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应季的蔬果对身体有害吗?吃什么水果好呢?

 森林· 2018-03-23

经常有人说不要吃“催熟“的水果,“反季节“蔬果对身体有害。如果只能吃当地产的蔬菜水果,跟反季节蔬果和催熟水果死磕,那北方春天光秃秃,只能吃冬储大白菜,炖胡萝卜土豆了,回到了30多年前。

我小时候,冬天只有这个菜

至于水果,根本不敢想象,没有应季水果,连苹果都是去年的。

传统养生爱好者认为反季蔬果「不合时令」「违反天伦」,科技在进步,冬天用暖气,夏天吹空调,随时能吃冰淇淋,空气干燥就用加湿器,这就像肚子饿了要吃饭一样自然,为何偏偏和大棚种的草莓,海南运过来的催熟香蕉过不去呢?植物的生长素,催熟剂,只要在合理使用范围,对人体是安全无害的。

反季蔬菜和水果一般是这么来的:

不管口感和应季多多少少有差别,但是,在春天,这些水果非常适合每天吃,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量,每天200克到350克水果,对身体很好。尤其是心血管疾病,预防癌症,各种慢病的预防都有好处。

蔬菜每天吃一斤,其中一半是深绿蔬菜为最佳。

我推荐这七种水果,营养素密度比较高,有的价格偏贵但营养素富集,也有老百姓的当家水果,价格便宜的。

猕猴桃,蓝莓,香蕉,苹果,橙子,芒果,草莓

  • 异地种植,比如从南方运到北方,海南香蕉芒果木瓜等,还有进口车厘子,南方产的橙子,而且不能100%熟,要不运到北方就臭了;除非有些平台做的产地直供水果。还有南方产的芥蓝,紫菜苔等。

  • 应季种收,通过现代技术长期保存,这跟以前北方冬储大白菜是一样的,比如苹果,猕猴桃;

  • 大棚种植,人为地为蔬菜提供适于生长的光照、温度和水等条件,在大棚模拟春夏季环境,比如草莓。

相比应季水果,反季节水果在某些营养素含量上可能有差异,味道口感也会有差别。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它们「没有营养」,更不意味着它们「可能有害」。

社会上流行一句话,贫穷限制了想象力。

对于食品安全和营养学,却是:

无知创造了想象力!

如果认为植物生长素等会让人性早熟,那花粉是植物的精子,还能让人怀孕吧?

用于海南摘的青香蕉变黄成熟「催熟」的物质叫「乙烯」。这乙烯和植物自己分泌出来的一样!

植物自己在树上成熟的时候,会自己产生乙烯,让自己成熟。而因为一些水果需要长途运输,所以商人们会在他们没有那么成熟的时候摘下来,这样的水果比较硬,就适合长途运输。如果全熟,运输,到批发市场,再进超市,那就成烂水果了,没法吃。

那到站以后水果还是硬的怎么吃啊?

这时候,我们可以人为地施用乙烯来让水果成熟,这本来是很聪明健康的方法,被不清不楚的人胡说八道,反倒变成了不光彩的「催熟」了?

更有无良媒体说「吃催熟水果导致人性早熟」,这完全是天方夜谭,因为动物和植物的生理生化机制完全不同。

谣言:


个头大,形状奇怪的草莓都是用膨大剂催出来的,膨大剂会致癌,并且会在人体内积累。


准确地说,我们吃的并不是草莓的果实,而是膨大的花托,上面的那些小颗粒才是真正的果实。

异常大且形状奇怪的草莓确实存在使用膨大剂的可能。其实,膨大剂并不是什么新奇的农药,也不是像滴滴涕(DDT)那样污染环境而被禁用的非法化学药品。它的学名叫氯吡脲(CPPU),属于苯脲类细胞分裂素,是一种已经广泛应用在猕猴桃、甜瓜等水果上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氯吡脲的作用原理目前还不是十分清楚,一般认为,它通过调节植物体内激素的分泌来发挥作用:它能促使植物细胞加倍分泌细胞分裂素,增加单位时间内植物细胞分裂的次数;同时,它还能促使生长素的分泌,使细胞长得更大。结果从整体上来看,我们需要的“果实”就增大了。

对于膨大剂,大家最关心的恐怕就是膨大剂的安全性。动物实验的数据表明,小白鼠口服急性中毒剂量为每千克体重4918毫克,长期接触可能会引起体内蛋白质紊乱。不过,在通常条件下,膨大剂降解较快,在喷施到植物上24小时后就有60%发生降解。即使进入动物体内,膨大剂也不会赖着不走,实验老鼠摄入的膨大剂在7天后只有2%残留在体内。从目前的实验结果来看,膨大剂还算安全。此外,至今还没有因接触膨大剂致癌的报道,低剂量膨大剂对肝、肾功能的长期影响仍在进一步研究中。

通过体积和形状来判断草莓是不是使用了膨大剂,并不完全可靠。草莓的个头实际上和许多因素有关。首先,草莓的品种本身就有很重要的影响。通常来说,多倍体植物都要比它的2倍体(细胞内有2组染色体)个头大。草莓栽培品种都是染色体数目加倍以后的8倍体(细胞内有8组染色体),所以我们吃的人工栽培草莓的个头远远超过了野生的,大小超过大家记忆中“以前的草莓”也就不足为奇了。另外,园艺学通过不断地杂交也繁育出了不少个头大的品种,这在欧美的草莓品种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除去品种的影响,只要适当地进行疏花疏果,也可以得到更大的草莓。道理很简单,草莓的植株尺寸和叶片数量基本上是确定的,光合作用产出的、可以分配到果实的营养物质的总量也就确定了,至于选果实多还是选个头大,就只是个简单的算术问题了。最近的一项实验表明,适当的摘除果实,可以让草莓的单重提高1倍,含糖量提高20%。只是,要品质还是要产量确实是个比较困难的选择。

至于果实畸形的问题就更复杂了,低温等环境因素都会引起草莓畸形。最新的一项实验表明,如果真正的果实——草莓上的小颗粒受低温影响发育不良,或者在草莓生长过程中被摘除,草莓都容易发生畸形。所以,畸形的草莓并非一定与膨大剂亲密接触过。

当然,在目前食品安全问题频繁曝光的形势下,这样的解释多少显得有些苍白。回过头来想想,消费者要求的好外观和低价格,其实也是给果农出的难题。

结论:谣言粉碎。异常大的畸形草莓,确实有使用膨大剂的嫌疑。但并没有研究、报道发现膨大剂会致癌。并且,这种物质在环境中降解得很快,进入动物体后也会很快排出。从目前的实验结果来看,膨大剂还算安全。

参考资料:

[1] 李瑞娟,于建垒,宋国春. 氯吡脲的环境行为及其安全性的研究进展. 农药,2008,47(4)

[2] 梁英龙等. 疏果对设施栽培草莓“枥乙女'单果重、糖代谢与积累的影响. 浙江农业学报,2006,18(4)

[3] 童新平,杨海新,范晓荣. 草莓膨大剂提高草莓品质和产量试验. 中国果树,2001(6)

[4] Ariza M T, Soria C, Medina J J, et al. Fruitmisshapen in Strawberry Cultivars(Fragaria X Ananassa) Is Related to Achenes Functionality. Annals of Applied Biology, 2011, 158(1)

另外谣言里提到胖大、无根的豆芽都使用了除草剂、化肥,这完全是想当然的说法。为了生产出胖大的豆芽,人们确实会使用植物生长素,但这样的豆芽就是“毒豆芽”了吗?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豆芽的生长过程吧。

在豆芽萌发时,首先生长出来的就是胚根,这个器官承担着吸收水分的重任,分裂旺盛,细胞个头比较小,含水量也较低,所以在口感上不是那么令人满意。相对而言,作为豆芽菜主体的胚轴就受欢迎得多了,这里的细胞水分充足,会带给我们爽脆的口感。能不能让口感好的胚轴,也就是豆芽茎秆长一些呢?于是,就有人求助于“塑造”植物形态的植物激素了。

在植物生长过程中,胚芽本身会分泌生长素,吲哚乙酸就是其中之一。胚的不同部分受不同浓度生长素影响,胚根和胚芽所需生长素的浓度较低,而胚轴(也就是豆芽茎秆)所需的浓度较高。所以,喷洒适当浓度的生长素,一方面可以促进豆芽秆的生长,另一方面还可以抑制根和芽的生长,也就实现了秆多根少的目的。

目前,经常被使用的外源激素(区别于植物自身分泌的“内源激素”)是2, 4-D,它是吲哚乙酸的类似物,不过在剂量过大的情况下,可能致人中毒(对肠胃和肝脏产生损伤),已报道的小鼠实验急性中毒剂量为每千克体重500毫克,所以对其使用有着严格的规定。

高浓度的2, 4-D确实可以用作除草剂,不过要是按除草剂剂量添加到豆芽里,连豆芽都不会生长了。实际上,除了能促进胚轴的生长,2, 4-D还能提高坐果率,减少落花落果,被广泛应用于瓜果类蔬菜的生产中。在这些时候,它的身份也并非植物杀手。

另外,要想让豆芽变得粗壮一些,就要用到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赤霉素可以促使细胞伸长,而细胞分裂素可以促进细胞快速分裂,同时还可以抑制侧根的发育,得到更光洁诱人的豆芽菜。必须说明一点,这些植物激素跟人体的激素完全不搭界,不会引起性早熟之类的反应。赤霉素和最常用的细胞分裂素——6-苄基腺嘌呤(6-BA)都被认为对人体毒性极低。特别是用途广泛的赤霉素,小鼠按每千克体重25000毫克口服也没有出现中毒反应。只要不把这些东西当饭吃,很难中招。

要特别注意的是,植物可比我们敏感得多,如果施用量过大反而会影响豆芽生长(也希望不良商家能明白这一点)。北京市地方标准《豆芽安全卫生要求》中规定,每千克豆芽的2, 4-D的残留量必须在0.1毫克以下,赤霉素的残留量在0.5毫克以下,6-苄基腺嘌呤的残留量在0.2毫克以下。只要正确使用,我们也不用过于担心。

另外,在生豆芽的时候施加化肥其实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因为这个阶段就是将种子储存的营养搬运到迅速发育的胚根、胚轴和胚芽中。所以,没有必要担心吃到沾着化肥的豆芽菜。等到胚芽中的绿色叶片真正长成时,才需要外界矿物质供应,开始自给自足的营养生产。而我们吃的豆芽还来不及展开绿色叶片,就已经成了桌上的美餐了。既然没有化肥,也就谈不上有什么分解成亚硝酸盐了。

结论:谣言粉碎。流言所提到的带来危害的化肥并不存在,那些异常粗短又无根的豆芽很可能是在生产中用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等植物激素处理过。至于兼有植物生长剂和除草剂双重身份的2, 4-D,按规定也是不应该使用的(当然不排除不良商家的小动作)。但实际上,只要生产者控制得当,在产品中这些植物激素的残留量不超标,就不会对人体有明显影响。不过,从安全角度出发,还是应该审慎购买茎秆过于粗短,又没有明显根部的豆芽。

膨大剂的前世今生

○膨大剂名为氯吡脲,是一种具有细胞分裂素活性的苯脲类植物生长调节剂,广泛用于农业、园艺和果树等领域。具有促进细胞分裂、促进细胞扩大伸长、促进果实肥大、提高产量等作用。

○膨大剂最早是在美国研发的。1985年,日本开始生产这种人工合成的化合物。此后膨大剂进入中国,是经过国家批准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并不属于食品添加剂。

○目前膨大剂在我国使用很广泛,长期的使用实践证明其对人体无害。只要是在正常使用量范围内,膨大剂是安全的。

还有谣言说给西瓜打甜味剂针,用膨大剂让西瓜出现爆裂状态,想象力够丰富。

目前常用的正规膨大剂,主要成分是氯吡脲。这是一种通过影响植物体内的细胞分裂素、生长素、乙烯等内源性激素起作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研究报道,这种膨大剂跟西瓜的水分代谢有关系,也不可能直接促进西瓜吸水,增加西瓜内的压力。如果没有天气、水分以及肥料等条件的综合影响,膨大剂是很难发挥作用的,不用说让西瓜“爆炸”,就是让西瓜快速长大都是问题。将“爆炸”元凶的大帽子扣在膨大剂头上有失公允。

至于膨大剂的毒性也有专门的研究。对于西瓜而言,用30毫克/千克浓度的膨大剂溶液浸泡幼果,40天后瓜皮上的残留量低于0.005毫克/千克,低于我国规定浓度(0.01毫克/千克)。正常使用不会带来健康危害。

甜不甜,这是个问题。西瓜容易开裂跟甜不甜没有必然联系。如果是因为氮肥施用过多导致西瓜容易开裂,反而会使西瓜没那么甜。因为氮肥过多会促进蛋白质合成,在光合作用产物一定的情况下,就会不可避免地影响糖和酸的含量,使得西瓜淡而无味。大家可能会立马联想到,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西瓜需要增甜剂呢?

实际上,影响西瓜甜不甜的因素非常复杂,它们主要在两个阶段施加影响。一是光合作用产出阶段。只有拥有足够的叶片,吸收了足够的太阳光能量,才能制造足够的能源基础——葡萄糖。二是叶片中产出的葡萄糖被运送到果实里,再转化成蔗糖和果糖(这两种糖都比葡萄糖甜得多)的阶段。这时,甜不甜就要取决于西瓜体内参与合成这些糖的蛋白质(蔗糖运输蛋白、果糖激酶等)的量,以及合成这些糖的过程是否受到不良影响(氮肥太多,影响糖类合成)。可以说,一个甜西瓜是天时(光照、雨水、温度)、地利(西瓜品种,土壤)、人和(施肥等)多重利好因素的集合体。

不过,在这个机械化的年代,人们总是想要短平快地解决西瓜的甜味问题。这立马就让我们联想到了在上面加点东西吧(唉,都是让那些在食品中非法添加化学物的人和事闹得)。方法有两种,一是直接添加甜味物质;另一种方法是通过施用植物激素促使西瓜变甜。

要直接注射甜味物质,最简单的想法就是加点糖,相关新闻报道以后,也有人在讨论这方面的情况。实际上,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有多篇文章提出在西瓜根部施用蔗糖和豆饼的混合物,据称这样可以提高西瓜的甜度。不过,很遗憾,西瓜的根系对蔗糖并不感兴趣,它们只会被动地吸收少量蔗糖,就像隔着包装纸往蛋糕上抹砂糖,效果可想而知。因此这种方法并不可靠。到了2003年,相关作者对上述方法进行了改进,把蔗糖换成了糖精,并且将方法的发源地换成了日本,论文发表在《河北农业科技》2003年第4期第13页,但没有给出相关技术的日文原始出处。实际上,植物的根系除了对部分氨基酸感兴趣,对有机物都不屑一顾,糖精当然也不例外。至于作者说的,糖精可以跟黄豆结合成为小分子物质利于吸收,更是异想天开的事情。别忘了,糖精的结构和甜味稳定是出了名的,简单的蒸煮都不可能改变它们的结构。即便糖精能够被吸收,如何扩散到果实当中也是个问题,除非把整个西瓜藤都变成糖精腌制的“蜜饯”。

至于直接向西瓜里注射糖精,且不论糖精在西瓜里是否能扩散均匀,单单是这些扎了眼的西瓜是否能保存就值得商榷。因为这项“实验”不涉及西瓜“爆炸”,我们也就不在这里详细讨论了。

那么,变甜的途径就只剩下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了。实验表明,适当地调节植物激素确实会促进果实中蔗糖的积累。比如适当喷施脱落酸(ABA)可以促进桃子果实对果糖和葡萄糖的吸收。不过,目前还没有见到应用于西瓜的相关报道。不管怎样,这些植物激素都不会引起西瓜“爆炸”。另外,氯吡脲虽然可以促进西瓜果实增大,产量增加,但是对增加果实含糖量作用甚微。

这样看来,西瓜甜不甜的关键因素还在于品种。那些光合作用能力强,蔗糖和果糖转化积累多的品种自然就甜了,这也是西瓜育种的方向。同时,我们可以通过适当施肥(比如在成熟期施肥,减少氮肥的施用),或者去掉一些小西瓜(在西瓜蔓的光合产出量一定的条件下,减少了小西瓜数量,平均到每个瓜上自然糖就多了)等方法来提高西瓜的甜度。在不危害人体健康的情况下,施用植物激素作为备选方案也是无可厚非的。

结论:谣言粉碎。西瓜“爆炸”以及甜度都要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膨大增甜剂并不是炸药,也不是毒药,把所有问题

都推在它身上是不公正的。并且膨大剂的剂量在允许范围内时,并不会伤害人体健康。而这起事件的后续报道指出:事发瓜田里所用的膨大剂根本就是假药,并不含膨大剂成分。

参考资料:

[1] 陈长龙等. 氯吡脲在土壤和西瓜中的残留分析. 环境化学,2006,2(6)

[2] 杜志强等. 西瓜裂瓜的原因及解决途径. 北方园艺,2009(9)

[3] 郭尚等. 西瓜果实糖分积累研究综述.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0)

[4] 罗霄等. 果实糖代谢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农业科学研究,2008,29(2)

[5] 满艳萍等. 不同贮运性西瓜果皮显微结构的差异.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6,41(4)

[6] 孙竹波等. 0.1%氯吡脲可溶性液剂对西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北方园艺,2006(1)

[7] 唐粉玲等. 西瓜施肥研究进展.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6)

[8] 吴桂林等. 不同水分供应对西瓜营养和果实生长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31(2)

[9] Taiz Lincoln, Zeiger Eduardo. Plant Physiology. Sunderland, Massachusetts:Sinauer Associates, Inc., 1998

了解了乙稀,植物生长激素,膨大剂等在合理剂量范围内都不会给人体造成危害,因为如果加多了,植物也没办法活,你也吃不到,那么是不是应季水果就不那么重要了。只要正规渠道买到的水果,每天吃两三个拳头的水果,对健康非常好,每餐水果蔬菜占一半,提供丰富的膳食纤维养活肠道益生菌,还有维生素C,胡萝卜素,黄酮,多酚等植物活性抗氧化剂保护细胞不被过度氧化。按照中国居民平衡膳食餐盘吃饭,是获得健康的密码,再加上每天运动,身体就能保持良好状态。

春季推荐的水果

1,猕猴桃,含VC和叶黄素是常见水果最多的,60到70毫克每一百克,有的超过100毫克,国家推荐量就是100毫克VC,运动人群200毫克。每天一个猕猴桃,很有必要。叶黄素护眼保护视网膜黄斑细胞不被手机电视电脑的蓝光杀害。

2,蓝莓,车厘子(樱桃),草莓,富含花青素

花青素是强抗氧化物质,也是眼部视紫红质合成的原材料,护眼,缓解眼疲劳,空军飞行员每天要吃很多蓝莓,和两三杯鲜榨蓝莓果汁。

3,香蕉

最好的高钾低钠水果,膳食纤维高,适合运动后吃一个。而且便宜。

4,橙子

各种橙子VC都很高,30毫克/100克,红橙还有花青素和番茄红素,更加利于抗氧化。

5,苹果

老百姓都吃得起,丰富的膳食纤维,便于携带和储存。

水果再好不要多吃,毕竟碳水化合物吃多了是要长胖的。养猪专业户用烂水果养猪,都900斤大猪,普通猪300多斤。想想吧。别多吃。按照餐盘,不多不少刚刚好。

蔬菜水果每餐加起来要占到半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