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的学校

 老刘tdrhg 2018-03-22
    现在的孩子,从两三岁起就可以上各种各样的学校。可是在古代中国,大多数平民子弟是没有机会进学校学习的。
中国论文网 http://www./9/view-7455456.htm
  但是这并不是说中国古代没有学校。其实,中国远在夏朝,就已经有了正式的以教为主的学校,称为“校”。殷商时期易名为“庠”,至周则为“序”。孟子《寡人之于国也》“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中的“庠序”说的就是这个。夏、商、周时期的学校教育由官府掌控,是只有贵族及其子弟才能享受的特殊待遇,一般奴隶与此无缘。
  周代的学校分国学和乡学,国学设于王城及诸侯的国都,分别称为“辟雍”和“泮官”。国学按学生入学年龄与教育程度高下分为大学、小学两级。乡学设于王城及诸侯国都的郊野,称作“庠”“序”“校”。国学与乡学均为贵族学校,老师都由官员兼任,学生仅限于贵族子弟。王太子八岁入小学,十五岁入大学;世子及公卿大夫子弟十三入小学,二十入大学。教育内容主要是礼仪,此外还学算术、识字、音乐、射箭、驾车等――即礼、数、书、乐、射、御,称作“六艺”。
  大学课程安排据《礼记・文王世子》记载:“春夏学干戈,秋冬学羽钥”“春诵,夏弦,秋学礼,冬读书。”大学要求严格,有隔年考察制度:第一年考察析句分段能力和学习志向,第三年看其对学业是否专心,与同学是否和睦,第五年考查知识是否广博,对老师是否亲近,第七年考查研究问题的本领和识别朋友的能力。考察完毕依据成绩有严厉的奖罚措施,特别优秀的可以做官。
  周代大学学习生活是严肃认真的,开学时主要官员会带领全体师生向先师行致礼仪式,以示尊师重道。听到鼓声,打开书箱。老师不立即回答学生疑问,以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课后要做作业。学校提倡学生间互助互学。
  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落,原来官府所垄断的官学逐渐瓦解,私人讲学和私人养士之风盛行,私学应运而生。私学的产生给了师生更多的自由,教师可以自由讲学,学生也可以择师学习。孔子是办私学时间最长久、教育精力最集中、教育经验最丰富的人,他扩大了受教育的对象,像颜回这样住在陋巷之中过着“一箪食、一瓢饮”的穷人家孩子,如果能送一束干肉给他,他也可以收为弟子,一些穷人子弟由此获得受教育机会。
  汉武帝时,创办了以传授知识研究学问为主要目的的最高学府――太学。太学教官为《五经》博士,博士长官叫做仆射,东汉时改称祭酒。东汉进行考试,年龄在五十以上,没有严重疾病,品行端正,淳厚、质朴、谦虚、节俭,才能任博士。西汉太学生称“博士弟子”,东汉称“诸生”或“太学生”,有太常选择的十八岁以上仪表端庄的贵族子弟,有直接因“父任”而入学的青年,也有地方保送的受业弟子。太学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论语》《孝经》是公共必修课。太学的教学方式一是大班上课,一是高年级学生辅导低年级学生,由于教师少学生多,故主要靠自学。太学生专攻一经,也可兼学其他经书。通晓经书越多,将来职位也就越高,所以不少人能博通五经。有的学生还研究自然科学等,如张衡对于天文学的研究。
  汉代的郡国之学大致相当于今天的中学,教学内容主要有《论语》《孝经》《尔雅》等。教师中有不少如马融、郑玄一样的古文经学派著名学者。
  隋朝历史虽短,但其统治者从立国开始,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学校教育,加强学校管理,使隋朝教育出现了全新的气象。隋朝的学校主要有国家学校(包括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州县学校、民间学校等三种类型。为了培养官吏,隋文帝时期设置了中央官学国子寺(隋炀帝时改名国子监),内设祭酒,专门负责管理学校教育工作,它标志着我国教育管理行政机构的诞生。为了提高学校教学质量,隋朝统治者对于教师的选拔也很重视,教师都是从全国各地选拔出来的名德大儒。同时隋朝私学兴盛,许多名师聚众讲授、传播儒学文化,促进了民间教育的发展。
  唐代是中国教育史上的黄金时代,尤其太宗玄宗时期,突出特点是分科办学,专业比较广泛。除儒学经学外,律学、书学、算学、医学、玄学都有专门的学校。
  唐代中央设有教育行政的管理机构国子监,下设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六个学校。前三者属于普通学校,学习儒家经典,以《周礼》《礼记》《春秋左氏传》《仪礼》《毛诗》为专业课,兼习《周易》《尚书》《公羊传》等;后三者属于专科学校,学生通三经或五经者,经考试合格,可送尚书省录用。各学毕业生都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国子监内还有广文馆,接受即将参加进士科考试的学子读书备考。以上各学都有考试制度,三年考试不及格或不能按期结业者,会令其退学。
  唐代不仅中央官学有分科教学,地方府州县学也有医学等分科设置。唐代地方州府学校分为经学和医学两种,学生名额依各地人口多少而有差异。州县学生通一经者可升入四门学学习。
  唐代鼓励私人办学,像韩愈、柳宗元都办过私学。
  宋代学校制度更加完备,中央有太学、国子学、律学、算学、书学、画学等,以太学和国子学最重要。宋代重科举轻学校,以上各学繁盛期都不长。
  宋代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学校――书院,并开始盛行。书院依照封建伦理观念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行,在学习方法上鼓励自由讨论问题、发表见解,风气较活跃。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为:白鹿书院,岳麓书院、应天书院,嵩阳书院。南宋著名的学者朱熹就曾在白鹿书院、岳麓书院讲学。书院最初都属私人性质,后来演变成民办公助或者官办。书院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经常开展不同学派之间的学术交流,强调创新,鼓励独立思考,讲究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既读经,也学文史;既读古籍,也看当代著作,对今天的学习很有借鉴意义。
  明清不再分国子学和太学,也没有唐宋那么多的专科学校。这时中央办的大学只有一个名称,即国子监。国子监学生称贡生、监生。学生入国子监读书,不再有唐宋时期那样的出身和年龄限制:秀才中的贡生、三品以上官员子弟、捐钱、举人入监,都可入国子监学习。国子监学生不必经科举考试即能充当政府低级官员,贡生、生员成为一种身份和社会地位,于是就出现了像《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喜极而疯、严贡生得以横行乡里的现象。
  国子监教学内容,主要是程朱学派注释的“四书”“五经”《通鉴》以及律令、书、数等。教学活动有老师“会讲”,每月一次,内容各不相同。还有学生“复讲”“背书”“轮课”(即互相讨论)等。八股文是必修课,明清时期对国子监学生思想控制极严,没有言论、上书、结社的自由,学生身心受到严重摧残。所以明清的国子监除了培养出俯首帖耳的奴仆,很难有优秀的人才。
  清代除国子监以外,另设“宗学”“八旗官学”教育八旗子弟。初期除读书外,尚有骑马射箭之类的科目,后来成了一种形式。
  明清时期书院仍在发展,由于其自由讲学和议论政治,屡遭封建统治者禁止、打压。最严重的一次毁书院事件发生在东林书院,东林学者被大批逮捕流放,各地书院也被一扫而光。清代初期书院稍有恢复,但不久因为宣扬反清复明,被再度禁止或改编。
  明清时期民间还有一些私塾,但都相当于小学性质,从识字开始,教读“四书”“五经”《史记》等,教学方法不外乎是背书、温书、作文、对对子。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帝废除封建科举制度,建立新式学校,标志着中国四五千年的旧式学校教育结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