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诸葛亮为什么不救关羽?

 易芊松 2018-03-25

谢邀。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荆、襄士族集团的代表人物诸葛亮,从此开始了两人之间亲密无间、荣辱与共的长期合作。

年轻的诸葛亮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大战略家,他见刘备态度诚恳谦恭,礼贤下士,很受感动,于是毫无保留地向刘备发表了自己对天下大势的见解与对策,这就是史上著名的“隆中对策”:第一步,先消灭软弱无能的刘表、刘璋,占据荆、益二州,作为立足之地,与曹操、孙权形成鼎足之势;第二,结好诸少数民族势力,改革政治、稳定内部、积蓄力量,同时与东吴孙权结盟,孤立曹操,然后因时而动;第三,抓准有利时机,兵分两路,北伐曹魏,完成统一大业。

对诸葛亮的精辟见解和他所拟订的高瞻远瞩之大战略计划 ,刘备如拨云见日,很是钦佩,心悦诚服,为示器重之心,他与诸葛形影不离,朝夕问策,“情好日密” 。然而,这种亲密无间的关系却招来了随刘备一起南下的一些刘氏集团旧人的不满,“关羽、张飞不悦” ,常口出怨言,刘备对二人道:“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关、张二人虽不再吭声,但仗恃自己是与刘备一起创业、对其有恩的功臣,内心深处对诸葛亮的嫉妒与不满之意却并未消除。

古人夸赞诸葛亮“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他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而且他这一英明对策使“一直惶惶如丧家之犬”的刘备势力化茧为蝶,独步云霄。

刘备兵败长坂坡后,诸葛亮力撑危局,并殚精竭虑地挽回了极度不利的颓势。

史载:“诸葛东使,鲁肃西结,遂定两国之交,资孙氏以破曹,羽不能有功,而功出于亮”。联吴抗曹,是审时度势下做出的睿智之举,只此一项,诸葛亮就功不可没。然而,刘备集团内部的一些人却并不这样认为。刘锜曰:“朝廷养兵30年,而大功出于一儒生”。与其说刘锜之言是在赞美诸葛亮,倒不如说他是对其所立大功“羡慕、嫉妒、恨”更合适。刘锜尚且如此,一贯傲世轻物的关羽则更甚,以至于他对诸葛亮的嫉恨更进一层,而且由此将不满情绪转移,迁怒于鲁肃,迁怒于孙吴。

在诸葛亮的运筹帷幄下,原本弱小的刘备军事集团先后占据了荆州、益州(四川),魏、吴、蜀三国对峙的局面已经形成。

蜀汉荆州守将关羽却因私忿而不顾大局,他断然拒绝了孙权欲与之结亲的示好之举,还辱骂东吴来使,使本来的盟友东吴渐与西蜀离心离德,最后竟发展至两国交恶的地步。史载,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关羽似乎未经请示便擅自攻打魏国的襄、樊二城,准备随后乘胜北上攻伐曹魏,战事开局异常顺利,蜀军取得了节节胜利。在曹操的挑拨下,加上吴国为了拓展自己的战略空间,欲夺回因刘备背信弃义、有借无还而丢掉的荆州,孙权派大将吕蒙率奇兵袭击关羽的后方,猝不及防的关羽兵败身死,战略要地荆州重被东吴夺去。

不知何故,关羽大举挥兵攻伐曹魏时,远在四川的刘备、诸葛亮却并未发兵北上与之呼应,即使在关羽被东吴吕蒙偷袭、败走麦城后被吴将潘璋、马忠擒杀后,蜀汉似乎也未作出任何增援之举,这与诸葛亮初出茅庐时制定的“抓住有利战机,兵分两路,北伐曹魏,完成统一大业”之策可是背道而驰的啊,也白白浪费了蜀汉北伐中原惟一一次绝佳机会。那么,诸葛亮为何拒不发兵营救先胜后败的关羽呢?

笔者认为,这和关羽悍然违背诸葛亮当初制定“联吴抗曹”的基本方针有关。史载,关羽与东吴交恶,最后兵败身死、丢失荆州。刘备不以此为戒,仍不顾诸葛亮、赵云之劝,执意要倾力与东吴决战,最后惨败于夷陵猇亭(今湖北宜昌)。

令人惊讶的是,面对刘备意气用事、孤注一掷且不顾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身为蜀汉重臣与智囊核心的诸葛亮只是稍作劝阻后便箴默不语了。为何诸葛亮明知刘备倾巢而出伐吴必有失,却仅仅略作谏阻后便不言不语了呢?其实,关羽兵败荆襄、刘备伐吴惨败于夷陵,诸葛亮似乎都未做出积极应对、补救措施, 似与蜀汉统治集团内部一系列错综复杂的矛盾大有关联,且因刘备与诸葛亮之间形成了许多隔阂与误解,因而未能全力一致对外有关。

史载:“(诸葛亮)在蜀汉,兄弟分在魏、吴,三国之重望,集于一门”。啥意思呢?诸葛亮虽为蜀汉丞相,但他的兄弟诸葛瞻、诸葛诞(族弟)分别担任吴国大将军、左都护、豫州牧、太傅和魏国的征东大将军,都是两国一时之显赫人物。正因为有如此复杂的社会关系,诸葛亮遭刘备猜忌也就难以避免了。

刘备夺益州后,其统治集团内部大致分为三派:一为以关、张为首的追随刘备南下的旧部,一为以诸葛亮为首的荆、襄人士,还有就是以法正为代表的益州(西蜀)本地势力了。

刘备占据四川后,欲以此为根据地,北定中原,兴复汉室,就必须依靠蜀地的土著人士 。因此,法正等西川人士渐获刘备重用,相对来说,荆、襄人士渐被冷落也就不足为怪了。刘备攻取汉中后,立即封法正为尚书令。刘备对法正言听计从,引为心腹,诸葛亮却对“专权自恣,睚疵必报” 的法正颇为不满,而且他对待己“先热后冷”的刘备明显也是含有怨愤之情的。

况且,关羽擅自破坏“联吴抗曹”的基本国策,不仅丢掉了战略重地荆州,还丢了性命;刘备又错上加错,发展并加剧了比丢荆州更无法挽回的严重错误,导致了夷陵之战的大败亏输。

总之, 此时的诸葛亮已受刘备猜忌,他已不能或不愿擅作决断了。从另一件事也可看出刘备对他的疑虑与不信任。刘备在病危托孤时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刘禅)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此话表面听是推心置腹之语,其实不然。话里绝对隐含着刘备对自己身后之事的焦虑以及对诸葛亮的敲打,于是史家陈寿说“先主之疑,终身而不释”。诸葛亮岂能听不出刘备话里的深意,他急忙表白道:“臣敢竭肱骨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诸葛亮这样近乎直白的表明心迹,其急欲释疑之心的急迫可想而知。

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刘备、关羽等人与诸葛亮之间的关系并不像小说《三国演义》里那么融洽,除对内对、外政策能基本达成一致外,还有很多不甚相同、不甚相契、甚至还有相互猜疑、防范的另一面。

所以,关羽兵败丢了荆州后 ,诸葛亮或为避嫌(兄弟子侄在吴、魏当大官),或被刘备、法正掣肘而无法独断,或心知与孙吴的联盟已被关羽、曹操瓦解,自己当初制定的大战略已很难实现,于是“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吴之逼”, 或感觉出兵夺回荆州的最佳时机已过,于是“明知不可为而不为”,不发一兵一卒出川增援,坐视刚愎自用的关羽兵败身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