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辛,性温。 归脾、肾经。 温脾止泻摄涎,暖肾缩尿固精。 脾胃虚寒,呕吐,泄泻,腹中冷痛,口多唾涎,肾虚遗尿,尿频,遗精,白浊。 1、治梦泄:益智仁二两(用盐二两炒,去盐),乌药二两。上为末。用山药一两为糊。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临卧盐汤下,以朱砂为衣。(《世医得救方》三仙丸) 2、治小便赤浊:益智仁、茯神各二两,远志、甘草(水煮)各半斤。为末,酒糊丸,梧子大。空心姜汤下五十丸。(《纲目》) 3、治疝痛,连小腹挛搐,叫呼不已:益智仁、干姜(炮)、甘草(炙)、茴香(炒)各三钱,乌头(炮,去皮)、生姜各半两,青皮(去白)二钱。上细切。每服四钱,水二盏,入盐少许,煎至七分,去滓,空心食前温服。(《济生方》益智仁散) 内服:煎汤,3-9g;或入丸、散。 阴虚火旺者禁服。 1、《本草经疏》:“凡呕吐由于热而不因于寒;气逆由于怒而不因于虚;小便余沥由于水涸精亏内热,而不由于肾气虚寒;泄泻由于湿火暴注,而不由于气虚肠滑,法并禁之。” 2、《本草备要》:“因热而崩、浊者禁用。” 3、《本经逢原》:“血燥有火,不可误用。” 1、《异物志》:“益智类薏苡,实长寸许,如枳椇子,味辛辣,饮酒食之佳。” 2、《南方草木状》:“益智子,如笔毫,长七八分。二月花,色若莲,着实,五六月熟。味辛,杂五味中,芬芳,亦可盐暴。出交阯和浦。建安八年,交州刺史张津尝以益智棕饷魏武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