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中医药大学方药系王玉英治疗顽固性咳嗽的经验 外台秘要卷第九:杂疗咳嗽方三首

 火炎焱烧焰烟燊 2018-03-24

    玉英治疗顽固性咳嗽的经验 发表时间:2009-05-13 发表者:王玉英 (访问人次:1306) 北京中医药大学方药系王玉英教授系全国首批中医研究生,师从刘渡舟、马雨人等中医名家,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工作40载,学验俱丰,师古不泥古,经方时方,择善而从,临床擅治内科疑难杂症,特别对于治疗顽固性咳嗽有较深入的研究,疗效显著。王师认为,顽固性咳嗽日久不愈,临床多见于外感咳嗽治疗不当,延误治疗或内伤咳嗽又复感外邪,失治后导致邪留脏腑,不得外越,使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失调所致;治疗顽固性咳嗽要从病因入手,以恢复肺的生理功能为目的进行治疗。现介绍如下:
     1 抓病因重宣肺给邪气以出路
    顽固性咳嗽的治疗,宣肺驱邪外出为第一要务。因为顽固性咳嗽病人,往往始于外感或复感之后,风、热、寒等邪气或先从口鼻而入,或先起自太阳,进而影响到肺的正常生理功能,使肺失宣降,导致咳嗽的发生。临床往往一见咳嗽,大多认为属支气管炎,而不少中医亦相应认为支气管炎属肺热,治疗上或滥用抗生素,或一味用药性寒凉的清肺止咳化痰之品,使邪气不能透达外出,肺气失于宣发,肺之开合宣肃功能失调,而致久咳不愈。治疗误区多为清降有余,而宣发不足。《景岳全书》云:“外感之咳,阳邪也,阳邪自外而入,故治宜辛温,邪得温而自散也[1]“。王师好用生麻黄驱邪外达,宣发肺气。她常说:肺气不宣则不能降,致肺气上逆,遂咳嗽不愈。又说:“病根不除,咳嗽焉有愈期。而久陷之邪,又非一般发汗透表药能驱,而麻黄却可建奇功,无论寒热,均可恰当配伍使用。麻黄性温味辛,辛能开其闭,温可散其邪,最能拔除深陷之邪,为宣发肺气之要药。《本草正义>云:麻黄轻清上浮,专疏肺郁,宣泄气机,虽曰解表,实为开肺,虽曰散寒,实为泄邪,风寒固得之而外散,即温热亦无不赖之以宣通[2]。故王师对于外感后久咳不愈,无论有无表证,均首选麻黄为用。久咳不愈患者,临床上单纯的仅见某一证候较少见,往往外有肺气不宣,内有痰浊蕴肺,痰郁日久又易化热,故多寒热证兼见,虚实证夹杂。王师在临床用药中,往往寒温药并行,宣降药互用,补泻兼施,根据患者的体征辨证用药。如对遇冷则咳重、喉痒、痰白,风寒咳嗽为主之证者,用麻杏二陈汤加少许炒黄芩或鱼腥草等;若对素有寒饮患者,痰多而稀,或有泡沫,晨起痰又黏稠或带黄痰,苔白水滑,或兼见喘促者,则仿张仲景小青龙汤之意,用上方再加干姜、桂枝温化寒饮;若口干或渴,痰白黏或黄,咽干或痛,舌质多不甚红,舌面舌尖起红刺,属风热或风温咳嗽为主之证者,用淮阴之桑菊饮加柴胡、炒黄芩、炙麻黄、浙贝母等;若见痰黄稠且难咳出,舌质红干,苔黄厚而燥者者,可用麻杏石甘汤加瓜蒌、竹茹、枳实、桔梗、芦根、浙贝母、鱼腥草等;若患者见痰黏,或白或黄,不易咳出,舌可见淡红或红,苔见白腻或黄腻,属痰热内蕴者,可用三拗汤配合柴芩温胆汤使用;对于痰湿咳嗽,多见痰色白清稀量多,痰易咳出,胃纳不佳,大便可见溏薄,不口渴或口渴不欲饮,舌淡胖,苔白水滑或白腻,可用五积散加减;对于痰涎壅盛者,必用三子养亲汤开路,配合三拗汤使痰开涎化;对于风邪偏重,喉痒较重者,可用三拗汤合升降散配柴胡使用。总之,王师治疗顽固性咳嗽的特点是宣降并重,且尤其重视宣发肺气。以上各方均主用麻黄开宣肺气以驱邪外出,配伍灵活,效若浮鼓,可谓善用麻黄之大家也。需要注意的是,麻黄作用峻猛,药效显著快速,一般服药1~2剂即可见效,成人生麻黄常用量为3~9g,小儿常用量1~3g,炙麻黄成人常用量为5~12,小儿酌减,具体临床中应根据患者的年龄大小,体质强弱,病情轻重缓急,酌情用量。心肾阳虚者(心肺功能衰竭者)禁用,阴虚肺燥咳嗽或兼见咳血者(肺结核咳嗽者)等禁用,素患高血压患者应用麻黄时,用量应小,一般不超过5g,服药时间应短,不宜久服。不能用麻黄者,可用苏叶代替,但用量应大,一般常用12~15'g。
     2调气血恢复肺之生理功能
    肺主一身之气,且气血相互为用,在肺病的病理中,气血失调也是主要病机之一,调理气血在顽固性咳嗽的治疗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气实咳嗽多见胸闷,上气,咳嗽声高有力,大便秘,腹胀满等,王师多用枳实、厚朴等宽胸下气除满;气虚咳嗽则多见咳嗽无力,气短,汗出,多用黄芪、党参、山药培补肺气,并用白芍、五味子收敛耗散之肺气。
    治肺必理血,也是王师治疗顽固性咳嗽的特色之一。由于气为血之帅,所以无论气滞还是气虚,均会导致血瘀的发生,且久病成瘀。唐容川在其所著《血证论》咳嗽篇中说:“盖人身气道,不可有塞滞,内有瘀血,则阻碍气道,不得升降,是以壅而为咳,,须知痰水之壅,由瘀血使然,但去瘀血,则痰水自消[3]”。王师常用以上方剂配合活血药使用,多配伍当归、赤芍、丹皮等活血药,对于恢复肺的正常生理功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气血调和,肺之生理功能便可顺利恢复。
     3 固正气预防顽咳反复发作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4],若要有效的预防咳嗽反复发作,不但要在咳嗽缓解期培养正气,而且在虚证与咳同时存在的时候,也要注意应用补法。常见的因虚致久咳不愈的原因,是肾虚咳嗽和脾虚咳嗽。肾虚咳嗽多见中老年人,以老慢支居多,发作期主要症状有反复咳嗽、痰多、泡沫状、味咸、喉中哮鸣音、耳鸣、眼花、腰膝足跟酸软,王师多用苏子降气汤加减收效甚佳。缓解期根据肾阴阳亏损的不同以左归、右归、六味、八味收功。脾虚咳嗽多见咳嗽痰多色白、大便溏、腹泻、食少纳差、舌胖大、或见齿痕舌,苔薄或白或腻,发作期王师多选五积散加减,以期迅速缓解症状,缓解期主要用香砂六君丸等健脾益气药收功。
    王师认为,在治疗顽固性咳嗽当中,宣降肺气、调和气血!固护正气三者相辅相成,临证中以此三法作为治疗顽固性咳嗽的指导思想,近期及远期疗效甚佳,现举一病案以示其法。
     
    4 病案举例
    刘某,男,54岁,2006年4月18日就诊。主诉:咳嗽9个月加重1周,病人9个月前曾受凉感冒,发热39度,后经西医静点抗生素治疗,热退,但遗留咳嗽不愈,又自服川贝枇杷露,未见明显好转,近日又感受寒凉,咳嗽加剧,刻下喉痒,白天咳甚,夜间好转,有痰,晨起痰黄,其它时间痰色白黏,双下肢怕冷,后背易出汗,发紧,心悸,入睡难,多梦,易发怒'有鼻炎史,高血脂史,耳鸣史,大便偏稀,舌质胖大淡有齿痕,舌根白腻,脉沉濡。证属风寒内伏,久郁化热,肺失宣降,素体阳气不足。发作期当发散风寒,宣肺清热化瘀,兼顾扶助脾肺之气,方用三拗汤合温胆汤、玉屏风散加减。
    处方:生麻黄5,杏仁(打碎后下)12,甘草6,法半夏15,陈皮12,茯苓20,竹茹10,枳实12,生黄芪10,防风10,炒白术15,桑白皮15,炒黄芩12,苏叶梗(后下)12,赤芍12,当归20。5剂。
    4月15日复诊:咳嗽明显好转,有少量白黏痰,下肢及背冷减,仍眠差,汗多,纳可,舌胖淡有齿痕,舌根腻渐消,脉缓。上方将生麻黄改为炙麻黄,生黄芪改为15,加厚朴10,7剂。4月22日复诊,咳嗽痊愈,痰少,基本不怕冷,大便可,纳可,仍眠差多梦,易疲劳,舌胖大有齿痕,苔薄白,脉缓。治宜调和气血,兼清余邪。方用五积散合金水六君煎加减。处方:炙麻黄3,桂枝10,白芷6,桔梗10,法夏15,陈皮10,茯苓20,生草6,厚朴10,苍白术10,熟地15,当归15,赤芍15,白芍15,川芎10,山药20。7剂。后以香砂六君丸合六味地黄丸善后。随访10个月咳嗽未见复发。
    -------------------------------------------------
    治因心肺阳虚,致脾湿不升,胃郁不降,饮食不能运化精微,变为饮邪。停于胃口为满闷,溢于膈上为短气,渍满肺窍为喘促,滞腻咽喉为咳吐粘涎。甚或阴霾布满上焦,心肺之阳不能畅舒,转郁而作热。或阴气逼阳外出为身热,迫阳气上浮为耳聋。然必诊其脉,确乎弦迟细弱者,方能投以此汤。 )茯苓片(二钱)干姜(五钱)于朮(四钱)桂枝尖(二钱)炙甘草(二钱)桔红(钱半)川浓朴(钱半)生杭芍(二钱)-------- 【“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十三字真言真武汤比较: 茯苓 干姜 白术 附子 芍药/与苓桂术甘汤降冲利水比较/金匮肾气丸比较附桂地黄丸加牛膝车前/五苓散是由茯苓、肉桂、白术,猪苓、泽泻共五味中药组成,具有化气利水健脾祛湿的功效-----肉桂主心阳 附子主肾阳】服数剂后,饮虽开通,而气分若不足者,酌加生黄数钱。 方中用桂枝、干姜,以助心肺之阳,而宣通之。白朮、茯苓、甘草,以理脾胃之湿,而淡渗之(茯苓甘草同用最泻湿满)。用浓朴者,叶天士谓︰'浓朴多用则破气,少用则通阳',欲借温通之性,使胃中阳通气降,运水谷速于下行也。用桔红者,助白朮、茯苓、甘草以利痰饮也。至白芍,若取其苦平之性,可防热药之上僭(平者主降),若取其酸敛之性,可制虚火之浮游(《神农本草经》谓芍药苦平,后世谓芍药酸敛,其味实苦而微酸)。且药之热者,宜于脾胃,恐不宜于肝胆,又取其凉润之性,善滋肝胆之阴,即预防肝胆之热也。况其善利小便,小便利而痰饮自减乎。
    余在临床运用此方常去白芍。如脾虚湿盛,舌苔白腻者,加半夏燥湿化痰,咳甚者加杏仁冬花降气止咳;兼感寒者,重者加麻黄,轻者宗曹颖甫治饮感寒之意加苏叶蠲饮解表(《经方实验录》);心肺阳虚,阴邪上乘,痹寒不通而痛者,加瓜蒌韭白温阳化饮通痹;咳嗽耗气伤阴,舌淡少苔或干裂,兼气阴不足者加百合玉竹温化痰饮兼顾气阴。临床辨证当抓主要三点。(一)咳吐稀痰涎沫。,,,,
    ---------------------------------------
    2【医学论文胃寒咳嗽】肺寒咳嗽,除风寒束肺为主证型外,临证中有种较常见又被忽视的证型为寒饮入胃而致肺寒咳嗽。其本在胃,其标在肺,主要表现为咳嗽,吐涎清水。故笔者称之为胃寒咳嗽{胃热用大黄黄连泻心汤*胃寒用理中汤等(干姜蜂蜜水/白糖腌鲜姜等义同)}。。《难经?四十九难》载:“形寒饮冷则伤肺。”《素问?咳论》篇为明确提出:“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内外合邪,因而客之为肺咳”。说明肺寒咳嗽主要病因病机为内外合邪。 。《医宗必读?咳嗽》篇记载饮冷致咳嗽,出方紫宣饮。《医学入门?咳嗽》日:“伤生冷致肺胃不清,嗳酸吐泻,恶风寒者五积散,理中汤,异功散。”《证治要诀?咳嗽》记载,有饮冷热酒,或饮冷水,伤肺致咳嗽,宜紫苑饮。以上论述从临床角度指出胃寒与肺寒咳嗽的关系,并提出了胃寒咳嗽的证治方药。  笔者在临床诊治肺寒咳嗽时遇胃寒所致者40余例,按温胃散寒治疗效果颇佳,患者,男,19岁。2002年8月12日就诊。咳嗽咽痒,咳甚吐逆清水,脘闷不进饮食,舌淡红苔白润,脉象弦滑。询问病证,1周前曾量进食西瓜及冰冻冷饮,继而出现咳嗽吐涎,纳呆。从而辨证为胃寒咳嗽。予方理中丁香散化裁:人参6g,炒白术10g,高良姜6g,炙甘草6g,丁香10g紫苏10g,白豆蔻6g,半夏10g,陈皮10g,生姜6g,大枣3枚。3剂,每日1剂。8月15日复诊,咳嗽大减,已不吐清水,饮食稍增,脘闷得舒,效不更方,原方继服3剂,后访病愈

    痰饮是指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痰,古作淡,淡与澹通,形容水的淡荡流动;饮,水也,故亦有称为“淡饮”、“流饮”者。其含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痰饮是诸饮的总称,狭义的痰饮是诸饮中的一个类型,由于水饮停积的部位不同,而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类。自隋唐以至金元,在痰饮病的基础上,逐渐发展了痰的病理学说,倡百病兼痰的论点,从而有痰证与饮证之分。本篇讨论范围以《金匮要略》之痰饮病为主,包括四饮在内的饮证。

    饮证的成因为感受寒湿,饮食不当,或劳役所伤,以致肺脾肾三脏的气化功能失调,水谷不得化为精微输布周身,津液停积,变生痰饮。在正常生理情况下,水液的输布排泄,主要依靠三焦的作用。若三焦气化失宣,阳虚水液不运,必致停积为饮。论其病理性质,则总属阳虚阴盛,输化失调,因虚致实,水液停积为患。饮为稀涎,痰多厚浊,水属清液,湿性粘滞;饮之为病,多停于体内局部,痰、湿为病,无处不到,变化多端,水之为病,可泛滥体表、全身;从病理属性而言,饮主要因寒积聚而成,痰多因热煎熬而成,水属阴类,由于导致发病之因不一,而有阳水、阴水之分,湿为阴邪,但无定体,可随五气从化相兼为病。合而言之,因四者源出一体,在一定条件下又可相互转化。

    一、痰饮
    (一)脾阳虚弱
    1.主症:
    ·胸胁支满,心下痞闷,胃中有振水音,脘腹喜温畏冷,背寒,呕吐清水痰涎。
    ·心悸、气短、头昏目眩、食少、口渴不欲饮,大便溏,形体渐消瘦。
    ·舌苔白滑,脉弦细而滑
    2.治法:温脾化饮。
    3.方药: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合小半夏加茯苓汤(《金匮要略》)。
    桂枝10 甘草6 白术15 茯苓15 半夏10 生姜10
    加减:若眩冒,小便不利,加泽泻、猪苓;若脘部冷痛、吐涎沫,酌配干姜、吴茱萸、川椒目、肉桂;若心下胀满加枳实。
    (二)饮留胃肠
    1.主症:
    ·心下堕满或痛,自利,利后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
    ·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腹满、便秘、口舌干燥。
    ·舌苔腻、色白或黄,脉沉弦或伏。
    2.治法:攻下逐饮。
    3.方药:甘遂半夏汤(《金匮要略》)或己椒茁黄丸(《金匮要略》)。
    甘遂6 半夏10 白芍15 蜂蜜10 大黄6 葶苈10 防己10 椒目10
    加减:饮邪上逆,胸满者加枳实、厚朴。
    二、悬饮
    (一)邪犯胸肺
    1.主症:
    ·寒热往来,身热起伏,汗少,咳嗽,少痰,气急,胸胁刺痛,呼吸、转侧疼痛加重。
    ·心下痞硬,干呕,口苦,咽干。
    ·舌苔薄白或黄,脉弦数。
    2.治法:和解宣利。
    3.方药:柴枳半夏汤(《医学入门》)加减。
    柴胡10 黄芩10 瓜萎10 半夏10 枳壳10 桔梗6 赤芍10
    加减:咳逆气急,胁痛加白芥子、桑白皮;心下痞硬,口苦,干呕加黄连;热盛有汗,咳嗽气粗,去柴胡,合入麻杏石甘汤。
    (二)饮停胸胁
    1.主症:
    ·咳唾引痛,胸胁痛势较初期减轻,呼吸困难加重,咳逆气喘息促不能平卧。
    ·病侧肋间胀满,甚则可见偏侧胸廓隆起。
    ·舌苔薄白腻,脉沉弦或弦滑。
    2.治法:逐水祛饮。
    3.方药:十枣汤(《伤寒论》)或控涎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甘遂、大戟、芫花研末,大枣煎汤送下,空腹顿服。或十枣汤去芫花加白芥子为丸,剂量均宜小量递增,连服3~5日,必要时停二、三日再服。
    加减:如呕吐、腹痛、腹泻过剧,应减量或停服,同时服用椒目瓜萎汤;痰浊偏盛,胸部满闷、舌苔浊腻加薤白、杏仁;如水饮久停难去,胸胁支满,体弱,食少者,加桂枝、白术、甘草。若见络气不和之候,可同时配合理气和络之剂,以冀气行水行。
    (三)络气不和
    1.主症:
    ·胸胁疼痛,胸闷不舒,胸痛如灼,或刺痛,呼吸不畅。
    ·闷咳,甚则迁延经久不已,天阴时更为明显。
    ·舌苔薄、质黯,脉弦。
    2.治法:理气和络。
    3.方药:香附旋复花汤(《温病条辨》)。
    旋复花10 苏子10 杏仁6 半夏10 苡仁15 茯苓15 香附10 陈皮6
    加减:痰气郁阻,胸闷苔腻加瓜蒌、枳壳;久痛入络,痛势如刺,加当归须、赤芍、桃仁、红花、乳香、没药;水饮不净加通草、路路通、冬瓜皮等。
    (四)阴虚内热
    1.主症:
    ·咳呛时作,咯吐少量粘痰,口干咽燥,或午后潮热,颧红,心烦,手足心热,盗汗。
    ·伴胸胁闷痛,病久不复,形体消瘦。
    ·舌质偏红,少苔,脉小数。
    2.治法:滋阴清热。
    3.方药: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加减。
    沙参15 麦冬15 玉竹10 天花粉15 桑白皮15 地骨皮10 甘草6
    加减:潮热加鳖甲、功劳叶;咳嗽配百部、川贝母;胸胁闷痛,酌加瓜蒌皮、枳壳、广郁金、丝瓜络;积液未尽,加牡蛎、泽泻;兼有气虚、神疲、气短、易汗、面色?白者,酌加太子参、黄芪、五味子。
    三、溢饮
    1.主症:
    ·身体疼痛而沉重,甚则肢体浮肿、恶寒、无汗。
    ·喘咳,痰多白沫,胸闷,干呕,口不渴。
    ·舌苔白,脉弦紧。
    2.治法:发表化饮。
    3.方药:小青龙汤(《伤寒论》)加减。
    麻黄10 桂枝10 干姜6 细辛6 半夏10 甘草6 五味子6 白芍15
    加减:肢体浮肿明显,尿少,可配茯苓、猪苓、泽泻等利水祛饮;伴有发热、烦躁、苔白兼黄,可加石膏;寒象不著者,去干姜、细辛,处方可改用大青龙汤。
    四、支饮
    (一)寒饮伏肺
    1.主症:
    ·咳逆喘满不得卧,痰白量多,天冷受寒加重,甚至面浮肿。
    ·平素伏而不作,每值遇寒即发,发则寒热、背痛、腰疼、身体振振动。
    ·舌苔白滑或白腻,脉弦紧。
    2.治法:温肺化饮。
    3.方药:小青龙汤(《伤寒论》)加减。
    麻黄10 桂枝10 干姜6 细辛6 半夏10 甘草6 五味子6 白芍15
    加减:体虚表证不著者,可改用苓甘五味姜辛汤。若饮多寒少,外无表证,喘咳痰盛不得息可用葶苈大枣泻肺汤;痰多粘腻,胸满气逆,苔浊,配白芥子、莱菔子;饮邪壅实,咳逆喘急,胸痛,烦闷,可用十枣汤。
    (二)脾肾阳虚
    1.主症:
    ·喘促动则甚,气短,胸闷,痰多,食少,怯寒肢冷,神疲,小腹拘急不仁,脐下悸动。
    ·小便不利,足跗浮肿,或吐涎沫而头目昏眩。
    2.治法:温补脾肾,以化水饮。
    3.方药:金匮肾气丸、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加减。
    附子10 桂枝10 山药15 白术15 炙甘草10 茯苓15 泽泻10 熟地15 山萸肉10
    加减:食少,痰多配半夏、陈皮;如脐下悸,吐涎沫,头目昏眩,是饮邪上逆,虚中夹实,可先用五苓散。

    痰饮是体内水液不得输化,停聚在某些部位而形成的一类病证。凡有痰饮病史者,平时应避免风寒湿冷,注意保暖,饮食宜清谈,忌甘肥、生冷,戒烟酒。注意劳逸适度,以防诱发。

    -----------------------------------------------------------
    外台秘要
        卷第九:杂疗咳嗽方三首  《古今录验》五脏六腑皆令人咳,肺居外而近,上合于皮毛,皮毛喜受邪,故肺独易为嗽也。邪客于肺,则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喉鸣,甚者唾血。肺咳经久不已,传入大肠,其状咳则遗粪。肾咳者,其状引腰背,痛甚则咳涎。肾咳经久不已,传入膀胱,其状咳则遗尿。肝咳者,其状左胁痛,甚者不得转侧。肝咳经久不已,传入胆,其状咳则清苦汁出。心咳者,其状引心痛,喉中介介如鲠状,甚者喉痹咽肿。心咳经久不已,传入小肠,其状咳则失气。脾咳者,其状右胁痛,阴阴则引肩背,甚者不得动,动便咳剧。脾咳经久不已,则传入胃,其状咳即呕,甚则长虫出。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之状,咳而腹痛,不能食饮,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又非时有风寒冷,人触冒解脱,伤皮毛间,入腑脏为咳上气,如此也。又非时忽然暴寒伤皮肤,中与肺合,则咳嗽上气,或胸胁又痛,咳唾有血者,是其热得非时之寒暴薄之,不得渐散,伏结深喜肺痈也。因咳服温药,咳尤剧,及壮热吐浓血,汗出恶寒是也,天有非时寒者,急看四时方也。  又疗咳嗽上气,时时呕白唾沫数十岁者方。  吴茱萸 五味子 大黄 桂心 甘草(炙) 细辛 人参 紫菀 款冬花各一两 大戟竹茹各三分  上十一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为三服。亦疗阴冷咳,至良。忌海藻、菘菜、生菜、生葱。(《深师》同,并出第十九卷中)  《深师》疗诸咳,心中逆气,气欲绝。杏仁煎方。  杏仁(四两去尖、皮,末) 猪膏(二斤) 白蜜(二升) 生姜汁(三升)  上四味,着铜器中,于微火上先煎姜汁,次纳蜜膏令如饧,置器着地,乃纳杏仁末,复令得一沸,煎成。服如枣大一丸含之,日三,不知,稍稍增之。  又疗气上迫满,或气不通,烦闷喘呕。苏子汤方。  苏子(一升) 干姜(三两) 半夏(四两洗) 桂心 人参(各一两) 橘皮 茯苓(各三两) 甘草(一两炙)  上八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为三服。若虚热,去干姜,用生姜六两,加黄芩二两。忌海藻、菘菜、羊肉、饧、生葱、酢等物。(并出第十八卷中)   卷第九:咳嗽方三首  《病源》咳嗽者,由肺感于寒,微者成咳嗽也。肺主气,合于皮毛,邪之初伤,先客皮毛,故肺先受之,五脏与六腑为表里,皆禀气于肺,以四时更王,五脏六腑皆有咳嗽,各以其时感于寒而受病,故以咳嗽形证不同。五脏之咳者,乘秋则肺先受之,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声,甚则唾血;乘夏则心先受之,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哽,甚则咽肿喉痹;乘春则肝先受之,肝咳之状,咳则两(一作左)胁下痛,甚则不可转侧,两 下满;乘季夏则脾先受之,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引于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乘冬则肾先受之,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逆,此五脏之咳也。五脏咳久不已,传与六腑。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而呕胆汁;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之状,咳而遗粪;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之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出;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之状,咳而遗溺;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之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又有十种咳,一曰风咳,欲语因咳,言不得终是也;二曰寒咳,饮冷食寒,注入于胃,从肺脉上气,内外合,因之而咳是也;三曰支咳,心下硬满,咳则引四肢痛,其脉反迟是也;四曰肝咳,咳而引胁下痛是也;五曰心咳,咳而唾血,引手少阴是也;六曰脾咳,咳而涎出,续续不止,下引少腹是也;七曰肺咳,咳引颈项而唾涎沫是也;八曰肾咳,咳则耳聋无所闻,引腰并脐中是也;九曰胆咳,咳而引头痛、口苦是也;十曰厥阴咳,咳而引舌本是也。诊其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手阳明经也,其脉浮则为阳实,阳实者,病苦腹满,善喘咳,脉微大,为肝痹,咳引少腹,咳嗽脉浮大者生,沉小伏匿者死。  又云,脉浮直者生,沉硬者死;咳且呕,腹胀且泄,其脉弦弦欲绝者死;咳脱形发热,脉小硬急者死;咳且羸瘦,络脉大硬者死;咳而尿血,羸瘦脉大者死。(出第十四卷中)  《短剧》疗咳嗽。紫菀七味汤方。  紫菀(半两) 五味子(一两) 桂心(二两) 麻黄(四两去节) 杏仁(七十枚去皮、尖、两仁,碎) 干姜(四两) 甘草(二两炙)  上药切,以水九升,煎取二升半,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忌海藻、菘菜、生葱、KT面、腥腻。(《经心录》、《古今录验》同,出第二卷中)  《延年》紫菀饮 主咳嗽方。  紫菀 贝母 茯苓 杏仁(去皮、尖、两仁者) 生姜(各三两) 人参(二两) 橘皮(一两去脉)  上七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如人行七里,更进一服。忌葱、蒜、面、酢。(张文仲处,《古今录验》同,出第五卷中)  《古今录验》天门冬煎 疗咳嗽方。  天门冬(六两去心) 杏仁(三升去双仁、皮、尖,碎) 椒(三升熬令汗出) 桂心 浓朴(炙) 杜仲 苦参(各三两) 附子(六两炮) 干姜(六两) 乌头(二枚炮) 人参(六两)蜈蚣(一枚去头、足,炙)  上十二味,别捣杏仁,其余者合捣下筛,以五斤胶饴和捣千杵。服如大枣一枚,日三.忌冷水、猪肉、生葱、鲤鱼。(出第九卷中)   卷第九:五嗽方四首  《深师》疗五嗽,一曰上气嗽,二曰饮嗽,三曰燥嗽,四曰冷嗽,五曰邪嗽。四满丸方  干姜 桂心 踯躅花 芎 紫菀 芫花根皮(各二分) 人参 细辛 甘草(炙) 半夏(洗) 鬼督邮(各一分) 蜈蚣(一枚去头、足,炙)  上十二味,捣筛。蜜和服如大豆五丸,米饮下,日三。不知加之至七八丸,服此丸无不瘥,方秘不传。忌羊肉、饧、生葱、生菜、海藻、菘菜。  又方:特生 石(一两泥包,烧半日) 款冬花(一两) 豉(三百枚捣千杵) 巴豆(十六枚去皮、心,熬,别捣如脂)  上四味,捣筛。蜜和服如大豆,米饮下二丸,不知稍增至四五丸。忌野猪肉、芦笋。(《古今录验》疗三十年咳,并出第十八卷中)  《备急》华佗五嗽丸方  皂荚(炙) 干姜 桂心  上三味等分,捣筛,蜜和丸如梧子。服三丸,酒饮俱得,日三。忌葱。(出第三卷中)  《古今录验》四满丸 疗五嗽,一为气嗽,二为痹嗽,三为燥嗽,四为邪嗽,五为冷嗽,悉疗之方。  蜈蚣(二枚炙) 芫花根(五分熬) 踯躅花(四分) 干姜 芎 桂心(各四分) 人参细辛(各二分)  上八味捣筛,蜜和为丸。一服,米饮下五丸,如大豆许,日三,稍加至十丸。忌生葱、生菜。(出第十九卷中)   卷第九:新久咳方三首  《深师》疗新久咳嗽唾脓血,连年不瘥,昼夜肩息。麻黄汤方。  麻黄(去节四两一方二两) 桂心(二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四枚擘)  上四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日三,数用有效。忌海藻、菘菜、生葱等物。  又疗新久咳嗽。前胡丸方。  前胡(六分) 乌头(炮二枚) 桔梗 干姜(各二分) 桂心(八分) 蜀椒(八分汗)  上六味,捣筛,蜜和如樱桃大一丸。含化,稍稍咽之,日三。又疗久咳,昼夜不得卧,咽中水鸡声欲死者,疗之良。忌猪肉、冷水、生葱。(并出第十八卷中)  《千金》疗新久咳嗽。款冬花煎方。  款冬花 干姜(为末) 芫花根(熟熬为末各二两) 五味子 紫菀(各三两)  上五味,先以水一斗煮三味,取三升半,去滓,纳芫花干姜末,加白蜜三升,合投汤中,令调于铜器中,微火煎,令如饴,可一升半。服枣核大含之,日三服,曾数用,甚良。忌蒜、面、腥、腻。(《深师》同,出第十八卷中)   卷第九:卒咳嗽方八首  《肘后》疗卒咳嗽方  釜月下土(一分) 豉(七分熬)  上二味,熬,捣,蜜丸如梧子大。米饮服十四丸,曾用有验。  又方:饴糖(六分) 干姜(六分末) 豉(一两)  上三味,先以水二升,煮豉三两沸,去滓,纳饴糖消后,纳干姜末,分为三服。  又方:生姜汁 百部根汁  上二味,合煎。服二合。(并出第一卷中)  张文仲卒咳方  百部根(四两)  上一味,酒一斗煮之,再宿火。温服一升,日再服之,效。(《肘后》同)  又方:温清酒(一升) 驴膏(一升)  上服之。亦疗上气。(并出第三卷中)  《备急》卒咳嗽方  芫花(二两熬)  上一味,水二升,煮四沸,去滓,纳白糖一斤。服如枣大,勿食咸酸物。亦疗久咳。(《肘后》同)  又方:炉中取铅屑(一分) 桂心(二两) 皂荚(二两去皮、子,炙)  上三味,捣筛,蜜和丸如梧子。大人米饮下服十五丸,小儿五丸,日二服。忌生葱。(《肘后》同,出第三卷中)  《深师》疗卒咳逆,上气肩息,昼夜不止欲绝。麻黄汤方。  麻黄(去节) 细辛(各二两) 甘草(半两炙) 桃仁(二十枚去皮、尖及两仁者,研,一本作杏仁)  上四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秘方。忌海藻、菘菜、生菜。(出第十八卷中)   卷第九:暴热咳方二首  《千金》疗暴热咳。杏仁饮方。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两仁,炒,研) 柴胡(四两) 紫苏子(一升) 橘皮(一两)  上四味,切,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常服饮之不妨。(本方无紫苏子、有干枣,出第十八卷中)  《延年》贝母煎。主暴热咳方。  贝母(三两) 紫菀 五味子 百部根 杏仁(去皮、尖、两仁者,研) 甘草(炙各二两)  上六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和地黄汁三升、生麦门冬汁一升、白蜜五合、好酥二合、生姜汁一合,又先取地黄、麦门冬及汤汁,和煎减半,纳酥、姜汁,搅不得停手,又减半,纳蜜煎如稠糖。煎成,取如枣大含咽之,日三夜再服。忌海藻、菘菜、咸物。  (蒋孝璋处,出第五卷中)   卷第九:冷咳方三首  《深师》疗冷咳逆气。干姜汤方。  干姜(四两) 紫菀(一两) 杏仁(七十枚去皮尖、双仁,切) 麻黄(去节四两) 桂心  上七味,切,水八升,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平体人加射干一两,代干姜。忌海藻、菘菜、生葱等。  又疗冷冻饮料咳。芫花煎方。  芫花(二两) 干姜(二两) 白蜜(二升)  上三味,捣筛二味,纳蜜中搅令相和,微火煎令如糜。服如枣核一枚,日三夜一,欲痢者多服。(《千金》主新久咳,并出第十八卷中)  《千金》疗冷嗽方  干姜(三两末) 胶饴(一斤)  上二味,搅令和调,蒸五升米下令熟。以枣大含化,稍稍咽之,日五夜三。(出第十八卷中)   卷第九:咳失声方四首  《广济》疗咽喉干燥咳嗽,语无声音。桂心散方。  桂心(三两) 杏仁(三两去皮、尖、双仁,熬,捣)  上二味,捣筛为散,以蜜和,绵裹如枣大。含之咽汁,日三夜二。忌生葱、油腻。  (出第二卷中)  《古今录验》疗暴中冷伤寒,鼻塞喘咳,喉中 塞,失音声者方。  取芫花根(一虎口切,曝)  上一味,令病患以荐自萦,就里春芫花根,令飞扬入其七孔中,当眼泪出,口鼻皆罗剌(郎达切)。毕毕耳勿住,令芫花根尽则止,病必于此瘥。  又疗忽暴咳,失声,语不出。杏仁煎方。  杏仁(一升去皮、尖、两仁者,熬) 通草(四两) 紫菀五味子(各三两) 贝母(四两) 桑白皮(五两) 蜜(一升) 砂糖(一升) 生姜(汁一升)  上九味,切,以水九升煮五味,取三升,去滓,纳杏仁脂、姜汁,蜜糖和搅,微火上煎取四升。初服三合,日再夜一,稍稍加之。忌KT 面、炙肉等。(《千金》同)又通声膏方  五味子 款冬花 通草(各三两) 人参(二两) 杏仁(一升去尖、皮、两仁者,熬)桂心 细辛 青竹皮 菖蒲 酪酥(各二两) 枣膏(三升) 白蜜(一升) 姜汁(一升)  上十三味,细切,以水五升微火煎,三上三下,去滓,纳姜汁、枣膏,煎令调和。酒服如枣二枚。忌生菜、生葱、羊肉、饧。(《千金》用苏五升,枣膏、蜜各二升,余同。并出第十九卷中)   卷第九:气嗽方八首  《病源》夫肺主气,候皮毛,人有运动劳役,其气外泄,腠理则开,因乘风取凉,冷气卒伤于肺,即发成嗽,故为暴气嗽,其状嗽甚而少涎沫。(出第十四卷中)  《古今录验》疗患气嗽,并下焦冷结方。(后四方同疗,姚大夫别录要方)紫菀 贝母 百部根 款冬花 五味子 半夏(洗各五分) 射干(十分) 芫花根皮(四分切,熬令焦) 干姜 橘皮(各四分) 杏仁(八分去皮、尖、双仁者,熬) 苏子(四分)白石英  上十四味,捣筛,以蜜和为丸,如梧桐子。酒服十丸,日再,稍加至三十丸。忌羊肉、饧、诸生冷等物。  又方:干地黄 桂心 山茱萸五味子(各三两) 茯苓(四两) 苁蓉 丹参 泽泻 甘草(炙)钟乳(研各二两)  上十味捣筛,蜜和。酒服十五丸如梧子大,日增至三十丸。忌海藻、生葱、醋物、菘菜、芜荑。  又酒方  丹参 干地黄(各五两) 芎 石斛 牛膝 黄 白术 苁蓉(各四两) 防风 独活  上十五味,切,以酒三斗浸七日。初服二合,日再,稍稍加之。忌食桃、李、雀肉、生葱、猪肉、冷水、芜荑。  又丸方  干地黄(四两) 防风 苁蓉 泽泻(各三两) 山茱萸 丹参 五味子 茯神(各二两一方作茯苓) 桂心(一两半)  上九味,捣筛,蜜和丸如梧子。酒服二十丸,日再,稍加至三十丸。忌醋物、生葱、芜荑。(并出第十九卷中)  《延年》杏仁煎 主气嗽方。  好杏仁(一升去皮、尖、两仁者,酥熬) 糖(一合) 蜜(五合) 酥(一合) 生姜汁(一合) 贝母(八合别筛末) 苏子汁(一升以七小合苏子研水和,滤取汁)  上七味,先捣杏仁如泥,纳后六味药,合煎如稠糖。取如枣大,含咽之,日三,但嗽发,细细含之。忌猪肉。(蒋孝璋处)又疗气嗽煎方  贝母 紫菀 百部根(炙) 款冬花 甘草(炙各三两) 桂心(二两)  上六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纳后药。  生地黄汁(三升) 生麦门冬汁(五合) 生姜汁(五合) 白蜜(五合) 酥(五合)白糖(五合) 杏仁(三合去皮、尖、双仁,熬,捣作膏)煎如糖。一服一匙,日三,稍加至三匙,嗽定则停。忌海藻、生葱、菘菜、芜荑、KT醋又疗气嗽。杏仁煎方。  杏仁(五合去皮、尖,捣,研) 生姜汁(二合) 酥(一合) 蜜(三合)  上四味,以水三升,研杏仁取汁,纳铜铛中,煎搅可减半,纳姜汁煎如稀糖,纳酥蜜煎令如稠糖。一服一匙,日三服,夜一服,稍加至两匙。忌猪肉。  又杏仁煎 主气嗽方。  杏仁(一升去尖、皮、两仁者,研,滤取汁) 酥(三合) 白蜜(三合)  上三味,以水三升,研滤杏仁,令味尽,纳铜铛中,煎可减半,纳酥、蜜煎二十沸,纳贝母末四分、紫菀末三分、甘草炙末一分,更煎搅如稀糖。一服一匙,日三夜一服,以咳嗽止为度,大验。忌KT 、猪肉。(并出第五卷中)   卷第九:呷咳方二首  《病源》呷咳者,犹是咳嗽也,其胸膈痰饮多者,咳则气动于痰,上搏咽喉之间,痰气相击,随咳动息,呀呷有声,谓之呷咳,其与咳嗽大体虽同,至于投药则应加消痰破饮之物,以此为异耳。(出第十四卷中)  崔氏三十年以来呷咳,并疗之方。  莨菪子(新者) 南青木香(真者) 熏黄(无石臭者)  上三味等分,捣筛为散,以羊脂涂青纸一张,以散药着纸上,卷裹之。平旦空腹烧,裹头令烟出,吸取十咽,日中时复吸十咽,日晚后吸十咽。七日内禁生冷、醋滑。三日则瘥。  (出第六卷中)  《古今录验》疗呷咳,书墨丸方大神验。万年县令席君懿送。  书墨(二分) 甘遂(二分) 葶苈子(二分熬) 前胡(五分) 大黄(五分) 巴豆(二分去心、皮,熬)  上六味,捣筛为散,巴豆、葶苈别细研,蜜和丸如梧子。以白蜜粥清饮,旦空腹服三丸,人弱服二丸,则利水或吐,三日以后更一服,还如上法,不过三服愈。疗三十年咳,如利不止者,以冷白饮止之。吐利止后,食禁生冷、醋滑、猪、鱼、鸡、面、油、酒、冷水、KT、芦笋。此药宜春夏服之,有毒之药,宁从少起。(《广济》疗瘕嗽上气,喉中作水鸡鸣,出第十九卷中)   卷第九:熏咳法六首  《千金》疗咳熏法细熟艾薄薄布纸上,广四寸,复以石硫黄末薄布艾上,务令调匀,以荻一枝,如纸长卷之,作十枚。先以火烧缠下去荻,其烟从荻孔中出,口吸取烟咽之,取吐止。明旦复熏之,昨日余者,后日复熏之,三日止,自然瘥。惟得食白糜,余皆禁之。(《古今录验》同)又法熏黄(研令细一两)以蜡蜡纸并上熏黄,令与蜡相入,调匀,卷之如前法。烧之亦如上法,日一二止,以吐为度。七日将息后,羊肉羹补之。  又法烂青布广四寸上布艾,艾上又布青矾石末,矾上布少熏黄末,又布少盐,又布少豉末,急卷之,烧令着纳燥罐中,以纸蒙头作小孔,以口含取烟咽之,以吐为度。闷时复息,烟尽止,日一二用,三卷用不尽,瘥。三七日慎油腻。(并出第十八卷中)  崔氏疗久咳不瘥熏法款冬花  上一味,每旦取如鸡子许,用少许蜜拌花使润,纳一升铁铛中,又用一瓷碗合铛,碗底钻一孔,孔内插一小竹筒,无竹,苇亦得,其筒稍长作碗铛相合,及插筒处,皆面 之,勿令漏烟气。铛下着炭火少时,款冬烟自从筒中出,则口含筒吸取烟咽之。如觉心中少闷,须暂举头,即将指头捻筒头,勿使漏烟气,吸烟使尽止。凡如是三日,一度为之,待至六日,则饱食羊肉 一顿,则永瘥。(出第六卷中)  《古今录验》疗咳 (呼合切,下同)烟法。  钟乳(研) 白石英(研) 人参 丹参(研) 雄黄(各七分研) 水银(二分研) 乌羊肾脂(一具) 净纸(十张)  上八味,各捣筛为末,以水银投药裹细研,使入诸药羊脂熬,取置纸中,令均平,使浓一分,散药令周遍,剪纸一张作三分,瘦弱妇人,五日用半寸熏。未服药前斋五日,服药后一百日忌五辛、酒肉。此一剂得疗五十人,上气悉皆愈。忌生血物。  又疗咳,腹胀,气上不得卧,身体水肿,长孙振熏法。  蜡纸一张熟艾薄布遍纸上 薰黄(末三分) 款冬花(末二分)  上三味,并遍布艾,上着一苇筒,卷之寸,别以绳系之,烧下头 烟,咽之亦可,三十咽讫则瘥。 尽三剂,一百日断盐醋,日一,每 三寸,三日尽一剂。(出第十九卷中)   卷第九:疗咳方一十四首  《深师》疗咳方。  巴豆(炮,去壳,勿伤肉)白饮吞下,初日饮服二枚,二日三枚,良。忌野猪肉、芦笋。(《千金》同)  又方:蜀椒(一合汗,去目) 杏仁(去皮、尖半合熬) 豉(半合) 款冬花(小半合)  上四味捣,蜜和为丸。晚间不食,含一丸如弹丸大,含一丸则知效验。十年者五六日知,良。(并出第十八卷中)  《短剧》疗咳。生姜五味子汤方。  五味子(五合) 生姜(八两) 紫菀(一两) 半夏(二两洗) 吴茱萸(一两) 款冬花(半两) 细辛(一两) 附子(一枚炮) 茯苓(四两) 甘草(二两炙) 桂心(一两)  上十一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分温三服,老人可服五合。忌海藻、菘菜、猪肉、冷水、羊肉、饧、生菜、醋物、生葱。(《古今录验》同,出第一卷中)  《备急》疗咳方  杏仁(半斤去尖、皮、两仁者,熬) 紫菀(二两)  上二味,先研杏仁取汁使尽,细切紫菀更煎,少浓去滓,纳蜜使稠。细细饮之,立定。(出第三卷中)  崔氏疗咳方  杏仁(一升去尖、皮、两仁,熬) 苏子(汁五合) 生姜汁(五合煎) 蜜(五合煎令沫尽  上四味,先捣杏仁作脂讫,纳诸药和煎,搅调三四沸,药成。含咽如枣大,日三四。  忌KT 面。(出第六卷中)  《延年》紫菀饮 主咳方。  紫菀(一两半) 贝母(二两) 人参(一两) 橘皮(半两) 生姜(一两) 杏仁(一两半去皮、尖、两仁者,研)  上六味,切,以水二升五合,煮取八合,分三服,欲再服亦得。慎咸、醋、KT 面。(蒋孝璋处,出第五卷中)  《必效》疗咳方  枣(一百二十颗去核) 豉(一百粒) 桃仁(一百二十颗去皮、尖、两仁者,熬令色黄)  上三味,合捣为丸如枣大。含之,无不瘥。  又方:鸡子白皮(十四枚熬令黄) 麻黄(三两去节)  上二味,捣成散。每服方寸匕,日二,食后饮下之。无所忌。  又方:麻黄(二两去节) 紫菀(二两) 贝母(三两去心)  上三味,捣筛,蜜和丸如杏核。绵裹含,稍稍咽汁,尽更作,日四五度。  又方:杏仁(一百二十枚去皮、尖,熬) 豉(一百枚熬令干) 干枣(四十枚去核)  上三味,合捣如泥,丸如杏核,含咽令尽,日七八度,尽更作。(出第一卷中)  《古今录验》百部汤 疗咳,昼夜不得眠,两眼突出方。  百部(半两) 生姜(半斤) 细辛(三两) 贝母(三两)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两去皮、尖、两仁者) 紫菀(三两) 桂心(二两) 白术(二两) 麻黄(六两去节) 五味子(二两)  上十一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忌桃、李、雀肉、海藻、菘菜、生菜。(《千金》无杏仁、紫菀,余同)又疗咳。吸散方。  细辛 紫菀 天雄(炮) 石膏 款冬花 钟乳(各二分)  上六味,捣筛作散,如大豆七聚。以小竹筒吸服,日二。不得食生鱼、酱、醋、生菜,但食糜七日,咳愈乃止。若大豆聚不知,亦小益,勿大多,甚良。忌生菜、冷水、猪肉。(《千金》同)又疗咳。麻黄五味子汤方。  麻黄(四两去节) 五味子(五合) 甘草(二两炙) 半夏(二两洗) 干姜(五合)细辛(二两) 桂心(六两) 杏仁(三两去皮、尖、两仁者)  上八味,切,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去滓,分温五服,日三夜二。忌海藻、菘菜、羊肉、饧、生菜、生葱。  又疗咳。羊肺汤。太医史脱方。  款冬花(一两) 紫菀 干姜 细辛(各一两) 桂心 甘草(炙各半两) 五味子(半斤)白前 食茱萸(各半两) 羊肺(一枚细切)  上十味,切,以水八升,合煮取三升,去滓,一服三合,日三。禁食盐、KT 、生菜、海   卷第九:积年久咳方二十一首  《病源》肺感于寒,微者则成咳嗽,久咳嗽是连滞岁月,经久不瘥者也。凡五脏皆有咳嗽,不已则各传其腑,诸久咳不已,三焦受之,其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此皆寒气聚于胃而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变面浮肿,气逆故也。(出第十四卷中)  《深师》疗五脏咳积年,剧则上气不得卧,喉中如有物,医所不疗。五愈丸方。  桂心 细辛 干姜 白前 甘草(炙各三分) 蜀椒(汗) 代赭 通草 款冬花 芫花(熬各一分) 伏龙肝 紫菀 牡蛎(各二分熬)  上十三味,捣筛,以饴糖和之,捣令调和。如枣核一丸含之,稍稍咽其汁尽,复含,令胸中热为候。不知,以意加之。其久病重者,昼夜二十余丸,若一岁咳者,一月愈,十岁咳者,百日愈。忌海藻、菘菜、生葱、生菜等。  又疗三十年咳。芫花煎方。  芫花(二两) 干姜(三两末之)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芫花,取三升,去滓,纳姜末,加蜜一升合煎之如糜。一服如半枣,日三。不知加之。一方不用干姜,取芫花汁蜜和煎令可丸,服如梧子三丸,日三。  又疗三十年咳,气奔上欲死,医所不疗。海藻丸。褚仲堪方。  海藻(三分) 麦门冬(五分去心) 昆布 干姜 细辛 文蛤 桂心 蜀椒(汗各二分)  上八味,捣筛,蜜和。服如杏仁许,夜卧一丸,着舌上,稍稍咽汁尽,更着一丸。忌生葱、生菜等。  又疗三十年咳嗽上气,短气久冷,五脏客热,四肢烦疼,食饱则剧,时有发,甚不能行步,夜不得卧,多梦。香豉丸。  香豉(四分熬) 杏仁(二分去尖、皮、两仁,熬) 紫菀(三分) 桂心(三分) 甘草(八分炙) 干姜(二分) 细辛(三分) 吴茱萸(二分)  上八味,捣筛,蜜和。服如梧子四丸,日三。不知,增之,能含嚼咽汁亦佳。忌海藻、菘菜、生葱、生菜。  又疗三十年上气咳嗽。款冬花丸方。  款冬花(六分) 桂心(四分) 紫菀(六分) 杏仁(四分去尖、皮、两仁,熬) 附子(二两炮) 藜芦(四分) 干姜(六分) 甘草(七分炙) 细辛(六分) 防风(八分) 芫花(六分熬) 蜀  上十三味,捣筛,蜜和丸如梧子。服三丸,稍加,日三服。忌生葱、辛、咸、醋、猪肉、冷水、海藻、菘菜、生菜、狸肉等。(一方十四味,此方忌酢,恐有茯苓)又疗三十年咳逆上气,咽喉如水鸡鸣,或唾脓血,师药不能疗者方。  香豉(三升熬) 蜀椒(一升汗) 干姜(一斤) 猪肪(三斤)  上三味,捣筛,纳肪中,以水五升,合豉等物熟煎。每以二合服之,大效。  又疗三十年咳嗽。七星散方。  蜀椒(汗) 桑根白皮 芫花根皮 款冬花 紫菀 代赭 细辛 伏龙肝(各一两)  上八味,捣为散,取作七星聚,聚如扁豆大。以竹筒口当药上,一一吸咽之,令药入腹中。先食讫,即服药,日三服。后三日不瘥,复作七聚,以一脔肉炙令熟,以转展药聚上,令药悉在炙肉中,仰卧, 咀炙肉汁,令药力歆歆,皆毒螫咽中,药力尽,吞肉,前后所疗皆不至,食肉便愈。若不愈,复作如初法,必愈乃止。羊牛鹿肉皆可用,勿用猪肉。忌生菜。(《千金》、《延年》不用椒与芫花根,余同,并出第十八卷中)  《千金》疗三十年咳嗽方  蜜(一斤) 生姜(二斤取汁)  上二味,先秤铜铫知斤两讫,纳蜜复秤知斤两,次纳姜汁,以微火煎,令姜汁尽,惟有蜜斤两在止。旦服如枣大含一丸,日三。禁一切杂食。  又疗三十年咳方  紫菀(二两) 款冬花(三两)  上二味,为散。先食饮服一钱匕,日三,七日愈。(张文仲、《古今录验》、《深师》又疗三十年咳方  百部根(三斤)  上一味,捣取汁,煎之如饴。以温粥饮服方寸匕,日三服。《深师》方,白蜜二升,更煎五六沸,服三合,有验。  又疗久咳不瘥方  兔矢(四十九枚) 胡桐律(一分) 砂(三分)  上三味,捣筛,蜜和为丸。服如梧子三丸,令吐冷物尽则瘥。(并出第十八卷中)  《延年》疗久咳不瘥方  猪肾(一具去脂膜) 椒(二十八颗开口者)  上二味,取肾一颗,上作十四孔,取椒纳孔中,两肾总着二十八颗了,以水缓煮令熟,割破细切,啖之令尽,有验。(张文仲处,出第五卷中)  崔氏疗积年咳,喉中哑声方。  芫花根白皮(六分切,熬令焦黑) 贝母(十二分) 款冬花(六分) 百部根(八分切,熬)杏仁(十分去尖、皮,熬) 皂荚(四分去皮、子,炙) 五味子(六分) 蜈蚣(半枚炙) 桑白  上十一味,捣筛,蜜和为丸,如梧子大。一服五丸,日再服,加至十五丸,煮枣汁送之。(出第六卷中)  《必效》疗咳嗽积年不瘥者,胸膈干痛不利方。  紫菀(一大两) 杏仁(四十九枚去两仁、尖、皮,熬) 酥(一大合) 蜜(一大合)  上四味,紫菀及杏仁各别捣,先煮酥、蜜,搅令和,纳紫菀、杏仁研,破块煎十余沸,药成,出瓷器中。每日空腹服一弹丸,细细含咽之。忌酒、面及猪肉等。凌空道士得此方传,效不复可言。  又方:莨菪(二分以水淘去浮者,水煮令牙出,焙干,炒令黄黑色) 酥(一鸡子许) 大枣(七枚)  上三味,铛中煎令酥尽,取枣去皮食之,日二。  又方:生姜(五两) 饧(半大升)  上二味,取姜刮去皮如 子切之。置饧中,微火煎姜使熟,食使尽则瘥。段侍御用之极效。  又方:款冬花  上一味,和蜜,火烧。含取烟咽之,三数度则瘥。  又方:取莨菪子三指撮,吞唾咽之,日五六度,光禄李丞自服之,极神效。(并出第一卷中)  《古今录验》疗人三十年寒冷咳逆上气。麻黄汤方。  麻黄(八分去节) 蜀椒(四分汗) 细辛(三分) 本(二分)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两仁者,碎)  上五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为三服,日三。忌生菜。  又许明疗人久咳欲死方  取浓榆皮削如指大,去黑,克令如锯,长尺余,纳喉中。频出入,当吐脓血则愈。  又香豉丸 疗上气,三十年咳气,久寒冷痹,脾中客热变为冷方。  食茱萸(一两) 甘草(一两) 香豉(二十枚) 细辛 杏仁(去尖、皮、两仁者,熬各一两) 紫菀(二两)  上六味,捣筛为末,别捣杏仁如膏,乃纳末搅令匀,蜜和丸如梧子。服三丸,日三。  不知,增之至五丸,暮卧时含十丸,着咽喉中咽之。忌海藻、菘菜、生菜。(出第十九卷中)   卷第九:久咳坐卧不得方二首  《集验》疗久患气嗽,发时奔喘,坐卧不得,并喉里呀声气欲绝方。  麻黄(去节) 杏仁(去尖、皮、两仁者,碎) 紫菀(各三两) 柴胡 橘皮(各四两)  上五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分三服,一剂不瘥,频两三剂,从来用甚验。(张文仲同,出第四卷中)  《备急》疗久咳奔喘,坐卧不得,并喉里呀声气绝方。  麻黄(去节) 干苏叶 橘皮(各三两) 柴胡(四两) 杏仁(四两去尖、皮、两仁者,碎  上五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服两剂必瘥,甚效。(张文仲同,出第三卷中)   卷第九:咳嗽短气方七首  《病源》肺主于气,候于皮毛,气虚为微寒客于皮毛,伤于肺,气不足,则成咳嗽。夫气得温则宜和,得寒则痞涩,虚则气不足,而为寒所迫,并聚于肺间,不得宣发,故令咳而短气也。(出第十四卷中)  《深师》疗伤中咳嗽短气,肠中痛,流饮厥逆,宿食不消化,寒热邪癖,五内不调。肉苁蓉汤方。  肉苁蓉(五两) 干地黄(四两) 大枣(二十枚擘) 乌头(一两炮) 甘草(炙) 桂心紫菀 五味子(各二两) 生姜 石膏(碎,绵裹) 麦门冬(去心各三两)  上十一味,切,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七升,去滓,分为七服,日四夜三。一方用大枣五十枚,水一斗二升,煮取九升。忌海藻、生葱、菘菜、芜荑、猪肉、冷水。  又疗上气,咽喉窒塞,短气不得卧,倚壁而息,腰背苦痛,支胁满,不能食,面色萎黄。贝母饮方。  贝母 石膏(绵裹,碎) 桂心 麻黄(去节) 甘草(炙各二两) 杏仁(三十枚去尖、皮、两仁者) 生姜(五两) 半夏(五两洗)  上八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忌海藻、菘菜、羊肉、、生葱、饧等。  又疗咳而不利,胸中痞而短气,心中时悸,四肢不欲动,手足烦,不欲食,肩背痛,时恶寒。海藻汤方。  海藻(四两) 茯苓(六两) 半夏(五合洗) 五味子(五合) 细辛(二两) 杏仁(五十枚去尖、皮、两仁者)  上六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忌羊肉、饧、生葱、醋物。(一方有生姜一两,《千金》同,出第十八卷中)  《古今录验》五味子汤 疗逆气咳嗽,胸膈中寒热,短气不足方。  五味子(一两) 前胡(三两) 紫菀 甘草(炙) 桂心 生姜(各二两) 枣(三十枚擘)  上八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七升,绞去滓,服一升,日三夜三。忌生葱、海藻、菘菜。(《广济方》用橘皮,不用茱萸)又胡椒理中丸 疗咳嗽逆气,不能饮食,短气方。  胡椒 荜茇 干姜 款冬花 甘草(炙) 橘皮 高良姜 细辛(各四两) 白术(五两)  上九味,捣筛,蜜和丸如梧子。一服五丸,日再。忌桃、李、雀肉、生菜、海藻、菘菜又泻肺汤 疗咳逆短气方。  人参(三分) 生姜(四分) 半夏(五分洗) 甘草(四分炙) 橘皮(十二分) 竹叶(二两)  上六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此方亦疗霍乱。忌羊肉、饧、海藻、菘菜又疗咳嗽,及短气胁痛。姜椒汤方。  生姜 椒(去目、汗各一两)  上二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每服一合。(并出第十九卷中)   卷第九:九种咳嗽方一首  《千金》九种气咳嗽欲死,百病方。  干姜(二分) 半夏(洗) 细辛 紫菀 吴茱萸 芫花 茯苓 甘遂 防葵 甘草(炙)人参 乌头(炮) 大黄 葶苈子(熬) 巴豆(去皮、心,熬) 浓朴(炙) 杏仁(去皮、尖、两仁者,熬各一分) 五味子 远志(去心) 枳实(炙) 皂角(去皮、子,炙) 当归 桂心前胡 菖蒲 大戟 蜀椒(各半分) 白薇(三分)  上二十八味,捣,合蜜丸。先食服如梧子二丸,日三,以知为度。不知,增之。忌海藻、菘菜、羊肉、饧、生葱、酢物、野猪肉、芦笋。(一方无巴豆,有 虫半分。恐非,出第十八卷中)   卷第九:咳逆及厥逆饮咳方七首  《病源》咳逆者,是咳嗽而气逆上也。气为阳,流行腑脏,宣发腠理,而气,肺之所主也。咳病由肺虚感微寒所成,寒搏于气,气不得宣胃,逆聚还肺,肺则胀满,气逆不下,故为咳逆。其状咳而胸满气逆,膊背痛,汗出,尻阴股膝 足皆痛也。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养生方?导引法》云,先以鼻纳气,乃闭口咳,还复以鼻纳气,咳则愈。向晨去枕,正偃卧,伸臂胫,瞑目闭口,无息,极胀腹两足,再息顷间吸,腹仰,两足倍拳,欲自微息定,复为之,春三夏五,秋七冬九,荡涤五脏,津润六腑。又云,还向反望侧望,不息七通。疗咳逆胸中病,寒热。(出第十四卷中)  《深师》疗咳嗽短气不得息,发热,胸苦满,不得饮食。五味子汤方。  五味子(二两) 桂心 甘草(炙) 细辛(各一两) 干姜(三两) 紫菀(二两一方一两) 大枣(二十枚擘) 麻黄(二两去节)  上八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无干姜,生姜亦得。忌海藻、菘菜、生菜、生葱。(出第十八卷中)  《千金》竹皮汤 主咳逆下血不息方。  生竹皮(三两) 紫菀(二两) 饴糖(一斤) 生地黄(汁一升)  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忌芜荑。(《深师》同)又疗大逆上气,喉咽不利,止逆下气。麦门冬汤主之方。  麦门冬(二升去心) 半夏(一升洗) 人参 甘草(各二两炙) 粳米(三合) 大枣(十四枚)  上六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服半升,日三夜一。忌羊肉、饧、海藻、菘菜。(此本仲景《伤寒论》方,并出第十八卷中)  《古今录验》疗厥逆,脏气有余,寒气虚劳,忧气惊气,其人善悸,胸中或寒,上下无常,多悲伤,流四肢,脐四边,常有核,游肿,大便不利。游气汤方。  浓朴(四两炙) 人参 甘草(炙) 牡蛎(各二两熬) 茯苓(四两) 桂心 半夏(各一两洗) 栀子(四枚) 生姜(八两) 黄芩(三两)  上十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半,去滓,分服七合,日三夜再服。若腹痛,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良验。忌海藻、菘菜、生葱、羊肉、饧、醋物等。  又疗咳逆上气丸方  干姜(四两) 桂心 款冬花(各一两) 附子(四枚炮) 五味子(二两) 巴豆(六十枚老者三十枚,去皮、心,熬)  上六味,先捣上五味下筛,别捣巴豆如膏,纳药末,以蜜和丸如麻子。以一丸着牙上咀,常暮卧时服亦可,日三服。忌生葱、猪肉、芦笋。  又小胡椒丸 疗寒冷咳逆,胸中有冷,咽中如有物状,吐之不出方。  胡椒(五分) 干姜(六分) 款冬花(三分)  上三味,捣筛,蜜和丸如梧子大。米饮服三丸,日再服,以知为度。禁如前法。(并出第十九卷中)   卷第九:十咳方六首  《千金》问曰,咳病有十,何谓也?师曰,有风咳,有寒咳,有支咳,有肝咳,有心咳,有脾咳,有肺咳,有肾咳,有胆咳,有厥阴咳。问曰,十咳之证,何以为异?师曰,欲语因咳,言不得终,谓之风咳;饮冷食寒,因之而咳,谓之寒咳;心下坚满,咳则支痛,其脉反迟,谓之支咳;咳引胁下痛,谓之肝咳;咳而唾血,引手少阴,谓之心咳;咳而涎出,续续不止,下引少腹,谓之脾咳;咳引颈项而唾涎沫,谓之肺咳;咳则耳无所闻,引腰并脐中,谓之肾咳;咳而引头痛,口苦,谓之胆咳;咳而引舌本,谓之厥阴咳。夫风咳者下之,寒咳、支咳、肝咳,灸足太冲,心咳灸刺手神门,脾咳灸足太白,肺咳灸手太泉,肾咳灸足太溪,胆咳灸足阳陵泉,厥阴咳灸手太陵。留饮咳者,其人咳不得卧,引项上痛,咳者时如小儿螈 状。夫久咳为水咳而时发热,脉在九菽(一云卒弦)者非虚也,此为胸中寒实所致也,当吐之。咳家其脉弦,欲行吐药,当相人强弱无热,乃可吐耳。(通按∶太泉疑太渊)又咳家,其人脉弦为有水,可与十枣汤下之。不能卧坐者,阴不受邪故也。  又夫有支饮家咳烦,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一岁,与十枣汤方。  芫花 甘遂 大戟(并熬等分)  上三味,捣下筛,以水一升五合,煮大枣十枚,取八合,绞去滓,纳药末。强人取重一钱,羸人半钱匕,顿服之。平旦服而不下者,明旦更益药半钱,下后自补养。(《古今录验》同,此方仲景《伤寒论》方)又咳而引胁下痛者,亦十枣汤主之。(用前方)又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坐久极饮过度所致也。其脉沉者,不可发汗。久咳数岁,其脉弱者可疗,实大数者死。其脉虚者,必苦冒也,其人本有支饮在胸中故也。治属饮家,土气汗出而咳,属饮家咳,而小便利若失溺,不可发汗,发汗出则厥逆冷。  又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  麻黄(去节) 芍药 细辛 桂心 干姜 甘草(炙各三两)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洗)  上八味,切,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沫,乃纳诸药,煮得三升,去滓,服一升。若渴者,去半夏,加栝蒌根三两;微利者,去麻黄,加荛花如鸡子大,熬黄;若食饮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去皮,六片破;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尖、皮、两仁者,熬。芫花不主利,麻黄止喘,今语反之,疑非仲景意加减。忌海藻、菘菜、生葱、生菜、羊肉、饧。(此本仲景《伤寒论》方)青龙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而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少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可与茯苓桂心甘草五味子等汤主之,治其气冲方。  茯苓(四两) 桂心(一两) 甘草(三两炙) 五味子(半升)  上四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忌海藻、菘菜、生葱。(以《千金》校之,亦脱此方,今于仲景方录附之)冲气则抵,而反更咳胸满者,与茯苓、甘草、五味子,去桂心,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方。  茯苓(四两) 甘草(炙) 干姜 细辛(各三两) 五味子(半升)  上五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忌海藻、菘菜、生菜、醋等物。  咳满即止,而复更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支饮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纳半夏以去其水方。  茯苓(四两) 甘草(炙) 干姜 细辛(各三两)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洗)  上六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忌海藻、菘菜、生菜、羊肉饧、酢等。  水去呕则止,其人形肿,可纳麻黄,以其人遂痹,故不纳麻黄,乃纳杏仁也。若逆而纳麻黄者,其人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方。  茯苓(四两) 干姜(三两) 细辛(三两)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洗) 杏仁(半升去尖、皮、两仁者) 甘草(三两炙)  上七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忌海藻、菘菜、生菜、羊肉、饧、酢等。  若面热如醉状者,此为胃中热,上冲熏其面令热,加大黄利之方。  细辛 甘草(炙) 干姜(各三两) 茯苓(四两) 五味子 半夏(洗) 杏仁(去皮、尖各半升) 大黄(三两蒸)  上八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忌海藻、菘菜、生菜、饧、醋、羊肉。(并出第十八卷中)   卷第九:久咳嗽上气唾脓血及浊涎方五首  《病源》久咳嗽上气者,是肺气虚极,风邪停滞,故其病积月累年,久不瘥则胸背痛,面肿,甚则唾脓血也。(出第十四卷中)  《深师》疗肺气不足,咳逆唾脓血,咽喉闷塞,胸满上气,不能饮食,卧则短气。补肺汤方。  款冬花(三两) 桂心(二两) 钟乳(二两) 干姜(二两) 白石英(二两) 麦门冬(去心四两) 五味子(三两) 粳米(五合) 桑白皮根(一斤) 大枣(一百枚擘)  上十味,切,以水一斗二升,先煮桑白皮、枣令熟,去滓,纳药煮取二升二合,分三服。忌生葱等。(《千金》同)又疗咳逆上气,时时唾浊,但坐不得卧。皂荚丸方。  长大皂荚(一挺去皮、子,炙)  上一味捣筛,蜜和。服如梧子一丸,日三夜一,以大枣膏和汤下之。(《千金》、《经心录》、《延年》同,此本仲景《伤寒论》方,一名枣膏丸)又疗咳逆上气,吐脓或吐血,胸满痛不能食。补肺汤方。  黄 (一法五两) 桂心 干地黄 茯苓 浓朴 干姜 紫菀 橘皮 当归 五味子 远志(去心) 麦门冬(去心各三两) 甘草(炙) 钟乳 白石英(各二两) 桑白皮根 人参(各三两) 大枣(二十枚擘)  上十八味,切,以水一斗四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忌海藻、菘菜、生葱、醋物。(《千金》同,并出第十八卷中)  《古今录验》疗寒冷咳嗽,上气胸满,唾腥脓血。四味石钟乳散方。  钟乳(碎,研) 白 石(炼) 款冬花 桂心(各一分)  上四味捣,合下筛。以筒吸之如大豆许一匕聚,先食,日三,不知稍增之,数试有验。  当作七聚遂吸之。忌生葱。(《千金》、《集验》同,出第十九卷中)  《必效》疗上气唾脓血方  灸两乳下黑白际各一百壮,良。(《千金》同)   卷第九:咳嗽脓血方一十一首  《病源》咳嗽脓血者,损肺伤心故也。肺主气,心主血,肺感于寒,微者则成咳嗽,伤于阴脉则有血,血与气相随而行,咳嗽极甚,伤血动气,俱乘于肺,以津液相搏,蕴结成脓,故咳嗽而有脓血也。(出第十四卷中)  《广济》疗瘕 吐脓损肺方。  人参(二分) 瓜蒂(三分) 杜蘅(五分)  上三味,捣筛为散。平旦空腹以热汤服方寸匕,当吐痰水恶汁一二升。吐已,复煮白粥食淡水未尽,停三日,更进一服。忌生冷、油腻、猪、鱼。(《肘后》、《古今录验》用杜蘅三分、人参一分,服一钱匕,出第二卷中)  《深师》疗咳逆唾脓血。鸡子汤方。  鸡子(一枚) 甘草(二分炙) 甘遂(一分) 大黄(二分) 黄芩(二分)  上五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纳鸡子搅令调。尽饮之,良。忌海藻、菘菜又疗伤肺唾血方  茅根  上一味,捣筛为散。服方寸匕,日三,亦可绞取汁饮之。主热渴。(出第四卷中)  《删繁》疗肺偏损、胸中应肺偏痛,唾血气咳。款冬花散方。  款冬花 当归(各六分) 桂心 芎 五味子 附子(炮各七分) 细辛 贝母(各四分) 干姜 干地黄(各八分) 白术 甘草(炙) 杏仁(去尖、皮各五分) 紫菀(三分)  上十四味,捣筛为散。清酒服方寸匕,日二服。忌生葱、生菜、桃、李、雀肉、海藻、菘菜、猪肉、芜荑。(出第五卷中)  《千金》百部丸 主诸咳不得气息,唾脓血方。  百部根(二两) 升麻(半两) 桂心 五味子 甘草(炙) 紫菀 干姜(各一两)  上七味,捣筛,蜜和丸如梧子。服三丸,日三,以知为度。忌生葱、海藻、菘菜等物。  又疗肺伤,咳唾脓血,肠涩背气不欲食,恶风,目暗 ,足膝胫寒汤方。  干地黄(切半升) 桑白皮(切二升) 芎 (切一升) 白胶(五两) 桂心(二尺)人参紫菀(各二两) 大枣(二十枚擘) 生姜(五两) 饴糖(一升) 大麻仁(一升) 大麦(三升)  上十二味,切,以水一斗五升煮麦,滤取一斗,去滓,纳药煎取三升,分三服。忌生葱又疗肺病咳嗽脓血,及唾涕血出不止方。  好酥(五十斤)  上三遍炼,停凝,当出醍醐。服一合,日三,以瘥止。  又方:三遍炼酥如鸡子黄,适寒温。灌鼻中,日二夜一。  又疗咳嗽喘息、喉中如有物,唾血方。  杏仁(二升去尖、皮、两仁者) 猪脂(二合) 糖(一升) 生姜汁(二升) 蜜(一升)  上五味,先以猪膏煎杏仁黄黑,出以纸拭令净,捣如膏,合煎五物,令可丸。服如杏核,日夜六七,渐加之。(并出第十八卷中)  《古今录验》泻肺汤 疗肺中脓咳唾血,气急不安卧方。  芎 麻黄(去节) 细辛 椒(去目、闭口,汗) 当归(各一两)  上五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为三服,日三,微汗或吐脓血。忌生菜。(一方有生姜一两)又羊肺汤 疗咳昼夜无闲,息气欲绝,肺伤唾血方。  钟乳(五两) 牡蛎(熬) 桂心(六两) 射干 桃仁(去尖、皮) 贝母 橘皮 百部根五味子(各三两) 生姜(六两) 白石英 半夏(洗各五两) 款冬花 甘草(炙) 浓朴(炙各二两) 羊肺(一具)  上十六味,切,先以水二斗三升,煮羊肺,取一斗,去肺,纳诸药,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忌海藻、菘菜、羊肉、饧、生葱。(出第十九卷中)   卷第九:久咳嗽脓血方四首  《病源》久咳嗽脓血者,肺感于寒,微则成咳嗽,咳嗽极甚,伤于经络,血液蕴结,故有脓血,气血俱伤,故连滞积久,其血黯瘀与脓相杂而出也。(出第十四卷中)  《广济》疗积年咳嗽脓血方。  莨菪(二升) 大枣(一百颗青州者)  上二味,以水三大升,取马粪烧火煎熟之,候令汁尽取枣,早晨服一枚,日中一枚,日暮一枚,不觉渐加,口干胸热则以为度,不吐不利。忌并如前法。  又疗咳经年不瘥,气喘欲绝,伤肺见血方。  桑白皮(切五合) 白羊肺(一具切) 芍药(十分) 款冬花(六分) 茯苓(十一分) 贝母(十二分) 麦门冬(六分) 杏仁(六分去尖、皮,熬为脂) 升麻(十二分) 生地黄汁(一升)黄芩(  上十二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纳杏仁脂、地黄汁、蜜等,微火上煎如鱼眼沸,搅勿停手,取二升二合煎成,净绵夹布滤。每食后含一合,日夜三四度,老小以意减之,微暖含之佳。忌生冷、油、醋、面、鱼、KT 、芜荑。(并出第二卷中)  《深师》疗咳逆,气喘不息,不得眠,唾血呕血,短气连年。款冬花丸方。  款冬花(十八分) 紫菀(十二分) 杏仁(八分去尖、皮、两仁者,熬) 香豉(十分熬)心干地黄(各三  上十一味,捣筛,蜜和如弹丸。含稍稍咽汁,日四夜再,神良。忌海藻、菘菜、生葱、芜荑、鲤鱼。(出第十八卷中)  《近效》疗久咳兼唾血方。  白前(三两) 桑白皮 桔梗(各二两) 甘草(一两炙)  上四味,切,以水二大升,煮取半大升。空腹顿服,若重者十数剂。忌猪肉、海藻、菘菜。(李子剑方)   卷第九:咳嗽唾粘方二首  《广济》疗肺热咳嗽,涕唾多粘。甘草饮子方。  甘草(六分炙) 款冬花(七分) 豉心(一合) 生麦门冬(八分去心) 葱白(一握) 槟榔(十颗合子,碎) 桔梗(六分) 地黄汁(半升)  上八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绞去滓,下地黄汁,分温三服,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不利。忌生菜、热面、炙肉、海藻、菘菜、鱼、KT 、粘食、猪肉、芜荑。(出第二卷中)《延年》紫苏饮 疗咳嗽短气,唾涕稠,喘乏,风虚损,烦发无时者,宜服此方。  紫苏 贝母(各二两) 紫菀(一两) 麦门冬(一两去心) 枣(五枚擘) 葶苈子(一两熬令黄,别捣) 甘草(一两炙)  上七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为四服,每服如人行七里。禁猪、鱼、肉、KT、海藻、菘菜。(出第五卷中)   卷第九:许仁则疗咳嗽方一十二首  许仁则论,咳嗽病有数种,有热嗽,有冷嗽,有肺气嗽,有饮气嗽。热嗽者,年少力壮,体气充满,将息伤热,积热所成,故致热嗽,此但食饮取冷,兼以药压之自歇。冷嗽者,年衰力弱,体气虚微,如复寝食伤冷,故成冷嗽,此亦但将息以温,兼进温药则当平复。肺气嗽者,不限老少,宿多上热,后因饮食将息伤热,则常嗽不断,积年累岁,肺气衰便成气嗽,此嗽不早疗,遂成肺痿,若此将成,多不救矣。饮气嗽者,由所饮之物,停澄在胸,水气上冲,冲入于肺,肺得此气,便成嗽,久而不除,渐成水气,若作此病,亦难疗之。热嗽之状,更无其余,但遇于热便发此者,宜合生地黄等七味汤服之方。  生地黄(一升切) 生姜(二合切) 桑白皮根(切一升) 射干(切二升) 干葛(切六合) 紫苏(三合) 竹沥(一升)  上药细切七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纳竹沥搅调。每食后良久则服之,分一剂作四服。若觉可则重合服之,病轻者三数剂则瘥。忌芜荑。  又依前生地黄等七味饮,虽得暂瘥,于后还发,宜合紫菀等十味丸方。  紫菀(五分) 桑白皮(六合) 射干(四两) 百部根(五两) 麻黄(二两去节) 干葛(五两) 地骨皮 升麻(各四两) 干地黄(六两) 芒硝(六两)  上药捣筛,蜜和丸如梧子。以竹沥下之,初服十五丸,日再服,稍稍加至三十丸。忌芜荑。  又冷嗽之状,但遇诸冷,此疾便发,有如此者,宜合大枣等七味汤主之方。  大干枣(三十枚擘) 桂心(四两) 杏仁(一百枚去尖、皮、两仁,研) 细辛(五两) 吴茱萸 当归(各三两)  上药,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六合,去滓,温分三服,每服如人行十里久,服一剂觉得力,至三四剂亦佳,隔三四日服一剂。此汤原欠一味。忌生葱、生菜。  又依前大干枣汤服之虽可,未能断其根,遇冷便发,宜合当归等十味丸服之方。  当归(切) 细辛 甘草(炙各五两) 桂心 吴茱萸 人参(各三两) 蜀椒(三合汗) 橘皮干姜(各四两) 桑白皮(八两)  上药捣筛,蜜和丸。煮干枣饮下之,初服十丸,日再服,稍加至三十丸,如梧子。服此丸经三五日觉热,每服药后,良久吃三数口,粥食压之。岂海藻、菘菜、生葱、生菜。  又肺气嗽经久将成肺痿,其状不限四时冷热,昼夜嗽常不断,唾白如雪,细沫稠粘,喘息气上,乍寒乍热,发作有时,唇口喉舌干焦,亦有时唾血者,渐觉瘦悴,小便赤,颜色青白毛耸,此亦成蒸。有此状者,宜合白前等七味汤服之,兼有麻黄等十味丸、桑白皮等十味煎。  又肺气嗽经久有成肺痈者,其状与前肺痿不多异,但唾悉成脓,出无多少,有此病者,于白前汤中加半夏五两,黄 三两,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八合,于麻黄丸中加黄 五两,苦参六两,芍药三两,于桑白皮煎中加黄 切三升,共桑白皮、地骨皮同煎,又加水三升同煎,忌羊肉、饧。  白前汤方  白前(三两) 桑白皮(三两) 生地黄(一升) 茯苓(五两) 地骨皮(四两) 麻黄(二两去节) 生姜(六两)  上药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六合,去滓,加竹沥五合。分温四服,食后服之,昼三夜一.觉得力,重合服五六剂佳,隔三日服一剂。忌醋、芜荑。  又依前白前等七味汤虽服觉可。根本未除,宜合麻黄等十味丸服之方。  麻黄(二两去节) 白前(二两) 桑白皮(六两) 射干(四两) 白薇(三两) 百部根(五两) 干地黄(六两) 地骨皮(五两) 橘皮(三两)  上药捣筛,蜜和丸。煮桑白皮饮下之,初服十丸,日再服,稍稍加至十五丸,丸如梧子大。本欠一味,忌芜荑。  又凡病在胸膈上者,宜饱满而在夜,肺既居上,此是病在上,已昼,服丸,夜无凭准,宜合桑白皮汁等十味煎,每夜含咽之方。  桑白皮(切一升) 地骨皮(切三升)二味用水七升熟煎,取三升汁,去滓,澄清。  生地黄汁(五升) 生麦门冬(汁二升) 生姜(汁一升) 竹沥(三升) 生葛根汁(三升)白蜜(一升) 牛酥(三合) 大枣膏(一升)  上八味,先于微火上取生地黄汁以下、生葛汁以上,和煎减半,则纳桑白皮等二物汁和煎之,三分减一,则纳酥、蜜、枣膏搅之,勿停手,得如稠饴状,煎成讫,置别器中。服之,每夜欲卧时,取一胡桃大含之,细细咽汁,稍加至鸡子大,欲昼日间丸服亦得。忌芜荑。  又饮气嗽,经久不已,渐成水病,其状亦不限四时,昼夜嗽不断,遇诸动嗽物,便致困剧,甚者乃至双眼突出,气即欲断,汗出,大小便不利,吐痰饮,涎 沫,无复穷限,气上喘急,肩息,每旦眼肿不得平眠,有如此者,宜合细辛等八味汤、葶苈子十五味丸服之方。  细辛 半夏(洗) 桂心 桑白皮(各五两) 干姜 当归(各四两) 芒硝(六两) 杏仁(六合去尖、两仁者,研)  上药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纳芒硝。分温三服,每服如人行十里久,当得快利后,好将息,经三四日,合丸服之。忌生葱、生菜、羊肉、饧。  丸方  葶苈子(六合熬) 细辛 五味子(各五两) 干姜 当归(各四两) 桂心 人参 丁香大黄 商陆根(各三两) 橘皮(四两) 桑白皮(六两) 皂荚肉(二两炙) 大腹槟榔(二十枚)麻  上药捣筛,蜜和丸。煮桑白皮饮下,初服十丸,日再服,稍加至十五丸,如梧子大。若利则减,秘则加,以大便通滑为度,时时得鸭溏亦佳。忌生葱、生菜。  又依前细辛等八味汤、葶苈子等十五味丸,不觉可,渐成水病,余一如前况,更加大小便秘涩,头面身体浮肿,宜合大干枣三味丸服之方。  大枣(六十枚擘,去核) 葶苈子(一升熬) 杏仁(一升去尖皮、两仁者,熬)  上药合捣,令如膏,可作丸,如硬燥不相着,细细下蜜作丸。依前以桑白皮饮下之,初服七八丸,日再服,稍稍加之,以大便通为度,病重者时令鸭溏佳。亦有以前三味煮汤服之又依前大枣等三味丸服,虽觉气暂歇,然病根深固,药力微弱,且停服大枣丸,合巴豆丸五味细细服之,荡涤宿病方。  巴豆(仁二十枚熬,去心、皮) 杏仁(一百颗去尖、皮、两仁者,熬) 牵牛子(五合熬) 葶苈子(六合熬) 大枣(六十枚擘,去核)  上药合捣,一如前大枣丸法。还以桑白皮饮下之,服三四丸,日再服。如利即减,秘即加,常以大便调为候,病甚时时取鸭溏亦佳。忌芦笋、野猪肉。(吴升同,出下卷中)     >>>返回《外台秘要》目录
    --------------------------------------------
    黄煌经方治疗咳喘
     
    咳喘方
    呼吸道:
    1.        急性支氣管炎:咳嗽為主(一周~半個月)、聲音嘶啞、咽乾、發燒
    2.        慢性支氣管炎:咳嗽、咳痰、氣喘,時間超過3個月、連續兩年發作(冬季好發)
    3.        支氣管哮喘:為多發病、常見病。發作前,鼻癢,打噴嚏,接下來就痰咳不清、胸悶、呼吸有聲,白天較沒事,多為清晨2點~3點發作
    推薦方:
    一、        小柴胡湯
    經方:柴胡半斤(8兩) 黃芩3兩 人蔘3兩 甘草3兩 半夏半升 生薑3兩 大棗12枚
    黃煌方:柴胡6~12g 黃芩6~12g 薑制半夏6~12g 黨參6~12g 生薑6~12g/3~6片/乾薑3~6g
            紅棗6~12枚
    1.        小柴胡湯是呼吸道疾病的常用方。只要病人的重要臟器(如:心、腎…)沒有受損,都可以考慮使用小柴胡湯,而後再慢慢仔細研究
    2.        【加半夏厚朴湯(半夏、茯苓10~20g、紫蘇梗、厚朴6~12g)】→稱為柴朴湯:治療急性支氣管炎、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亦可治重症支氣管哮喘(激素依賴型)
    紫蘇葉-功效偏重於發汗
    紫蘇子-功效偏重於通便
    紫蘇梗-功效偏重於理氣、寬中
    適用於感染不明顯、患者精神緊張、對外界環境過敏或飲食過多即感不適
    3.        加梔子6~12g、連翹15~30g、重用黃芩可至30g(也可加桔梗):治療咳痰黃稠、久治不愈、瀰泛性支氣管炎
    李時珍~骨蒸發熱、吐痰→黃芩→清肺熱
    4.        加乾薑6~12g、五味子5~10g:適用於感冒後,久咳不愈,吐白痰,且用抗生素無效者
    再加(防風、連翹、生石膏)→慢性支氣管炎、過敏
    支氣管患者有一特點,稍遇風寒,咳嗽即來
    5.        凡治療咳嗽氣喘,柴胡不須大劑量
    二、        半夏厚朴湯
    經方:半夏一升 厚朴3兩 茯苓4兩 生薑5兩 乾蘇葉2兩
    黃煌方:薑制半夏10~20g 厚朴10~15g 茯苓10~20g 乾薑3~6g 蘇梗10~15g
    5~7劑 3.7/劑
    1.        本方對咽喉異物感為特徵的咳喘病有效(婦人咽中如有炙癵)
    (1)        能降低咽喉黏膜的敏感度,且能消除咳嗽氣喘患者的腹脹(因厚朴、蘇梗可以理氣)
    (2)        消化道症狀:腹脹、噁心、嘔吐、不思飲食
    (3)        失眠、多夢、心悸、眩暈
    一般都與小柴胡湯或梔子厚朴湯(梔子、厚朴、枳實)相配伍
    2.        加桔梗6~12g、甘草3~6g(即桔梗湯:專治咽中痛):適用於咽癢、咽中痛、咽乾、咳嗽
    3.        加枳殼10~20g、白芍10~20g、桔梗6~12g(《金匱》排膿散→吸濕排液):治療痰喘、咳嗽、氣喘、吐痰不爽、腹脹、便秘、支氣管哮喘
    4.        加【梔子6~12g、連翹15~30g、黃芩6~12g】→(清熱、除煩):治療胸悶、咽痛、煩痛者、支氣管哮喘、支氣管炎伴有焦慮、失眠、胸悶、出汗
    (從溫病,葉天士先生的經驗)
    三、        麻杏石甘湯
    經方:麻黃4兩 杏仁50個 甘草2兩 石膏半斤
    黃煌方:生麻黃5~10g 杏仁10~20個 生甘草3~6g 生石膏12~30g
    3~5劑 1.5/劑
    1.        本方主治熱喘,由下列三條可確定是熱喘:
    (1)        汗出而喘
    (2)        口渴不惡寒
    (3)        痰、唾、涕黏稠
    2.        適用於本方者大多身體狀況好,皮膚較粗糙,面部或眼瞼可見輕度浮腫
    3.        臨床上加連翹15~30g、梔子6~12g、黃芩6~12g、桔梗6~12g:適用於治療急性支氣管炎/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伴感染、黃痰、熱症,大葉性/病毒性/痲疹性肺炎
    4.        本方去石膏,名三拗湯→平喘基本方
    三拗湯加薏仁→麻杏薏甘湯
    三拗湯加桂枝→麻黃湯(無汗而喘)
    省中所使用的“肺寧合劑”即麻杏石甘湯
    四、        小青龍湯
    經方:麻黃3兩 桂枝3兩 細辛3兩 乾薑3兩 甘草3兩 芍藥3兩 五味子半斤
          半夏半斤
    黃煌方:生麻黃6~12g 桂枝6~12g/肉桂5~10g 乾薑6~12g 生甘草6~12g 白芍6~12g
            五味子6~12g 薑制半夏6~12g
    3~5劑 5/劑
    1.        主治寒喘,以惡寒、口不渴,痰、唾、涕清稀量多
    2.        外寒內飲
    3.        本方患者面色多青白或青灰色,絕少面紅光亮者
    4.        體弱、心悸、喘促者,去麻黃,加茯苓10~20g、山萸肉(固托、斂肺)10~20g:治療支氣管哮喘持續狀態、肺心病、肺氣腫
    5.        乾薑、細辛、五味子是本方基礎
    6.        細辛用量要到位,所謂細辛不過錢,是指吞食細辛生粉情況下,而湯藥細辛用量可為3~10g,若擔心細辛用量,可少量逐漸增加。
    五、        大柴胡湯
    經方:柴胡半斤 黃芩3兩 半夏半升 枳實4枚 芍藥3兩 大黃2兩 生薑5兩
          大棗12枚
    黃煌方:柴胡6~20g 黃芩6~20g 薑制半夏6~12g 枳殼10~20g 白芍/赤芍10~20g
            制大黃6~12g 乾薑5~10g 大棗15~30g
    6/劑
    1.        此方適用於支氣管哮喘見有胸脇苦滿、按之心下滿痛、便秘者
    (按之心下滿痛,用大柴胡湯效果很好)
    2.        此方加黃連(即大柴胡湯+三黃瀉心湯):適用於支氣管哮喘伴有感染、吐黃痰、煩躁、熱甚厥盛
    三黃瀉心湯(大黃、黃芩、黃連)→天然抗生素,抗血栓
    3.        此方加黃連3~6g、全栝樓15~30g(即大柴胡湯+小陷胸湯):治療胸痛、上脘痛、痰黃、便秘
    栝樓皮:化痰
    栝樓仁:通便
    4.        此方加桂枝6~12g/肉桂5~10g、茯苓10~20g、丹皮6~12g、桃仁10~15g(即大柴胡湯+桂枝茯苓丸):適用於支氣管哮喘反覆發作,見有舌色暗、唇色紫、皮膚乾燥、煩躁不安、少腹疼痛
    5.    此方適用於充實性的熱性體質→大多體格壯實、中/老年人居多、上腹部脹痛、按之尤甚,輕者輕微不適,按之有抵抗感,多伴有嗳氣、噁心、嘔吐,大多伴有高血壓、肥胖、膽囊炎、膽石症.
    --------------
    附子(黑附子、制附子、炮附子,黑附片,黑顺片)是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白附子是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Typhonium giganteum Engl.的干燥块茎。详见:http://www./html/30747.htm
    区别  二者名称相近,常易混淆,但它们的功效迥异,前者有燥湿化痰、祛风止痉和解毒散结的作用,临床上用于风痰壅盛、口眼歪斜及瘰疬痰核;而后者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逐风寒湿邪的功效,临床上用于亡阳证、阳虚证及痹痛。
    ----------------
    治疗顽固性咳嗽的经验程文章 方用'苓夏五味汤'(经验方)加减:茯苓12g,法半夏12g,五味子10g,诃子10g,细辛6g,僵蚕10g,马勃10g,射干10g,杏仁12g,白芥子12g,枳壳12g,桔梗12g,甘草6g,水煎服1日1剂。
    -----------
    感受风寒所致的咳嗽,在用抗菌消炎、止咳药无效的情况下,可采用一种简单的治咳方法——艾叶熏脚,此法能使患者获得满意的疗效。具体方法是,去中药店购买艾叶150~200克,使用时取30~50克,放入约1500毫升沸水中煎煮约15分钟,捞去艾叶,将煎出的药液倒入稍小的脚盆,趁热将双脚置于盆沿上接受熏蒸。为避免药气一下蒸发掉,可在双脚上蒙上一块稍大于脚盆的布料。待水温稍低双脚能够忍受时,可直接将双脚置于盆内浸泡。此法每晚一次(以临睡前为佳),每次15~20分钟,一般连续熏蒸3~5次即能治愈咳嗽。
    ---------
    用药后症状如故。转中医治疗。证见咳嗽频作,痰白而稀,舌苔薄白,脉浮。辨为风寒束肺,治疗用伤湿止痛膏剪成2cm×2cm大小,贴双肺肺俞穴。一天换一次,连3天。3天后,咳嗽明显好转。继续使用3天而痊愈。    肺俞穴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主治咳嗽、哮喘、肺结核、胸膜炎、背部软组织损伤等。伤湿止痛膏有祛风祛湿散寒的作用,用伤湿止痛膏治疗此顽固性咳嗽取得了良好效果。    笔者还看到了类似的报道:一组用伤湿止痛膏贴肺俞穴治疗36例顽固性咳嗽,取效最快者,贴2天就止住咳嗽;最慢者贴10天停止咳嗽,结果36例患者全部治愈。(江春福建连城县庙前卫生所)
    消风宁嗽散  【来源】《嵩崖尊生》卷七。   【组成】桔梗 枳壳 半夏 陈皮 前胡 干葛 茯苓各3克 苏叶3.6克 杏仁 桑白皮各3克 甘草1.2克   【用法】加生姜、葱白,水煎服。   【功用】疏风宣肺,化痰止咳。   【主治】感冒风邪,鼻塞咳嗽,   【加减】冬月加麻黄3克。1.宁嗽散 桑白皮、紫苏各9g ,细辛3 g,五味子、橘皮、半夏各6g,茯苓、苦杏仁、枳壳、桔梗、甘草各10g,为“诸嗽通用之方”。
    2.古方用宁嗽散(苏、桑、杏、皮、知、桔,麦、草),
    风痰,痰中多挟有泡沫【清稀多泡沫】,痰白,清稀,舌淡,苔白。寒痰,痰清长而白【痰白清稀或有灰黑点】,不粘,略腥,舌淡,苔白腻,脉迟紧。暑痰,痰多黄稠而粘【痰黄稠有块】,舌红苔黄腻,多伴有面红,口渴,脉数等暑热之症;湿痰其病重在脾经,痰多色黄,滑而易出【白滑量多易咳出】,多倦怠,软弱喜卧,腹胀食滞,脉必缓。燥痰多在肺,面白如枯骨,咽干口燥,咳嗽喘促,其色白,咳出如米粒【痰少儿粘难于咳出】,多喘促,寒热,悲愁,脉必涩。火痰多见烦热燥结,头面烘热,或为眼烂喉闭,癫狂嘈杂,懊憹怔忡,痰色亦黄. -----------------------------------------------------------------------------------------------
    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去观察病人的全身、局部以及排出物的变化,以诊察病情的方法。  人体外部和五脏六腑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对外部的观察,可以了解体内脏腑的功能改变。如《灵枢·本脏》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藏,则知所病矣。”《丹溪心法》也说:“欲知其内者,当以观乎外。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盖有诸内者形诸外。”  望诊的内容包括全身望诊(神、色、形、态)、局部望诊(头颈、五官九窍、四肢、皮肤等)、小儿指纹、舌诊及分泌物、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