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像李敖一样攒出个“马家辉”,就算我们没饶过岁月

 网海淘沙 2018-03-25


原创 2018-03-22 冲烟烈酒 

内容摘要:人在岁月里走,想克服越走越地广人稀的荒凉,得有你,“马家辉”!


“岁月不饶人,我亦未曾饶过岁月”,李敖用他83岁的人生有力地注解了这句话。


这个雄狮一样的男人,留给世界一个深刻的背影,把自己牢牢地嵌进时代里,活得汪洋恣肆、尽情尽兴。命运先后用前列腺癌和脑癌前来暴击,在叹息了“身体像战场我是被害人”之后,李敖哪里还舍得浪费余额,开始筹备谢幕仪式,拟广邀亲朋与敌对,录制《再见李敖》,在生命的尽头呈现一部真实赤裸的笑忘录,从此一别两宽。邀请函写好了,却没来得及兑现。儿子替他做了最后的主,“遵照他的意愿和他的一贯作风,不举行任何活动,一切从简。”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正是春分时节,大地苏醒,人心向暖。


他的亲人、敌人都沉默,众帖纷飞间,一直在等一个人的出现。


李敖真正的知己。


像他这般浓烈、这般层林尽染的人,岂能不在83年的长旅中攒下一个懂他的人呢?纵然传奇已谢幕、爱恨已入土,但那些快意恩仇,得有一个像样的收束啊,否则,总是不尽然不完满。


果然有知己,《锵锵三人行》里那个普通话说不顺溜的“小马哥”,李敖口中那个“比我自己还了解我”的马家辉。


马家辉没让逝者失望,他速推了《关于再见李敖》一文,还原了病中强者的悍辣智慧,“不会哭哭啼啼,不会凄风苦雨”还在睚眦必报的那个李敖,驱散了离愁别绪,像一个很有仪式感的叹号,及时而足够。


马家辉的人生轨迹是被李敖改变的。20岁的时候,本来已经考上了香港大学的他,却因为迷上李敖,去台湾一边读书,一边做李敖研究。大学二三年级的时候,就出版了《消灭李敖,还是被李敖消灭》一书,难得狂傲的李敖认可:“家辉,以前胡适说我比胡适更了解胡适。我今天说,你比李敖更了解李敖。”更没想到的是,这始于仰望的友谊没有终于了解,贯穿一生。

正因为有了马家辉,李敖图谱里,平添一抹宝贵的暖色。


高山流水常在,知音不常在。


感触之余,触类联想,我们呢?


我们用心竭力地在世间犁下自己印记的这一场,攒出一个“马家辉”了没有?


 “马家辉”除了是枯寂生活里的热流之外,更是在世间失语之后的代言人。


 “它是独立人格之间的互相呼应和确认。它使人们独而不孤,互相解读自己存在的意义”。


余秋雨从不讳言自己多少年来一直在渴望这个知己:

差不多整整注视了四十年,已经到了满目霜叶的年岁。如果有人问我:“你找到了吗?”我的回答有点艰难。也许只能说,我的七弦琴还没有摔碎。


我想,艰难的远不止我。近年来参加了几位前辈的追悼会,注意到一个细节:悬挂在灵堂中间的挽联常常笔涉高山流水,但我知道,死者对于挽联撰写者的感觉并非如此。然而这又有什么用呢?在死者失去辩驳能力仅仅几天之后,在他唯一的人生总结仪式里……


岁月凉瘦还是丰硕?此时,此后,都有凭据。


这种提示音,会在心里循环播放。但,也无奈地深知,绝不是主观意愿所能掌控的。


去年朴树在录制《送别》时泣不成声,是被一句“知交半零落”击中软肋的,他说,每次唱到这一句心里就不由得哽咽难耐,曾经的老友渐行渐远,淡成记忆里的时间衬景,真是莫大的丧失。


谁说不是呢,翻看老相簿,这一路,似乎就是知交不断零落失散的一路,到后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从这个视角看过去,替木心庆幸不已,如果没有1988年那次纽约地铁车厢里的经典邂逅,他就会与陈丹青在人海里错过,而此一错过,他就是个揣着一肚子学问终老纽约的异乡客了;被陈丹青“价值”化的木心,是一个大隐隐于市、一辈子是别人几辈子的高人,是乌镇的传奇与骄傲,是被“正确打开又合拢”的一部名著……


这是多少人毕其一生都得不到的“待遇”。


时光不扛蹉跎,青春太快散场。这不,还没准备好怎么把2018计划出质量,第一季度已经要剩背影了。一年如此,一生亦如此。


人在岁月里走,想克服越走越地广人稀的荒凉,得有你,“马家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