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灵兰诵读24丨麻黄附子甘草汤解析

 醉清風0909 2018-03-22


宋本《伤寒论》第302条: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302)


[麻黄附子甘草汤]方

麻黄二两,去节 甘草二两,炙附子一枚,炮,去皮 赵本有“破八片”三字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条文解析:


〔1〕【成无己】二三日,邪未深也。既无吐利厥逆诸里证,则可与麻黄附子甘草汤,微汗以散之。


【柯韵伯】言无里证,则有表证可知。以甘草易细辛,故曰微发汗。要知此条是微恶寒、微发热,故微发汗也。《皮部论》云:少阴之阴,其入于经也,从阳部注于经;其出者,从阴内注于骨。此证与附子汤证皆是少阴表证。发热脉沉,无里证者,从阳部注于经也;身体骨节痛,手足寒,背恶寒,脉沉者,从阴内注于骨也。从阳注经,故用麻黄、细辛;从阴注骨,故用参、苓、术、芍。口中和,枢无热,皆可用附子。


【尤在泾】少阴中寒二三日,为脉沉、恶寒、无热之时,故可与麻黄附子甘草汤,以取微汗而散寒邪。无里证者,无吐利、心烦、不得卧等证也。以二三日病未入脏,而寒亦未变热,故得用温经散邪之法,如麻黄附子细辛之例。然去细辛之辛而加甘草之甘,于法为较和矣。所以然者,寒邪不可不发而阴病又不可过发耳。

——《中医经典三家注·伤寒论》




【方义】


本方即麻黄附子细辛汤去细辛加炙甘草而成。因病已二三日,虽无里证,但正虚可虑,故去细辛以防伤正,加炙草以顾护正气。


【按语】


本方与麻黄附子细辛汤互相发明,虽同为温经解表、表里兼治之剂,但所主之证又有缓急轻重之分,故用药亦有加减变化之别。


【医案选录】


余尝治上海电报局高君之公子,年五龄。身无热,亦不恶寒,二便如常,但欲寐,强呼之醒与之食,食已,又呼呼睡去。按其脉微细无力。余曰:此仲景先圣所谓“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顾余知治之之方,尚不敢必治之之验,请另乞诊于高明。高君自明西医理,能注射强心针,顾又知强心针仅能取效于一时,非根本之图,强请立方。余不获已,书:熟附片八分、净麻黄一钱、炙甘草一钱与之。又恐其食而不化,略加六神曲、炒麦芽等消食健脾之品。次日复诊,脉略起,睡时略减,当于原方加减。五日而痧疹出,微汗与俱,疹密布周身,稠逾其他痧孩。痧布达五日之久,而胸闷不除,大热不减,当于麻杏甘石重剂,始获痊愈。一月后,高公子又以微感风寒,复发嗜寐之恙,脉转微细,与前度仿佛。此时,余已成竹在胸,不虞其变,依然以麻黄附子甘草汤轻剂与之,四月而蒇。(摘《经方实验录》第49页)


——《伤寒论十四讲》,刘渡舟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