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羲之《游目帖》

 家有学子 2018-03-23

又名《蜀都帖》摹本墨迹,草书,纸本,11行,102字。日本广岛安达万所藏,毁于火。

释文:省足下别疏,具彼土山川诸奇,扬雄《蜀都》,左太冲《三都》,殊为不备。悉彼故为多奇,益令其游目意足也。可得果,当告卿求迎。少人足耳。至时示意。迟此期真,以日为岁。想足下镇彼土,未有动理耳。要欲及卿在彼,登汶领、峨眉而旋,实不朽之盛事。但言此,心以驰于彼矣。

《游目帖》是件草书尺牍,卷后的几段题跋,最早是明朝人所写,评此帖书法“寓森严于纵逸,蓄圆劲于蹈厉。其起止屈折,如天造神运,变化倏忽,莫可端倪”,而且认为是“右军真迹无疑”。其实,明朝人见到的《游目帖》是一件摹本,至于是哪个时代的摹本,意见不一。见过墨迹本的罗振玉认为是唐初拓本,而日本学者内藤虎看作更早的陈朝拓本。《游目帖》有墨迹本,也有刻本,如果逐字对比着看,不难发现,字态此阔彼窄,笔画此曲彼直、此长彼短,结构此敛彼纵,小异之处甚多。墨迹本中,第1行“疏具”、第5行“得果”、第6行“至时”、第7行“以日”、第8行“未有”,上下两字都是连笔而就,笔势纵引而下;而刻本的“得果”、“以日”是断开的。论笔势,墨迹本更显流畅。

宋朝的时候,《游目帖》墨迹本隐身不显。北宋初年摹刻的《阁帖》,没有收刻《游目帖》;北宋后期徽宗朝《宣和书谱》著录的王羲之书迹,亦无《游目帖》。读《游目帖》墨迹本后面的题跋,最早是明朝人所作。《游目帖》在清初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卷六)始见著录,且录有明人的两段题跋。清朝乾隆十二年(1747),《游目帖》收入内府,重加装潢,加了引首,乾隆题写了“得之神功”。清朝后期藏入恭王府。据说八国联军入侵时流出王府,被日本商人收购,流入日本后被广岛的安达万藏购得。据帖后日本著名学者内藤虎的长跋记载,1913年春,日本京都的文艺人士举行“兰亭诗会”,纪念东晋王羲之兰亭雅集1560年,他们仿学中国古代文人的风尚,把自己的珍藏品拿出来展示交流,安达万藏带来了《游目帖》。1933年,安达万藏携《游目帖》拜访内藤虎,请求题跋。1934年印行“珂罗版”的复制品。1945年8月6日8时15分,美军一架B-29轰炸机飞临日本广岛市区上空,投下一颗代号为“小男孩”的原子弹,《游目帖》和数万生命一起,顿时化为尘埃。

前些年,文物出版社赵力华决心让《游目帖》这件名迹“起死回生”,在日本二玄社同行的帮助下,找到了1934年安达万藏委托京都的小林写真制版所用的珂罗版。这份珂罗版不但与原件大小一致,而且包括全部的题跋。经过反复研究、多次尝试,赵力华和他的同事利用高科技复原技术,终于将单色的《游目帖》还原为彩色,笔画、墨汁浓淡几乎和原帖一模一样。

2007年7月,失传已久的王羲之《游目帖》栩栩如生地重新呈现在人们面前。

来源:网络。本文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若侵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