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村上春树《我的职业是小说家》⑨ | 酒香更怕巷子深

 瘦金体123 2018-03-23


10天听完一部名人传记,解救你的阅读焦虑,遇见有趣的灵魂。


十点人物志开启了“人物传记精华领读”栏目,领读人总结提炼出经典人物传记的精华,带领大家欣赏、分析书中的核心情节与内涵,节省阅读时间,建立对原书的阅读兴趣。


希望通过这个栏目,可以为你淬炼名家的思想经验,获得改变人生的力量。


一部传记共有10天的精华领读内容,每日更新一期,敬请期待。

《我的职业是小说家》第9天 来自十点人物志 11:58

♪ 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 沙漠之狐 领读


文 | 古月 


亲爱的小伙伴们,晚上好。今天我们继续阅读村上春树的作品《我的职业是小说家》。

 

昨天我们读到村上春树描述自己与读者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自出道以来,就深得日本读者们的喜爱,那么在日本拥有超高人气的村上春树为何会突然转向国外市场?他的作品在国外是否也得到了大众的关注。

 

今天的阅读目标是原书的第十一章,让我们开始今天的阅读吧。


1

走出国门


我的作品被正式介绍到美国去,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寻羊冒险记》的英文版被《纽约客》杂志选登了几篇。

 

也是托了阿尔弗雷德·伯恩鲍姆新鲜译文的福,《寻羊冒险记》评价之高超出了我的预期,《纽约时报》也大加报道。

 

但起初的销量并不太好,毕竟我在美国市场还只是新人,并且当时负责出版的是一个新手出版社。

 

直到后来由vintage子公司出了平装本,这一版倒是成为了畅销书。继而又推出了两部作品,也引起了大众的一些关注,但仍然没有很高的销售量。

 

当时的日本,经济形势大好,但却没有波及文化领域。在美国,日本的文化更没有足够的吸引力。用个极端的说法,日本当时被看作一个“非常有钱却莫名其妙的国度”。

 

即便当时美国已经有人阅读川端、谷崎和三岛,但归根结底只是一少部分人对他们有高度的评价而已。

 

因此当我的几篇短篇小说卖给《纽约客》时,对于长期爱读这本杂志的我来说,是非常值得高兴的事。

 

《纽约客》编辑部对作品的采用是有严格的评判标准的,不管作家有多大的名气,也不管与编辑部又怎样的交情,只要不符合杂志社的基准和口味,都会被退稿。

 

我也不例外,然而只要突破这个难关,作品连续登上《纽约客》,就能在美国读者中开拓出一片天地。

 

《纽约客》这本杂志的影响力,是日本任何一本杂志无法企及的。在日本即便某小说销量超高,得奖无数,但在这本杂志面前却不存在任何特权。

 

但在《纽约客》出现几次,人们的态度就会截然不同,这种地标式的杂志存在的文化,真让人艳羡啊。


2

寻得知音


回想起来,我能够在美国市场占领一席之地,就是我寻找到了可以信赖的人。我深知想在美国作为作家获得成功,就必须跟美国的大代理签订合约、由大出版社出书。

 


于是我几经周折,找到了大代理公司ICM的阿曼达·厄本担任助理,出版社则是委托兰登书屋旗下的克诺夫和他的责任编辑盖瑞·菲斯克琼。

 

这三位都是美国文艺界的顶尖人物,如今回想起三位能够对我感兴趣是多么不可思议,但当时我根本没有任何畏缩,只是费尽心机,最后终于找到了他们。

 

这三位之所会对我感兴趣,我觉得有三个原因。首先我是雷蒙德·卡佛的译者,是我将他的作品带到了日本。

 

其次,《挪威的森林》在日本卖了近两百万套,在美国也成了话题。第三,就是《纽约客》杂志对我高度的评价,某种意义上肯定了我的潜力。

 

从结果来看,我在美国的文化市场能够较快地站稳脚跟,是因为我受惠于帮助过我的这些伯乐们,他们都精明能干、热情洋溢,拥有广泛的人脉。美国的新读者们能够选择接受我的作品,一定程度上是对他们的信任。

 

还有一个原因,恐怕是我一直将自己置于与美国作家同一擂台,按照和他们相同的规则去竞技。所以我在拿给编辑看之前,会准备好足以令人信服的英文译本。

 

日本和欧洲的出版界人士常说,美国的出版社奉行商业主义,销售业绩放在首要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编辑的个人喜好和激情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但在我看来,这种情形在世界上任何地方大概都一致吧。因此为了我的作品出版,我几乎都是亲力亲为,就像当年在日本出道一样,到了美国要重头再来。

 

我如此积极地开拓美国市场,很大原因是之前在日本的一些不愉快的经历。当时正值所谓“泡沫经济时代”,日本经济势头强劲,世间钱多得要溢出来。

 

各个行业都处于繁盛阶段,包括出版界,新杂志不断刊出,杂志想要多少广告就有多少。作为写作的人最不缺的就是约稿。哪怕小说家的小说销售欠佳,但随便写几篇游记之类的文章,也足以生活下去了。

 

可是这样的社会环境,却让我无论如何都开心不起来。整个社会都是闹哄哄、浮躁不安、人心浮动,根本就不是能安心静坐、精打细磨写长篇小说的氛围。

 

待在这样安逸的环境里,会磨损我敏感的创作神经,我必须将自己放入更紧张的环境,开拓新的疆域,尝试新的可能。

 

除此之外,还有我在日本时针对我和我的作品的压力相当大。我从不介意我行我素,但最后甚至我的私生活以及家人都在遭受影响。所以我选择离开了日本。


3

社会与文化


如今回想起来,我觉得我的遭遇是因为同时代的文学界人士,对于主流文化丧失地位和存在感的惶恐与不安。而又有人将我视为损害理想状态的元凶之一。

 

但这也成为了我挺进海外市场的契机。在国外出书最令我欣慰的事情,就是很多人觉得我的作品具有原创性,和其他作家截然不同。这在日本是很少听到的赞美。

 


不过,在最初阶段,相比美国国内的动向,我的作品在欧洲市场上的发行量的增长更为醒目。将纽约作为我的海外出版中枢,好像与欧洲销量的上升大有关系。

 

对亚洲以外的国家,首先是俄罗斯和东欧然后渐渐向西欧蔓延。这些虽然是个人印象,不过对照历史,我感觉可以在世界范围内看到一种倾向。

 

当一个国家的社会基盘发生重大变革后,我的书就会被广泛阅读。这或许是因为在价值观装换的状态下,我的作品提供了一种支持和力量。

 

故事原本就是作为现实的隐喻而存在的东西,人们为了追上周围不断变动的现实体系,就必须将新的体系装进自己的内心。我的小说可能展现了充足的现实感。

 

此外,我能够在欧美各国取得突破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优秀的翻译家赋予我的作品更深层的魅力。

 

译者的翻译不仅仅是一项工作,而是灵魂上的一次交流,如果译者和原作者两人性格不合,或者不适应彼此的韵味,也无法产生好的作品。


4

我是日本作家


在国外,尤其是在欧美,个人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不论什么事,在每个阶段都要自己承担责任,勇于决断,并且要全力以赴。

 

我当时若选择留在景气沸腾的日本,我或许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很多约稿,要赚得盆满钵圆也并非难事。可我选择离开日本来到美国,作一个默默无名的作家从头开始,就是想看看自己走出日本以外我还可以走多远。

 

性格使然,我不善于抛头露面,不过在国外我也会接受一些采访之类的节目,也是尽力地面对外界,拓宽自身的格局。

 

我知道外界对于我的这种行为一定有不少责难,因为在日本我很少出现在公众面前,在国外怎么却总是卖乖讨好似的。

 

可在我看来,我努力地在海外公开露面,是一种自觉,我觉得我应该尽一尽日本作家的职责。我虽不是个特别爱国的人,但长期生活在国外,不管你是否喜欢,都必须意识到自己是个日本作家。

 

这不是一种莫名其妙的口号式爱国,而是我带着日本作家这个属性,变得更加深入地思考了。


结语


在今天的共读中,我们读到村上春树放弃了在日本的超高人气,只身来到美国开拓海外市场,最终也将自己的作品推向了世界各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