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电影院的音质在发烧友眼中算什么水平?

 求知_时光 2018-03-24

很多人都觉得音质是很主观很玄乎的东西——每个人标准不一样、听力水平不一样,怎么判断好坏呢?实际,音质的评判是严谨的、科学的,只不过还未建立系统的、权威的评价体系。而最普遍的判断音质好坏的标准便是失真。

HiFi即是高保真之意,1974年,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规定,总谐波失真必须在人耳可感知的20Hz-20KHz的全频段范围测出,且放大器的推力须在8Ω扬声器负载、总谐波失真小于1%的条件下测出。另,国际电工委员会规定的总谐波失真的最低要求为:前级功放0.5%,合并功放0.7%。除了总谐波失真(THD)之外,互调失真、瞬态失真也是重要的衡量音响HiFi性的指标。

如金嗓子之类的高端功放,THD普遍能控制在0.1%之内

然而,HiFi音箱仅仅设计左右两个声道,电影则是多声道音轨,由此需要专用的AV功放搭配专用音箱才可实现高品质观影效果,这里的观影效果和HiFi高保真会有所偏离——其更加注重声场、定位、细节以及低音氛围,甚至刻意调整去讨好耳朵,因此要衡量一部影片的音质,应该是基于相对低失真的基础上,比较空间感、氛围感和清晰度。

天龙、索尼、先锋、雅马哈...很多知名的AV功放品牌均来自日本

知道了标准,下面就得了解下哪些是可能增加失真的“音质杀手”。首先便是音源,理论上,无损音频的失真度一定低于有损音频,那么电影院的音源水准到底如何?

原音轨质量:电影院更佳

影院级的片源质量基本都远高于普通片源,音频主要编码方式为PCM,国内多数是5.1声道(6条WAV格式的音轨)封装,不少人以为的杜比或DTS并非是影院片源,而是市售的DVD或蓝光片源,无论是杜比还是DTS,都属于有损数字压缩技术,只是算法不同(杜比压缩效率更高,5.1声轨码率能到384bps,而DTS码率高达1.536Kbps),因此,单从片源的音轨质量来看,纯无损的PCM无疑更好。

有了好的音源,还需要良好的回放设备,比硬件的话,人民币玩家就可以充分发挥优势了——砸钱拼硬件,即使不是思聪哥,咱用的也比影院档次来得高,事实真的这样吗?

硬件(功放、音箱)质量:家用可更强

大多数影院为控制成本,在音响包括功放的投入上并不算高,因为真正的重点在于投影,影院所用的投影仪都在数十万元以上级别,远非家用投影可比,毕竟对大多数观众而言,观影效果的画面因素比声音影响大得多,音质嘛,只要功率够大、声音够响就行。

售价近180万人民币的科视HD+35K顶级投影仪

这里就涉及到一个重要概念——声音响≠保真,实际上,音量越大,反而越容易产生失真,响炮声响起时的大动态削波失真是现代功放着力解决的问题,而国内较高档的影院如万达用的是皇冠功放搭配JBL音箱,还有些次一级的则采用飞达、音霸、湖山等国产音响品牌,相比一些只要求“听个响”的影院,家庭私人影院可以采用更高阶的顶级AV音响系统实现更高品质的回放。

声学设计水准:影院大空间天然优势

音响界有句名言:“三分靠器材、七分靠设计”,充分体现出声学设计对于音质的影响有多大。驻波、混响是其中最主要的两个因素。

驻波,简而言之就是声波反射后产生的叠加或抵消现象,由于低频波长、高频波短,所以驻波主要发生在低频段,听感上就是令人犯头晕恶心的“嗡嗡”声。解决驻波的原理就是采用漫反射改变低频反射方向,让低音从不同方向反射至人耳,实现更好的包围感。所以很多影院的墙壁和天花板都会有特殊形状,同时房间长宽高比例也有讲究,如果是正方体,那么驻波会达到最严重,正确的方法是调整比例使长宽高都不同,让声波无法叠加。房间越大,驻波越轻,所以大录音棚的声学条件要好于小录音棚。

驻波是共鸣,混响是回音,声波一边在反射,一边也在被障碍物吸收,经过无数次的反射、吸收,才会完全消失,这需要一定时间,当这些声波在短时间内连续传入耳朵,就会产生“混响”。适当的混响能让音色更加饱满、动听,过少的混响会听起来干涩、过多的混响会听起来拖沓,控制好混响,因此需确定一个最佳混响时间,比如首都剧场,其混响时间为3.3秒(无人时)、1.36秒(满座时)。为了控制恰当的混响时间,就需用到专门的声学(吸音)材料,包括多孔的吸音棉、吸音板,来吸收中高频段的声波,以凸显低音的气势,同时配合薄板增加声音的清晰度,另外,地面铺厚地毯、布艺沙发、座椅、厚窗帘等均有吸音作用。因此,从声学设计角度看,只要有充足的预算,找对真正懂行的设计团队处理房间声学,私人影院也能达到媲美影院甚至超过影院的水准。

作者:林实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