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封存奥巴马就餐处:消费无意识如何成就商业刻奇?

 小天使_ag 2018-03-25

封存奥巴马就餐处:消费无意识如何成就商业刻奇?

有外媒报道,2016年,美国时任总统奥巴马曾在越南河内的一家餐厅就餐。两年过去,这家餐厅仍然保留着奥巴马就餐时的餐桌餐具,并且用玻璃罩封存。当时,奥巴马和美国名厨安东尼·波登正在拍摄一档美食综艺节目,他俩来到河内的一家街头美食餐厅用餐,这顿饭总共花费7美元。按照餐厅老板的说法,保存奥巴马用过的餐桌的想法来自顾客,并且还推出以奥巴马命名的“和奥巴马吃的一样”的套餐。

对于这样的一种形式,即便老板再三声称:“这不是一种公关噱头”。可这样的封存,还是给餐厅带来意外的“附加值”。虽然,餐厅本身的功能性没有变,菜品没有变,可吃饭的客人或多或少,还是会在意这种“附加性”的光环。因为美国总统都来过,我来“吃一次”或许也是一种自我存在感的“加持”。

这种层面上来看,似乎“封存的方式”就很自然的成为一种“商业刻奇”。以“名人”在大众认知感中的地位,来实现对餐厅的公关和包装,实际上也不是头一次。不过,对于“政治明星”而言,相对来讲会少一些。

不过,在消费无意识的大潮里,消费者本身也很需要社会的认可,这样一来,“刻奇”看似是一场阳谋。可实际上,“刻奇”本身就是被消费者的无意识筑起的图腾,就如餐厅老板所说:“封存的想法来自顾客”。

实际上,我们都很清楚一个事实。在吃饱穿暖的时代里,餐厅的功能已经不再局限在菜品上,而更多的功能集中在社交上。这也使得主题餐厅越来越流行,人们除却对菜品有要求,同时也对餐厅环境和餐厅文化有要求,这种附加的趋势,伴随着互联网潮流的大势头,已经无以选择地被裹挟进现代消费文化的大潮里。

不管是“在场的欲望”释放,还是“缺席的态度”表达,都要证明自己来过,自己被加持,自己比别人强。只有这样,“消费欲望”才能被完全的满足,直至消费行为的结束。但这个过程之中,消费者自己却是“无意识的”,甚至是“盲目的”。

就如“被封存的奥巴马就餐处”,就餐者不管是直接的拍照,还是与其合照,最终得来的“附加值”就是“奥巴马体验过,我也体验过”,从某种虚荣的角度去解释,就感觉自己和总统在同一起跑线上。可实际上,这很明显就是一种理想化的想象性补偿,因为谁都清楚“你还是你,不会因为拍照而改变什么”。
从心理学逻辑机理上去看,这和那些旅游拍照发社交媒体的行为,也算一脉相承。从那些旅游景区、娱乐场所的路线布置,或许就能理解,为何要弄一个石头,摆一个吉祥物,大抵也是为迎合消费者“在场的欲望”,以此达到消费闭环的圆满。

不得不承认,绝大多数消费者比较感性,甚至在消费层面,几乎是从众的。这也就让“公关”成为一种行业,成为一种名正言顺的套路。我们明明知道“明星代言,广告情怀”与品质本身关联不大,可还是会受到这些“外化的附加值”的影响,最终产生消费行为。

甚至,有数据显示,发展中国家的消费者,比发达国家的消费者,在购买行为上,更容易受广告的影响。这种情况下,商业市场就自然会迎合,以此来达到销售份额的最大化。当然,有这样的差距,也与个体的安全感和人格是否独立有关,这些受所处社会的文化环境和经济层次影响较大。

尤其,在一个社交媒体较为发达的时代里,消费行为已经被透明化。人们所实践的消费行为中,都已经不再是集中在“消费产品”本身,而是提升到“消费场景”。人们在消费行为的运行过程中,通过拍照、分享产生社会认同的最大化。这种体验的过程之中,彻底根除掉以往经验中的道德根基和神圣信仰的体系化逻辑。

消费行为本身,更注重个体化的感受,可这种依靠外化补偿的体验里,实质上却是无意识的。大多数人都是在理想化消费模型里活着,于是才会觉得“奥巴马体验过,我也体验过”是一种特别。从反面来讲,就像小时候喜欢某一个女孩,因为对其充满美好的期待,甚至会认为女孩都不上厕所。

可实际上,人与人都一样,明星或名人也只不过是一种社会属性。而作为一个人,只有真正意义上被社会认知,才算一种有效的存在感,而所谓在“自我编制”或“外界编织”的氛围下被认可,多数时候只是为实证一种存在感,可这种存在感的保质期却很短,有时候也就是瞬间的认同。

很多人总说,物欲如潮水,生在这个时代就注定被“大浪”推着走。可我们要是反过来想,如若每一个人都能稍微理性的去消费,大抵也就很难再有“商业刻奇”。由此,也可以明白,对于很多“商业刻奇”而言,大多数时候也都是“消费无意识”成就的力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