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十四节气讲的是什么?

 郑骏泓 2018-03-23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小时候就背过这个《24节气顺口溜》当时对此并没有理解,也没多少生活感受只是死背硬记。

年复一年时光流逝,越来越觉得老祖宗们好厉害,二十四节气反映天气和物候变化,是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的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财富,是帮助掌握农事季节的极佳工具。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过程,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冷热程度。

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情况,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

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由此看出气温变化程度,气温下降,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再下降,凝露增多天变凉;当温度降至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人就已经能用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记载。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和地球不停地公转和自转,通常把地球绕太阳的轨道称为黄道,而二十四节气正是按照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太阳垂直照射赤道时定为“黄经零度”,即春分点。

从春分往下依次顺延清明、谷雨、等等。待运行一周后就又回到春分点,此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每月2个。

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 “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24节气的含义:

[春季]

1、立春:

1月3-5日太阳位于黄经315度。

“立”是开始的意思, 是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万物复苏生机勃勃,春天第一个节气,故称“立春”。

2、雨水:

2月18-20日,太阳位于黄经330度。

''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这时春风遍吹,冰雪溶化,空气湿润,雨量渐增,所以叫“雨水”。

3、惊蛰:

3月5-7日,太阳位于黄经345度。

蛰伏在泥土里的冬眠的动物开始苏醒活动起来,所以称“惊蛰”。此时树木开始发芽,温度也慢慢升高。

4、春分:

3月5-7日,太阳位于黄经0度。

“分”是平分的意思。这一天南北两半球昼夜相等平分,这是春季90天的中分点,所以叫“春分”。

5、清明:

4月4-6日,太阳位于黄经15度。

中国习俗是郊外踏青,祭扫坟墓,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万能物开始生长,农民忙于春耕春种。

6、谷雨:

4月19-21日,太阳位于黄经30度。

“谷雨前后,种瓜种豆。”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所有叫“谷雨”。

[夏季]

7、立夏:

5月5-7日,太阳位于黄经45度。

夏季的开始,所以称“立夏”。万物生长旺盛,气温明显升高,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8、小满:

5月20-27日,太阳位于黄经60度。

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还没达到完全成熟的程度,所以叫“小满”。

9、芒种:

6月5-7日,太阳位于黄经75度。

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 ''芒''指有芒作物如小麦、大麦等,''种''指种子。小麦等有芒作物成熟,所以称为“芒种”。

10、夏至:

6月21-22日,太阳位于黄经90度。

炎热的夏天来临,所以叫“夏至”,这一天是北半球白昼最长,万物进入生长旺盛期。

11、小暑:

7月6-8日,太阳位于黄经105度。

“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的时候,所以叫“小署”一般在初伏前后。

12、大署:

7月22-24日,太阳位于黄经120度。

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所以称“大署”。二伏前后,高温天气。这个节气雨水多。

[秋季]

13、立秋:

8月7-9日,太阳位于黄经135度。

“立”为开始之意,秋天第一个节气,所以叫“立秋”。秋高气爽,月明风清,植物快成熟了,之后气温逐渐下降。

14、处暑:

8月22-24日,太阳位于黄经150度。

“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所以叫“处暑”。温度下降气候变凉。

15、白露:

9月07-09日,太阳位于黄经165度。

天气转凉,早晨能看来凝结而成的白露珠所以叫“白露”。

16、秋分:

9月22-24日,太阳位于黄经180度

昼夜平分。从这一天起,阳光直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这一天刚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一半,所以称“秋分”

17、寒露:

10月8-9日,太阳位于黄经195度。

“寒是露之气,先白而后寒。”露水日多,气温更低了。气候逐渐转冷,露水以寒,将要结冰。所以叫“寒露”。

18、霜降:

10月23-24日,太阳位于黄经210度。

天气渐冷,开始有霜降、霜冻了,所以叫“霜降”。 大部分地区多忙于播种三麦等作物。

[冬季]

19、立冬:

11月7-8日,太阳位于黄经225度。

冬季的开始,所以叫“立冬”。一年的田间操作结束了,作物收藏起来。

20、小雪:

11月22-23日,太阳位于黄经240度。

气温下降,开始降雪,但还不到大雪纷飞的时节,所以才叫“小雪”。北方进入封冻季节。

21、大雪:

12月06-08日,太阳位于黄经255度。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荡”与“小雪”相比较,降雪量增多,所以叫“大雪”,地面可能积雪。

22、冬至:

12月21-23日,太阳位于黄经270度。

冬天来临。所以叫“冬至”,这一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进入数九寒天。

23、小寒:

1月05-07日,太阳位于黄经285度。

气候开始寒冷。入冷气积久而寒,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冷到极点,所以叫“小寒”。

24、大寒:

1月20-21日,太阳位于黄经300度。

“冷在三九”说的就是大寒,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所以叫“大寒”。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有非常明显的季风性和大陆性气候,全国各地天气气候差异很大,所以24节气变化也有很大差异。看下东北农民流行节气的顺口溜 :

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

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

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

芒种开了铲,夏至不拿棉,

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甸,处暑动刀镰,

白露烟上架,秋分不生田,

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

大雪江茬上,冬至不行船,

小寒近腊月,大寒整一年。

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并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智慧精华,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价值,我们要熟知其内含。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