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后天强行改变DNA!《Science》:母爱的力量真强大

 yangtz008 2018-03-23

导  读


《Science》上一项针对幼年小鼠与母亲关爱程度的研究提出,母亲关心越多,海马体体内基因的拷贝数改变越少,同时甲基化程度越高。

 

一个人的基因是怎么构成的?简单来说,孩子的基因是由父亲提供一半,母亲提供一半共同合成一套完整的遗传密码。但这一过程在我们一生的起点,在妈妈的肚子里或者说更早,在受精卵形成时就已确定。自此后,除了外界因素如,环境污染,射线,化学制剂等引起的少量基因突变外,我们的基因这一生都几乎不会改变。

 

但最近来自《Science》上的一项似乎打破了我们对基因的认知,研究人员发现:在孩子幼年时期,母亲对孩子的关心程度会改变他们的DNA!!

 

该项研究于3月23日以“Early life experience drives structural variation of neural genomes in mice”为题发表在了《Science》上。

 


Salk遗传学实验室的相关研究人员首先就纠正了我们长久以来认为DNA是稳定不变的这一观点,基因比我们想象的更有活力。已有研究证明,细胞中的基因能够复制并移动,这就意味着,某些DNA确实能够改变。

 

其实早就十年前,科学家们就发现哺乳动物大脑中的大多数细胞都会发生DNA的变化,这些变化使得每个神经元与其相邻的神经元稍有不用。而这其中的一些变化是由名为“跳跃(jumping)”的基因所引起——这些DNA序列能从基因组的一个位点跑到另一个位点,给神经元的遗传信息带来多样性。同时,这类基因又被称为长散在核元件(LINEs)。

 

在针对跳跃基因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了名为L1的跳跃基因能够复制自身,并黏贴至基因组中的新位置中,而这变化可以促进神经细胞的发育。

 

那么这些DNA的变化到底是自发的生理变化呢还是受外界环境影响所改变?



为此,研究人员观察了小鼠及其后代,探究母亲关怀对后代大脑中海马体的影响。研究人员将刚出生的小鼠分为两组,一组是母亲对幼鼠有较长时间和频率的舔舐和梳毛行为,另一组则较少。随后分别在实验开始前和实验进行两周后对幼鼠脑内海马体的L1拷贝数进行检测。

 

图中是小鼠海马状突起(其细胞核呈蓝色),并进行了L1基因(绿色)的活化


两者对比分析后发现,母亲关注度更高,即对幼鼠有较长时间和频率的舔舐和顺毛行为的幼鼠脑内的跳跃基因L1的拷贝数较少,而母亲关注度较少那一组的L1拷贝数较多,其大脑遗传多样性也更高。

 


难道L1基因的拷贝数变化真的受“母爱”的影响吗?这结果太匪夷所思了!不敢相信的研究小组决定再做一次实验。

 

在这一次他们增加了实验的难度,将“生母”与“养母”分开让不爱照顾幼鼠的母亲生下的幼鼠由那边经常关心幼鼠的母亲抚养,相对的,那些经常关心幼鼠的母亲生下的幼鼠则由不爱照顾幼鼠的母亲抚养。


这简直是小鼠届的“狸猫换太子”啊。经过这样一折腾,总算是排除了遗传生理因素。

 

再次观察这些小鼠时,研究人员发现,无论生母如何,幼鼠脑中海马体的L1拷贝数只与其养母的关心照顾程度有关。同时该结果与上述研究结果一致。


除此之外,研究人员来检测了幼鼠L1基因的甲基化程度。与拷贝数结果不同的是,母亲经常关心舔舐幼鼠的甲基化程度明显多于母亲漠不关心组。

 


虽然目前还不清楚L1拷贝数的增加是否有功能性后果,但此项研究结果与儿童忽视的相关研究一致,它支持了有关儿童环境如何影响人类大脑发育的研究,并为了有关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的研究提过了参考建议。

 

而最重要的一点是,这项研究研究指出了母爱的重要性,无论是严父慈母,虎妈猫爸,教育思想指导上的严格也不能替代生活上细微点滴的关爱。

 

参考文献:

T. A. Bedrosian el al., 'Early life experience drives structural variation of neural genomes in mice,' Science (2018). 



转化医学领域核心门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