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
理论基础
|
作用和目的
|
任务和内容
|
方法
|
道德教育
|
教师
|
周公
|
|
|
制礼作乐及敬德保民思想
重视师保之教
致力于社会教化
对六经与六艺的贡献
|
|
|
|
孔子
|
有教无类
|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目的是培养志道和弘道的志士和君子。
|
任务为智仁勇义礼乐六个方面。
内容道德教育、文化知识和技能技巧的培养三个部分,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
|
1.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2.由学到知,知智统一。立志于学;学贵有恒;乐知好学。
3.学思并重,学思结合。
4.启发教学,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能近取譬,推己及人。叩其两端,攻乎异端。
5.学而时习,知行一致。
|
1.慎言敏行,言行一致。
2.改过迁善,扬善抑过。
3.自我修养,以友辅仁。
4.严以责己,以身作则。
|
诲人不倦、教学相长
|
墨子
|
兼爱
|
一种是有关政治、伦理的社会教化,另一种是学校教育,更重视前者。
重视教育和环境在人的个性形成中的作用,完全否定了与生俱来的善恶,肯定了人是教育和环境的产物。
|
既要继承古代优秀的遗产,又要创作新的东西。很重视自然科学技术的教育。
|
知识分亲知、闻知、说(类推的知识)知三种,特别重视亲知。
人的认识形成有四个要素:知材,虑求,接知,智明。
人的认识是否正确衡量的标准三表:立论要有所本,立论要有证明,立论是否正确要看实际效果。
1.
因材施教,不叩必鸣。
2.
以名举实,察类明故。
3.务本约末,量力所至。博乎道术,无务杂知。深浅适度,繁简得当。同方而取,不择小溪。
4.言行一致,合其志功。
5.
防患未然,力主诽非。
|
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
|
|
孟子
|
性善论
|
教育的作用在于存心养性,求其放心,将其心性中固有的善端扩充之。
|
主张仁政,仁政必须辅以善教,教学内容是孝悌,孝悌是整个伦理道德的核心。
|
在教的方面:
1.
分别类型,因材施教
2.
坚持标准,提倡主动
3.
言近旨远,由博返约。
4.
类比论证,比喻说明
在学的方面:
1.
深造自得
2.循序渐进
3.持之以恒
4.
专心致志
|
1.
存心寡欲
2.
反求诸己
3.知耻改过
4.
求放心、存夜气
5.
养浩然之气
6.
磨练意志
|
|
荀子
|
性恶论
|
化性起伪
|
目的:培养推行礼、法结合的封建官僚卿相士大夫的后备军,这种人是贤能之士。
内容:经,尤以“礼”为重要。
|
1.
闻见知行的教学认识过程
2.
学以致用
3.专一不二
4.
注错与积靡(环境)
5.
除蔽去塞,要力求避免片面性。
|
以不齐为齐,以不平等为平等,以不直而归于顺,就是最大的人伦道德。德操的要求是,权力的威胁利诱所不能动荡,人多势众所不能改变,终生不变。
积善成德
|
尊师
择友
|
大学
|
|
|
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
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
|
中庸
|
|
|
|
步骤: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
|
|
学记
|
|
|
一是要培养具有建国君民能力的统治者;二是要化民成俗,把人们教化成安分守己的顺民。
|
学校管理的措施和要求。
能否课内课外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自学的积极性,使他们认真、循序、及时的努力学习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1.教学相长
2.
预、时、孙、摩
3.启发性原则
4.
长善救失
|
|
尊师是为了重道,是为了使民敬学,化民成俗巩固统治。
|
乐记
|
|
|
|
|
音乐有抒情和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认为音乐与品德有密切的关系,通过音乐教育可以达到德育的目的。把人的情感和行为都统一到封建的道德规范中来,把乐教看做与礼治、刑治和政治同样重要。
|
|
老子
|
道
|
无为,无事、无欲。
|
不争,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
知足。
贵柔。
|
闭目塞听
绝学弃智
涤除玄监
|
|
|
庄子
|
|
培养具有无差别境界世界观、人生观的理想人物。
|
齐是非,齐善恶,齐美丑。无己、无功、无名、无情。
|
心斋坐忘
顺乎自然
缘督为经
|
|
|
老黄学派
|
|
君子,终生以实现道为职志。
|
文武并重
|
虚静谨听
握一知多
|
|
|
法家
|
人性自私说
|
培养能法的人才
|
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
|
|
强调必须保持精神安静,强调去私心。
|
|
吕氏春秋
|
|
|
|
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疾学”、“善学”。
提倡尊师,教师要“尽智竭道以教”。
注重音乐教育,提倡”和乐“,反对”侈乐“。
主张知士、爱士,提倡举贤用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