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你研究本行十年,不如索罗斯研究48小时?

 小马的苹果 2018-03-22


金融大鳄索罗斯曾说过:“在任何专业上,我只要花48小时,就能成为专家。”


大多数人听到这样的言论,可能都会充满怀疑——48小时成为专家,怎么听怎么像忽悠啊……


毛主席教导我们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48小时还不够收集资料的时间呢,怎么就敢声称自己是专家了呢?


通常我们更认可和相信的做法是:要穷经皓首,方可成专家。“只有大量地、详细地占有材料,加以科学的分析和综合的研究”,才能得出客观的结论。

这就导致我们形成这样一种观点:要得出更准确的结论,就要掌握更多的信息。


更进一步简言之,就是:掌握信息越多的人越可能正确。



真的是这样吗?

NO!绝非如此。


掌握信息的数量和决策的质量并不成正比。换句话说,学习多、知道多的那个人,未必是做出正确决定的人。有时候,我们获得的信息越多,反而越困惑,越难以做出决定。

 

关于这一点,我就看到过很多年轻的投资分析师,为了弄明白一个问题,会花几天的时间收集大量的资料分析。可是他研究一个礼拜,还不如一个专家看20分钟资料得出的结论更靠谱。

 

类似的现象你一定遇到过:我们以为专家是大量研究分析之后得出结论,新手因为不懂,所以在简单猜测。但事实往往是,新手大量研究分析之后也得不出好结论,而专家一眼就能看到问题所在。



专家一眼就能看到问题所在。

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说:别~别~别~人家专家之所以快,不是因为他信息量少,而是因为他以前见过很多类似案例,所以看起来当时信息阅读量少,但实际上过去积累的基础背景信息多。所以说,专家厉害,本质上还是因为信息量更多占优势。


嗯,这个观点听起来蛮有道理的。

 

那我再问一个问题:

面对同一个问题,让这个领域的专家和索罗斯同时研究,你认为48小时后,谁给出的答案胜率更高?

 

这下,你可能就不好判断了。

 

当然,其实我也不好判断。但答案是什么并不重要,因为这种 “不好判断”的结果,本身就很有启发性了:为什么索罗斯一个“外行”的观点,短时间的影响力可以与一个专家相同?



并不是因为索罗斯在信息的数量上占有优势,而是索罗斯能够做到:


(1)有能力判断有什么是价值的信息;

(2)有能力识别这些高价值信息之间的内在关系。


换句话说,能够从海量信息中发现有价值的部分,并能看到信息背后相互关系的人,更有可能快速做出正确决策。

 

事实上,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我们和索罗斯之间真正的区别并不是来自外貌、语言和财富,而是即使我们和索罗斯身处同一个地方,看到的也是完全不同的世界。


换句话说,我们这些芸芸众生,看起来都活在同一个世界,但其实每个人完全活在了不同的认知空间。只不过,索罗斯能看到的世界和我们能看到的差别实在太大了。


索罗斯的一个合伙人曾回忆说,索罗斯有一种令他震惊的能力:“他可以从A点发生的事情,马上推论到B点的结果。我根本不知道其中的逻辑,因为我和他不在一个水平上。”在我看来,与其说他和索罗斯不在一个水平上,倒不如说他们根本不是活在同一个世界上,这可能更精确一些。


说到这里,让我们稍微把话题拉回到“学习”这个主题上。从某种意义上讲,学习的目的本质上就是让我们更好地“解决问题”——无论这个问题是“有用的”还是“好玩的”。

 

然而,当我们忙碌地学习更多知识、想要具备更好解决问题能力的时候,我们往往忽略了一个更基本的事实,那就是:


在A层面令人头疼的问题,在更高的B层面上就根本不是事儿。我们很可能花大量宝贵的时间在忙碌一个自已以为很重要,但其实并没有太大意义的事情——这岂不是一件极为可怕又可悲的事情?



想想看,当年IBM在蒙着头解决大型机销售不利的问题时,却看不到小型机已经成为主流,销售培训再多,也只能付之流水;

而现在,我也常常看到很多企业的管理层每天在忙着解决当天新发生的问题,在高效忙碌的同时却没有时间抬头看,在更大的背景下自己忙碌的事情还重要吗,甚至还正确吗?


正如网上流传的一句未经证实的“诺基亚CEO名言”:“我们并没有做错什么,但不知为什么,我们输了?”


这句话是不是诺基亚说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在现实中真的可能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一直努力地工作着、学习着,但不知为什么,就落后了?


我们常说,人与人的差距,往往来自于眼界与格局。

 

我们每个人都受自己过往知识、经验、情绪和参考框架的影响,很容易就陷入到既有的思维模式里,被自己思维的透明天花板阻隔着而不自知。如果我们一直停留在已有的思维框架里,哪怕学习再多的知识,也不能让你产生质的飞跃。

 

那什么是眼界?什么是格局?

 

在我看来,眼界就是我们能够跳出眼前的问题和思维模式,从更高的视角,俯瞰全局;而格局就是,我们能够从这幅更大的图景中,看到全新的重要信息及其关系结构。


索罗斯能够从A点的信息,跨界地发现看似不相关的B点的结果,就是这种能力的体现。



因此,当我们谈学习时,与其讨论如何能够学习更多的知识,倒不如先关注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打开眼界,提升格局?


换句话说,我们能不能掌握一套方法,让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思维角度或高度来看到事物之间更宽广、更深刻的内在联系,进而发现看似孤立的复杂信息背后全新的pattern(模式)。


而一旦我们给自己构建了一个全新的思考通道和认知结构时——用流行的话来说,这就是“认知升级”了。而如何做到这一点,就是我这本新书想要和大家讨论的核心问题。

 

如果说上一本书《好好学习》,全书围绕的基点是“关键知识”,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浩瀚的知识里,找到少数关键的知识(临界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那么,我们这本新书的出发点,则在上一本书“关键知识”的水平维度上,增加了一个垂直的维度——“关键问题”:


如何在每天忙碌的事务中,避免陷入看不见的思维盲区而不自知,找到真正的、关键的破局点问题,从而指数级地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目前,新书内容还在写作之中,大家有什么好的建议或者开脑洞的想法,也可以在公众号中留言。

总之,我希望能够在写作中,不断迭代书籍内容,让这本书更好地给大家帮助。之后,可能会组织一个内测的读者群,具体怎么做还没有想好,有消息之后会在公号中发布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