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收藏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虽然没有什么天价的产生,这也是备受关注的原因之一吧。今天小四介绍一些将在中国嘉德香港春拍上拍卖的明代玉器。明代玉器继承了宋代和元代的艺术/工艺特点,造型粗犷,多以日常生活为题材,胎体较厚,镂雕用法广泛,平面雕两层花,俗称“花上压花”。装饰线条刚劲利落,棱角分明,不拘小节。明早期的玉器并没有自己的风格,许多出土的精美玉器如上述的玉带板应该归入元代玉器的范畴之中,或者其原本就是元代遗留的玉器。 明 白玉带沁卮带高浮雕螭龙纹盖尺寸:高14.5cm 估价:HKD 150,000-200,000 玉卮杯体瘦高,有圆形执手,执手下缠枝承托,婉转柔美。杯身线刻,模仿高古蟠螭纹,缠绕纠结,其间点缀排列整齐的乳钉,庄重中又显现古典意蕴。玉卮有圆盖,盖上圆雕一双螭龙盘踞,气势威仪。杯足成喇叭形,足上刻柿蒂纹,简洁典雅。此卮以整玉掏空而成,玉质细腻洁白,莹润油亮,材质珍稀,工艺精美,气度不凡,为明代玉器之珍。 卮是古代一种器皿,常用来盛酒,如《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今有千金之玉卮,而无当,可以盛水乎?”从考古发掘出土和传世的汉代卮来看,主要有玉卮、漆卮等,卮由盖和卮体组成,卮体呈圆筒状,有三足,一圆扳手。 明 白玉提油仙鹤衔桃摆件尺寸 宽7.2cm 估价 HKD 120,000-180,000 此摆件白玉质地,头、尾等处有深色沁,犹如深色羽毛,与浅色羽毛相杂,分外自然生动。器物以圆雕之法琢出一只仙鹤回首,口衔桃枝,展身俯卧,泛波而游,如游弋于池塘之中。辅以线刻,刻划细致的翅膀翎羽,又刻并列阴线为尾饰,栩栩如生。线条圆转流畅,仙桃饱满硕大,绿叶翻转,别具新意。此摆件选玉温润,包浆均匀,是明代工形用料的完美统一。 明 白玉带皮卧狗尺寸 宽8cm 估价 HKD 65,000-75,000 白玉籽料,致密温润。局部有皮,呈秋梨皮色。立体圆雕一卧犬造型,犬伏地而息,身形瘦长,后腿蜷曲,前腿向前,头枕于前腿之上,前爪相搭,双目上顾,似在凝视,额间王字花纹,尾卷曲向前。玉工取天然玉色之驳杂,化皮毛色之变化。雕工简练而肌骨有形,富于变化,以双短弧线点缀犬身,以作皮毛花色,圆眼圆耳及口鼻皆以阴线勾勒而出,幷以细阴线描画脸部鬃毛,表现出狗的驯服姿态,惟妙惟肖,品相佳美。 明 白玉带皮狮子尺寸 宽4cm 估价 HKD 40,000-60,000 雕瑞狮衔灵芝,蜷卧,体态丰满,高额宽吻,双目如炬,由肩至臀沿线见浮雕出齿形背角,威风凛凛,长尾柔顺鬈于足侧,神情温和,作回首观望状。狮眼则施管钻而突出其神,后腿伸展则捕捉其形,将雕琢技法完全融入写实之中,更显大气疏朗,耳部、尾部及灵芝上巧留点点淡黄皮色,平添憨厚可爱之气。古印度以狮子作为佛法威力的象征,佛经中亦有“狮子吼”之说,后随佛教传入中国,成为流传至今的吉祥题材。此卧狮虽形体不大,但天真娇憨之态宛然如生,包浆滋润,不多雕镂斧凿,刀法精准传神。 明 玉雕螭龙钮印尺寸 高4cm 估价 HKD 40,000-60,000 玉印以白玉篆成,为方形印,印钮为立体圆雕的卧兽。卧兽沿印形呈四方围合状,兽身沿印身两面作曲尺形,尾部较长且尾端内卷。兽头略长,凸目、高鼻,双耳长而贴于头两侧,头部顶端有减地凸雕的长独角,独角前粗后细,贴于颈背。兽脊背有凸起雕刻,四肢抓地,骄健有力。卧兽口中咬含一束分缕卷云花枝,花枝线条流畅,分叉自然,以镂空雕刻而成,兽尾与花枝相接。卧兽胸腹部与印顶端形成高起的空隙,亦镂雕而成,其间可穿绳系挂。印身立面有黄褐色沁。印面以阴刻手法,仿汉代白文风格,篆刻“彭城仲子观察之和章”九字篆书。下刀果断,笔力苍劲,有秦汉铜印古风。 明 黄玉麒麟尺寸 高4.2cm 估价 HKD 40,000-60,000 玉质青黄,有大面积黄褐色沁。饰件为立体圆雕的麒麟。麒麟昂首挺胸,四肢矫健,踩踏祥云,宛若乘云而来。麒麟眉目突出,大口微张,口现尖牙,首生双角,颌下生须贴颈。从身体两侧由前肢胸前生出“S”形卷云纹,与麒麟头后相接,相接处形成窄小镂孔,可作系挂。大尾较短,尾毛以细密线纹表示,蓬松柔顺,大尾贴于肩背上的祥云。麒麟肚腹与祥云之间,穿插以镂空雕刻。四肢股部上有双刀深刻出的火焰状羽纹,更显麒麟腾云飘逸之姿。 明 玉雕带沁熊尺寸 高6.5cm 估价 HKD 40,000-60,000 此作以白玉制成,玉质中多处有褐色沁。玉熊作蹲卧状,后肢蹲坐,左前肢置于胸腹之间,右前肢放于胸前,其掌置于口中,呈进食状。熊口微张,与前掌接触处有钻孔,可系挂。熊头略大,圆中带尖,熊鼻较长,双眼凸圆,两圆尖耳。立体圆雕的熊首,突出塑造了外鼓的脸颊,使得安坐进食的灰熊略显野性。熊背部出凸脊,周身光素,仅在头背部、脊背处、后肢等部位深刀斜刻,以示结构之转折。头部近背处及后肢上,有细密阴刻线,以表毛发。此玉褐色斑瑕较多,工匠施以“巧作”,将斑瑕处做成熊之眉、目、鼻、耳,以及大片背纹,以此代表熊身之深色部位与毛发,生动可爱。 明 青白玉带沁龙虎风云际会佩尺寸 高7cm 估价 HKD 35,000-45,000 玉佩呈长方形,玉质坚实,精光内蕴,局部受沁,透雕龙虎纹。螭龙作卷草身,颔首屈身,张牙舞爪,身躯蟠曲,趾爪分明,螭首向下俯瞰;虎尖耳方面,额饰王字,双睛圆睁,脊背隆起,毛发上扬,亢奋激昂,气势凶猛。《周易》:“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万物睹。”古人视龙与虎相聚乃“风云际会”祥瑞之象,以比喻有才华、有作为之人在难得时机相聚一起。此玉佩刀法简明生动,形神兼备,布局合理,构思奇巧 明 黄玉镂雕龙佩尺寸 高6.5cm 估价 HKD 25,000-35,000 玉佩为黄玉质,呈椭圆形,局部有较大赭色沁。玉佩两面分别雕刻瑞兽。一面若螭虎,大头、兽身,作匍匐游走之姿。身形占据椭圆形佩之一半。凸目、短鼻,额首两侧有大耳,前肢与肩背连接处粗壮有力,身后部作分叉卷尾,分别卷向两侧。虎周身无雕饰,光素中凸显苍劲。另一面雕刻行龙,龙作半围合状,恰与螭虎之身形形成环状。龙头较大,长嘴、圆目,小尖耳,龙角修长,随形平贴于龙颈背之上。龙之四肢矫健粗壮,前肢与虎尾相接,有长尾内卷交于龙后肢与虎前肢处。龙身整体光素,于背部、尾部及后肢上有深褐色沁斑,更增姿色。 整件玉佩构思新奇,龙虎相伴,塑形巧妙,且多以镂空雕刻塑形、装饰,浑厚中又不乏龙虎游走自如、嬉戏灵巧的气势。玉佩琢磨光滑,玉质温润,艺术设计精妙。 明 白玉鸭和灰玉鸭 (各一件)尺寸 宽7.6cm 估价 HKD 60,000-80,000 圆雕宝鸭两只,皆作回首姿态,泛波游弋。一鸭玉质青白,鸭腹底处隐有沁色一抹,口衔水草;另一鸭灰玉碾就,皮色斑斑,宛如彩羽,妙趣天成,口衔小鱼。两禽形态圆润可爱,翅羽敛于身侧,双足隐于身下,嘴喙平直线条,与鸭身圆转流畅的线条形成鲜明对比。鸭翼勾勒整齐,以各种阴线将水禽颈部、尾部及身翼之三层不同质地结构的羽毛勾勒尽出,细节写实逼真,立体感强,深受元代春水题材玉作之风格影响。明代肖生玉雕传世较少,而以玉鸭特受青睐,因谐音 “一甲一名”,寓科场高中之美意。此玉鸭做工精致细腻,选玉温润,包浆均匀,寓意佳美。 明 褐玉太平有象尺寸 宽6cm 估价 HKD 50,000-70,000 青玉器表重沁,局部呈褐色,包浆自然,苍劲古雅。圆雕象纹,体形圆浑,呈卧姿,尖眼,叶形大耳,上以涡线勾出耳蜗,象牙弯尖,象鼻长而弯曲甩至腿部。四肢弯曲,蹬地有力,腿部肌肉丰满,用推磨加阴刻线表示粗壮,幷以短曲线装点象额头至身背,以示象之皮肤褶皱。尾巴长且粗,贴于象腿一侧。整体线条简洁,刀工粗犷,体态憨厚,神情逼真,显示出明代玉雕的风格。 明朝中期的玉器趋向简略,承袭元末明初文人文化的兴盛,出现了具有文人色彩的玉器,如青玉松荫策杖斗杯等。明中期玉器的加工与集散多集中于东南地域如南京、上海、江西等地。晚明前期东南一带社会稳定,城市经济繁荣,民间富裕,因此玉器产量有所增加。 目前100000+藏友已关注加入我们 如果您觉得我们推送的内容不错,欢迎分享转发。 我们将继续努力为大家奉献有温度、有高度、有态度的好文章。 (If you feel that we push content is good, welcome to share. We will continue to work hard for everybody dedication have temperature, altitude and attitude of good articles.) 如果您喜欢 1、想了解如何简单的鉴定古玩? 2、什么样的古玩艺术品值得你去投资交易? 3、关注微信订阅号:鉴定拍卖师 获取最新资讯 门类:中国书画、瓷器、玉器、家具、国石篆刻、古董珍玩、古籍善本、人书札、邮票钱币、签名收藏、金银器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