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尝一脔而知鼎调——程千帆《读宋诗随笔》荐读

 个体化需求 2018-03-22

▲《读宋诗随笔》


程千帆先生的《读宋诗随笔》是一部宋诗鉴赏读物,在程先生的著作中应该算“小书”,但一样有大家风采。


程先生在“前言”中说“没有按照一般的方法进行品评,而只是在每首或几首诗后,就其所知,随手写下一点读后感,既无统一的规范,也无内容的限制”,“规范”和“限制”确实不明显,品评也确实不是按照一般的套路作的,方法却是有的。全书最突出、最精彩的方法就是比较,无论同一诗人的不同诗作,还是不同作者的同类作品,一当捉置同观,或判分高下,或各见特色,或显现衍变。书一开篇,程先生就告诉读者:“我们欣赏文学作品,如能从比较着眼,必然能发现许多有意思的东西。”比较并不易做,要知道拿什么比,还要知道怎么比,程先生既读文又论史,所以“珠玑满眼,美不胜收”。


《读宋诗随笔》嘉惠读者的首先是对所选作品的精妙解读。全书选了宋代五十九位诗人的一百多首作品,程先生的品评并不面面俱到,四平八稳,而常常攻其一点两点不及其余,这一点两点往往是作品最重要的特征或者最值得关注的地方,一经抉出,豁然开朗,快意顿生。


比如宋祁的《落花》,程先生着重赏析其构思。我国古代美学认为摹写物象有三个不同的层次,首先是形似,其次是形神兼备,最高的要求是遗貌取神。“将飞更作回风舞,已落犹成半面妆”一反以花比喻美女的习惯,以美女比花,更重要的是象征着一种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的精神,这就是咏物的最高境界“遗貌取神”。


已落犹成半面妆 | 宋祁《落花》


又如欧阳修《戏答元珍》,程先生特别称道的是诗的开头“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乍读上句,似乎突如其来,但是二月已是开花时节,山城却未见花开,下句又问得确实在理。这两句前果后因,倒置相接,就是钱锺书先生所谓的“有意矫避平板”。对这个开头,欧阳修非常得意:“若无下句,则上句何堪?既见下句,则上句颇工。文意难评盖如此也。”(《峡州诗说》)


野芳虽晚不须嗟 | 欧阳修《戏答元珍》


再比如黄庭坚的《送范德孺知庆州》,程先生则侧重指出其用韵上的创新。这首诗共十八句,写父(范仲淹)、兄(范纯仁)、弟各占六句,非常均匀,诗歌用韵却故意不同于内容,前八句押平声韵,中二句押仄声韵,后八句又押平声韵,这种处理显然是对惯常声情相应的“反动”。


也有些作品新在立意,比如罗与之的《寄衣曲》。每到秋天,古代妇女就要为出征远方的亲人缝制寒衣,所以捣衣寄衣是常见的诗歌题材,李白的《子夜吴歌·秋歌》和杜甫的《捣衣》是这类作品的代表,罗与之在他的两首五言绝句中却写出了新意,前一首“若无鸿雁飞,生离即死别”说寄了寒衣都有回信,总是一种安慰,后一首“但愿郎防边,似妾缝衣密”则表现了一位普通妇女不普通的爱国情怀。像这样言简意赅、异彩纷呈的赏析在书中不胜枚举。


▲《读宋诗随笔》的另一版本


程先生在“前言”中说“这本小书只是想使读者对有异于唐诗的宋诗风味尝鼎一脔而已”。宋诗在盛极一时的唐诗之后,不得不另出手眼,别开新路。关于宋诗,程先生用严羽的“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指出其重要内涵,关于唐宋诗歌,程先生引缪钺先生的论述“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阐述其异同,虽然程先生说这本书“不可能体现宋诗发展的完整过程”,但借助对重要作家作品的解说,程先生还是简明扼要地向读者呈现了宋诗的发展变化。


谈宋诗,首先要推苏轼。程先生选苏轼诗十一首,随诗评点,各有胜处。他指出“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类诗句“对读者不只是诉之于感受,同时也诉之于思考。这种由于思考而产生的奇妙比喻,乃是感情与智慧的结合,也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统一”。“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统一”正是宋诗一大特色。程先生论定“苏轼是宋代最伟大的诗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有数的伟大诗人之一……宋诗到了苏轼,才走上了真正有异于唐人的道路。”(第95页)


倒倾鲛室泻琼瑰 | 苏轼《有美堂暴雨》


其次是黄庭坚。黄庭坚为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主张“取古今陈言入于翰墨”“点铁成金”,程先生对黄庭坚的创作观点,一方面肯定其合理性,“文学艺术来自人类对大自然即客观事物的虔诚的摹仿;作家在对大自然摹仿的同时,不会也不能忘记取法于那些对大自然的摹仿已经取得成功的人”;另一方面也指出其局限性,写诗必用典,既不符合事实,创作上也行不通。但是从历史的角度,程先生认为黄庭坚是江西诗派的领袖,“他的业绩对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是无可置疑的”(第108页)。缪钺先生也说过:“宋诗之有苏黄,犹唐诗之有李杜。元祐以后,诗人迭出,不出苏黄二家。而黄之畦径风格,尤为显异,最足以表宋诗之特色,尽宋诗之变态。”(《论宋诗》)


满川风雨独凭栏 | 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


宋代诗人中,还有一位陈师道,值得关注。程先生选陈师道的《怀远》,点出其“通篇无景语”,而后纵论“古人写诗论诗,情景并重”,并引范晞文《对床夜语》、谢榛《四溟诗话》、王夫之《姜斋诗话》以证,指出“诸家所论情景不可分割之理,极为分明。但自来论者似更为偏重以写景作为抒情的手段,所谓融情入景……可是陈师道这首诗却是反其道而行之,他只是直抒所感,无暇旁及。而这种真诚的爱心所发出的炽热却和许多古今胜语一样都很感人……这似乎也是一种值得注意的变化。”(第121—122页)这个变化也是宋诗的重要特色。


一枝剩欲簪双髻 | 陈师道《谢赵生惠芍药》三首选一

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 | 陈师道《示三子》


江西诗派还有一位重要人物陈与义,陈与义先师法黄庭坚和陈师道,然后又逐渐摆脱他们的影响而接近杜甫,最后自成一家。即使赏析其他作家作品时,程先生也会随机指出宋代诗人创作上的“避熟就生、推陈出新”,比如对苏舜钦、陈与义、杨万里等诗人作品的点评。


杏花消息雨声中 | 陈与义《怀天经智老,因访之》

庙堂无策可平戎 | 陈与义《伤春》

满川风雨看潮生 | 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


▲《读宋诗随笔》最早的版本


作为鉴赏读物,《读宋诗随笔》的意义不仅在于对所选一百多首诗歌的解读,还在于通过这些解读,学习程先生所提供的认识和评价作家作品的原则和方法。程先生的论述涉及很多重要方面,比如既要读作品,也要关注创作的背景和诗人;阅读诗歌,既要“能赏其胜境,复能烛其弱点”;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关系;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的关系;同一流派作家的共性与个性;诗人人格与诗作的不一致;现实主义手法与浪漫主义手法;诗歌既可以写景、抒情,也可以说理;诗歌中不仅有现实,也有想象和幻想;诗歌的继承与创新;作家与他人和自己的“犯”与“不犯”;诗人要有才能和激情,还要有见识和学问,等等。


其中关乎作家的认识,程先生认为必须兼顾作家所有题材、体裁、风格的作品,才能比较全面准确地理解一个作家。关于题材,程先生以柳永为例,柳永的人生选择与中国传统的价值观有分歧,自称“奉旨填词”,但他的《煮海歌》“是宋代少见的一首写手工业工人苦难的诗,可与唐李贺的《老夫采玉歌》比美而更为质朴。由此可见,柳永并不像很多人想象的,是一位只知道玩乐的风流才子,他同时还是一位对苦难中的劳动人民具有深刻理解和同情,因而在这方面也是很值得尊敬的作家。”(第64页)


关于体裁,程先生以李清照为例:“李清照是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女词人。她的诗笔却清刚健拔,而且反映了许多重大的现实问题,与词异趣。”“如果我们评价这位作家,而将这类作品排斥在外,显然有失公道。”(第144页)


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 | 李清照《咏史》


关于风格,程先生以岳飞为例:“岳飞这位爱国英雄并不以文辞见长,在传世的少数作品中,散文如《五岳祠盟记》、词如《满江红》,风格皆激烈喷薄,忠愤之气,跃然纸上,与其坚贞刚毅的个性相一致。但如这首小诗(《池州翠微亭》)却显示了戎马生涯中的闲情逸致,对祖国大好山河一草一木的眷恋之情,显示了他个性与文风的另外一面。”(第161页)


马蹄催趁月明归 | 岳飞《池州翠微亭》


与之相连,程先生论及如何对待异量之美的问题。秦观的《春日》五首偏于阴柔纤秀,金人元好问的《论诗》绝句对此“有所轩轾”,程先生则引用苏轼论书法的诗作说明“异量之美是客观存在”,“异量之美不但并非完全对立而且可以互相渗透交融”,因此,“作为一位作家或批评家,任何人都有权标榜自己所推崇或爱好的风格,但作为一位文学史家,则必须有历史的眼光,对各种不同的作品及其风格,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估,二者是有区别的。”(第112页)我们普通读者即使不是文学史家,如果具有这样的眼光,因而能够欣赏更丰富多彩的美,不也是一种愉悦的精神享受吗?更何况这种眼光和心胸又岂止适用于文学艺术欣赏呢?程先生是文史大家,腹笥丰赡,慧眼卓识,因此论人论诗,既全面着眼又分析具体,通达透彻,妙论甚夥,大有启人神智之效。


有情芍药含春泪 | 秦观《春日五首》选二


值得一提的是,程先生在书中两次提及黄侃先生。一次是赏析宋祁《落花》,“黄季刚先生《灵谷寺看牡丹》二首之一云:‘朱明已至绿阴稠,始向郊坰补禊游,喜见危红藏叶底,有花仍可说春留。’均与此诗貌异心同,以从反面着想取胜。”另一次是品评王令《暑旱苦热》:“黄季刚师的绝笔诗《九日独吟》云:‘秋气侵怀正郁陶,兹辰倍欲却登高,应将丛菊沾双泪,漫借清尊慰二毛。青冢霜寒驱旅雁,蓬山风急抃灵鳌。神方不救群生厄,独佩萸囊未足豪。’1935年正是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疯狂侵略的时候。这位曾经献身于辛亥革命的爱国学者的满腔忧愤,希望挽救祖国和人民的心情,跃然纸上,也与王、韩两诗思路一致而更加富于现实意义。”1932年至1936年程千帆先生在金陵大学学习,师从黄侃(季刚)先生,程先生对老师诗作的征引不仅是评析作品的需要,更包含着对黄侃先生的崇敬和怀念,这份深情令人感佩。


清风无力屠得热 | 王令《暑旱苦热》


古人说:“尝一脔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程先生的《读宋诗随笔》不仅是尝一脔美味,可借以知宋诗之“调”,精心细读,还可以举一反三,品尝更多的“镬”“鼎”之味。


>原载《语文学习》2017年第6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