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是半个多世纪前的1960年2月19日,中国第一枚探空火箭T-7M在这里成功发射,中国与星空的对话从老港的这片滩涂起始。老港与星空的对话,成为老港不老的生动演绎。 ![]() 很多人不太知道这座城里还有这样一块美好之地。春雨一下,老港跳脱到上海人的面前,不可谓不是一种惊喜。
老港,浦东东南的一个农业镇。
老港全景
老港的历史记载是在1884年,那一年,崇明儒生彭以藩集资兴筑了一条海塘,史称彭公塘。1906年,南汇知县李超琼筑塘于现在的人民塘。自此,海门、启东、崇明一带逃荒之人纷纷上岸,来到这片芦苇荡田开荒耕种。
老港最早属下沙盐场的三团管辖,明清时期在这片土地上的“熬波煮盐”,便有了弯弯曲曲的引潮漕沟。彭公塘修筑之后,最早的一条漕沟被拓宽掘深,为区别以后开挖的河道,老港由此得名。
临水凭风
老港的历史是年轻的。但在百年老港的历史经脉中,同样有着无愧于世的那人那事,令我们回首相拥老港的前世今生。
沧海成桑田是老港一路走来的真实铺陈。应海而生的这片土地,与海不屈的抗争成为老港农耕文明的印记,根植于老港人的集体记忆。
在无数个春夏秋冬里,老港由最初的苦涩到现在一路的繁盛花开,历经了百年岁月。那一声高吭的老港田歌,那一曲悠扬的老港清音,传承至今。
老港,新时代花语“弹眼落睛”
人间四月天,百花铺满了老港的大地。黄红白紫,春意正浓。一畦畦金黄的油菜花,一垄垄雪白的梨花,一树树艳红的桃花,在热烈而又烂漫的春风里,向我们迎面扑来。
走进老港,隐隐的潮声挟带着芦苇拨节的气息。在东滩湿地的潮润里,惠风舒展在古老的泐脚港两岸,流畅地打开一页页的原生态桃文化,再打开一页页的原生态农耕文化,让人的心暄软得像一团云絮。
俯瞰居院和田园
那些田畈、那些河流、那些一花一草都生机勃勃,尤其是几万株竞相怒放的桃花,或零星缀点、或集聚奢靡,让人遭遇摄人心魄的惊艳,瞪出铜铃似的眼睛,感觉心底如被一只懒散小猫用爪子挠了那么一下,痒痒的。
莫说来得早,赏花踏青的人已是一片喧闹。别的你不认识,但你肯定认识唐代诗人崔护,他正伴着柳枝上青翠的鸟声,诉说那年踏青赏花而邂逅清纯村姑的故事:“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从花树旁边走着,散漫随意,可以割一把野荠菜、马兰头;也可在绿树花丛中,想一些陈年旧事里的乡愁;或是随意把手一挥,抓一把流绿溢翠的田野风情。
历史积淀了老港的农耕文化,在老港“世外桃源”的展示馆里,一个个关于春天的故事,正在倾诉着新时代的美好。
老港,纯粹农耕景致“醉”了乡野
冬去春来,人们期待四月的到来,是那“忽如一夜东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节拍,是那“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欣喜。这样的节律,不是横扫,是遍地的点染。
如果带着乡愁来到老港,免不了要去“世外桃源”的河边走一走。踩踏着水车旋转,咿咿呀呀的水声,开始叙说一个久远的谜语。扯一片苇叶,卷成喇叭吹奏,水牛听见后会慢慢走过来,让你翻身骑到它的背上去,把笛声传得更加空阔辽远。
美丽庭院大河村
如果带着孩子来到老港,便要去看一看大河村的美丽庭院。一道道竹篱笆,圈着家家户户门前屋后的田园,草头、雪里蕻、弥陀芥菜等时令鲜蔬,纷纷摇曳着一方方、一垄垄的青葱。小燕子也来了,在低空展开各种各样的舞姿,吸引着黄狗、白猫,还有几只芦花鸡,传唱着“汪汪”“喵喵”“咯咯”的叫好声。舞累了的燕子,就停靠在树枝上歇息,举目望去一个两个,小小的黑点却带着裁剪春风的剪刀。
生态老港
忽见场角两只蛱蝶,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十分有趣。孩子欲扑了来玩耍,遂小心翼翼地双手合围扑去。一双蝴蝶惊飞分手,一只穿花度柳、越河而去,一只忽飞忽停、故意逗引。孩子蹑手蹑脚的,一直追赶到青青的麦田,看那蛱蝶成了会飞的花朵,一路洒下缤纷五彩。
老港,在纯粹的乡野里,美了心情,醉了乡愁。
老港,桃梨花语此刻最“挠人”
老港春浓,便是桃花了,花开花谢都有着醉人的景象。
那桃花有晚开的,这儿一簇,那儿一团,挂在树枝间。花色很浓艳的,正是深红待白之时,举在枝头恰如美人头顶的花篮。那桃花有早开的,已是落英缤纷,别有一番韵味。指甲盖大小的粉艳花瓣,一个个散落在泥地上,与青草织成红绿相间的地毯,与小南风亲吻着仰脸启唇的浪漫。
桃园景致
在桃花丛中流连,还能隐约听闻上海桃花节演绎在海边的压台戏,有江南民歌的深情,土生土长的知名歌手献唱的《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尤为酣畅;有当地丝竹的清韵,瞿家班拨弦弄曲的绝响,惊飞了豆叶上、草杆上的几只葛蜢。农家习俗斗鸡、斗狗、斗羊,也伴着众人的吆喝,蹦跶在花影婆娑的舞台上。
在桃林曲径穿梭,如入豆蔻年华般绽放的伊甸园。见那三三两两,隐于花丛,相依而坐,馨语呢喃,悸动于情感的甜蜜梦幻之旅。看那一株桃树下躲着的一对情侣,一个塌陷在另一个怀里,把游人如织的“世外桃源”演绎成武陵人的乐园了。
栖居老港
在老港东海边的“滨海世外桃源”,梨树忘情地开着。一畦连一畦的花涛,把心灵荡涤、把烦恼浣洗。怒放的梨花,霏霏如雪,素洁淡雅,宛若远古的爱情小曲。
桃花入框
“雨湿轻尘隔院香,玉人初着白衣裳。”绽放在枝头的梨花,摇曳在春风之中。在梨花树下行走,闻香,赏花,想人。蓝天下,梨花怒放。“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一场春宴,一年繁华;人生能有多少这样最美的季节?
风柔柔地吹,花瓣一片一片地落,像一个梦,也是一个与春天的约会。
老港,曾留下中国与星空的对话
老港的东河村,春意稠密。
朵朵盛开的油菜花,炫目的黄,无处不醒目,就连路边的垂柳下、青青的池塘边,黄色小花点缀在绿绿的草丛中,妖娆在盈盈河水旁。
这满目的金黄,滋养了蜜蜂的胃,酣醉了游人的心;黄得招摇,黄得不羁,黄得波澜壮阔。这满目金黄,也引来学童扑蝶的热闹嬉戏,以及杨万里的诗性大发:“篱落疏疏小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生态老港
这个时节,最忙碌的当属追花人了。成群的蜜蜂往返于繁花丛中,嗡嗡的欢叫声不绝于耳,凑热闹的姑娘争先恐后往油菜地里钻,揽着蜜蜂的喧闹,生怕人们的相机里缺少角色和戏份;摆pose,露笑脸儿,由那一抹金黄的油菜花衬托,青春的色彩愈加亮丽与妩媚。
在这花丛中,便会看到“中国第一枚探空火箭发射纪念碑”的耸立云天。那是半个多世纪前的1960年2月19日,中国第一枚探空火箭T-7M在这里成功发射,中国与星空的对话从老港的这片滩涂起始。老港与星空的对话,成为老港不老的生动演绎。
1960年在这里缘起的中国探空梦,现在助推着后人铸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潮起潮落中的老港这片土地,沧海成了桑田,盛开着灿烂的花朵。
“中国第一枚探空火箭发射纪念碑”耸立云天
漫步于此,穿越时空,会遥想起那个艰难的岁月。在花丛中仰望星空,感知着老港之所以不老的岁月承载。
老港,留客最是那“舌尖上的乡愁”
老港,农耕文明的具象在上海的最东南呈现。
老港的桃梨菜花,成为这个春天的引领。那些舌尖上传统食品,现在成了美食,总是让人情不自禁地打开味蕾。
在携妻带子的爱意中,在呼朋唤友的情意中,在领略昔日海边打渔的风情中,在老港品尝“土”得自然的绿色食品,那是历尽岁月沉淀的又一次回忆。老港雪菜、草头圆子、荠菜馄饨、咸菜塌饼、农家咸酸饭、咸菜小虾鱼汤……成为老港“乡愁”的经典。
球幕蔬菜大棚 采摘老港雪菜 孩子们领略老港雪菜的工艺流程 老港塌饼
在老港品尝农家菜,除了饱餐一顿纯天然的绿色之外,不可不尝走地鸡。走地鸡,即是散养鸡,一边啄食雪里蕻、弥陀芥菜等时令青嫩,一边悠闲扒地捉虫。这样的鸡肉,吃起来有少见的质感、有难得的鲜味。除了口感,营养价值也非同一般;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含量高于市售鸡的许多倍。其中“走地鸡炖汤”和“白斩走地鸡”最有名。
来这游玩的客人,独爱这一方水土。一位店家伙计说,这“水土”,不仅指向用兜网、拦网、捞网从河塘里打捞上来的鲜鱼活虾,而且指向近在咫尺、闻名遐尔的东海海鲜,更指向一道道链接古代农耕文化、直通《诗经》的特色菜。《诗经·小雅·鹿鸣》中有“食野之芩”的说法;“芩”,就是指长在河边的水芹。
食用水芹,品味自然,在想那“在水一方”的伊人……
风雨桃花艳
老港,没有都市的喧嚣,在花香鸟语中, 让人觅得朴茂的田园诗意。
行万里路,读千种景;春风在翻书,花雨在写作。让我们在不经意中,把心灵裸露给纯静的自然吧。
本文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