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中黄土高原与岭谷位于甘肃中部的黄土高原,是晋、陕、甘黄土高原的一部分,海拔在1000—2600米之间,主要在陇南山地的北秦岭以北,祁连山东延部分的乌鞘岭、毛毛山、寿鹿山、哈思山一线之南,以纵峙其中的陇山分为陇东和陇西二个亚区: (1)陇东黄土高原 除西南一隅以陇山分开陇西黄土岭谷区外,其余四面均止于省界,东西介于宁夏和陕西二省区间,海拔由西北至东南在1800米至1000米之间。上覆深厚的黄土层,经过流水切割,形成大小不等的黄土塬、破碎塬及梁峁沟壑等高度均匀的各类地形。 陇东水系以泾河为主干,树枝状支流伸入在黄上高原,支沟发育,蚕食原面,造成破碎高原。庆阳在驿马关以北,原面更为破碎,形成丘陵型梁峁与沟壑错综的残原地貌。 由于新构造运动的间歇性上升,河流相应下切,河岸生成多级阶状台地,是陇东历史文化及农业发展的主要基地。阶地除河漫滩外,普遍有三级,如平凉附近,第一级阶地高出河床25米,第二级阶地高出70—80米,第三级阶地高出180—200米。 (2)陇西黄土高原 以在陇山之西得名。由于受陇西帚状旋卷构造及陇西地轴诸种影响,而且在中生代和新生代以来,各山岭间生成大小不等的白垩系及甘肃群红层的许多盆地,继经褶皱断裂成红层山岭,后被黄土覆盖成陇西黄土岭谷状高原。又可分为渭河上游黄土岭谷、洮河大夏河下游黄土岭谷、祖厉河黄土岭谷、省境黄河谷地及皋兰北山黄土梁峁沟壑与山间盆地五个亚区。 祁连山地位于河西走廊之南,又名南山,介于甘、青二省之间。所谓祁连山,东起乌鞘岭,西止当金山口,当金山口以西的阿尔金山东段及其南面属于柴达木盆地北缘的苏干湖盆地,均属本省辖区,也附在本区内。 祁连山是一复杂的山系,走向为北西西—南东东,长900—1000千米,宽250—300千米,是一群平行排列的褶皱断块山脉,包括许多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最高峰是甘、青界上的疏勒南山,名宰吾结勒或团结峰,海拔5808米。省境东段有冷龙岭,中段有走廊南山的祁连山、陶勒南山与疏勒南山,西段有大雪山、野马山、野马南山、党河南山、土尔根达坂山以及阿尔金山。上诸山峰,均有万年积雪与现代冰川,属高山区的天然水库,不少冰源河流,是河西走廊绿洲生成的水源基础。因此可以说,没有祁连山,就没有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和现代作为全国商品粮基地之一的河西走廊。 通常分祁连山为东、中、西三段,中段介于疏勒河上游谷地至扁都口间,为强烈切割的高山,是祁连山在省境的主要部分。比高在1000—2500米之间。扁都口以东为东段,比高在1000米上下。疏勒河谷以西为西段。当金山口以西为阿尔金山东段,以南有柴达本盆地北缘的苏干湖盆地。 河西走廊古称雍州、凉州,简称“河西”,属于祁连山地槽边缘拗陷带。东西长900—1100千米之间,南北宽5—50千米之间,东起黄河,一般从乌鞘岭算起,西止玉门关以西的省境,与罗布泊洼地相通,海拔在800—2000米之间,主要部分在1500米左右。地貌特征是有广阔的冲积—洪积倾斜平地,中间突出一些干燥剥蚀的低山。除大黄山外,比高都在200米以内。 地貌和第四纪沉积自南而北,可分为:(1)南山北麓坡积带;(2)洪积带,由3—4个迭置的洪积扇组成;(3)洪积—冲积带,分布在中间拗陷带;(4)冲积带,地下水多出露成泉,形成条状或片状绿洲;(5)北山南麓坡积带,规模小于南山北麓坡积带,多数不相连属。 北山山地包括合黎—龙首中低山区与北山(马鬃山)剥蚀残山区。前者是阿拉善地台边缘隆起带,山体主要由南山系变质岩构成,因而也是祁连山的一支。海拔高度在2000米左右,主峰在张掖东北,名东大山,一般比高在100—500米之间,已形成准平原的岛状山。 作为北山区主峰的马鬃山,海拔2583米,主要是海西期花岗岩体。东西走向,山峰破碎,由于气候干早,植被稀少,碎石戈壁遍布全区,山顶多为风化残积碎石所覆盖。比高很少超过200米,是具有准平原性质的剥蚀残丘、低山与中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