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巷里走出的济南状元郎

 雲泉 2018-03-23

小巷里走出的济南状元郎

陈冕,字冠生,陈恩寿之子,生于济南。陈冕天生聪颖,博闻强志,14岁的他便考中秀才,成为我国历史上最年轻的秀才之一。光绪元年(1875年),陈冕又在顺天府(北京)参加乡试中举。光绪二年,陈冕在京城会试中落第,光绪三年、六年,他有两次参加会试,皆因年龄太小而未中。光绪九年(1883年),矢志不渝的陈冕第四次入礼部贡院会试,结果榜上有名。当年四月二十一日,“癸未科”进士殿试在北京保和殿举行,应试贡生共308人。时年24岁的陈冕一举夺魁,成为我国历史上最年轻的状元之一,也是清代建朝以来的第105位状元。通过对历代科举状元考卷及状元生平业绩所做的系统分析,1998年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天下第一策——历代状元殿试对策观止》一书曾推举出中国历史上最有建树的八位状元。陈冕位居其一,其文才、德行堪与文天祥、翁同和、张謇齐名。据杂史记载,当年“癸未科”会试出榜之后,陈冕以其政论、文才与书法名动京城。陈冕出身于晚清官宦之家,祖父陈显彝曾任山东盐运使,山东候补道,登、莱、青州兵备道;其父陈恩寿,历任山东莱阳县、长清县县令。就在陈冕中状元的那一年,黄河决口,山东历城、邹平、利津等县40余万灾民无家可归。陈冕和其父陈恩寿一次捐出巨款数万银两救灾,并亲自到抗洪前线参加救灾工作。陈恩寿因操劳过度于同年十月去世。临终前勉励陈冕“不要空有状元头衔,要为百姓多做善事”。次年,黄河又泛滥,陈冕继承父志再次捐出巨款赈灾。他不顾个人安危,乘坐小船给灾民送饭送衣,还亲自选择高地个人出钱建造民房千间以安置灾民。经过几次黄河抗洪救灾,陈冕已将祖父经营盐业积攒的钱财捐出了多半。光绪十九年(1893年),山西发生大旱,陈冕将家中余财凑成黄金千两全部捐献,并在济南街头当场写字募捐,共募得万余两黄金送往山西。就在这一年的八月十七日,34岁的陈冕因赈灾劳累过度而突发肺心病逝于济南鞭指巷“状元府”内,后葬于历城县十里河村的“陈氏墓地”。英年早逝的他令朝野共惋惜。陈冕出殡时,由济南西门到郊区十里河“状元墓”的路上,挤满了送葬的百姓。

小巷里走出的济南状元郎

陈冕的一生是短暂的,为官的时间也不过十年,而其中有近五年的时间在遵制守孝。然而,当今学者纵论中国历史上的状元,陈冕却跻身最耀眼的一群人中,与陈亮、文天祥、张謇等人并列。短暂的一生,知行合一,以身作则可谓“立德”,救济世人,活人无数,可谓“立功”,可算不朽。状元的名号,是古中国实行科举考试以来,读书人能够获得的最为尊荣的头衔。千年以降,读书人中资质超绝、文华风流者难以计数,而获此殊荣者,却不过区区五百余人。即便是济南这块圣人遗泽之地、诗书礼仪之乡,在漫长的科举历史上,也不过出过两位状元,离我们最近,尚有故居遗物让我们可以凭吊纪念的,就是清代最年轻的癸未科状元——陈冕。

走进济南如今最为繁华的泉城路,在路北,有一条数百年历史的古老小巷:鞭指巷。在明清两代,此地临近省、府各级衙门驻地,多有高级官吏定居于此。而陈冕的祖居陈家大院,就位于此处。陈冕祖父陈显彝,与陈冕父亲陈恩寿,都曾任山东地方官吏。陈显彝曾任山东盐运使,山东候补道,登、莱、青州兵备道,而陈恩寿在清咸丰、同治年间,历任山东莱阳、恩县、长清知县。鞭指巷这座后来被称为状元府的陈家大院,就是陈显彝在任山东盐运使期间营造的。陈显彝为人果毅敢为,后来被诰封为“资政大夫”,而陈恩寿清介耿直,倾家破财只为周济贫苦,济世救民,被《山东通志》、《历城县志》等尊为“山东善人”。祖辈父辈的言传身教,对陈冕一生的行事影响极大。清咸丰己未年(1859年),陈冕出生在鞭指巷的陈家大院里。关

于陈冕的名字,有人说是陈冕出生前,陈恩寿陈家大院走出才子夜梦人送官帽,祝他生子飞黄腾达,也有人说是有朋友送官帽祝他未来的孩子成才。不管这事情是确有其事,还是后人对陈冕后来年少得志的附会,陈冕的出世是得到了长辈们诚挚的祝福,也因此得名为“冕”,字“冠生”。陈冕自幼便展露天赋,资质聪颖。陈恩寿对儿子期许很高,因此聘请了好友,山东举人、后来的翰林院编修王芷庭为其塾师,开蒙授学,谆谆教导,自此王冕学业大进,在他仅仅14岁的时候,就连过县试、府试、院试,成为秀才,有了功名在身。少年成名,这仿佛已经预示了他前程似锦的未来。如今,在原鞭指巷9号的西八院,尚有陈冕幼年求学时候的私塾书房,曾挂有“小墨墨斋”的匾额。今人睹物思人,只觉文韵犹在,墨风长存。

陈冕考中秀才后,王芷庭带他进京,经过入学考试,进入“国子监”学习。经过两年正规、系统的苦读,又得王芷庭言传身教,琢(砥砺,陈冕眼界得到开阔,学业又有了长足的进步。光绪元年(1875),16岁的陈冕通过了顺天府乡试,成为一名举人,声名大振。八股科举考试,一方面固然需要学问精熟,但文运同样极其重要。多少才智卓绝之人一辈子蹉跎考场,皓首穷经,想取一功名而不可得,但陈冕却以未及弱冠之年,在考场上披荆斩棘,除了出众的才华,一路亨通的文运也是如有神助。之后,陈冕因品学兼优,中举人后被录用为咸安宫官学的讲师,教授旗人子弟。然而当时,清朝统治已经渐渐进入暮年,社会流弊甚深,反映到官学中,就是学术气氛淡漠,师生不安其位。陈冕胸有大志,自然不愿意厕身其间,随波逐流,于是在19岁的时候,通过考试,再次回到了国子监,不过却是以老师的身份。之后,光绪二年、三年和六年,陈冕又数次参加会试,却都名落孙山,似乎文运不再。其实,倒未必是陈冕学力不够,而是科举考试会受到很多因素影响。陈冕年少得志,如果十七八岁得中进士,未免有些惊世骇俗,主考官不取陈冕,未尝没有压制(砺的意味。光绪九年(1883),陈冕第四次入礼部贡院会试,这一次,他终于榜上有名,成为了贡士,有了参加殿试的资格。2殿试出色,喜获状元说到陈冕的殿试,野史有着种种传说。传说一,陈冕殿试之时,宫中大象整日吼叫,垂帘听政的慈禧遍问朝臣,无一人能解释原因,唯有陈冕对曰:“大象叫,丰年到,出自《藏经》。”这件事显示了陈冕深厚的才学,因此得到慈禧青睐,钦点为状元。传说二,陈冕殿试的对策上,有不合格式之处,被国子监祭酒盛昱发现,出于爱才之心,为其改正,因而才能蟾宫折桂。这些传说其实都经不起推敲,陈冕之所以能够成为殿试第一,归根结底,还是对策出色,符合了朝廷的需要。“癸未科”殿试的策问,有帝学根本、经传之源、治水漕运、察吏之法四个部分,前两项老生常谈,重点是后面两项考察考生对于时务的理解。被八股取士束缚住见识的贡士们,面对这最后一关的考验,多半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只是重复前人的见识,把文章写得四平八稳,进士就唾手可得。然而总有忧国忧民的志士仁人,敢于在这种关系一生命运的时刻发声。陈冕在“治水漕运”和“察吏之法”的问题上,就提出了极有见地的批评和建议。关于治理河道和航运,陈冕引经据典,针对朝廷治理黄河,“欲求九河故道,以追禹绩”的治河思路,力主“有海运何烦河运”,反对“借黄济运”,理由是黄河原本就多灾待治,如赖其济运,则“久之,河病而运亦病”。陈冕认为官吏的名声必须与实际考察符合,反对提拔官吏论资排辈,步步高升,认为这样会使清正廉明与腐败无能的官吏好坏不分。他在文中斥责当时朝廷高官根据个人爱好与习性用人,官吏考察走了形式。外地的封疆大吏们出于私人偏心,提拔个人亲信和行贿买官的人。这样一来,人才升降不本公忠,不采舆论,奖罚不明,提拔的官吏有的无德无能。他甚至大胆提出,必须改革官吏考察制度,选用真正德才兼备,作风廉洁,有智慧、有能力的人,才可整治朝政,强国富民。3 人本清流风骨存,虽然局限于时代,陈冕并没有认识到治理黄河的根本手段,以及吏治腐败的根源,提出的解决方法也过于空泛,但在殿试的背景下,勇于提出不同流俗的见解,这份风骨,是乃祖乃父的遗泽,也是千年以来中国文人一直传承不断的人本清流。于是,陈冕在殿试之后,成为了清代最年轻的状元,时年只有24岁。当年,陈冕按照惯例,进入翰林院成为修撰,掌修国史。然而就在当年,他却因父亲陈恩寿病倒,回乡侍奉,殊知陈恩寿一病不起,就此离世,陈冕便辞官在家为父守孝。三年守孝期满,陈冕回京任职,于光绪十五年(1889)出任湖南乡试主考官。1892年,陈冕母亲病逝,他便再次离职还乡。1893年,陈冕迁移祖坟至济南历城丁家庄。同年,陈冕病逝于鞭指巷状元府内,年仅三十四岁,葬于丁家庄。陈冕一生是短暂的,为官的时间也不过十年,而其中有近五年的时间在遵制守孝,政治上并没有多么大的建树,学术上也不算突出。然而,当今学者纵论中国历史上的状元,陈冕却跻身最 耀眼的一群人中,与陈亮、文天祥、张謇等人并列,这是为什么呢?陈冕真正被后人看重,从而青史留名的作为,却不是在为官之时,而是在丁忧守孝那几年。陈冕中状元之年,黄河决口,山东各地受灾,几十万民众衣食无着。其父陈恩寿捐款救灾,并亲到抗洪前线,却因操劳过度而生病去世。次年,黄河再次泛滥成灾,在父亲情操的影响下,陈冕继承父亲遗志,再次捐出巨款赈灾,并亲自乘坐小船给灾民送饭送衣,个人出钱建造民房千余间安置灾民。光绪十八年(1892),陈冕为母服丧期间,山西大旱,陈冕为了筹集救灾资金,先后将状元府的大部分房产变卖,将家中余财凑成黄金千两全部捐献。陈冕还亲自在济南街头当场写字募捐,总共募得黄金万余两送往山西。然而,就在这一年的八月十七日,陈冕因劳累过度而突发心脏病去世。消息传出,朝野共挽,济南市民为他高贵的人格感动,自发组织起来为他送葬,人群绵延数里。

中国古代的文人士大夫对人生的至高追求,有“三不朽”之说,即“立德”、“立功”、“立言”。由于对其标准的无限拔高,导致被公认达到“三不朽”者,屈指可数,哪怕只能达到一条,便已经是圣贤的标准。然而从我们现在的角度看来,如陈冕短暂的一生,知行合一,以身作则可谓“立德”,救济世人,活人无数,可谓“立功”,这从某种程度来说,已经可算是不朽了。

陈冕状元府在济南泉城路一条老街上,名叫鞭指巷。据说名字起源于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执鞭一问'这是何巷',宰相刘庸随口妙答'鞭指巷'。鞭指巷里有一座与众不同的老房子,大门虽然破旧但仍然气派十足,精细的雕花抱鼓石和木雕门楣,再进去大气的四合院,不然看出,这绝不是一般人家的宅院。这就是清代状元陈冕的府第。在丁宝桢、马国翰等清代名士的故居于近年相继拆除后,隐于鞭指巷中的陈冕状元府如今已算得上是绝无仅有的一处清代名人故居了。状元府原来的面积很大,占了整一条街,每个大院里面有八个四合院,两个院子有十六个四合院。陈冕虽然出身官宦世家,他却没有公子哥的坏毛病,他好学上进、团结同学、尊敬师长,绝对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学霸中的学霸。1883--1884年,黄河两次决堤发洪水,陈冕捐出家中数万银两救灾,并亲到抗洪前线参加救灾工作。九年后,山西发生大旱,陈冕将家中余财凑成黄金千两全部捐献,并在济南街头当场写字募捐,共募得万余两黄金送往山西。就在这一年的八月十七日,34岁的陈冕因赈灾劳累过度而突发肺心病逝于济南鞭指巷'状元府'内,后葬于历城县十里河村的'陈氏墓地'。英年早逝的他令朝野共惋惜。陈冕出殡时,由济南西门到郊区十里河'状元墓'的路上,挤满了送葬的百姓。做为一位从未担任过地方官员的状元,陈冕能够倾家荡产救民于水火之中,这种高风亮节善心义举是人所难能的。在出版的《天下第一策--历代状元殿试对策观止》一书中,陈冕位列中国历史上最有建树的8位状元之一,这也算是对这位旷世英才最真实最肯定的褒奖。

小巷里走出的济南状元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