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临天下》系列(4)华夏文明的人物脉络与《道德经》的历史背景

 风中宫殿 2018-03-24

              (4)华夏文明的人物脉络与《道德经》的历史背景

通过上篇研究发现:西方数形的演绎不仅与东方古文化阐述得一致,并且为进一步阐述中国文化脉络揭开了序幕,从而把握华夏文明的核心思想,由于中国文明历史悠久,至此我们有必要在研究时期上作出重点抉择......

 

111



                      历史文化重点时期的抉择                                                                

我们把研究时代锁定在中国的春秋时期展开,这是为什么呢?

1:因为春秋时代恰好处于地球人类特殊的启蒙时期----轴心时代

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有学者指出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是在北纬30度上下,就是北纬25度至35度区间。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

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

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虽然中国、印度、中东和希腊之间有千山万水的阻隔,但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很多相通的地方,

它们是对原始文化的超越和突破。同时也产生了宗教。而春秋时期(元前770-公元前476年)就处在这个时期。

2:中国春的秋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盛景,思想文化在历史呈现承上启下自我更新的特殊现象,此外还诞生影响流传至今的两大流派---道家和儒家。

3: 如果把中国文化比喻为一颗树,那么中国道家思想可以作为这颗大树的根,低调隐藏而存留着很大的奥秘让其在中国文化中独树一帜,历久不衰,富有生命力。而儒家在该树的一部分枝丫,虽然明显而被世人所认识,但内在潜移默化的受着道家思想的影响。

 

                  中国文化相关的人物和历史背景

 

历史上的主要文化人物脉络: 伏羲---黄帝---周文王---道家始祖老子---儒家创始人孔子---宋朝陈抟

以下将老子列为中心,对其文化影响几个主要人物之间的联系起来,为深入的发掘其思想奥秘作铺垫:

(笔者注:当然在历史上还有很多杰出人物,限于篇幅和后续篇章的需求,只作重点选择)

1老子-黄帝:

5555

依据中国正史的记载,自黄帝开国以来的历史,虽至西周年份不详,但世系清晰。官方正史作者司马迁曾言,“余读谍记,黄帝以来皆有年数”。因此,中国历史,自黄帝始,有“上下五千年”之说。

黄帝通过战争统一,使中原各部落实现了联合,并做了许多好事,带领中华文明从野蛮混乱走向和谐发展,

因而在古人的口传历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其在文化生活方面带来跃的变化:

纪时:帝使大挠作甲子,以十天干配合十二地支以纪时沿用至今农历(即道教之六十元辰。)

医药:与岐伯讨论病理,作针灸内经

其他方面诸如:舟车、弓矢、房屋,养蚕作衣,数学,文字等生活方面之发明在此略。

黄帝在位时间很久,国势强盛,政治安定,文化进步,有许多发明和制作,相传尧、舜、禹、汤等均是他的后裔,因此黄帝被奉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与同时期部落炎帝结合统一被后世称为炎黄子孙。

黄老之学:

黄老之学产生于中国战国时代(约公元前5-3世纪)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该流派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所以得名。可见两者思想传承相似。黄老思想的起源于黄帝时期或商周时期,但说黄帝、伊尹、辛甲、吕尚、鬻子等人的治世思想是黄老道家的重要源头。

 

2老子—陈抟:

666

陈抟(871年—989年),

北宋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太极文化传人理学先师。他是道家文化发展史上举足轻重的物之一。

将陈抟与老子放在一起从多方面比较,有诸多相似的地方:

1他和道家的开山鼻祖老子是同乡。两人处于历史上不同的时期,但背景都是兵戈相接的乱世。

2:两人都是博学者,敢于承接上古文化并创新融合。

北宋陈抟思想学术成就皆显赫,又不求利禄、不贪富贵、与世无争、传授河图洛书数理结构图和太极图于世,对易学和道家文化发展作出进一步的升华,后来,太极图传到欧洲,影响了世界。

 

3伏羲---河图洛书---先天八卦---周文王---后天八卦---《周易》---《道德经》---老子

444

伏羲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 ,先于黄帝之前,但记载年份模糊不清。

远古时代传说里伏羲得河图洛书,作先天八卦,直至周朝周文王依据先天八卦图作出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辞和爻辞,而成《易经》,这正是老子接触的内容。

(现存的《周易》中还有《系传》是春秋时期孔子等后人所著,因为孔子苦研八卦,而老子却无啥兴趣,笔者在此不予重点分析,后面会给出所相关解释)

《道德经》与《周易》的关系

对两者加以简单比较研究,便能知道老子把周易的精华提炼到《道德经》里。

共性:

1 : 《周易》中的“易”、“太极”、“中”、“和”、“阴阳”、“刚柔”、“天地人”、“德”、“生”等概念

《道德经》中的“道”、“一”、、“冲气”、“阴阳”、“守中”、“和” “天地”、“柔弱”等概念都有相似或相通之处。

2: 两者从不言及五行 ,最多聊到阴阳与三才。

区别:

《易经》:把自然和社会联系到一起的一篇世界上最古老的哲学论文,不过它是以占卜的形式来改造人的思想,很难使人形成一个全面的世界观并让言行有所依据而保持下去。

《老子》:吸收《易经》的精华并继承了上古先人的哲学思想,建立起了一套崭新的世界观价值观,不仅揭示了万物的本质--道,并借此来指导人的言行思想以及各领域前进的方向,活在当下而不需要事事都去占卜。

 

4老子—孔子:

777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

中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因得益于官方政治需求,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文化上有着长久的影响。

如果说殷商黄帝文化是道家的重要源头之一,那么周朝礼节文化则直接肇启了儒家思想。

故儒家思想以主张“仁义,礼”为主导。

孔子历史上多次问礼于老子

99999

按照多方面的史书记载,老子在当时以博学多识闻名四方,这自然引来了孔子的求教。

孔子志向是恢复周朝礼节风气的时代,所以历史上孔子拜访老子的经历称之为“问礼”。

总之,通过多次的交流,涉及多方面,然而两人的理念截然不同,孔子很是佩服老子的教导,虽然自持己见,但呈现尊崇之意。可以说,孔子内心是敬服老子为师的。(篇幅所限,读者感兴趣可自己查阅之)

道儒两家对《易经》学术上的不同见解:

老子当然知道上古流传的易经和八卦。

但是在老子的《道德经》中,除了讲“阴阳”外,看不到有关《易经和八卦》的任何一点内容或词句片段。

而孔子老来又废寝忘食地研究易经八卦十多年,为什么?

这些都是偶然的吗?答曰:绝对不是。研读过《道德经》中人可以看出,

老子是否定和看不起八卦的,也是否定孔子的思想和作为。

因为大道囊括万物,定然囊括这着《易经》或八卦中阐述的占卜原理。

所以老子并不特意去解释之。相关内容笔者会在后续文章进行针对性阐述......

民间对道家儒家学习的现象:

老子效仿“大道”呈现包容教育之态,而孔子则自持己见坚持“仁 礼”的主张。

以至于历史后期民间出现学道和学儒的百姓互相摈弃不屑的现象。

历史司马迁学家将这种现象在《史记》中有所描述: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

小结:

在此列举种种人物介绍和老子思想的关系,是为了后续篇章作铺垫,也是科普下读者对历史文化的认识,下面将对《道德经》的历史背景和研究方式剖析......

 

                               《道德经》历史简介:

111111111

《道德经》这部被誉为“万经之王”的神奇宝典,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发生了深刻的影响,

它无论对中华民族的性格的铸成,还需要是对于政治的统一与稳定,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它的世界意义也日渐显著,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不遗余力地探求其中的科学奥秘,寻求人类文明的源头,深究古代智慧的底蕴。

在中华文化中起着承接更新历史作用:

春秋时期也是中国文化过渡沉淀的阶段,老子作为道家思想创始人,在此承接上古书籍精髓进行思想的凝练,最后流传5000字。

世界文化古籍中屈指可数保存最为完整的经典。

纵观其他古文明的思想经典,由于政治或宗教需求,便于控制人民思想,传统典籍或多或少都有受到人为的删改影响

而《道德经》原文可以说能完整的流传至今,主要有三方面分析:

其一:作为一种哲学经典,广泛流传于民间,因为老百姓历来有尊崇老祖先的思想传统,民间不删改,

其二:字数少,难懂,没有威胁统治者的政权任何迹象,反而经常被奉为治国经典,所以官方也不删改。

其三:中国历代注解者无数,而且内容不过5000字,所以原文信息轻松完整的传播延续。

所以可以说,至今的通行本和考古挖掘的其他版本意思并无大致的差异,可认定为轴心时代中流传到当代最为健全的古典思想不为过。

 

史上注解人颇丰,译文杂乱丛生,至今并无统一的共识:

《道德经》五千字,古今中外解释者逾七百余种,释意离题万里者自不必说,理解其中含义也是难事。然而老子早已料到这些现象的发生,

于是在文中70章谈到:“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知我者希,则我者贵。

意思为我的话本该很容易知晓并实践的,可是天下没有人能如此,明白我的人稀少,取法于我的人就更难能可贵了。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到了古稀之年的感叹除了表达渴望“闻道”之外,

其实可能还有另外更重要的一层意义,就是认为“道”是既难闻又难学的.

所以对此若信若疑,以至于走了不同于老子指引的路。

 

道虽难解,可是容易践行,以至于孕育中国历史上诸多贤者帝王等各领域人才。

《史记》作者司马迁之父司马谈曾对黄老道家思想进行总结,他说:“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

因为不同的人对道认识的深浅不同,从而让体悟深的人勇于实践之,最终培育了一代代的王侯将相,以及每个领域顶尖的人才,诸如历史上著名的刘秀,唐太宗,范蠡,张良.......(读者感兴趣自行查阅之)

道之难解的缘由:

道作为老子思想中的核心,从古至今一直悬而未决,笔者为此总结了几点点缘由:

1时代背景的局限。

世界发展历程上几千年没有多大的进展,但是近200年来各方面都有了奇迹般的变化,也就是说现代时期是理解体同大道的绝佳时代。老子把大道寄托于距离春秋时期遥远的未来验证并发扬大,这类言辞隐约可见。(此处略过)

2 不与道同体之人,难理解道。

老子在书中把道描述得不仅仅是一种规律,更是一种人格和习性的体现,常人忙于世俗欲望的而难以达到这些境界去思考研究。

3因为地域语言的隔阂。

《道德经》冲出国外受到不少著名学者重视并研究,但却难以进行,由于语言文化的隔阂,这导致真正理解大道思想的群体为必为中国人所有。

 

另两个重要的内因和外因分析

内因:限于直观形象的表达,所以让老子思想的实质难以咀嚼。

东方哲学擅长于文字描述,要囊括这森罗万象的世界仅仅是文字还是不够的,所以老子文中以”道”形容,直至后来的陈抟传出河洛图以及太极图等图样,才算是文化上的完善,如今延伸道至图像等数学领域中,更为其增添诠释万物的可能性......

外因:历代统治者形成“内用道法,外示儒术”的治理局面,给外人一种中国文化被为儒家孔子所代表的错觉。这会让本土优秀人才对《道德经》甚少知情。

 

论证道德经方式:

1:以自证为主,引用当代其他信息表达为辅.

纵观每一个试图解读道的研究者,喜欢在一句话后加上小故事,或则引用其他典籍(诸如《周易》)来解释之.然而很多人没有意识到最大的线索来自《道德经》内容本身。笔者故在此不予引用其他经典之作为论证线索。

2研究人必须要有古今广博的知识,解读的时候应详略得当。 

老子当时作为周室图书馆馆长,思想涵盖万物,森罗万象,而一个对道的研究者应当具备博学的基础,不能局限在哲学或某个狭隘的领域中。只有这样,才能体会大道思想的博大精深。

3:打破章节顺序分类并提炼研究。

从古至今把注解道德经的人多如牛毛,都是根据先人定制的81章节顺序依次解读,国人不敢打乱老祖宗传统顺序,这也应属于尊崇之意。但笔者发现老子在文中有意散乱信息描述的迹象,唯有带有创新性的归类研究,才能满足常当代人快餐式的信息吸收方式与需求。

具体划分研究

从《道德经》内容上看分为三大主线:

一 :大道的客观性质描述。

二:根据大道的性质体现在人言行思想上的人格--------圣人。

三:根据道的规律特质推出治国措施与万物奥秘。

由于原文中老子描述圣人的品行与治理措施经常混淆在一起表达,但两者皆由道的特质效仿推演而来,

故笔者先把原《道德经》中的关于大道的客观描述章节归纳提炼如下:

一道篇:基本特质等客观描述:

  1  4  6   14  21  25   34  40  42  51  67   

归纳好之后,就可以进行解读推演了,下面一章将是《道临天下》系列的重点,由于带有学术性质,篇幅可能会比较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