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维生素K1注射液临床实践中发现给药方法静脉输液居多,有人指出其不能静脉滴注,理由是说明书上为肌注、皮下,重症患者静脉注射。临床医生有疑问,觉得可以静脉注射的就可以静滴? 现对维生素K1注射液用法相关资料予以整理如下: 1 维生素K1注射液的给药方法 1.1 药品说明书 其用法用量项下记载,(1)低凝血酶原血症:肌内或深部皮下注射,每次10mg,每日1~2次,24小时内总量不超过40mg。(2)预防新生儿出血:可于分娩前12~24小时给母亲肌注或缓慢静注2~5mg。也可在新生儿出生后肌内或皮下注射0.5~1mg,8小时后可重复。(3)本品用于重症患者静注时,给药速度不应超过1mg/分。 1.2 2010年版药典《临床用药须知(化学药和生物制品卷)》 肌内、皮下注射或静脉注射。仅病情严重时采用静脉注射,注药速度每分钟不超过1mg。 1.3 卫生部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医师药师临床用药指南》 本药肌内注射、静脉注射时可导致包括死亡在内的严重不良反应。对本药进行稀释和缓慢注射也可能引起严重不良反应,典型的类似于超敏反应或过敏反应,包括休克、心跳和(或)呼吸停止。有些患者在接受本药后第一时间就出现反应。因此肌内及静脉给药途径仅在皮下给药途径不可行且必须时才可使用。肠道吸收不良患者,采用皮下、肌内注射给药为宜;如仍采用口服,宜同时给予胆盐,以利吸收。静脉给药由于可引起呼吸循环意外,只适用于不能采用其他途径给药的患者,并应控制给药速度(开始10分钟只输入1mg,无明显反应时速率不超过1mg/min)。本药可稀释于5%葡萄糖注射液、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或生理盐水中,不要使用其他稀释液。 1.4 《中国国家处方集》 (1)低凝血酶原血症,肌内或深部皮下注射,一次10mg ,一日1-2次, 24小时内总量不超过40mg。(2)预防新生儿出血,可于分娩前12-24小时给母亲肌内注射或缓慢静脉注射2-5mg。也可在新生儿出生后肌内或皮下注射0.5-1mg, 8小时后可重复。 1.5 《马丁代尔药物大典》第35版 静脉给维生素K1能引起严重的反应,类似超敏反应和过敏性反应。症状包括面色潮红、出汗、胸部压缩感和胸痛、呼吸困难、发绀、心血管性虚脱;也有报道可引起死亡。过敏反应通常与输注速度过快相关。但甚至也被报道出现在溶液被稀释和输入缓慢时。通常认为这是因为含有在一些肠外成分中作为表面活性剂的多乙氧基化蓖麻油;而当配方中不含有多乙氧基化蓖麻油成分时,很少有关于该反应的报道。有报道在皮下、肌内、静脉内和口服使用维生素K后,发生超敏反应,尽管发生率很低。皮下给药被认为相比静脉途径,发生过敏反应的风险更低,静脉内使用后曾报道发生死亡。甚至在低剂量、缓慢给予以及稀释后输注时发生。 1.6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第43期)《警惕维生素K1注射液的严重过敏反应》 维生素K1注射液说明书提示,维生素K1注射液一般应采用肌内和皮下注射的给药途径,特殊情况下患者可使用静脉注射。静脉注射时宜缓慢,给药速度不应超过1mg/分;静注过快,超过5mg/分,可引起面部潮红、出汗、支气管痉挛、心动过速、低血压等。病例报告分析显示,95.3%的严重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为静脉途径给药。文献报道中有一例患者半分钟内静脉注射维生素K1注射液10mg,导致严重不良反应。建议医务人员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用法用量给药;选择合理的给药途径,并严格控制给药速度。 维生素K1不推荐静滴的原因有二:一方面维生素K1分子稳定性差,见光极易分解,另一方面维生素K1内含吐温-80,而吐温-80是一种表面活性剂,毒性较大,一般仅用于肌肉注射剂型。因此在使用含有吐温-80等助溶剂的药物时,应在有抢救设备的条件下,并且密切观察患者情况。 综上所述,维生素K1注射液稳定性差,内含吐温-80,且静滴发生不良反应概率占绝大多数,可引起吸循环意外、面部潮红、出汗、支气管痉挛、心动过速、低血压等,且有报道死亡案例。此外,根据up to date显示,维生素K1静脉注射至少需要50ml溶媒,且20min以上输注,所以不推荐常规使用。临床工作中使维生素K1注射液,最好选用肌肉注射。只有紧急时可考虑使用静脉推注,并且在输注过程中应对患者密切观察,一旦出现不良反应,立即停药并进行救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