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她是散文家中的散文家” :周晓枫《有如候鸟》分享会天津举行

 闹市一禺 2018-03-23

10月22日,由新星出版社、微火读书会、跨界文化主办的当代著名作家周晓枫《有如候鸟》新书分享会在天津举行。分享会以对谈的方式进行,《有如候鸟》作者周晓枫与《散文》主编汪惠仁、文学评论家张莉、著名作家崔曼莉、《有如候鸟》责任编辑简以宁,共同和读者们分享了《有如候鸟》的写作历程和文学观点,嘉宾们也深入探讨了周晓枫散文的开拓性和审美价值。

分享会现场

周晓枫:希望我技术上的熟练没有损伤我的笨拙,和我对他人、对世界的尊重

 

周晓枫

分享会上,周晓枫说:“相对于诗歌和小说,我更偏爱散文这种比较自如的文体,我虽然羡慕小说家那种能够建造海市蜃楼的本领,但是我并不幽怨,因为我觉得散文里有广阔的天地,也有很多变化的可能。”在写作中,周晓枫认为最简单的真诚最重要:“我一直说,人的内心有一个度量衡,当你内心的度量衡发生问题时,你的表达就会出现问题,因此就不能靠近你想表达的对象。所以我这么多年,一直希望我的写作能保持最初的真诚。有一句话叫熟能生巧,在写作技术上我可以熟能生巧,但我希望我的内心永远不‘生巧’,希望我的熟练带来的东西没有损伤我的笨拙,和我对他人、对世界的尊重。”

面对一个写作对象,柔情的也好、暴力的也好,“首先需要做的,是不要抱着那么多成见和自以为是的真理去靠近它。”周晓枫认为,写作者应该在有限的胸腔里容纳万千的生命,“就像口技表演者一样,先把自己尽量清零,全身心地去倾听,然后再设身处地。”周晓枫希望自己像食肉动物追逐猎物一样,将注意力完全放在题材身上,这也是她在写作中始终践行的文学理念。

《有如候鸟》对于周晓枫而言,是认识他人、感知世界的衍生物。她说:“罗兰·巴特认为‘可以把作家想象成在一组镜子长廊里迷路的人,哪里没有自己,哪里就是出口,哪里就是世界。’这句话,我虽然还没有做到,但这是我写作中的指引和方向。我希望它能够在我的新书里有所体现。当然,这本书还有很多问题,但我在努力地调整,所以特别希望能听到大家的意见,这种意见可能包括了严肃的批评,但是没有关系,人生的道路漫长,我可以慢慢修改。”

汪惠仁:她是中国散文写作里罕见的、完成度极高的作家

 

汪惠仁

 

《散文》主编、百花出版社副总编辑汪惠仁说:“从文学编辑的角度出发,我认为周晓枫是中国散文写作里罕见的、完成度非常高的作家。《有如候鸟》的序言和后记实际上是在谈她的散文观,这本书里的很多篇文章也都穿插着她的文学观念,最为关键的是,她的作品的的确确在践行着她的这套观念,这是很了不起的。”他说,周晓枫的文学魅力不一而足,“比如说,她的很多散文都是从一个日常状态开始,举个例子,《耳语》开篇写,在睡醒的时候忽然发现他和她十指相扣。我觉得任何一个对写作感兴趣的人,都能有所体会,如果你从这里起笔,你的文章最后会落到什么地方。随着阅读的深入,我们越来越能感受到周晓枫不同于常人的地方。”

汪惠仁指出,周晓枫的文章不仅有细致入微的描写,而且富有哲思。“周晓枫的丰富性就在于,她一方面给你一种柔情,但事实上她有另外的、冷冰冰的东西,这种冷冰冰我们不能把它概括成无情,它来自她对哲学思想的重视。”汪惠仁认为,有了这种哲学思想之后,周晓枫的散文就不会有狭隘。

张莉:她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稀有动物,是散文家中的散文家

 

张莉

天津师范大学教授、文学评论家张莉认为,《有如候鸟》是一部文字密度极高、给人高度审美愉悦的作品集。“这个世界有数量庞大的散文家,而周晓枫是散文家中的散文家。她的散文不为读者提供安慰剂,而是会激活我们麻木的心灵,她让我们对生活的理解更为宽广、更为敏感,她有带领我们进入一个新异世界的能力。”张莉对书中的《离歌》一文赞不绝口:“《离歌》是剥洋葱般的写作。她书写了我们时代的分离之歌,那是多情者与薄凉者的分离,也是理想主义与利己主义的分离。《离歌》之好,在于写得无限逼近我们时代的真相,在于无限探究我们的内心,在于它有如探照灯,照到我们身上的黑暗和苟且,以及人性中深不可测的东西。《离歌》使周晓枫的写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这部长篇散文里,她诚挚而真率;不俯视,不仰视;不虚美,也不隐恶。”

张莉评价周晓枫是文学史上对散文文体有开拓意义的作家,“她以《有如候鸟》的写作重新消化了中国小说技法和电影艺术手法。这在周晓枫的个人写作史上深具转折意义,这在当代散文写作领域也是卓有成效的实验和弥足宝贵的收获。《有如候鸟》是一位技艺成熟的作家对自我的挑战,也是对写作难度的超越。”

简以宁:她描写的是一种永恒性的、世界性的,或者说是生存本质的、生命本源的东西

 

简以宁

《有如候鸟》责任编辑简以宁认为,周晓枫的视野和见识、她的知识架构,包括她对所有事物的用心,使她的写作拥有了极高的起点。“她要写一个动物,就会跟那些动物长时间地相处,去感受、去体会它们。在她的写作中,她可以成为任何人和物,她看到一幅画,就可以与这幅画交流,因而她能进入这幅画里,她会成为画;同样,她看到鹿、看到候鸟,她也会同它们对话,成为它们。”

简以宁谈到,周晓枫的写作,已经具备了世界性,也超越了意识形态的左右之争,超越了历史与现实的拘囿,“她描写的是一种永恒性的、世界性的,或者说是生存本质的、生命本源的东西。因此,读她的书一定会有收获。”

崔曼莉:她的文字,是所有影像都无法完成的

 

崔曼莉

著名作家崔曼莉也到场与读者分享了她的阅读体会。她认为,周晓枫是一位内心极其丰富的作家,“她在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有种种柔软和不忍,而这只是她的其中一个频道,在另外频道里,我们可以看到她的绝望,她在解剖一个问题时的尖锐。她在每一个频道之间转换自如,游刃有余。”崔曼莉还谈到,“像《有如候鸟》这样的文字,是所有的影像都无法完成的,你只有去读,才可以深刻体会到文字带给你的想象和冲击,这是全方位的冲击——从文学的审美到对人生的思考,它能带你感受灵魂的纯洁、手术刀的冰冷,甚至一个小女孩看见午后阳光的愉悦,它是包罗万象的。这种感受是图片和影像都没法做到的。”

嘉宾对谈结束后,周晓枫与到场读者展开了精彩互动,就写作经验、语言风格、人性善恶,以及散文的容量、散文的未来发展等问题展开讨论。周晓枫妙语连珠、金句迭出,对在场的读者而言无疑是愉快而充实的文学体验。

《有如候鸟》,周晓枫 著,新星出版社

《有如候鸟》收录了周晓枫近两年来十余篇散文新作,以繁复精彩、云谲波诡的巴洛克式修辞和对世间万物极其细腻的体察与感悟,为读者提供了大量颇具先锋意识的散文文本和真实、新鲜的人生经验。

自序《寄居蟹式的散文》及后记《关于写作》,谈了作者对当下散文写作和文学创作的看法。在《初洗如婴》中,她将记忆这一最为主观的哲学主题落实在最为客观的病症之上,构建起一幅互为意象与载体的内心画卷;《离歌》则是对散文结构的实验性抽离,以屠苏之死为线索,牵扯出与之相关的种种细碎的人和事、重现了主人公的悲剧人生以及导致如此悲剧的心路剖析,用小说外壳包裹,用散文的笔调述说,进行了人性与价值的深入探讨……

作者用“寄居蟹式的散文”为文章标记,“希望把戏剧元素、小说情节、诗歌语言和哲学思考都带入散文中”,尝试自觉性的小说与散文的跨界——掏空小说的肉,用更坚实的盾壳保护散文,向更深更远处探索散文写作的可能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