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穴位歌诀 十二原穴歌 肺渊包陵心神门,大肠合谷焦阳池, 小肠之原腕骨穴,足之三阴三原太, 胃原冲阳胆丘墟,膀胱之原京骨取。 十二背俞穴歌 三椎肺俞厥阴四,心五肝九十胆俞, 十一脾俞十二胃,十三三焦椎旁居, 肾俞却与命门平,十四椎外穴是真, 大肠十六小十八,膀胱俞与十九平。 十二募穴歌 天枢大肠肺中府,关元小肠巨阙心, 中极膀胱京门肾,胆日月肝期门寻, 脾募章门为中脘,气化三焦石门针, 心包募穴何处取?胸前膻中觅浅深。 八会穴歌 腑会中脘脏章门,髓会绝骨筋阳陵, 血会膈俞骨大杼,脉太渊气膻中存。 下合穴歌 胃经下合三里乡,上下巨虚大小肠, 膀胱当合委中穴,三焦下合属委阳, 胆经之合阳陵泉,腑病用之效必彰。 十六郄穴歌 郄义即孔隙,本属气血集。 肺向孔最取,大肠温溜别; 胃经是梁丘,脾属地机穴; 心则取阴郄,小肠养老列; 膀胱金门守,肾向水泉施; 心包郄门刺,三焦会宗持; 胆郄在外丘,肝经中都是; 阳跷跗阳走,阴跷交信期; 阳维阳交穴,阴维筑宾知。 十五络穴歌 人身络穴一十五,我今逐一从头举, 手太阴络为列缺,手少阴络即通里, 手厥阴络为内关,手太阳络支正是, 手阳明络偏历当,手少阳络外关位, 足太阳络号飞扬,足阳明络丰隆记, 足少阳络为光明,足太阴络公孙寄, 足少阴络名大钟,足厥阴络蠡沟配, 阳督之络号长强,居阴任之络号尾翳. 五输穴歌诀歌诀 井荥输经合五穴,系由肢端向肘膝, 按其脉气小到大,第一所出为井穴, 二溜为荥三注输,所行为经入为合。 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 商阳二间接三间,阳溪曲池大肠牵; 厉兑内庭陷谷胃,解溪向上三里随; 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之上阴陵泉; 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 少泽前谷与后溪,阳谷小海小肠经; 至阴通谷接束骨,昆仑委中膀胱经; 涌泉然谷和太溪,复溜阴谷肾经宜; 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传曲泽; 关冲液门中渚穴,支沟天井属三焦; 窍阴侠溪足临泣,阳辅阳陵是胆经; 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 八脉交汇穴歌诀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 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 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八脉交会穴分类: 公孙通冲脉、内关通阴维脉 : 合于心、胃、胸 临泣通带脉、外关通阳维脉:合于目锐眦、耳后、颊、颈、肩 后溪通督脉、申脉通阳跷脉:合于目内眦、颈项、耳、肩 列缺通任脉、照海通阴跷脉:合于肺系、咽喉、胸膈 附:补泄法 捻转补泻: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2、提插补泻: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3、疾徐补泻:进针时徐徐刺入,少捻转,疾速出针者为补法。进针时疾刺入,多捻转,徐徐出针者为泻法。 平补平泻:进针时勿快勿慢。进针得气后,不可以用强手法,提插捻转要柔和,补多少就要泻多少,同样,泻多少就要补多少。得气,留针,具体看病情。出针时,不摇大针孔(泻法),也不按压针孔(补法)。 |
|
来自: 繁花落幕5lp401 > 《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