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横行世界的中国宋钱,曾经堪比美元!

 闻道山人 2018-03-24

本文为天眷堂特约撰稿人 徐灵岩(金刀客) 老师原创。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


1、宋代货币具有多样化

宋朝铜钱如此之多,反映了宋朝时期经济的繁荣,繁荣的商业往来促使货币的需要激增。而在政治上,王安石变法中的免役法即以雇代役,实际上就是劳役的货币化,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货币的流通。

宋代有多种形制的货币使用:

交子(纸币)已经发明并在社会上流通;

白银、铁钱、铜钱也是当时重要的货币,其中又以铜钱占据着主导地位。

正因为如此,各大铜场冶炼的铜都用于铸钱,铸钱的机构便相应设置起来,同时严厉管制铜料,禁止民意私有,宋初规定犯“铜禁”7斤以上者就要被奏裁处死。

各种各样的宋代货币:

南宋“陈二郎 铁线巷 十分金”一两金铤一枚,重:37.2g 上海泛华36800元


南宋 “京销银 重拾贰兩半”“新州解发淳祐四年鄂州冈银”银铤,重:442g,广南东路新州于淳祐四年上解到湖北鄂州的纲银  北京保利126500元


康定元宝铁钱说明:北宋仁宗赵祯康定元年(1040年)铸。现仅发现小平铁钱,钱文隶书。因康定年号仅存一年,故康定元宝存世量较少,是存世量巨大的北宋钱币中的存世量比较稀少的品种  西泠4065元


南宋·临安府钱牌

南宋·临安府行用钱牌。南宋战乱不休,除继续铸行铜币外,更大量发行铁钱,为便于货币流通,更铸大面额的钱牌供急需。

钱牌分铜、铅两种,呈条形,上端有圆穿。正面均铸钱文“临安府行用”五字楷书,铜质牌背铭“准贰佰文省”、“准三佰文省”及“准伍佰文省”;铅质则低额,记“准壹拾文省”、“准肆拾文省”、“准陆拾文省”、“准壹佰文省”等。“省”为纪值,意“省陌”,即以不足百数这钱作百数使用。

南宋·临安府行用准陆拾文铅质钱牌  西泠80500元


2、宋代货币年号多、书体多

 宋钱不但数量多,品种也多,原因是宋朝一代前后改过57次年号。随着每次年号的更改,朝廷就会用新的年号命名铸钱。有时同一年号还会铸造两种不同的钱币,如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就同时铸造有“圣宋元宝”和“崇宁通宝”两种铜钱。

圣宋元宝 古泉园地120元


崇宁通宝小平 古泉园地2780元


       从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开始,一监所铸造的铜钱尽管铜质、大小、厚薄和内外边廓完全相同,但其钱文的书法却有差异,书体真、草、隶、篆俱有,堪称百花齐放,还可以互相配成“对子钱”。


宋钱中的书法:

真书:

宣和长宝真书 古泉园地460元


草书:

小平至道元宝


隶书:

重和通宝 隶书·北宋 天眷堂微拍239-11成交价:RMB 32000


篆书:

重和通宝 篆书·北宋 天眷堂微拍219-15成交价:RMB 29120


3、宋钱具有国际货币的性质

南宋理宗朝的一年春天,台州城的市民一觉睡醒,忽然发现“绝无一文小钱,在市行用”。也这就是说,台州城闹“钱荒”了,市面上几乎找不到一枚铜钱流通了。市面流通的钱都被日本商船收购走了。这些日本商船“先过温(州)、台(州)之境,摆泊海涯。富豪之民,公然与之交易。倭所酷好者铜钱而止,海上民户所贪嗜者,倭船多有珍奇,凡值一百贯文者,止可十贯文得之;凡值千贯文者,止可百贯文得之。”(包恢《敝帚稿略》)日本看中宋朝的铜钱,低价出售日货,大量回收铜钱,“以高大深广之船,一船可载数万贯文而去”,难怪台州一日之间发生“钱荒”。

宋朝是历史上一个经常闹“钱荒”的朝代。如:

宋仁宗朝庆历年间,江淮出现“钱荒”;

神宗朝熙宁年间,“两浙累年以来,大乏泉货(货币),民间谓之钱荒”;

哲宗元祐年间,“浙中自来号称钱荒,今者尤甚”;

南宋初期,也是“物贵而钱少”,南宋后期,“钱荒物贵,极于近岁,人情疑惑,市井萧条”。

从北宋到南宋,“钱荒”闹个不停,老百姓常常发现,市面上的钱用着用着就不见了,不知流到哪里去了。

许多宋朝人认为,是铜钱的大量外流造成了“钱荒”。宋朝经济发达,与日本、东南亚、阿拉伯乃至非洲开展密切的国际贸易,宋钱差不多成了这一贸易区的国际货币,有点接近今日美元的货币地位。

不但日本“所酷好者铜钱而止”,交趾跟宋人交易,也“必以小平钱为约;而又下令其国,小平钱许入而不许出”;爪哇国也用胡椒交换宋钱。今天在东非、印度、波斯湾等地,均有宋钱出土。宋人说,“缗钱原为中国财宝,而今四方蛮夷通用之。”这并不是夸张之词。这些与宋朝通商的国家,“得中国钱,分库藏贮,以为镇国之宝。故入蕃者非铜钱不往,而蕃货亦非铜钱不售”。

为阻止铜钱外泄,当时有人提议:干脆关闭贸易港,中断与外商的贸易。认为这才是“拔本塞源”之道。这当然是一种很愚蠢的想法,幸亏宋朝政府并没有听从。


4、 “沉淀”是发生钱荒的重要原因 

今人的研究表明,宋代“钱荒”并不是因为铜钱短缺。换言之,铜钱的外流对“钱荒”或有推波助澜的影响,但不能说是导致“钱荒”的元凶,因为宋代政府投入市场的货币总量是非常庞大的。

北宋时,宋政府每年的铸币量高达一两百万贯、两三百万贯,宋神宗元丰元年间还创下年铸币量超过500万贯的纪录。这还不包括四川的铁钱、交子(纸币)以及货币化的金银。而唐代的年铸币量,最高也不到33万贯;明代近300年的铸币总量,还不及北宋元丰年间一年所铸的货币。学者统计,北宋末,宋政府投放于市场的铜钱总量约有三亿贯,这个货币总量,是足以满足当时市民的交易之需的。

南宋的“钱荒”则通常表现为“物贵而钱少”,可见并没有发生通缩,总体的货币供应量并不缺乏。况且,宋朝的商业信用工具也比较发达,大宗交易通常不必使用现金,而是采用“赊买赊卖”等方式。

宋朝铜钱很大部分被“沉淀”了。换成最近流行的说法,“‘钱荒’不是因为没有钱,而是钱没有出现在正确的地方”。大量的铜钱,在流动性非常低的地方躺下来不动弹了。这里的“铜钱沉淀”,包括政府的货币化税收将大量钱币回笼,也包括民间的储蓄风气。宋朝的富家普遍有积储铜钱的习惯,库藏起来的钱叫做“镇库钱”,如青州民麻氏,“其富三世,自其祖以钱十万镇库,而未尝用也。”

因为钱币被大量贮藏,致使流通领域的货币短缺,南宋时,朝廷便出台了一个法令,要求“命官之家存留见钱二万贯,民庶半之”,其他的铜钱必须变换成金银、钞引之类。但以宋朝松弛的社会控制,这样的法令肯定是无法执行的。 

位于峨眉山大庙飞来殿的钱山馆内,珍藏着目前国内外出土最大的钱币整体凝结文物,重达16.32吨,含约160多万枚宋代钱币窖藏。考古学家们认为这是目前国内外出土铁钱最多、原始信息保存最完整的钱山实物,因此被美誉为“天下第一钱山”。



2008年在辽阳市四中院内发现了一个大钱窖,有可能是东京路转运司或私人的窖藏,主要是北宋和金的钱,有10多吨。



经常出土的小批量罐藏宋钱


5、宋朝出现了“毁钱铸器”的情况 

宋朝富室收储铜钱是为了保值。北宋和南宋都有发行纸币,北宋时叫交子,南宋时叫会子,尤以会子的流通范围更广。但纸币作为信用货币,如果国家超发,就会迅速贬值。南宋后期的会子就贬值得厉害,第一界会子可以兑换近800文铜钱,发行到第十八界时,每贯会子只可兑换铜钱不到200文。这便出现了典型的“劣币驱逐良币”,市民拼命花掉纸币,积储铜钱。

而铜钱超发,钱的面值会贬值,但铜本身的价值却是稳定的,宋代大量铸造铜钱,导致铜钱的面值低于材值,一贯钱价值一千文,但如果将一贯钱熔成铜器出卖的话,其值将超过一千文。这就使得“毁钱铸器”成为有利可图之事,于是,“江浙之民,销毁钱宝,习以成风”,“奸民竞利,靡所不铸,一岁之间,计所销毁,无虑数十万缗”。而江浙正是“钱荒”的重灾区。

面对反复出现的“钱荒”,宋朝政府的对策是实行“钱禁”,即严厉禁止商人携带铜钱出境贸易,禁止民间私自毁钱铸器。这些政策看起来是对症下药,实际上经不起经济学的考验。

宋朝的“钱荒”并不是因为货币总量供应不够,而是货币循环过程中出现的“短缺假象”,货币总量既然充足,“钱禁”不但毫无必要,而且破坏了市场本身的调节功能。在自由市场中,假如铜钱供大于求,钱的购买力就会低于铜本身的价值,这时候,市场自会驱使人们将铜钱熔为铜器,使市场的铜钱流通量减少,币值回升;假如铜钱供不应求,市场也会鼓励“钱监”(宋朝的造币厂)铸钱,并吸引民间储藏的钱币流回市场。这样,铜钱的市场流量跟市场需求之间,会自发地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 

宋朝的领导人虽然有非常明显的“重商主义”倾向,可惜经济学知识却很欠缺,而且比较迷信行政调控的力量,于是将市场的调节机制当成了造成“钱荒”的因素加以严厉限制,一边厉行“钱禁”,一边铸币放水,加大流动性的供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