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也见过水光潋滟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上面的文字,是不是有些熟悉呢,再好好回忆下,记忆深处,是不是浮现出小学语文课堂上,老师字正腔圆的声音“同学们,请大家有感情地背诵《桂林山水》全文!”,顿时全班陷入一阵绝望的嗡嗡声中…… 小学课本上一篇陈淼先生所著的《桂林山水》,让我们又爱又恨之时,也第一次认识了桂林山水。“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妙句,更是神来之笔。不仅是现代作家,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对桂林山水便赞誉有加。唐代韩愈便赞美桂林山水为“水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这便是我们大多数人第一次邂逅大名鼎鼎的“喀斯特地形”。时隔多年,笔者将带大家进一步地了解中国经典地形地貌之一——喀斯特地貌。 1 喀斯特的起源 喀斯特地貌(Karst landform),又称岩溶地貌。起源于亚得里亚海北岸斯洛文尼亚境内Karst 地区。 Karst 地区 Karst的原意指裸露的岩石。这里在中生代形成了分布广泛的厚实的石灰岩层。经过长时间的水流侵蚀,形成了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之一。故而地质学家们将这种石灰岩层所特有的地形冠名以“喀斯特”。从此,喀斯特地貌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地发现。 斯洛文尼亚境内Skocjan溶洞 虽然发现于斯洛文尼亚境内,并且以当地地名Karst命名这种经典的地貌,但是喀斯特发源地的喀斯特地貌,看起来却是普普通通,与中国境内发现的喀斯特地貌相去甚远。 云南石林 如果当初发现于中国境内,也许就改称“桂林地貌”或者“云南石林地貌”啦! 2 喀斯特成因 开头回味过了小学语文课堂,现在我们再将思绪带回初中化学,很简单的两个化学反应式: 岩溶地貌—化学反应式 是的,就是简单的两个中学化学反应式就可以初步勾勒出喀斯特的成因。 在气候暖湿的石灰岩地区,水中有机物的腐蚀、矿物风化以及大气流动频繁,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CO2)。 菲律宾普林塞萨港喀斯特溶洞 二氧化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功臣,二氧化碳(CO2)与水结合形成的碳酸(H2CO3)尽管酸性极弱,但也具有一定的溶蚀性。以漫长的地质时代作为反应时间,加上持续不断的溶蚀反应,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也就顺理成章。此时脑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两幅画面: 铁杵成针 滴水穿石 国内外学者对喀斯特地貌进行了长期研究,对于其分类也长期争论不休。其中一种是按照喀斯特演化序列进行分类。 3 喀斯特的分类 ![]() Phase1 溶沟与石芽 地表水沿灰岩内的节理面或裂隙面流动,通过溶蚀和侵蚀等作用,产生许多凹槽,称为溶沟。 ![]() ![]() 贵州省织金县织金洞—溶沟与石芽 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水热条件充沛,水的溶蚀性强,石芽在强烈的岩溶作用下生成一种特殊形态,形体高大,石芽之间的溶沟很深,沟坡垂直,坡壁上刻有平行垂直的凹槽,即石林。 ![]() 云南路南石林 这类喀斯特景观的典型代表是著名的云南路南石林,石林相对高度20米左右,高者可达50米左右。 ![]() 云南路南石林 石芽与石林代表了不同的溶蚀阶段,岩石先是在地下被水溶蚀分割,岩缝中的土壤被冲走,就露出了石芽,石芽不断增高,就变成了石林。 ![]() Phase2 落水洞 落水洞是地表水流入地下的进口,表面形态与漏斗相似,是地表及地下岩溶地貌的过渡类型。 ![]() ![]() 落水洞 它形成于地下水垂直循环极为流畅的地区,地表水沿灰岩裂缝向下渗流和溶蚀,超过100m深后形成落水洞。 ![]() Phase3 溶洞 从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层后发生横向流动,形成溶洞。溶洞的形成不仅有溶蚀作用,还有沉析作用。
![]() 美国卡尔斯巴德溶洞 ![]() 芙蓉洞——重庆武隆 简单来说,在石灰崖区从地上面流入地下的水,大多已溶解有一定量的碳酸钙,但当其到达溶洞时由于环境中温度、压力的变化,水对碳酸钙的溶解力降低,使本来溶解在水中的碳酸钙结晶析出,会形成钟乳石或者石笋等。 ![]() ![]() 世界上最大的溶洞——美国猛犸洞国家公园溶洞 ![]() Phase4 塌陷 随地下洞穴的形成,在地表发生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积小,称塌陷漏斗,深度小面积大则称陷塘。 ![]() 湖南益阳塌陷漏斗 ![]() Phase5 坡立谷与天生桥 地下水的溶蚀与塌陷作用长期相结合地作用,形成坡立谷和天生桥。 ![]() 云南省中甸县天生桥 ![]() 重庆武隆天生三桥 ![]() Phase6 地下河与溶洞抬升至地表 随着地表不断被剥蚀,原溶洞和地下河等逐渐露出地表成干谷,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在旧日的溶洞和地下河之下继续进行。据说,广西桂林的象鼻山景区,就来自于地下溶洞的演化。 ![]() 广西桂林象鼻山—地下溶洞抬升到地表 以上仅仅为喀斯特地貌分类的一种,常见的其他分类标准有按照出露条件、气候带、岩性以及地形种类等进行分类。 4 世界自然遗产地——中国南方喀斯特 中国南方喀斯特覆盖了五万平方公里,主要位于云南省、贵州省、重庆市和广西壮族自治,有着多样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在已故“中国丹霞”研究专家彭华教授的启发下,喀斯特地形也开始迈出“捆绑”申遗的步伐。 ![]() 中山大学彭华教授野外考察 云南石林、贵州荔波、重庆武隆于2007年6月27日在第三十一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评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广西桂林、贵州施秉、重庆金佛山、广西环江于2014年6月24日在第三十八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增补入世界自然遗产。自此,中国南方喀斯特共有七名成员入选。一起来领略下中国南方喀斯特的迷人风景! ![]() 云南路南石林 ![]() 荔波喀斯特风光 ![]() 重庆武隆县喀斯特 ![]() 广西桂林喀斯特 ![]() 贵州施秉喀斯特 ![]() 重庆金佛山喀斯特 来源于中国国家地理新浪博客 ![]() ![]() ![]() ![]() 广西环江喀斯特 结尾处,似乎又飘荡起小学课堂朗朗读书声“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 ![]() 由于篇幅与知识所限,许多同样秀美多姿的喀斯特地貌没有介绍,欢迎大家在评论里留下你记录的喀斯特美景。 参考文献 部分图片来源于维基百科与相关地质公园网站 【1】张信宝, 王世杰, 白晓永,等. 贵州石漠化空间分布与喀斯特地貌、岩性、降水和人口密度的关系[J]. 地球与环境, 2013, 41(1):000001-6. 【2】何斌, 王雅玫, 姜晓玮. 上扬子西部茅口组灰岩顶部古喀斯特地貌的厘定及地质意义[J]. 中国地质, 2004, 31(1):46-50. 【3】张邦琨, 张萍, 赵云龙. 喀斯特地貌不同演替阶段植被小气候特征研究[J]. 贵州气象, 2000(3):17-21. 【4】邹成杰, 何宇彬. 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时空演化问题初论[J]. 中国岩溶, 1995(1):49-59. 【5】卢耀如. 中国喀斯特地貌的演化模式[J]. 地理研究, 1986, 5(4):25-35. 【6】宋林华. 喀斯特地貌研究进展与趋势[J]. 地理科学进展, 2000, 19(3):193-202. 【7】李宗发. 贵州喀斯特地貌分区[J]. 贵州地质, 2011, 28(3):177-18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