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师生穴位侃读录(十一)

 湛璿 2018-03-24


陈以国


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

经验传承指导老师

辽宁省名中医

沈阳市优秀名中医

博士生导师

二级教授






小议悬钟


刘紫薇


1
主讲内容篇 


悬钟穴属足少阳胆经下肢的经穴,一名“绝骨”,是八会穴之一的“髓会”。穴名最早出自《针灸甲乙经》:腹满,胃中有热,不嗜食,悬钟主之。”“小儿腹满不能食饮,悬钟主之。”《腧穴命名汇解》:悬钟:悬者挂也。考穴当足踝上三寸,命名悬钟,可能因昔时有小儿此处常悬挂响铃似钟而得名。古时人们喜欢在孩子脚上挂一个小铃铛来护身和辟邪,孩子走路时有叮叮当当的响声,而挂铃铛的位置就大约在悬钟穴的定位处。



一、关于悬钟、髓会与绝骨

   


1、髓会与绝骨


《难经》最早提出“髓会绝骨”。包含髓会的八会穴穴名首见于《难经·四十五难》: “经言八会者何也? 然腑会太仓,脏会季肋,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血会膈俞,骨会大杼,脉会太渊,气会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也。”“髓”是人体内的一种不同于脏腑的别类重要组织,贮藏精气以濡养机体而不泄于体外,髓纳于骨内,如果不能长久站立甚则走路摇晃不稳,说明髓虚则骨的功能将要衰败。由此可见,髓与骨依存密切,全程参与人体的生理活动及生命过程。“会”指的是交会、汇集,髓会一词定义便是髓气汇集的地方。


绝骨指辅骨( 腓骨)至外踝之间,沿外踝辅骨向上推按,辅骨渐因腿部肌肉包裹覆盖隐去于体表推按难寻,在推按揣穴时外踝上际骨头就会像突然断绝一样,因此该部位古人将其称为绝骨或绝骨之端,亦是《难经》所言髓会之处。

   

在八会穴中,其余七会会穴位置所在,皆与其所会者位置相近或意义相连,如脏会章门位于季肋诸脏旁,气会膻中位于胸口宗气汇聚之外,血会膈俞位于主行血的心俞及主藏血的肝俞两脏背俞之间等等。而据《素问·五脏生成》篇: “诸髓者,皆属于脑”、《灵枢·海论》: “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脑为髓海,为什么髓会绝骨穴位于下肢外踝上距离脑部髓海甚远?其原因大致有三:


1)《素问·刺疟篇》说: “骸痰痛甚, 按之不可, 名曰腑(附)髓病, 以针针绝骨出血立已”。高世拭注: “按之不可, 痛在骨也,髓藏于骨,故曰附髓病。”  可见《素问·刺疟篇》已明确指出绝骨穴善治髓病。《难经》定髓会绝骨很可能是据《内经》主治来的。

 

2)据《灵枢·经脉》记载胆经之于头部循行,从起穴瞳子髎至耳前下听会绕至耳后完骨,再上至额前阳白反角又绕至枕下风池,其覆于颅内髓海呈左右外包绕三匝之势,较之其余诸经,胆经循行于颅部最长、覆盖最广、经穴分布亦最多,胆经经气与颅内髓海之关系不可谓无关联。远治作用及远端调控为腧穴应有特点,以此悉之,绝骨穴亦可因其循行所过针刺激发经气与颅内髓海相联。


(3)《灵枢·经脉》言及足少阳胆经“是主骨所生病”提出了少阳主骨的理论,说明了骨髓之气化所聚于少阳,也为髓会定在少阳胆经的绝骨穴奠定了基础。


2、绝骨与悬钟


《难经》中提到髓会为绝骨,却并未提及绝骨穴所在之处的具体定位。后世医家对于绝骨到底是悬钟还是阳辅也存在着诸多争议。


(1)绝骨之端为阳辅穴


《素问·刺腰痛篇》曰:“同阴脉腰痛……刺同阴之脉,在外踝上绝骨之端。”又云:“肉里脉腰痛……刺肉里三脉,在太阳之处,绝骨之后。”考《灵枢·本输篇》曰:“阳辅,外踝之上,辅骨之前,及绝骨之端也。”《甲乙经》及后世注解《内经》者均遵循了经文旨意。如王冰曰:“绝骨之端,如前同身寸之三分,阳辅穴也。”张介宾说:“足少阳绝骨穴之后,阳辅穴。”孙思邀《千金方》亦曰:“灸阳辅二处,各七壮,穴在外踝上绝骨端陷中。”早期的文献记载清楚的说明《内经》中的绝骨之端和绝骨之后的部位当是阳辅穴。


2)绝骨为悬钟穴的问题


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说:“悬钟一名绝骨,在外踝上三寸动者中足三阳络。”“绝骨在外踝上三寸,灸百壮治风身重心烦足胫疼。”又如张介宾在注解《素问·刺疟篇》:“针绝骨出血立已”,又说:“绝骨,本名悬钟,足少阳经穴。”明代的吴昆、马元台,清代的张志聪等都与此说相同。此外,《难经》注疏中,言髓会绝骨为悬钟穴的有清·丁锦《古本难经阐注》、清·黄元御《难经悬解》、黄维翰《难经会通》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主要针灸书籍大部分都认为绝骨是悬钟穴,如《针灸资生经》、《西方子明堂灸经》、《针灸大成》、《类经图翼》、《针灸聚英》等。


3)绝骨为阳辅穴的问题


前人亦有以绝骨为阳辅穴者。如王冰注“针绝骨出血立己”时说:“阳辅穴也。”又如,元·滑寿《难经本义》,清·袁崇毅《难经晰解》,清·熊庆易《扁鹊脉书难经》中,也都记载绝骨为阳辅穴。



小结《内经》中的绝骨、绝骨之端的表达意义是不同的。绝骨是这一部位的骨骼名称,有时作为腧穴名。绝骨之端是指该部位的顶端,两者之间在概念上有所区别。如果我们从《内经》、《甲乙经》中关于绝骨、绝骨之端的主治上分析,也可说明两者的不同。如绝骨是主治“䯒痠痛甚,按之不可”以及“痿厥,身体不仁,手足偏小”等病症。而绝骨之端则是主治“肉里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则筋挛”以及“同阴之脉,乏人腰痛,痛如小锤居其中,怫然肿。”最早以绝骨归属悬钟穴别名的是唐人孙思邈,提出绝骨为阳辅穴别名的是王冰。虽然王冰、孙思邈同一朝代,但《千金方》的成书,早于王冰注《素问》一百余年。



二、关于悬钟穴的定位



邱茂良主编的《针灸学》(1985年10月第1版,2014年1月第44次印刷)是在腓骨后缘:“外踝高点上三寸,腓骨后缘”;


石学敏主编的《针灸学》(2007年06月第2版,2009年8月第22次印刷)是在腓骨前缘:“外踝高点上3 寸,腓骨前缘”。


而造成两版教材关于悬钟穴定位分歧的主要原因是,在《针灸甲乙经》中只提到悬钟穴在“足外踝上三寸动脉中,足三阳络,按之阳明脉绝乃取之”

 

1、从经络循行路线看


《铜人》注:“阳辅居此绝骨之端”,阳辅穴的定位,在外踝尖上四寸,腓骨前缘。足少阳胆经在下肢的循行路线诚如《灵枢·经脉》所述:“……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这一路线也就必然是沿着腓骨前缘走行的,至踝部“下出外踝之前”,自始至终没有向腓骨后缘折行的迹象。且熟悉经脉循行路线应该知道“外踝尖上三寸,腓骨后缘”处已属于足太阳膀胱经范围,且悬钟穴不属于交会穴,故悬钟穴不应该偏离胆经经络循行线而出现在腓骨后缘。


2、从文献记载考证


关于悬钟穴定位的文献记载,最早见于《针灸甲乙经》:“悬钟,在足外踝上三寸动者脉中,足三阳络,按之阳明脉绝乃取之。”该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其载腧穴的位置,后世公认较为准确,也为当今取穴定位所宗。后世各家对悬钟穴位置的记载,在文字上皆与此类似,如《铜人》、《千金翼方》、《外台秘要》、《圣济总录》、《针灸资生经》、《十四经发挥》、《针灸大成》、《针灸聚英》、《医宗金鉴》、《针灸逢源》等,记载的不外“足外踝上三寸”、“动者中”或“动脉中”或“动者脉中”。从文字上理解,“动者”,触之能跳动也;“动者脉中”,指能跳动之血脉;“阳明脉”,当指足背阳明经上之趺阳脉,也即足背动脉,用手重按而足背动脉不跳动者,谓“按之阳明脉绝”。足阳明脉走行于胫骨外面,腓骨前面,按之阳明脉绝乃取悬钟穴,应指在腓骨前缝寻按,当趺阳脉跳动明显减弱的部位,即是悬钟穴位置所在。


3、参考现代解剖学理论


《针灸甲乙经》:“悬钟,在足外踝上三寸动脉中,足三阳络,按之阳明脉绝乃取之。”即悬钟穴位于足外踝上三寸处,此处有动脉搏动,如果按压悬钟穴,则可使足背动脉无法触及。由此可知,悬钟穴应位于胫前动脉的走行处,而胫前动脉在小腿部的循行正是贴在胫骨外侧面走行,可知悬钟穴位于胫腓骨之间,即腓骨前缘。



三、悬钟穴的临床应用


1、补髓养精

 

历代医家均用悬钟穴治疗“髓所生病”。说明悬钟穴有清宣头目补益脑髓之功效。悬钟穴属足少阳胆经,胆经循行至头侧,治用悬钟穴即取“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之义;另外,脑为髓海,悬钟穴为髓会,因此临床上用悬钟穴治疗偏头痛及眩晕有极好的疗效。


  • 《难经・四十五难》载: “髓会绝骨” ,疏: “髓病治此” 。

  • 《灵枢·口问》云:“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拜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

  • 《针灸捷要》云“妇人血气劳损,五心烦热,肢体皆痛,头目昏沉……绝骨。

 

 

2、活血祛瘀通络


悬钟穴是治疗落枕的经验要穴,窦汉卿曰:“泻络远针,头有病而脚上针。”并且根据上病下取的原则,悬钟穴善治本弱脉通路上的病症,以起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的作用,使气血正常运行,经络通畅,以达到通则不痛之目的。《针灸大成》、《千金方》、《针灸聚英》及《类经图翼》记载的悬钟主治证里均有“颈项强”或“颈项痛”。针刺悬钟可以疏通颈项部气血,使其痛愈。

 


3、舒肝利胆行气止痛   

 

悬钟穴属足少阳胆经的穴位,故能治疗肝胆及胃热腹满类疾病。

 

  • 《针灸捷要》中提及“两胁肋胀满,气攻疼痛,绝骨……”。

  • 《医宗金鉴》 悬钟主治胃热病,腹胀肋痛脚气疼,兼治脚胫湿痹痒,足指疼痛针可停。

  • 《铜人》:治心腹胀满,胃中热不嗜食,膝痛,筋挛足不收履,坐不能起。

  • 《通论·针灸问答》:“悬钟三寸同绝骨⋯,治心胃脚膝病,筋骨挛痹鼻中干。”

 

4、强筋骨祛风除湿    

 

悬钟穴为下肢部要穴,有强筋骨、祛风湿等作用。常用于治疗下肢疾患。

 

  • 《类经图翼》:“悬钟,腰膝痛,脚气筋骨挛。”

  • 《标幽赋》云:“悬钟、环跳,华佗刺璧足而立行”。

  • 《医学入门》:“悬钟,脚胫湿痹,浑身瘙痒,五足指疼。”

  • 《医学入门·杂病穴法歌》曰:“两足难移先悬钟,条口后能步履”。

  • 《玉龙歌》寒湿脚气不可熬,先针三里及阴交,再将绝骨穴兼刺,肿痛登时立见消。

  • 《千金要方》:悬钟主湿痹流肿,髀筋急,胫痛。

  • 《千金翼方》: “治冷痹,胫膝疼,腰脚挛急。足冷气上,不能久立,有时厌厌嗜卧,手脚沉重,日觉赢瘦,此名复连病,令人极无情地常愁不乐健忘,嗔喜,有如此候,即宜灸之,当灸悬钟穴。”

  • 《太平圣惠方》:“悬钟,脚胯连膝胫痹麻,屈伸难也”

 


5、益气活血通经    

 

悬钟还常用于预防中风及中风后遗症的治疗。

 

  • 《针灸大成》:“悬钟,……中风手足不随。

  • 《针灸捷要》云:“中风偏枯、疼痛无时,绝骨……”,可见悬钟有益气活血通经之功效。用于治疗中风偏瘫,古已有之。




2
师门讨论篇


1


丁同学

关于悬钟穴的刺灸禁忌论述较少,说法统一。主要是妊娠禁忌,首见于《备急千金要方》:“妊娠二月名始膏,无食辛臊,居处必静,男子勿劳,百节皆痛,是为胎始结。妊娠二月,足少阳脉养,不可针灸其经(如胆窍、丘墟、趺阳、绝骨、外丘、阳陵泉等穴是也。)足少阳内属于胆,主精,二月之时,儿精成于胞里,当慎护惊动也。”



2


荆同学

在古代文献当中有很多用针或灸绝骨治疗疾病的记载,但是阳辅的别名也有绝骨,我们应该如何区分应用的穴位是悬钟还是阳辅?


主讲人

最早以绝骨归属悬钟穴别名的是唐人孙思邈,提出绝骨为阳辅穴别名的是王冰。虽然王冰、孙思邈同一朝代,但《千金方》的成书,早于王冰注《素问》一百余年。历代医家对此有不同见解,但我的观点认为绝骨指悬钟穴,而阳辅穴应属绝骨之端。




3

赵同学

补充单穴主治病证:“小儿腹满不能食饮,悬钟主之”《圣济总录·治小儿诸疾灸刺法》。



4


王同学

关于穴位的定位,如果根据经络循行方面来论证的话存在一定争议,胆经在头部的循行是曲折的,也没有特别的规律可循,关于是先有循行后有穴位,还是先有穴位后有穴位连成了循行是没有明确说法的,所以从这一角度来论证悬钟穴的定位可能不是特别的严谨清晰。




陈师总结


“诸孔穴之名,不徒设,皆有深意。” 我们的祖先创造了针灸这门科学,其中很多的奥秘都藏在穴位的名字里,值得我们去发掘与研究。悬钟穴,古时“钟”的作用有二,其一为晨钟暮鼓,起到报时的作用;另一个作用是警示的作用,举例来说,马车上悬挂的钟是为了提醒路人避让,门上悬挂的钟是为了预警是否有人进入屋内,屋檐边悬挂的钟是为了提醒人们刮风下雨收衣服,那么同样小儿脚边悬挂的钟也是一种预警的作用,铃声响动说明孩子健康活泼,铃声不响了往往提示着孩子可能遇到了危险。所以说悬钟穴对人体的疾病有预防作用。《针灸大成·卷九·治症总要》:“一论中风,但未中风时,一二月前,或三四个月前,不时足胫上发酸重麻,良久方解,此乃中风之候也。便宜急灸三里、绝骨四处各三壮”中就提到了悬钟预防疾病的作用。

 

关于穴位位置的考证同样十分重要,准确的取穴才可以达到好的临床疗效。地球上北纬30度左右有许多美丽的奇观异景,同样在足上三寸左右也有许多重要的穴位,例如悬钟、三阴交、跗阳等等,其上下的一两寸之间也有许多重要的穴位,值得我们更多的去研究和思考。

 

《针灸甲乙经》里提到的悬钟穴能治疗腹满是由于悬钟属胆经穴位,胆的生理功能是主决断以及收藏和排泄胆汁,胆汁味苦,苦主降,胆气不降,胃气不和,故而腹满不能饮食。除此之外,在临床上,治疗不能久立的穴位有许多,比如承山、悬钟,此二穴而言,悬钟治疗不能久立的作用更强。肾主骨生髓,为作强之官,髓是人体内的一种不同于脏腑的别类重要组织,贮藏精气以濡养机体而不泄于体外,髓纳于骨内,如果不能长久站立甚则走路摇晃不稳,说明髓虚则骨的功能将要衰败,所以说髓会(悬钟穴)对于骨的功能(久立)来说十分重要。




点击下方标题阅读更多美文

人中穴--人体身上自带的安宫丸

丰隆穴让我想起一件往事

针灸治疗是在唤醒人体的自愈机制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二院诊室因医院改建已迁至门诊二部(原眼科病房)三楼国医堂,给您就诊带来不便深表歉意,科室具体位置可到导诊台咨询,感谢您的谅解配合,祝您身体健康!


网上挂号攻略(仅限周三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请点击下方标题

【敲黑板】我院门诊预约挂号全攻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