无~。”(鲧gǔn:人名,禹之父。)汉书贾谊传:“自伤为傅无~,常哭泣。”又动词。描写,描绘,描述。文心雕龙物色:“灼灼~桃花之鲜。”

717.【类】

种类。孟子梁惠王上:“王之不王,是折枝之~也。”“万类”二字连用,等于说万物。柳宗元愚溪诗序:“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引申为同类。孟子公孙丑上:“圣人之于民,亦~也。”荀子劝学:“物各从其~也。”韩愈进学解:“绝~离伦,优入圣域。”又为类似,像。左传庄公八年:“非君也,不~。”吕氏春秋察传:“辞多~非而是,多~是而非。”柳宗元愚溪诗序:“无以利世,而适~于余。”又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今之命师者,大~此。”

718.【寿】

(一)长命。诗经小雅天保:“如南山之~。”李华吊古战场文:“畏其不~。”引申为年寿,寿命。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中~,尔墓之木拱矣。”陶潜自祭文:“~涉百龄。”

(二)赠金帛、礼品、敬酒都叫“寿”。战国策赵策三:“以千金为鲁连~。”史记项羽本纪:“沛公奉卮酒为~。”(卮zhī:1.古代盛酒的器皿。2.古代一种野生植物。紫赤色,可制胭脂。)又魏其武安侯列传:“武安起为~。”又廉颇蔺相如列传:“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

719.【命】

(一)动词。命令。左传隐公元年:“~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又僖公三十二年:“君~大事。”又名词。左传宣公二年:“弃君之~,不信。”孟子公孙丑上:“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引申为使命。论语子路:“使于西方,不辱君~。”孟子滕文公上:“然友反~。”(然友:人名。)

(二)命运。论语颜渊:“死生有~。”陶潜自祭文:“识运知~。”韩愈送孟东野序:“三子者之~则悬乎天矣。”又送李愿归盘谷序:“是有~焉,不可幸而致也。”

(三)生命。论语雍也:“不幸短~死矣。”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迁怒及人,~亦不延。”李密陈情表:“母孙二人,更相为~。”李华吊古战场文:“威尊~贱。”[性~](1)性指人的天生的性质,如刚柔之别;命指命运,如贵贱寿夭。周易乾卦:“乾道变化,各正性~。”(2)等于说“生命”。曹植白马篇诗:“弃身锋刃端,性~安可怀?”

[辨]命,令。二者都有“使”的意思,但“令”往往用作不及物动词(不带宾语),表示发出命令。如论语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又如孟子离娄上:“既不能令,又不受命。”这里的“令”都不能换。“令”带宾语时,和“命”也有区别。“命”,往往指上级命令下级;“令”,往往只有一般“使”的意思。

720.【志】

(一)心的倾向,志向,志愿。论语公冶长:“盍各言尔~。”韩愈送孟东野序:“其~弛以肆。”苏轼贾谊论:“贾生~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得志”二字连用,表示得遂志愿,达到目的。庄子缮性:“乐全之谓得~。”又特指仕宦,得高位。庄子缮性:“今之所谓得~者,轩冕之谓也。”孟子滕文公下:“得~,与民由之;不得~,独行其道。”苏轼贾谊论:“不过十年,可以得~。”

(二)记载下来。柳宗元永州韦使君新堂记:“宗元请~诸石,措诸壁。”欧阳修泷冈阡表:“修泣而~之。”苏轼喜雨亭记:“亭以雨名,~喜也。”这个意义又写作“誌”。现代有双音词“杂誌”(杂志)。

[辨]意,志。两字意义相近,但不完全相同。“志”是心之所向,“意”是心之所想。

721.【趋】

(一)读qù。朝某一方向奔去。跟“舍”相对。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兵法:百里而~利者蹶上将。”(蹶jué:垮掉。)司马迁报任安书:“~舍异路。”

(二)读qù。倾向,意向。淮南子原道:“秉其要归之~。”嵇康琴赋序:“览其旨~,亦未达礼乐之情也。”引申为趣味,兴趣。陶潜归去来辞:“园日涉以成~。”杜甫送高司直寻封阆州诗:“荒山甚无~。”

(三)读cù。旧读入声。催促。礼记月令:“~民收敛。”史记陈涉世家:“~赵兵亟入关。”引申为赶快,急。史记项羽本纪:“若不~降汉,汉今虏若,若非汉敌也。”汉书周勃传:“~为我语!”

[辨]趋,趣。“趋”是一般的疾行,“趣”是有目的奔往。但“趋”的引申义“向往”的意思与“趣”(一)有某些相近。如“趣利”也说“趋利”。“趣”(二)是“趋”所没有的。在“催促”“急促”的意义上,“趋”、“趣”相通。

722.【涕】

眼泪。诗经卫风氓:“泣~涟涟。”楚辞九章哀郢:“~淫淫其若霰。”(郢yǐng都:楚国的都城。霰xiàn: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俗称雪子。)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臧叔入,哭甚哀,多~。”司马迁报任安书:“士无不起躬自流~。”庾信哀江南赋序:“自然流~。”又为鼻涕。王褒僮约:“目泪下落,鼻~长一尺。”

723.【泣】

(一)眼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数行下。”司马迁报任安书:“沬血饮~。”(沬mèi血:满脸是血。)江淹别赋:“沥~共诀,抆血相视。”(抆wěn:擦。)

(二)哭,指无声而有泪的。战国策赵策四:“持其踵为之~。”庾信哀江南赋序:“~将何及?”欧阳修泷冈阡表:“于是小子修~而言曰。”苏轼贾谊论:“其后自伤哭~。”陆游夜泊水村诗:“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新亭?”

[辨]泣,哭,号。无声有泪叫泣;有声有泪叫哭;哭而有言叫号。

724.【膏】

脂肪,脂肪所熬的油。庄子山木:“~火自煎也。”韩愈进学解:“焚~油以继晷。”又答李翊书:“加其~而希其光。”(翊yì:1.辅佐。2.通“翌”。明天,次日。)“膏”又用于如动词,读gào,比喻滋润。诗经曹风下泉:“芃芃黍苗,阴雨~之。”(芃芃péngpéng:茂盛的样子。)又表示上油。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吾车兮秣吾马。”[~粱]膏指肥肉,粱是上等的小米。孟子告子上:“所以不愿人之~粱之味也。”后代有成语“~粱子弟”。[~泽]恩泽。孟子离娄下:“~泽下于民。”[~腴]肥沃。贾谊过秦论上:“东割~腴之地。”[~肓]心尖脂肪叫膏,横膈膜叫肓(huāng)。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之下。”后代成语有“病入~肓”。

725.【泽】

(一)水所聚的地方,一般指湖沼。孟子滕文公上:“益烈山~而焚之。”史记项羽本纪:“乃陷大~中。”又淮阴侯列传:“右倍山陵,前左水~。”王勃滕王阁序:“山原旷其盈视,川~盱其骇瞩。”

(二)光润。左传襄公二十八年:“献车于季武子,美~可以鉴。”楚辞离骚:“芳与~其杂糅兮。”孟子滕文公上:“若夫润~之,则在君与子矣。”

(三)恩泽,恩惠,好处。庄子大宗师:“~及万世而不为仁。”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利~施于人。”白居易长恨歌:“始是新承恩~时。”

726.【帷】

围在四周的帐幕,布制的围墙。邹阳狱中上梁王书:“今人主沈谄谀之辞,牵~墙之制。”[襜~]车帷。王勃滕王阁序:“襜~暂驻。”

[辨]帷,幕,幄,帐,帏。围在四周在叫“帷”,有顶在叫“幕”。“幄”是帛围在板屋。“帐”就是“幕”。“帏”本来就是“帷”,但是后来床上在帐子也叫“帏”(诗的用语),也跟“帷”分了工,因为床上的帐子不能称为“帷”(古代“帷”“帏”不同音)。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李白春思诗:“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这些“帏”字都不能换成“帷”。

727.【盖】

(一)茅草编织物,用来盖屋的,又用来遮蔽身体保暖的。左传襄公十四年:“乃祖吾离被苫~,蒙荆棘,以来归我先君。”(吾离:人名。苫shān:茅草编织物。)

(二)器物的盖子。仪礼聘礼:“夫人使下大夫劳以二竹簋方……有~。”(簋guǐ:古代盛食物的器具。青铜或陶制,圆口,圈足,两耳。)

(三)车盖。古代车上伞状的篷子。邹阳狱中上梁王书:“白头如新,倾~如故。”(倾盖:旅途相遇,停车交谈,双方车盖相接。指初交。)陶潜咏荆轲诗:“登车何时顾,飞~入秦庭。”(飞盖:形容车走得快。)[冠~]官员的冠服和车盖。史记平准书:“冠~相望。”李白古风诗:“路遇斗鸡者,冠~何辉赫!”

(四)遮蔽,掩盖。淮南子说林:“日月欲明,而浮云~之。”史记项羽本纪:“力拔山兮气~世。”又淮阴侯列传:“且臣闻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天下者不赏。”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棺事则已。”

(五)副词。大概。论语里仁:“~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苏辙快哉亭记:“玉之言~有讽焉。”(玉:指宋玉。)

(六)连词。连接上句或上文一段,表示原因。论语季氏:“~均无贫,和无寡,安列倾。”萧统文选序:“何哉?~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引申为句首语气词,并非连接上文,也没有明确的具体意义。朱浮为幽州牧与彭宠书:“~闻智者顺时而谋,愚者逆时而动。”

728.【梗】

(一)植物的枝或茎。战国策齐策三:“有土偶人与桃~相与语。”(桃梗:这里指以桃枝作的木偶。)李商隐蝉诗:“薄宦~犹泛。”梦溪笔谈二四卷:“自后人有为蜂螫者,挼芋~傅之则愈。”(挼nuó:揉搓。傅:敷,涂上。)

(二)正直。楚辞九章橘颂:“淑离不淫,~其有理兮。”(淑:美,善。离:通“丽”。)[~直]刚直。北史景穆十二王传上:“子文都,性~直。”(文都:人名。)

(三)[~概]概况,概要。张衡东京赋:“故粗为宾言其~概如此。”左思吴都赋:“略举其~概。”白居易与元九书:“然去诗未远,~概尚存。”

(四)动词。阻塞。韩愈送孟东野序:“其趋也或~之。”

729.【概】

(一)量米粟的工具。这是一种木板,量米粟时,放在斗斛上刮平,不使过满。礼记月令:“正权~。”荀子宥坐:“〔水〕盈不求~。”(宥yòu:1.宽恕,赦罪。2.通“侑”,劝人饮食。3.通“囿”。4.通“右”,右边。)管子水地:“量之不可使~,至满而止。”汉书律历志:“以井水准其~。”[一~]比喻把不同的事物等同起来。楚辞九章怀沙:“同糅玉石兮,一~而相量。”扬雄法言:“一~诸圣。”引申为一律。杜甫秦州诗:“万方声一~。”

(二)节操,风度。杨恽报孙会宗书:“凛然皆有节~。”晋书桓温传:“温豪爽有风~。”杜甫投赠哥舒开府诗:“勋业青冥上,交亲气~中。”今以正直豪迈的态度为“气~”。

(三)情况,景象(后起义)。杜甫奉留赠集贤院崔于二学士诗:“故山多药物,胜~忆桃源。”按:这个意义只用于极少数的词组里。

(四)副词。大略,大概。史记伯夷列传:“其文辞不少~见。”萧统文选序:“~见坟籍,旁出子史。”

730.【本】

(一)树的主干。跟“末”相对。左传成公二年:“禽之而乘其车,系桑~焉。”又昭公元年:“我在伯父,犹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原。”引申为根本,基础,主要的东西。论语学而:“君子务~。”孟子梁惠王上:“盖亦反其~矣。”贾谊论积贮疏:“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司马迁报任安书:“且事~末未易明也。”“本”又用如动词,表示以为基础。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之书以求其质。”

(二)本来。庄子至乐:“是其始死也,我独无慨然?察其始而~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无形。”诸葛亮前出师表:“臣~布衣,躬耕于南阳。”李密陈情表:“~图宦达,不矜名节。”李白庐山谣诗:“我~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三)本钱。跟“子”、“息”相对(子~,~息)。汉书食货志下:“人君不理,则畜贾游于市,乘民之不给,百倍其~矣。”韩愈柳子厚墓誌铭:“子~相侔,则没为奴婢。”(侔móu:1.相等,等同。2.通“牟”,谋取。)

[辨]根,本。“根”是地下的部分;“本”则一般指地上的部分。一木只有一本,但可以有多根。

731.【末】

(一)树杪,树梢。跟“本”相对。楚辞九歌湘君:“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搴qiān:1.拔取。2.取。3.通“褰”,揭起。4.姓。)引申为尖端。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又为非根本的东西,不重要的事。贾谊论积贮疏:“今背本而趋~。”

(二)微末的,浅薄的,小的,不重要的。司马迁报任安书:“陪奉外廷~议。”张衡东京赋:“~学肤受。”

732.【纪】

(一)丝的头绪,丝的条理。礼记礼器:“~散而众乱。”淮南子泰族:“茧之性为丝,然非得女工煮以热汤,而抽其统~,则不能成丝。”引申为法度,纪律,准则。扬雄解嘲:“吾闻上世之士,人纲人~,不生则已,生必上尊人君,下荣父母。”

(二)记载。萧统文选序:“若其~一事,咏一物。”韩愈进学解:“~事者必提其要。”注意:在这个意义上也写作“记”。史记太史公自序:“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

(三)十二年为一纪。国语晋语四:“蓄力一~,可以远矣。”李商隐马嵬诗:“如何四~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年纪”二字连用,等于说年代。谢灵运山居赋:“爰暨山楼,弥历年~。”

[辨]记,纪。在“记载”这个意义上,二者相通,但各有一些习惯用法,不容相混。如“五帝本纪”不作“五帝本记”,“汉纪”不作“汉记”,而“史记”也不作“史纪”。至于“记”作为一种文体(奏记,游记),则是“纪”所没有的意义。

733.【载】

(一)用车装载。礼记檀弓上:“南宫敬叔反,必~宝而朝。”战国策楚策四:“饭封禄之粟,而~方府之金。”引申为用船或其他工具装载。柳宗元三戒:“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李清照武陵春词:“只恐双溪舴艋舟,~不动,许多愁。”又特指乘车。司马迁报任安书:“昔卫灵公与雍渠同~,孔子适陈。”汉乐府陌上桑:“使君谢罗敷,宁可共~不?”又为负担,承载。礼记中庸:“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华岳而不重。”又:“万物~焉。”荀子王制:“水则~舟,水则覆舟。”

(二)记载。萧统文选序:“推而广之,不可胜~矣。”

(三)开始。诗经豳风七月:“春日~阳。”孟子滕文公下:“汤始征,自葛~。”(葛:古国名。)

(四)动词或形容词词头。诗经邶风凯风:“~好其音。”陶潜归去来辞:“~欣~奔。”

(五)读zǎi。年。尚书尧典:“朕在位七十~。”萧统文选序:“盖乃事美一时,语流千~。”

734.【监】

(一)读jiàn。对着盆水照看自己的形象。尚书酒诰:“古人有言曰:‘人无于水~,当于人~。’”又名词。用来照看自己形象的器具。这个意义又写作“鑑”、“鑒”。左传庄公二十一年:“王以后之鞶鑑予之。”(鞶pán:1.革制的束衣带。2.小囊,用以盛佩巾等。)后代又写作“镜”。按:原始的镜子只是以盘盛水,先秦时代已有了铜镜;至于玻璃镜子,那是近代才有的。“监”字用于抽象意义时表示借鉴。论语八佾:“周~于二代,郁郁乎文哉!”(佾yì:古时乐舞的行列。)诗经大雅荡:“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二)读jiān。自上视下。诗经大雅皇矣:“~观四方。”萧统文选序:“余~抚余闲,居多暇日。”引申为察看,督促。礼记王制:“~于方伯之国。”今有“互相~督”。

735.【抚】

(一)抚摩。礼记丧大记:“主人降,北面于堂下,君~之,主人拜稽颡。”(颡sǎng:额头,前额。)引申为安抚,抚慰。史记淮阴侯列传:“镇赵~其孤。”这个意义古书中也写作“拊”。左传宣公十二年:“王巡三军,拊而勉之。”史记越王句践世家:“拊循其市民。”又淮阴侯列传:“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

(二)拍,敲。李白蜀道难诗:“以手~膺坐长叹。”这个意义古书也作“拊”。尚书舜典:“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石:乐器,石磬之类。)礼记丧大记:“凡主人之出也,徒跣,扱衽,拊心,降自西阶。”(徒跣xiǎn:赤足。衽rèn:1.衣襟。2.整理衣襟。3.衣袖。4.床席。5.以……为席,睡在……上。6.古时连接棺盖与棺木的木楔。其形两头宽,中间窄,插入棺口两旁的坎中,使盖与棺身密合。扱衽:提着衣襟。拊心:即捶胸。)引申为抚弄,弹奏。庾信春赋:“玉管初调,鸣弦暂~。”

(三)按,握。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剑从之。”孟子梁惠王下:“夫~剑疾视。”引申为据有,占有。左传襄公十三年:“~有蛮夷。”又昭公三年:“~有晋国。”

[辨]拊,抚,拂。三者都有“抚摩”的意思。“拊”和“抚”是古今字。先秦两汉古籍中,(一)(二)两种意义多作“拊”,两汉以后多作“抚”。后代于“抚恤”、“巡抚”等义只用“抚”,不用“拊”。在“抚弦”这种用法上,有时作“拂弦”。如李端听筝诗:“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在“抚循”,“敲击”等意义上决不能用“拂”。

736.【游】

(一)在水面上浮行。诗经邶风谷风:“就其浅矣,泳之~之。”引申为浮动,飘荡不定。晏殊踏莎行词:“炉香静逐~丝转。”

(二)通“遊”。墨子贵义:“子墨子南~于楚。”欧阳修浪淘沙词:“今日北池~,漾漾轻舟。”[~扬]双声连绵字。称扬。萧统文选序:“颂者所以~扬德业。”注意:凡有关水中的活动,只能用“游”,不可用“遊”;而有关陆上活动的,“游”与“遊”可以通用。

737.【扬】

(一)举起来。礼记檀弓下:“杜篑洗而~觯。”(觯zhì:古代一种饮酒用的器具,用青铜制成,形似尊而较小,一般有盖。)又:“~其目而视之。”引申为抛起来,播扬。诗经小雅大东:“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楚辞渔父:“何不淈其泥而~其波?”(淈gǔ:浑浊,弄浑浊。)枚乘上书谏吴王:“一人炊之,百人~之。”成语有“~汤止沸”。又为飞扬,飘扬。刘邦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李白古风五十九首:“大车~飞尘。”

(二)振奋,昂奋。杜甫新婚别诗:“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得意愉快的样子。荀子儒效:“~~如也。”史记管晏列传:“拥大盖,策驷马,意气~~,甚自得也。”这个意义也作“阳阳”。诗经王风君子阳阳:“君子阳阳,左执簧。”

(三)称说,传播,宣扬。礼记中庸:“隐恶而~善。”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是自明~主上之过。”曹植白马篇诗:“~声沙漠垂。”[对~]受天子赏赐后的颂扬之词。原意是说答对君命,并向众臣宣扬天子的美德。诗经大雅江汉:“虎拜稽首,对~王休。”(虎:召穆公的名。休:美。)后来成为答对天子的套语。伪古文尚书说命下:“说拜稽首曰:‘敢对~天子之休命!’”(说yuè:傅说。)

(四)兵器(斧钺之类)。诗经大雅公刘:“干戈戚~。”

(五)古九州之一。大致包括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等地。尚书禹贡:“淮海惟~州。”

738.【抗】

(一)抵御,抵抗。列子黄帝:“而以道与世~。”李华吊古战场文:“古称戎夏,不~王师。”引申为不顺从,违抗。荀子臣道:“有能~君之命。”又为刚正不屈,持正不阿。萧统文选序:“若贤人之美辞,忠臣之~直。”“抗疏”二字连用,表示上书直陈。扬雄解嘲:“独可~疏,时道是非。”杜甫秋兴诗:“匡衡~疏功名簿。”又为对抗。史记货殖列传:“所至,国君无不与之分庭~礼。”

(二)举。礼记文王世子:“~世子法于伯禽,欲令成王之知父子君臣长幼之道也。”(伯禽:周公之子。)孔稚珪北山移文:“~尘容而走俗状。”引申为高。楚辞九章哀郢:“尧舜之~行兮,瞭杳杳而薄天。”(郢yǐng都:楚国的都城。)

739.【奋】

鸟举翅飞翔。诗经邶风柏舟:“静言思之,不能~飞。”礼记乐记:“羽翼~。”引申为举起来。贾谊过秦论中:“~臂于大泽。”杨恽报孙会宗书:“~袖低昂。”扬雄解嘲:“是以士颇得信其舌而~其笔。”又为振作,振奋,发扬。礼记乐记:“~至德之光。”贾谊过秦论上:“~六世之余烈。”

740.【沈】(沉)

(一)没入水中。与“浮”相对。诗经小雅菁菁者莪:“载~载浮。”(菁jīng:1.韭菜的花。2.水草。3.蔓菁,也叫芜菁,一种植物,块根可食。4.华采。莪é蒿: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边,嫩叶可食。)贾谊吊屈原赋:“侧闻屈原兮,自~汨罗。”引申为沉溺,陷溺。伪古文尚书胤征:“~乱于酒。”司马迁报任安书:“何至自~溺缧绁之辱哉?”(缧绁léixiè:捆绑犯人的绳索。)又为不

显露,深沉。尚书洪范:“~潜刚克。”萧统文选序:“事出于~思。”文心雕龙物色:“阴~之志远。”又引申为沉埋,埋没。史记礼书:“仲尼没后,受业之徒~湮而不举。”左思咏史诗:“世胄蹑高位,英俊~下僚。”李煜浪淘沙词:“金剑已~埋,壮气蒿莱。”又为销沉,低沉。骆宾王在狱中咏蝉诗:“风多响易~。”又为落下去。辛弃疾生查子词:“红日又西~。”

(二)深,深重。杜甫新婚别诗:“~痛迫中肠。”李清照如梦令词:“~醉不知归路。”[~~]深邃或浓重的样子。柳永雨霖铃词:“暮霭~~楚天阔。”苏轼春霄诗:“鞦韆院落夜~~。”[~吟]叠韵连绵字。反覆思量。曹操短歌行:“但为君故,~吟至今。”辛弃疾沁园春词:“~吟久,怕君恩未许,此意徘徊。”

注意:“沈”字后代多写作“沉”,但于姓(读shěn)仍作“沈”。

741.【没】

(一)读mò。沉入水中有所取。庄子达生:“若乃夫~人,则未尝见舟而操之也。”苏轼日喻:“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矣。”引申为沉没,沉。史记滑稽列传(褚少孙补):“始浮,行数十里乃~。”又为淹没,埋没。史记滑稽列传(褚少孙补):“水来漂~,溺其人民。”李华吊古战场文:“积雪~胫。”又为隐匿(对“出现”而言)。卢照邻长安古意诗:“遥遥翠幰~金堤。”(幰xiǎn:1.车上的帷幕。2.指有帷幕的车。)苏辙快哉亭记:“昼则舟楫出~于其前。”今成语有“神出鬼~”,“出~无常”。又为覆没。司马迁报任安书:“陵未~时,使有来报。”

(二)死,去世(委婉语)。孟子滕文公上:“昔者孔子~。”陶潜咏荆轲诗:“其人虽已~。”李华吊古战场文:“其存其~,家莫闻知。”[~世]终生,一辈子。论语卫灵公:“君子疾~世而名不称焉。”司马迁报任安书:“鄙陋~世。”永久,永远。礼记大学:“此以~世不忘也。”

(三)依法收取犯人的财产家人入官。汉书刑法志:“妾愿~入为官婢,以赎父刑罪。”韩愈柳子厚墓誌铭:“子本相侔,则~为奴婢。”(侔móu:1.相等,等同。2.通“牟”,谋取。)现代有双音词“~收”。

[辨]殁,没。“殁”只用于“去世”一个意义,与“没”通。其余都不能用“殁”。

742.【通】

(一)通,通到。庄子秋水:“舟车之所~。”又特指国与国之间的交通。汉书张骞传:“大宛闻汉之饶财,欲~不得。”又:“于是汉以求大夏道始~滇国。”引申为往来交好,酬酢。(酢zuò:1.〔客人〕以酒回敬主人。2.应对,报答。3.读cù,“醋”的本字。)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诸所与交~,无非豪桀大猾。”汉书季布传:“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世说新语简傲:“主已失望,犹冀还当~。”又为灵活,变化,变通。文心雕龙镕裁:“变~以趋时。”又物色:“晓会~也。”

(二)搞不正当的男女关系。左传成公十六年:“宣伯~于穆姜。”又昭公二十年:“公子朝~于襄夫人宣姜。”

(三)形容词。四通八达的,往来无阻的。跟“穷”相对。司马迁报任安书:“~都大邑。”又用来比喻得志。庄子让王:“古之得道者,穷亦乐,~亦乐。”由四通八达引申为淹通,渊博。许慎说文解字叙:“不见~学。”又:“博采~人。”后汉书杜林传:“博洽多闻,时称~儒。”又动词。通晓。汉书王吉传:“吉兼~五经。”韩愈柳子厚墓誌铭:“子厚少精敏,无不~达。”

(四)形容词。共同的。孟子滕文公上:“天下之~义也。”引申为全。孟子离娄下:“匡章~国皆称不孝焉。”

743.【达】

(一)通到,到。尚书禹贡:“浮于淮泗,~于河。”论语子路:“欲速则不~。”引申为通晓事理。论语雍也:“赐也~,于从政乎何有?”(赐:端木赐。)又乡党:“丘未~,不敢尝。”沈约谢灵运传论:“妙~此旨,始可言文。”又为豁达,不为世俗之见所局限(后起义)。世说新语德行:“效之,不亦~乎?”王勃滕王阁序:“所赖君子见几,~人知命。”

(二)得志,得行其道。跟“穷”相对。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则兼善天下。”引申为通显,显贵。左思咏史诗:“主父宦不~。”(主父:指汉主父偃,主父是姓。)李密陈情表:“本图宦~,不矜名节。”杜甫岁晏行:“高马~官厌酒肉。”

(三)通行的,共同遵行的。礼记中庸:“天下之~道也。”

[辨]通,达。“通”与“达”古双声(“达”古音如“挞”),二字音近义通,但也有一些差别。“通”字多指通往、通向;“达”字多指达到,到达。因此,如“通西域”、“通四夷”就不能用“达”。“不通”也不等于说“不达”。用作形容词时,“通”字多指接触面广,“达”字多指胸怀宽。因此,“通人”不等于“达人”。

744.【辨】

(一)判别,分别。荀子荣辱:“目~白黑美恶,耳~音声清浊,口~酸咸甘苦。”

(二)通“辩”。陶潜饮酒诗:“此中有真意,欲~已忘言。”萧统文选序:“谋夫之话,~士之端。”文心雕龙情采:“庄周云:‘~雕万物’。”又:“艳采~说。”

[辨]辨,辩。“辨”从“刀”(原作“辧”),本意是用刀剖分物体;“辩”从“言”,本义是争论或争辩。但在古代,两字可以通用。如庄子秋水的“不辩牛马”,陶潜饮酒诗中的“欲辨已忘言”都是互用的。后代两字才严格地分别开来,“辩论”不作“辨论”,“辨别”不作“辩别”。

745.【析】

劈。诗经齐风南山:“~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引申为剖分。扬雄解嘲:“~人之珪。”(珪:即“圭”,古代帝王、诸侯在举行典礼时拿的一种玉器,上圆〔或剑头形〕下方。)又为辨析,解释,分析。陶潜移居诗:“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萧统文选序:“论则~理精微。”

746.【判】

(一)分,分开,分离。国语周语:“若七德离~,民乃携贰。”(携:离。)引申为区别,分辨。苏洵六国论:“强弱胜负已~矣。”今成语有“~若两人”。

(二)分辨其是非而加以裁断。北齐书许惇传:“以能~断,见知时人。”又特指官府判断案件。宋书孔觊传:“醒时~决,未尝有壅。”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太尉~状,辞甚巽。”(巽xùn:1.八卦之一,象征风。又六十四卦之一,巽下巽上。2.和顺。3.通“逊”,让。)[~官]唐宋时代地方长官的僚属。

(三)拼,舍弃。吴越春秋卷十:“一士~死兮而当百夫。”王偁东都事略卷九十五:“能自~命者,能杀人也。”引申为表示豁出去。杜甫曲江对酒诗:“纵饮久~人共弃。”按:唐诗中用作这个意义时都读平声(pān)。这种意义后来也作“拼”(今读pīn)。

(四)高位兼低职,或出任地方官叫“判”(后起义)。韻会:“宰相出典州曰~。”宋史赵挺之传:“既而坐不论蔡确,通~徐州。”(赵原为监察御史。)

747.【切】

(一)读qiē。用刀切开。礼记内则:“~葱若薤。”(薤xiè:多年生草本植物,鳞茎圆锥形,可食,俗称“藠jiào头”或“薤白”。)白居易轻肥诗:“脍~天池鳞。”[一~(qiè)]一律,一概。史记李斯列传:“请一~逐客。”王安石称司马谏议书:“如曰今日当一~不事事。”

(二)读qiē。磨,特指磨骨制成工具。诗经卫风淇奥:“如~如磋,如琢如磨。”[~齿]表示愤恨到了极点。史记刺客列传:“此臣之日夜~齿腐心也。”刘伶酒足饭饱德颂:“怒目~齿。”今有成语“咬牙~齿”。按:今于“切磋”的“切”读阴平(qiē),“切齿”的“切”读去声(qiè)。

(三)读qiè。近,贴近。周易剥卦:“~近灾也。”引申为“切身”,“切肤”。引申为密合。文心雕龙物色:“故巧言~状,如印之印泥。”又为不浮。跟“浮”相对。沈约谢灵运传论:“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响。”又为急迫。李密陈情表:“诏书~峻,责臣逋慢。”又为急促,凄切。辛弃疾贺新郎词:“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柳永雨霖铃词:“寒蝉凄~。”[~~](1)恳切的样子。论语子路:“~~偲偲,怡怡如也。”(偲偲sīsī:互相责备的样子。怡怡yíyí:和和乐乐的样子。)(2)凄切的样子。柳永倾杯词:“~~蛩吟如织。”(蛩qióng:蟋蟀。)注意:“切切”连用,所表示的意义还很多,往往随上下文义变动,如白居易琵琶行的“小弦~~如私语”是形容声音的细微。

748.【推】

(一)以手从后用力使物体前移。左传成公二年:“苟有险,余必下~车。”引申为移。史记淮阴侯列传:“解衣衣我,~食食我。”又为顺着迁移。周易系辞上:“刚柔相~而生变化。”又下:“寒暑相~而岁成焉。”楚辞渔父:“圣人不凝滞于物,故能与世~移。”

(二)推广。孟子梁惠王上:“故~恩足以保四海,不~恩无以保妻子。”引申为推论。韩非子五蠹:“~是言之,是无乱父子也。”

(三)举,推举。礼记儒行:“~贤而进达之。”伪古文尚书周官:“~贤让能。”司马迁报任安书:“教以慎于接物,~贤进士为务。”

749.【移】

(一)迁移,移动。孟子梁惠王上:“河内凶,则~其民于河东。”王勃滕王阁诗:“物换星~几度秋。”引申为改变,变化。论语阳货:“唯上知与下愚不~。”荀子乐论:“~风易俗,天下皆宁。”又为动摇。孟子滕文公下:“贫贱不能~,威武不能屈。”邹阳狱中上梁王书:“岂~于浮辞哉?”

(二)传递〔文书〕。汉书刘歆传:“歆因~书太常博士,责让之曰。”又龚遂传:“~书敕属县,悉罢逐捕盗贼吏。”引申为文体的一种。孔稚珪北山移文:“驰烟驿路,勒~山庭。”按:移有文移武移两种。文移是谴责性的公文,唐代成为官府各平行机构之间相互交涉的一种文书;武移则跟檄文相似,是一种声讨性的公文。

[辨]迁,移,徙。参见“徙”字条。

750.【革】

(一)去毛的兽皮。诗经召南羔羊:“羔羊之~。”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羽毛齿~则君地生焉。”

(二)皮制的战时护身用具。即甲、盾之类。庄子徐无鬼:“兵~之士乐战。”孟子公孙丑下:“威天下不以兵~之利。”也指代战争,常“金~”,“兵~”连用。扬雄解嘲:“金~已平。”

(三)皮制的乐器,如鼓等。古代八音之一。韩愈送孟东野序:“金石丝竹匏土~木八者,物之善鸣者也。”(匏póo:1.匏瓜,葫芦的一种,果实比葫芦大,对半开可以做水瓢。)

(四)变革,除去旧的(换上新的)。周易杂卦传:“~,去故也。”又革卦:“天地~而四时成。汤武~命,顺乎天而应乎人。”沈约谢灵运传论:“仲文始~孙许之风。”

(五)通“亟”。读jí。急,重。特指疾病重。礼记檀弓上:“夫子之病~矣。”又:“子之病~矣。”

751.【闻】

(一)听见。孟子梁惠王上:“~其声,不忍食其肉。”又为听说,知道。左传隐公元年:“公~其期,曰:‘可矣!’”战国策赵策四:“老妇不~也。”又特指使皇帝闻。司马迁报任安书:“陵败书~,主上为之食不甘味。”扬雄解嘲:“下触~罢。”李密陈情表:“谨拜表以~。”又引申为名词。知识,见闻。论语季氏:“友直,友谅,友多~。”(谅:诚信。)又为传说,事迹。司马迁报任安书:“网罗天下放失旧~。”

(二)读wèn。名声,声望。诗经大雅卷阿:“令~令望。”孟子告子上:“令~广誉施于身。”

[辨]听,闻。“听”是一般的听,“闻”是听见,意义不同。“闻”与“听”的关系等于“见”与“视”的关系,所以礼记大学说“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752.【宿】

(一)住宿,过夜。论语微子:“止子路~。”孟子公孙丑下:“三~而后出书。”(书:齐国地名。)引申为夜。齐民要术水稻:“凈淘种子,渍经三~。”(渍zì:浸泡。)又为隔夜的。温庭筠酒泉子词:“~妆惆怅依高阁。”周邦彦苏幕遮词:“叶上初阳干~雨。”[~卫]官中的卫队。因为是值宿的,所以叫“宿卫”。杨恽报孙会宗书:“幸赖先人绪业,得备~卫。”又为动词。史记齐悼惠王世家:“其弟章入~卫于汉。”汉书霍光传:“入~卫,察奸臣变。”

(二)旧日,素来。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服仰备。”(备:刘备。)又为旧日的,素来就有的。新唐书李道宗传:“长孙无忌、诸遂良与道宗有~怨。”[~将]有经验的老将。战国策齐策二:“田肦,~将也。”(肦:读bān。)史记魏公子列传:“晋鄙嚄唶~将,往恐不听,当必杀之。”(嚄唶huòjiè:大声呼叫谈笑。这里形容威猛。)他如“宿儒”指饱学的老儒,“名宿”指有某种素养的名流。[~昔]早先,向来。曹植白马篇:“~昔秉良弓。”按:这些意义又可写作“夙”。参见“夙”字条。

(三)读xiù。星座,星宿。特指二十八宿。列子天瑞:“天果积气,日月星~不当坠也。”

[辨]居,住,宿。“居”是定居,“住”是暂住。“住”是比较后起的词。它的反面是“去”。“去住”等于说“去留”。在这点上“居”和“住”的差别较大。唐代“住”已有“定居”的意思。杜甫曲江诗:“故将移住南山边。”在这种情况下,“居”和“住”是同义词。只是后来“居”成为文言,“住”成了口语。“宿”指临时寄宿或投宿。现在“宿舍”的“宿”距古义已经很远了。

753.【随】

(一)跟随。庄子人间世:“自吾执斧斤以~夫子,未尝见材如此美也。”引申为循,沿着。尚书益稷:“~山刊木。”(刊:伐去。)又用于抽象意义,表示听从。杨恽报孙会宗书:“而猥~俗之毁誉也。”又表示跟着,顺着。杨恽报孙会宗书:“虽雅知恽者,犹~风而靡。”

(二)随即,接着。时间副词。司马迁报任安书:“~而媒蘖其短。”(媒蘖niè:也作“媒孽”。媒,酒母;蘖,曲蘖。比喻挑拨是非,陷人于罪。)汉书邓通传:“长公主赐邓通,吏辄~没入之。”

754.【沮】

读jǔ。阻止。孟子梁惠王下:“嬖人有臧仓者~君,君是以不果来也。”(嬖bì:1.宠爱。2.受宠爱。3.受宠爱的人。)引申为败坏,毁坏。司马迁报任安书:“以为仆~贰师,而为李陵游说。”又为丧气,颓丧。嵇康幽愤诗:“神辱志~。”苏轼贾谊论:“一不见用,则忧伤病~。”现代有双音词“沮丧”。

[辨]阻,沮。“阻”的本义是路难行,“沮”是水名。二者只有在“阻止”这种意义上是相通的,其他全不一样。于“阻止”的意义先秦古籍多用“沮”,后代多用“阻”。参见“阻”字条。

755.【拟】

(一)比量,比划。汉书苏武传:“复举剑~之,武不动。”引申为摹拟。汉书扬雄传:“雄心壮之,每作赋,常~以为式。”文心雕龙物色:“瀌瀌~雨雪之状。”(瀌瀌biāobiāo:雨雪下得很大的样子。)[~古]仿古,特指诗歌仿古。陆机、陶潜、鲍照等都有“~古”诗,萧统文选有“杂~”一类。又为比拟。扬雄解嘲:“戴縰垂缨者,皆~于阿衡。”(縰xǐ:裹发的丝织物。缨:系冠的丝带。“戴縰垂缨”是卿大夫的装束。阿衡:即伊尹,商汤的相。)字也作“儗”。礼记曲礼下:“儗人必于其伦。”(伦:类。)今成语有“拟于不伦”。

(二)比,比并。史记管晏列传:“管仲富于公室。”(公室:指国君。)又货殖列传:“卓王孙田池射猎之乐,~于人君。”

(三)忖度,思量。周易系辞上:“~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引申为打算,准备。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辄~偃溟渤。”(偃:偃卧,游息。溟渤:指海。)李清照武陵春词:“也~泛轻舟。”又为估量,预料。杨万里伤春诗:“准~今春乐事浓。”辛弃疾摸鱼儿词:“准~佳期又误。”

756.【测】

度量水的深浅。枚乘上书谏吴王:“上悬之无极之高,下垂之不~之渊。”水经注庐江水:“其深不~。”引申为设想,预料。左传庄公十年:“夫大国难~也。”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身荷戟驰入不~之吴军。”“不测”连用又常当作“祸患”、“死亡”等不祥事情的委婉语。如说“倘有不~”。

757.【当】

(一)读dāng。对着,面对。礼记曲礼下:“凡奉者~心。”(凡捧物对着胸口。)论衡变动:“盛夏之时,~风而立。”又用于抽象意义。论语卫灵公:“~仁,不让于师。”引申为挡住,阻挡。庄子人间世:“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车辙。”今成语有“螳臂~车”。又为抵御,抵挡。史记项羽本纪:“料大王士卒足以~项王乎?”又:“楚战士莫不一以~十。”注意:古代无“挡”字,“当”就是“挡”,但读平声,不读去声。

(二)处在某个地方。孟子公孙丑上:“夫子~路于齐。”扬雄解嘲:“~途者升青云。”又指时间,“当在〔……时候〕”。孟子滕文公上:“~尧之时,天下犹未平。”

(三)读dāng。应该,必定。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夫魏其毁君,君~免冠解印绶归。”李必陈情表:“臣生~殒首。”[何~]几时(后起义)。杜甫晦日寻崔戢李封诗:“何~甲兵休?”[会~]将来总会(后起义)。杜甫望岳诗:“会~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四)读dāng。判罪,判决。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乃劾魏其矫先帝诏,罪~弃市。”(不是说“应当弃市”,而是说“其罪合于弃市而判处以死刑”。)又李将军列传:“汉法:博望侯留迟后期,~死,赎为庶人。”(判处死刑后,自赎免死,废为庶人。)

(五)读dàng。合适,合宜。孟子万章下:“会计~而已矣。”司马迁报任安书:“今举事一不~。”文心雕龙丽辞:“务在允~。”

758.【须】

(一)鬚。汉书高帝纪:“隆准而龙颜,美~髯。”(隆准:高鼻子。)又霍光传:“疏眉目,美~髯。”注意:后代因为“须”借来表示(二)(三)等意义了,所以于“鬍子”这个意义就另造一个“鬚”来代替了。

(二)等待。诗经邶风匏有苦叶:“卬~我友。”(匏póo:1.匏瓜,葫芦的一种,果实比葫芦大,对半开可以做水瓢。卬áng:代词,我。)左传成公十二年:“日云暮矣,寡人~矣,君子其入也。”又为迟延,迟缓。左传成公二年:“师败矣,子不少~,众惧尽。”(意思是说:要打军队会败的,您不少迟延一会以待援军,一打怕全军覆没。)[~臾]短暂的时间。礼记中庸:“不可~臾离也。”刘伶酒德颂:“万期为~臾。”

(三)动词。要,需要。沈约谢灵运传论:“若前有浮声,则后~切响。”林逋梅花诗:“不~檀板共金樽。”

(四)助动词。必要,应当。汉书冯奉世传:“不~烦大将。”杜甫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诗:“白日放歌~纵酒。”

759.【饶】

(一)富,丰足。史记陈丞相世家:“赍用益~,游道日广。”(赍jī:1.送物给人。2.携带。3.怀着,抱着。)洛阳伽蓝记开善寺:“居川林之~。”引申为多。吴均与顾章书:“偏~竹实。”

(二)宽恕,宽容,原谅(后起义)。鲍照拟行路难诗:“日月流迈不相~。”

760.【秀】

(一)谷类吐穗开花。诗经大雅生民:“实发实~。”论语子罕:“苗而不~者有矣夫!~而不实者有矣夫!”引申为某些草类开花。诗经豳风七月:“四月~葽。”(葽yāo:1.草名,又名“师姑草”、“赤雹子”。2.草茂盛的样子。)又为畅茂。欧阳修醉翁亭记:“佳木~而繁阴。”用于抽象意义时,表示优异,特出。沈约谢灵运传论:“潘陆特~。”又:“并方轨前~。”[~才]才学优异的人。汉代选拔人材所定的名称。李密陈情表:“举臣~才。”按:东汉人为避光武帝讳,曾改“秀才”为“茂才”,后代仍称“秀才”。

(二)俊秀,清秀,美丽。柳宗元愚溪诗序:“清莹~澈。”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外而惠中。”

761.【丽】

(一)双,偶,成对。文心雕龙丽辞:“岂营~辞,率然对尔。”又:“故~辞之体,凡有四对。”这种意义也写作“俪”。文心雕龙丽辞:“则字字相俪。”

(二)附著。周易离卦:“日月~乎天,百谷草木~乎土。”现代有双音词“附~”。

(三)华美。曹丕典论论文:“辞赋欲~。”沈约谢灵运传论:“虽清辞~曲,时发乎篇。”文心雕龙情采:“为文者淫~而烦滥。”引申为美貌,漂亮。特指女性的美貌。杜甫丽人行:“长安水边多~人。”

[辨]美,丽。在“美丽”、“华美”这种意义上,二者是同义词。但“丽”应用的范围比较狭,多表示具体的事物,而且只限于衣饰、宫室、器皿、容貌和颜色等视觉所能及的方面,如“绚丽”、“都丽”、“秀丽”等。“美”就不同,各种感官所及的方面,都可以用“美”来表示,既可以用于具体事物,也可用于抽象事物,应用范围极广。

762.【工】

(一)工人,有技艺的人。论语卫灵公:“~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孟子滕文公上:“百~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二)精巧。沈约谢灵运传论:“~拙之数。”韩愈进学解:“子云相如同~异曲。”引申为擅长。韩非子五蠹:“~文学者非所用。”楚辞离骚:“固时俗之~巧兮。”古诗上山采蘼蕪:“新人~织缣,故人~织素。”(蘼蕪míwú:一种香草,也叫江蓠。缣jiān:细绢。)

763.【博】

(一)宽广,广阔。礼记中庸:“~厚配地,高明配天。”引申为广泛,普遍。论语雍也:“~施于民,而能济众。”今成语有“旁征~引”。又特指学识、技艺或文才的广博。文心雕龙情采:“使文不灭质,~不溺心。”今成语有“~大精深”,双音词有“渊~”,“该~”。

(二)古代一种赌输赢的游戏(与棋相仿)。论语阳货:“不有~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孟子离娄下:“~弈好饮酒。”引申为赌博。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闻赵有处士毛公藏于~徒。”又刺客列传:“鲁句践与荆轲~。”

764.【覈】

(一)考究其内在的意义。孔稚珪北山移文:“~玄玄于道流。”引申为一般的查对,考核,如说“~算”。

(二)谨严。后汉书第五伦传:“峭~为方。”(第五:复姓。)文心雕龙镕裁:“才~者善删。”注意:“覈”字后来都通作“核”。

765.【奇】

(一)异乎寻常的。跟“正”相对。史记淮阴侯列传:“愿足下假臣~兵三万人。”韩愈进学解:“易~而法,诗正而葩。”特指军事上或其他斗争策略上出人意料的措施。扬雄解嘲:“曾不能画一~,出一策。”又:“留侯画策,陈平出~。”又意动用法,表示“以为奇”。史记项羽本纪:“梁以此~籍。”(梁:项梁。籍:项羽的名。)引申为卓越,奇特。司马迁报任安书:“然仆观其为人,自守~士。”陶潜咏荆轲诗:“~功遂不成。”

(二)读jī。单数,不成双的。跟“偶”相对。礼记投壶:“一算为~。”又:“遂以~算告曰。”(算:投壶用的箭。)周易系辞下:“阳为~,阴为耦。”古人认为单数不成双,不吉利,所以于人的命运不好也叫“奇”。常是“数奇”二字连用。史记李将军列传:“以为李广老,数~,毋令当单于。”王维老将行:“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

766.【偶】

(一)土或木作的人像。战国策齐策三:“有土~人与桃梗相与语。桃梗谓土~人曰。”

(二)配偶。这个意义古代作“耦”。左传桓公二年:“嘉耦曰妃。”引申为双,成双。跟“奇”相对。礼记郊特牲:“鼎俎奇而笾豆~。”(鼎、俎、笾biān、豆:都是祭器。)又引申为二人相对。史记秦始皇本纪:“有敢~言诗书者弃市。”又为对偶,指两两相对的语言形式。文心雕龙丽辞:“奇~适变,不劳经营。”

(三)碰巧,偶然。列子杨朱:“郑国之治,~耳。”白居易有木诗:“~依一株树,遂抽百尺条。”

[辨]偶,耦。从本意看,“偶”是木偶,“耦”是一种耕作方法,二者毫不相干。但“耦”的引申义“双数”和“配偶”等,后来被“偶”取代了,两者遂有了纠葛。在先秦古籍中,“配偶”的意义一般都写作“耦”;两汉以后则多作“偶”,也可作“耦”。后代在习惯上“偶语”、“奇偶”、“不偶”中的“偶”不写作“耦”,“耦耕”的“耦”不写作“偶”。参见“耦”字条。

767.【丹】

(一)丹砂,朱砂。可以作彩色用。诗经秦风终南:“颜如渥~。”文心雕龙情采:“犀兕有皮,而色资~漆。”(兕sì:古代犀牛一类的野兽,一说雌犀牛。)引申为赤色,大红色。扬雄解嘲:“客徒欲朱~吾毂。”(毂辘gǔlù:同“轱辘”,车轮子。)王勃滕王阁序:“飞阁流~。”[~书](1)皇帝赐给功臣的铁券用丹色书写,叫“铁券~书”,简称“~书”。司马迁报任安书:“仆之先非有剖符~书之功。”汉书高帝纪:“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书铁券,金匮石室,藏之宗庙。”(2)皇帝的诏书用朱红书写,所以“诏书”也叫“~书”(也叫~诏)。[~青]绘画。汉书苏武传:“虽古竹帛所载,~青所画,何以过子卿!”杜甫丹青引:“~青不知老将至。”

(二)药物名。汉代以后的道家方士以丹砂、丹汞练制成的药叫“丹”。江淹别赋:“守~灶而不顾。”后世引申为举凡从药物中精练出的成品皆称作“丹”。

768.【红】

(一)浅红,桃红,粉红。论语乡党:“~紫不以为亵服。”(亵服:家居所穿的。对朝服、礼服而言。)文心雕龙情采:“间色屏于~紫。”又为赤色。韩非子内储说下:“奉炽炉炭,火尽赤~。”泛指各种各样红色。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杳渺以眩湣兮,猋风涌而云浮。”(湣mǐn:古谥号用字。猋biāo:1.迅疾。2.通“飆”,暴风。)庾信春赋:“面共桃(花)而竞~。”杜牧江南春诗:“千里莺啼绿映~。”

(二)妇女纺织、针黹操作之类的劳动。(黹zhǐ:缝纫,刺绣。)汉书景帝纪:“锦绣纂组,害女~者也。”又哀帝纪:“诸官织绮绣难成,害女~之物,皆止。”按:这种意义,先秦古籍或作“功”,或作“工”;两汉起多作“红”(读gōng),而且只限于妇女纺绩、刺绣等事。

769【允】

(一)信,诚。尚书舜典:“夙夜出纳朕命,惟~。”又副词。的确,确实。诗经大雅公刘:“豳居~荒。”

(二)得当,合适。文心雕龙丽辞:“务在~当。”

(三)答应,许诺。韩愈上郑尚书相公启:“不蒙察~。”

770.【舛】

错乱,违背。楚辞九叹惜贤:“情~错以曼忧。”引申为不顺利。王勃滕王阁序:“命途多~。”

771.【宁】

(一)安,安宁。诗经小雅常棣:“丧乱既平,既安且~。”又节南山:“俾民不~。”(俾bǐ:1.使。2.通“比”,从。)[归~]已嫁的女子回家省亲。诗经周南葛覃:“归~父母。”

(二)副词。难道,岂。诗经小雅小弁:“~莫之知?”(弁biàn:1.古代贵族戴的一种皮革做的帽子。2.戴弁。3.置于最前面。4.武官。5.颤抖。6.徒手搏斗。)萧统文选序:“大辂~有椎轮之质?”(辂lù:1.车辕上用来备人牵挽的横木。2.古代的一种大车。)王勃滕王阁序:“~知白首之心。”

(三)副词。宁愿,宁可。史记项羽本纪:“吾~斗智,不能斗力。”今格言有“~为玉碎,不为瓦全”。

[辨]寧,寗。二字在上古音义皆同,常常通用。后来渐有分工:“寧”(一)写作“寧”;“寧”(二)(三)写作“寗”,读nìng。但是直到中古,仍可用“寧”表示“寧”的三个意义。今“寧”、“寗”都简化为“宁”。

772.【豫】

(一)出游。特指天子秋日出巡。孟子梁惠王下:“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吾何以助?一游一~,为诸侯度。’”张衡东京赋:“既春游以发生,启诸蛰于潜户;度秋~以收成,观丰年之多稌。”(稌tú:稻子。)

(二)安乐,舒服。周易序卦:“有大而能谦必~。”诗经小雅白驹:“逸~无期。”尚书金縢:“王有疾,弗~。”引申为喜悦。孟子公孙丑下:“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哉?”文心雕龙物色:“是以献岁发春,悦~之情畅。”

(三)古代九州之一。大致包括今河南,山东西部,湖北北部等地。尚书禹贡:“荆河惟~州。”今河南省简称“~”。

(四)通“预”。预备。礼记学记:“禁于未发之谓~。”又中庸:“凡事~则立,不~则废。”

773.【尚】

(一)上。孟子万章下:“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论古之人。”又:“是~友也。”引申为加于其上。论语里仁:“好仁者无以~之。”孟子滕文公上:“皓皓乎不可~矣!”又为以为上,尊尚,崇尚。礼记檀弓上:“夏后氏~黑。”墨子尚贤上:“不能以~贤事能为政也。”文心雕龙物色:“析辞~简。”又为高尚。陶潜桃花源记:“南阳刘子骥,高~士也。”[~书](1)即书经。汉书艺文志:“事为春秋,言为~书。”(2)官名。汉书郑崇传:“哀帝擢为~书仆射。”(仆射yè:尚书之长。)木兰辞:“木兰不用~书郎。”

(二)仰攀婚姻。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卓王孙喟然而叹,自以得使女~司马长卿晚。”特指娶公主为妻。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无侯多~公主,皆不欲就国。”汉书霍光传:“桀、安欲为外人求封,幸依国家故事,以列侯~公主者,光不许。”

(三)副词。犹,还,又。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及夫至门,丞相~卧。”司马迁报任安书:“如仆~何言哉!~何言哉!”

(四)副词。表示祈求或命令,略等于“庶几”。尚书汤誓:“尔~辅予一人,致天之罚!”伪古文尚书大禹谟:“尔~一乃心力,其克有勋!”(谟mó:计谋,计划。)

[辨]上,尚。在先秦两汉古籍中,二者区别不严。“上”、“尚”可以通用,如战国策赵策的“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诗经魏风陟岵的“上慎旃哉”(陟zhì:1.升,登高。2.登腿,指帝王死去。3.提升,提拔。岵hù:有草木的山。旃zhān:1.古时赤色的曲柄旗。2.等于“之焉”两字连用的意义。3.通“毡”,一种毛织物。),都作“上”。两汉以后二者区别渐严,原来可以通用的地方也不再通用了,“尚”的四个意义,都只能写作“尚”,不能写作“上”了。

774.【攸】

(一)所。周易坤卦:“君子有~往。”沈约谢灵运传论:“六义所因,四始~系。”今成语有“责任~关”,“罪有~归”。

(二)动词词头或形容词词头。诗经大雅灵台:“麀鹿~伏。”(麀yōu:古书上指母鹿。)又小雅斯干:“君子~宁。”

775.【甫】

(一)始,刚刚。表示时间的副词。汉书匈奴传:“今歌唫之声未绝,伤痍者~起。”(唫jìn:1.闭口。2.吸。3.吟yín的异体字。痍:创伤。)沈约谢灵运传论:“~乃以情纬文,以文被质。”

(二)通“父”。上古成年都可称“父”。贵族男子行冠礼之后,多以“……甫(父)”为字。诗经大雅烝民:“保兹天子,生仲山~。”左传宣公二年:“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补之。’”后代尊称别人的名或字叫“台~”。[章~]古代礼帽的一种。礼帽成年人才能戴,“章甫”即表明成年男子的身份。论语先进:“端章~,愿为小相焉。”礼记儒行:“长居宋,冠章~之冠。”贾谊吊屈原赋:“章~荐履,渐不可久兮。”

[辨]甫,父。在“甫”(二)的意义上,古代“甫”、“父”通用。如称孔子为“尼父”,也作“尼甫”(孔子字的全称是“仲尼甫”)。仲山甫、尹吉甫(周宣王时的大夫)汉书古今昔对比人表作“中山父”、“尹吉父”。其他义,一般不相通。注意:后世于“甫”的(二)义仍读fǔ。

776.【聊】

(一)藉,依赖,依靠。王粲登楼赋:“登斯楼以四望兮,~暇日以销忧。”今成语有“民不~生”。“聊赖”二字连用,表示凭藉。蔡琰悲愤诗:“虽生何~赖?”李玉贺新郎词:“镇无~,殢酒厌厌病。”(殢tì:困倦。)

(二)副词。姑且,暂且。楚辞九章哀郢:“~以舒吾忧心。”(郢yǐng都:楚国的都城。)庾信哀江南赋序:“追为此赋,~以记言。”杜甫登楼诗:“日暮~为梁夫吟。”

777.【匪】

(一)竹制的器皿,筐子之类。孟子滕文公下:“东征,绥厥士女,~厥玄黄。”(绥:安定。匪:作动词,用匪盛着。玄黄:指各种颜色的帛。人们用匪盛着帛迎接周武王。)这种意义也写作“篚”。尚书禹贡:“厥篚织文。”(文:锦绮之类。)

(二)不,不是。副词。诗经卫风氓:“~来贸丝。”又木瓜:“~报也,永以为好也。”[~人](1)不是自己亲近的人。周易比卦:“比之~人,不亦伤乎?”(2)行为不正的人。李朝威柳毅传:“不幸见辱于~人。”注意:古代的“匪”不当“土匪”、“匪徒”讲。

778.【厥】

(一)代词。他的,它的。贾谊吊屈原赋:“遭世罔极兮,乃殒~身。”萧统文选序:“自炎汉中叶,~涂渐异。”

(二)语气词。司马迁报任安书:“左丘失明,~有国语。”

[辨]其,厥。“其”与“厥”虽是同义词,但用途广狭不同。“其”字后面可以是名词、形容词、动词,也可以是整个动宾结构;“厥”字后面只能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诗经大雅文王有声:“贻厥孙谋”)。又,“厥”字带有存古性质,后代往往只用于成语中,不能像“其”字那样自由运用。

779.【经】

(一)织布纵线为经。跟“纬”(横线)相对。常用作比喻。文心雕龙情采:“故情者文之~,辞者理之纬。”又:“~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引申为道路南北走向的为经(东西走向的为纬)。周礼考工记匠人:“国中九~九纬。”中医学于人体气血循环通路的主干叫“经”。如“~络”,“~脉”。

(二)经典。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西汉起,尊儒家的著作为经。汉书艺文志:“诏光禄大夫刘向校~传诸子诗赋。”韩愈柳子厚墓誌铭:“出入~史百子。”后来有“五~”、“九~”、“十三~”等名。引申为各种学术思想流派对本派权威性著作的尊称。如“道德~”、“佛~”、“太平~”等。又为某种专门著作的名称。如“水~”、“黄帝内~”、“茶~”等。

(三)原则,原则性。跟“权变”和“灵活性”相对。左传桓公十一年:“权者及于~。”礼记中庸:“凡为天下国家有九~,曰:修身也,尊贤也……。”柳宗元断刑论:“~也者,常也;权也者,达~也。”(达经:实现这个原则。)

(四)经历,经过。文心雕龙物色:“虽复思~千载,将何易夺?”白居易长恨歌:“悠悠生死别~年。”

(五)度量,画分。周礼天官冢宰:“辨方正位,体国~野。”(体:分。)诗经大雅灵台:“~始灵台。”又:“~之营之。”(营:标记,表记。)引申为治理。周礼天官大宰:“以~邦国,以治官府。”曹丕典论论文:“盖文章~国之大业。”[~营]谋画,安排。文心雕龙丽辞:“奇偶适变,不劳~营。”杜牧阿房宫赋:“燕赵之收藏,韩魏之~营。”[~纪]主持,操持,治办。韩愈柳子厚墓誌铭:“又将~纪其家。”

(六)悬起来,悬挂。特指自缢。论语宪问:“自~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史记田单列传:“遂~其颈于树枝,自奋绝脰而死。”(脰dòu:脖子。)

780.【典】

(一)简册,重要的文献,书籍。左传昭公十二年:“是能读三坟、五~、八索、九丘。”(三坟:三皇之书。五典:五帝之书。八索:有关八卦的书。九丘:九州之志。)又十五年:“司晋之~籍。”(司:主管。晋:晋国。)引申为前代的典章、文物、故事。左传昭公十五年:“数~而忘其祖。”(数:讲说。祖:指先人的事业。)[会~]记载一代典章制度之类的类书。黄遵宪人境庐诗草自序:“官书会~。”现代有双音词“~故”。又为应遵守的规则、法则。文心雕龙情采:“孝经垂~,丧言不文。”引申为礼节,仪式(后起义)。如说“开国大~”,“盛~”。

(二)法律,法规。伪古文尚书五子之歌:“有~有则,贻厥子孙。”曹操败军抵罪令:“但赏功而不罚罪,非国~也。”[~刑](1)刑法,常刑。尚书舜典:“象以~刑。”后代有成语“明正~刑”(处以死刑)。(2)旧的法度。诗经大雅荡:“虽无老成人,尚有~刑。”引申为可学习的楷模,模范。文天祥正气歌:“~刑在夙昔。”这个意义也写作“~型”。苏舜钦代人上申公祝寿诗:“人思奉~型。”

(三)典雅。指文章有文献可依,且规范而不粗俗。萧统答玄圃讲颂启令:“辞~文艳,既温且雅。”颜氏家训文章:“吾家世文章,甚为~正,不从流俗。”

(四)守,主管。尚书舜典:“命汝~乐。”汉书霍光传:“还迺为~属国。”(迺:即“乃”。)三国志吴志是仪传:“专~机密。”古代官名凡带“典”字的,都是表示它的职掌。如周礼所载的“~瑞”、“~丝”、“~祀”等。

(五)典当dàng,用实物作抵押,向高利贷借钱(后起义)。杜甫曲江诗:“朝回日日~春衣。”

781.【简】

(一)竹简,古代用来写字的狭长竹片。一简为一行,若干简并排编起来,成为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叫做“策”或“册”。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南史氏闻太史尽死,执~以往。”萧统文选序:“虽传之~牍,而事异篇章。”

(二)简略,简单。论语雍也:“居~而行~,列乃太~乎!”引申为怠慢,傲慢,不敬。孟子离娄下:“孟子独不与驩言,是~驩也!”(驩:“欢”的古体字。这里指齐大夫右师王驩。)又:“子敖以我为~,不亦异乎!”(子敖:王驩的字。)

(三)挑选,选拔。诸葛亮前出师表:“是以先帝~拔以遗陛下。”

782.【篇】

古代文章写在竹简上,把首尾完整的一部分用丝绳或皮带编在一起叫“篇”。司马迁报任安书:“诗三百~,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史记儒林列传:“汉定,伏生求其书,亡数十~,独得二十九~,即以教于齐鲁之间。”引申为书的各部分。汉书张禹传:“时鲁扶卿及夏侯胜、王阳、萧望之、韦玄成皆说论语,~第或异。”引申为书籍,典籍。汉书儒林传:“观古今之~籍。”左思咏史诗:“四贤岂不伟?遗烈光~籍。”又特指诗歌、辞赋等文艺著作。沈约谢灵运传论:“虽清辞丽曲,时发乎~。”萧统文选序:“降将著河梁之~。”又:“方之~翰,亦已不同。”

[辨]篇,编。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编”可以作动词,“篇”则不能。同用作名词时,“编”指整部的书,如“简编”、“长编”,也可指书中较大的一部分,如“上编”、“下编”,“前编”、“后编”;“篇”则只指“篇章”。“编”比“篇”的外延大。

783.【词】

(一)词句,言词。文心雕龙镕裁:“剪截浮~谓之裁。”庾信哀江南赋序:“不无危苦之~。”又为词章,文词。萧统文选序:“~人才子,则名溢于缥囊。”注意:上述这些意义,后代一般都作“辞”,不常作“词”。

(二)文体的一种。起于唐五代,盛于宋。朱彝尊解佩令词:“老去填~,一半是空中传恨。”

[辨]辞,词。在言词和文词的意义上,“辞”和“词”是同义词。在较古的时代一般只说“辞”,不说“词”,所以周易乾文言说“修辞立其诚”,论语季氏说“而必为之辞”。汉代以后逐渐以“词”代“辞”。如史记儒林列传:“是时天子方好文词。”至于“推辞”的“辞”决不写作“词”;“诗词”的“词”决不能作“辞”。参见“辞”条。

784.【赋】

(一)田赋,赋税。尚书禹贡:“厥田惟上下,厥~中上。”汉书哀帝纪:“皆无出今年租~。”古代按田赋出兵,所以又特指兵赋。论语公冶长:“千乘之国,可使治其~也。”

(二)授与,给与。国语晋语四:“公属百官,~职任功。”吕氏春秋分职:“出高库之兵以~民。”汉书平帝纪:“安汉公、四辅、三公、卿大夫、吏民为百姓困乏献其田宅者二百三十人,以口~贫民。”(以口:按人口。)又用于抽象意义。文心雕龙丽辞:“造化~形,支体必变。”文天祥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流形。”后代双音词“天~”、“禀~”由此发展而来。

(三)吟诵或歌咏〔诗篇〕。左传隐公元年:“公入而~。”又僖公二十三年:“公子~河水,公~六月。”(公子:指晋公子重耳。河水:逸诗。公:指秦穆公。六月:诗经小雅六月。)引申为做诗。陶潜自祭文:“酣饮~诗。”归去来辞:“临清流而~诗。”

(四)文体的一种。史记贾生列传:“为~以吊屈原。”

785.【序】

(一)东西墙。尚书顾命:“西~东向。”又:“东~西向。”仪礼乡饮酒礼:“当西~东面。”

(二)学校。孟子梁惠王上:“谨庠~之教。”(庠xiáng:古代学校名。)又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周曰庠。”

(三)次序,秩序。孟子滕文公上:“长幼有~。”汉书艺文志:“悖上下之~。”文心雕龙镕裁:“故能首尾圆合,条贯统~。”用作动词时表示排列次序。礼记中庸:“所以~昭穆也。”又:“所以~齿也。”(齿:年龄。)

(四)叙述,说明。萧统文选序:“铭则~事清润。”这种意义也写作“叙”。引申为文体的一种。萧统文选序:“篇辞引~,碑碣誌状。”注意:古代序文是在全书的后面,综述作书的宗旨,如史记太史公自序,汉书的叙传,许慎说文解字的叙等,皆在书末。汉代以后,书序才置于书首。

(五)文体的另一种。赠序。这是临别赠言,创于唐初。韩愈有送孟东野序,送李愿归盘谷序等。

786.【铭】

在器物上刻铸文辞用以自警,或称述功德,叫做“铭”。礼记大学:“汤之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用作动词时表示刻,镂。特用于“永远不忘”这种意义上。柳宗元谢除柳州刺史表:“~心镂骨,无报上天。”引申为文体的一种。萧统文选序:“~则序事清润。”

787.【诔】

读lěi。称述死者生前的言行而加以哀悼。左传哀公十六年:“公~之曰。”(公:哀公。这是诔孔子的。)引申为一种文体。哀悼死者的文字。萧统文选序:“美终则~发,图像则赞兴。”

788.【赞】

(一)辅助,辅佐。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天~我也。”礼记中庸:“则可以~天地之化育。”三国志吴志鲁肃传:“以肃为~军校尉。”助画方略。现代有双音词“参赞”、“赞助”。

(二)赞美,称赞。三国志魏志许褚传:“下诏褒~。”这个意义又写作“讚”。后汉书崔駰传:“进不党以讚己。”(駰yīn:浅黑带白色的杂毛马。)

(三)文章的结尾部分,略等于一个总评。“赞”是阐明的意思。汉书叙传:“总百氏,~篇章。”史记在本纪、世家、列传的后面,汉书在纪和传的后面都有赞。这是用散文写的。另有一种赞是用韵文写的,四字一句,两句一韵(这是古代传统所谓句),也是阐明篇章大旨的,放在全书的结尾,如太史公自序的后半,汉书叙传的后半,都是赞的性质。后来后汉书把韵文的赞放在纪和传的后面,就不再有散文的赞了。文心雕龙每篇后面也都有韵文的赞。

(四)文体的一种。这种意义一般写作“讚”。“讚”一般用于颂扬,也是韵文。萧统文选序:“图像则讚兴。”

789.【章】

(一)音乐的一章。礼记曲礼下:“既葬,读祭礼;丧复常,读乐~。”今有双音词“乐~”。引申为一般作品的一章。文心雕龙镕裁:“引而申之,则两句敷为一~;约以贯之,则一~删成两句。”萧统文选序:“而事异篇~。”[~句]分析古书的篇章、句读,解释其文义。扬雄解嘲:“~句之徒,可与坐而守之。”引申为注疏的名称。如王逸有“楚辞~句”,朱熹有“大学~句”等。

(二)赤白相间的丝织品。古诗十九首:“终日不成~,泣涕零如雨。”[文~]见“文”字条。[宪~]法制。常用作动词,表示遵循其法制。汉书艺文志:“宪~文武。”

(三)奏章,上给皇帝的书信。刘知几史通言语:“运筹画策,自具于~表。”

(四)印章。孔稚珪北山移文:“至其纽金~,绾墨绶。”(绾wǎn:1.系。2.把长条物盘绕成结。3.发髻。4.控制。5.挽。6.卷起。7.挟。)今有双音词“图~”。

(五)通“彰”。明显,鲜明。文心雕龙情采:“恶文太~。”

790.【表】

(一)穿在外面的衣服,罩衫。又为衣服的外层。跟“里”相对。左传僖公二十八年:“~里山河。”(〔晋国〕以黄河为表,以山为里。这是比喻。)“表里”连用,也比喻互相补足,互相依存。后汉书卢植传:“今毛诗、左氏、周礼各有传记,其与春秋共相~里。”“表”又比喻为屏障。左传僖公五年:“虢,虞之~也。”引申为外,外面。尚书尧典:“光被四~。”又立政:“至于海~。”今双音词有“外~”。作动词时,表示穿在外面。论语乡党:“当暑,袗絺綌,必~而出之。”(在夏天,穿葛制的单衣,必穿里衣,把葛衣穿在外面。袗zhěn:单衣。作动词用。絺chī:细葛。綌xì:粗葛。)引申为出现,表现。萧统文选序:“桑间濮上,亡国之音。”

(二)测日影的仪表(日晷guǐ)。史记司马穰苴列传:“穰苴先驰至军,立~下漏,待贾。”(穰ráng:1.禾茎中的白色柔软物。2.饱满的稻粒。3.禾谷丰收。4.通“瓢”,果实的肉。又读rǎng:1.繁盛,兴旺。2.数目。3.通“攘”,扰乱,纷乱。苴jū:1.麻的子。2.草做的鞋垫。3.衬,垫。4.包裹。漏:漏壶,计时器。贾:指庄贾。)后汉书律历志:“乃立仪~以校日影。”引申为标准,表率。史记太史公自序:“国有贤相良将,民之师~也。”又为表格,图表。司马迁报任安书:“为十~,本纪十二。”

(三)树立木石标志物以示表扬。史记留侯世家:“~商容之闾。”(商容:殷纣时贤臣。)晋书荀崧传:“苟有一介之善,宜在旌~之列。”引申为表扬,显扬。汉书武帝纪赞:“罢黜百家,~章六经。”今双音词有“~扬”,“~彰”。

(四)文体的一种,给皇帝的信,奏章。诸葛亮出师表:“临~涕泣,不知所云。”李密陈情表:“谨拜~以闻。”萧统文选序:“~奏笺记之列。”

(五)文体的另一种。墓誌,不带铭文的。欧阳修有“泷冈阡表”。

791.【旨】

(一)美味,好吃的东西。论语阳货:“食~不甘,闻乐不乐。”引申为美味的。诗经小雅鹿鸣:“我有~酒。”

(二)意,意思。文心雕龙附会:“故善附者,异~如肝胆。”沈约谢灵运传论:“妙达此~,始可言文。”今有双音词“宗~”,“主~”。又特指皇帝的命令。汉书孔光传:“成帝初即位,举为博士,数使录冤狱,行风俗,振赡流民,奉使称~,由是知名。”杜甫入奏行:“密奉圣~恩宜殊。”旧唐书刘洎传:“陛下降恩~。”(洎jì:1.往锅里加水。2.肉汁。3.浸润。4.到,至。)

792.【风】

(一)风。诗经郑风风雨:“~雨凄凄。”引申为能流动传播的事物。特指前代的政治、功令、制度、教化等。孟子公孙丑上:“其故家移俗,流~善政,犹有存者。”又为习俗,风气。礼记乐记:“移~易俗。”又为风度,节操。司马迁报任安书:“亦尝侧闻长者之遗~矣。”杨恽报孙会宗书:“有段干木、田子方之遗~。”成语有“高~亮节”。[~景]风和日光,即风光。世说新语:“~景不殊,举目击者有山河之异。”

(二)歌谣,地方歌曲。左传成公九年:“乐操土~,不忘旧也。”汉书艺文志诗赋略:“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文心雕龙乐府:“匹夫庶妇,讴吟土~。”诗经有十五国风,所以又特指诗经或国风。常“风雅”、“风骚”连用。文心雕龙情采:“盖~雅之兴,志思蓄愤。”又:“远弃~雅。”又物色:“然屈平所以能洞监~骚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

(三)微言婉词劝谏。诗经小雅北山:“或出入~议。”诗大序:“吟诗性情,以~其上。”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武安侯乃微言太后~上。”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讽”。

793.【骚】

(一)扰乱,扰动。诗经大雅常武:“徐方绎~。”(徐方:周时江淮一带的少数民族部落。)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早暮咈吾耳,~吾心。”

(二)诗体的一种。由屈原的离骚得名。包括楚辞以及后世摹仿楚辞的作品。萧统文选有“骚”类。特指楚辞。文心雕龙辨骚:“昔汉武爱~,而淮南作传。”韩愈进学解:“下逮庄~。”[~人]骚体诗人。萧统文选序:“~人之文,自兹而作。”引申为一般诗人。范仲淹岳阳楼记:“迁客~人,多会于此。”“风骚”连用,指诗经和楚辞。

794.【翰】

(一)鸟名。或名天鸡。说文引逸周书:“文~若翚雉。”(huī:一种有五采羽毛的野鸡。)引申为飞得高而疾。诗经小雅小宛:“~飞戾天。”(戾:至。)

(二)笔。潘岳秋兴赋:“于是染~操纸。”萧统文选序:“飞文染~。”贾至早朝大明宫:“朝朝染~事君王。”引申为文章,文采。萧统文选序:“方之篇~目,亦已不同。”又:“事出于沉思,义归乎~藻。”[~林]唐以来文学侍从官员名。唐代始设翰林院(意为“文苑”,“文学之林”),置学士,专司起草诏书,以及承应皇帝的各种文字工作。宋明元清一直设有这种机构,但职权与具体工作历代各有不同。

795.【藻】

水草的一种。茎大如钗股,叶蒙茸,深绿色。诗经召南采苹:“于以采~,于彼行潦。”(行潦:流动的水。)古人认为藻是有文采的草,故引申为修饰。文心雕龙情采:“辨雕万物,谓~饰也。”又:“~饰以辨雕。”又为文采,文章。曹植与杨德祖书:“公干振~于海隅。”(公干:刘桢的字。)文心雕龙情采:“理正而后摛~。”(摛chī:1.传播,散布。2.铺陈。)也指文才。沈约谢灵运传论:“三祖陈王,咸蓄盛~。”

796.【韵】

(一)和谐悦耳的声音,旋律。文心雕龙物色:“喓喓学草虫之~。”(喓喓:虫鸣声。)吴均与宋元思书:“好鸟相鸣,嘤嘤成~。”比喻文章。陆机文赋:“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又:“或托言于短~。”沈约谢灵运传论:“缀平台之逸响,采南皮之高~。”

(二)诗赋中的韵脚,或押韵的字。文心雕龙声律:“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王勃滕王阁序:“一言均赋,四~俱成。”又指字的韵母部分。沈约谢灵运传论:“一简之内,音~尽殊。”[声~]声律,特指诗歌的格律。白居易与元九书:“九岁谙识声~。”

(三)气韵,风度。世说新语任诞:“阮浑长成,风气~度似父。”(阮浑:阮藉之子。)晋书桓石秀传:“石秀幼有令名,风~秀彻。”

797.【律】

(一)规则,法令。特指刑法的条文。汉书高帝纪:“天下既定,令萧何次~令。”(次:编次。)扬雄解嘲:“秦法酷烈,而萧何造~。”引申为必须遵守的格式,准则。杜甫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诗:“晚节渐于诗~细。”用作动词,表示按照一定准则来要求。成语有“严于~已”。

(二)古代用来正乐音的一种竹管。阳律六,阴律六,总称“六律”。孟子离娄上:“师旷之聪,不以六~,不能正五音。”庄子胠箧:“擢乱六~,铄绝竽瑟。”(胠qū:从旁边撬开。箧qiè:小箱子。)古人以十二律和十二月相配,所以“律”又指称季节,气候,节令。文心雕龙物色:“阴~凝而丹鸟羞。”陆游春望诗:“天地回春~,山川扫积阴。”张栻立春偶成诗:“~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吕]阳律六,叫“律”;阴律六,叫“吕”。常指音乐。杜甫吹笛诗:“风飘~吕相和切。”

[辨]法,律。“法”所指的范围大,多偏重于“法则”、“制度”等意义,所以“遵先王之法”不能说成“遵先王之律”,“变法”不能说成“变律”。“律”所指的范围小,多着重在具体的刑法条文。用作动词时,“法”是“效法”,“仿效”;“律”是“根据某一准则来要求”。

798.【荣】

(一)花,开花。礼记月令:“木槿~。”古诗十九首:“攀条折其~。”用于抽象意义表示华美。文心雕龙情采:“言隐~华。”引申为茂盛。和“枯”相对。陶潜归去来辞:“木欣欣以向~。”白居易赋得古原上草送别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

(二)光采,荣耀。跟“辱”相对。庄子逍遥游:“辩乎~辱之境。”司马迁报任安书:“终不可以为~。”扬雄解嘲:“生必上尊人君,下~父母。”

799.【华】

(一)花,开花。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礼记月令:“桃始~。”注意:这种意义后代都写作“花”。用于抽象意义时特表示文章的辞藻。文心雕龙情采:“英~乃赡。”韩愈进学解:“含英咀~。”引申为文才。文心雕龙程器:“昔庾元规才~清英。”又引申为事物之精美者。王勃滕王阁序:“物~天宝。”又为光明,光采。卿云歌:“日月光~,旦复旦兮。”又为华丽,豪华。洛阳伽蓝记开善寺:“况我大魏天王,不为~侈?”[翠~]翡翠鸟的羽毛(作旗子的装饰)。汉书司马相如传:“建翠~之旗。”后来“翠~”指天子的旗。杜甫北征诗:“都人望翠~。”[京~]京师,首都。杜甫秋兴诗:“每依南斗望京~。”注意:后代于“花”的意义读阴平,于其他意义读阳平。

(二)读huà。华山,五岳之一。又称“太~”。尚书禹贡:“至于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