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发热(三)

 坚持的希望 2018-03-24

发热(三)

疫毒发热
对于发热病,早在《黄帝内经》有专篇论热,后来《难经》、《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等都有较详细的论述。而对于发热来说,最急最危莫过于疫毒之热。但《伤寒杂病论》主要论述受寒发热,对于疫毒发热虽有几个条文,但也没有提出治疗的方法。到了刘守真,创内外双解之法才使之得到较大的补充,到清代温病学说才完善起来。
疫毒,以现代医学的病名来说,是各种急性传染性疾病,比如流行性乙型形脑炎、大叶性肺炎、霍乱、甲型流感等疾病,都是疫毒。疫毒发热的一个特点是发病急,转变快,高热(中医上称为壮热,体温在39度以上)。大学教材《中医诊断学》对发热的论述,以潮热、微热、往来寒热、壮热等。对于壮热,受寒会见,主要见于寒邪化热严重的“阳明”阶段。但总体来说,高热是以疫毒为主。
疫毒的发病原因以人体感受了疫毒源而引发,中医对于疫毒的感受是“从口鼻入”。对疫毒的传染以从口鼻而入,有人说是叶天士提出,这是错的,提出疫毒从口鼻而入的人是吴又可的《温疫论》。现在很多中医治学上道听途说者多,见风就是雨,古代名医的原著不去看,只会跟风的在后面瞎叫。
有人说,疫毒也算是外感病,但为什么本人要对疫毒发热单独来写,主要是因为疫毒的发热特点和其它受寒、受热、受湿等外感病的发热特点大不一样。虽说不同疫毒,也会有挟湿、挟寒等特性,但因为疫毒是一个生命体,是一个生命体入侵到人体中来,发热的特点是和单纯的气候变化造成的发热很不一样。
疫毒的发热,如不挟湿的,以发热快速迅猛、高烧持续不退,或经治疗后稍退过不了多久又反复的发热。而对于挟湿的疫毒,也和单纯感受外界的湿热空气不一样,发热也明显的要高。
疫毒的感受途径从口鼻入,但从口入的和从鼻入的疫毒对人体的影响还是不一样。从口入的主要表现是消化系统为主,而从鼻入的以肺、脑、心脏等组织器官为主。
对于疫毒的鉴别诊断和治疗,主要区别挟湿和不挟湿,热是必定为主要的,挟湿以舌苔厚腻(无热则白厚、热轻则微黄、热重则焦黄、热毒炽盛则为焦黑)。疫毒发热的速度之快,也和风热外咸大不一样。虽说风热外感的发热速度要比风寒外感的要快得多,但相对于疫毒的发热速度来比较,那是小巫见大巫了。比如风寒外感的发热,往往要两三天才会见明显的上升,外感风热则以一天左右见上升,而疫毒多在数小时内就见高热,特别是小孩子,一小时之内都会见体温明显升高。
所以对于疫毒发热的治疗要及时,用药要果断。
对于疫毒发热的治疗,早在《千金方》中就有了“清热解毒药+辛散药”的治疗方式,但到了刘守真才正式提出了内外“双解”。在刘守真创立又解理论之前,很多人治疗疫毒发热是用《伤寒论》中的辛温发散剂治疗的,所以死了很多人,所以对于迷信伤寒论的人,一定要正视这段真实的历史,切不能死泥于辛温来治疗,也不能泥于“麻黄+石膏”的机械模式来治疗。治疗疫毒发热,还是要考虑到病情的性质,还得用清热解毒药的,特别是在发病之初就要重剂清热解毒药。姜春华提出“截断扭转”来治疗疫毒发热,是有见地的,但他强调病情一开始就重剂生大黄来泄下,这是有些过分了。因为泄下使人元气大损,造成病人无力祛邪,反不利治疗。本人从吴又可的“达原饮”思路得到启发,针对江南多湿,且脾胃多虚的特点,治疗疫毒以调运中焦脾胃为核心,在此基础上加重剂清热解毒药和发散药治疗。问诊后知道病人有24小时没解大便才会再加大黄,一般刚开始治疗疫毒发热,不加用大黄。
对于治疗疫毒发热,还有必要用风药发散的,只是量小量大的问题,比如本人会在大剂清热解毒剂中加三五克麻黄,或加些许荆芥等以透散气机。虽说《温病条辨》中治疗温热病初期以“桑菊饮”、“银翘散”等为治,发散药用凉性的风药,但对于疫毒的治疗,效果要好,还是温性的风药。因为辛凉之药相对比辛温发散药,散透气机的效果要明显的弱,加上处方中大剂的清热药,再用凉药散透气机的效果真的很差了。
吴某,女,5岁。时常我外感发热,一发热到39度以上,则见角弓反张、惊厥抽搐。因为小孩的父亲是一个修理电脑的,他看到我电脑中有大量关于中医的内容,于是相互聊天,得知我是一个中医师。一次小孩又发40度高热,见惊厥抽搐,急来寻我,原来小孩在大医院里治疗两天,效果不好,打算找我试试。我急用针刺合谷、曲池、内庭出血,不会小孩腹中气转而排出黑干大便数粒,体温下降了一度半,抽搐渐止。再用中药:枳壳、厚朴、生大黄、大青叶、生栀子、郁金、苏叶、党参、生石膏、水牛角。处方中生石膏、大青叶用到50克。等到药煎好时,小孩的体温又下降了近半度,此时已是低烧了,用量过重,于是嘱家长给小孩服半剂药就可。但家长怕小孩病情会反复,于是尽剂而用,没想到体温降得太低,半夜还急着找我解决。此后家长知道中医治疗高烧的效果要比西医好,我也给对方家里备一两剂药以应急。此后对方家长见小孩发热,以上药一般一两剂而愈。

对于疫毒高热的治疗,针刺的效果比中药来得快。风寒外感的发热,因为病因是寒邪,所以针的穴位以大椎、委中等穴,以督脉膀胱经为主;如果是风热外感的发热,以合谷、曲池、鱼际等穴,以大肠经和肺经为主;如果是疫毒则以合谷、曲池、内庭等穴,以大肠经和胃经取穴,特别是胃经,对于退热效果很理想。大肠经的在于散,而胃经的则是直泄郁热。
为什么会这样的取穴,本人以寒邪伤阳,所以取督脉和太阳膀胱以散寒;热邪郁肺,也一样要发散为主,所以还是取上肢的大肠和肺经;疫毒则是高热,得急泄,所以取下肢的胃经以直泄热结。
针后再配中药。因为煎药得有一个时间过程,往往针后体温就能快速下降,为中药的治疗提供了条件。
对于疫毒发热的中药处方上,得注意切忌纯阴用药。常见有些人治疗疫毒发热,一个处方十几味药,全是清热解毒药,这是大忌。因为人是一个活体,治病的目的是为了保命。用药过于阴寒,直杀人之阳气,造成身体的气机不利,反不利治疗。特别是对于有些疫毒,虽见高热,但有明显的湿邪,更不能纯阴治疗,反使湿生治成坏症。
为什么本会以运转中气为核心,主要在于考虑到一切治疗都建立在正气的基础上,脾胃健则正气足,脾胃损则正气弱。过于阴寒徒伤脾胃,中焦受损,正气亏虚则理不能愈病。另外脾胃为一身气机升降的枢纽,运转中焦之气机,则使一身之气机得以畅通不滞。三是脾胃为运化湿邪的核心,脾胃健运则使湿邪和热邪得以分消,使疫毒之势孤有利于治疗。四是运转中焦气机,有利于腑气的通降,使热邪得以速外泄。
但对于治疗疫毒高热,得时时注意伤津的问题。魏长春说输液是急救津液,高热伤津,输液是有必要的,可使体液得以快速补充。但输液易使人体内生湿邪,所以针对输液配合治疗的中药处方,一定要考虑到中焦脾胃的湿阻问题,用药以润而不腻为原则。润药方面,如麦冬、百合、沙参等药都是很好的选择。虽说地黄、玄参等药有很好的养阴清热作用,但对于现在有输液技术的社会,和吴鞠通写《温病条辨》的清朝是不一样了。所以对于地黄这些腻药还是少用为好。时代不同,医疗技术不同,虽说师前医思路,但不能泥其药。

吴南京
2018年3月21日星期三
于义乌

浏览231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