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札记之三百五十七——心学与理学

 hyxz_ljf 2018-03-26

读朱熹。格物致知的本意是通过研究具体事物得出普遍真理,本来是很超前很现代的观念。但由于相关知识不够,操作上谬误百出,不得已而发明了“气类相感”学说。

举例说明理学家朱熹是如何格物的。他通过研究生物头部的朝向而弄明白了人、动物、植物的本质区别。

“人头圆象天,足方象地,平正端直,以其受天地之正气,所以识道理,有知识。物受天地之偏气,所以禽兽(头)横生,草木头向下,尾反在上。物物间有知者,不过只通得一路,如乌之孝,獭之知祭,犬但能守御,牛但耕而已。人则无不知,无不能。人所以与物异者,所争者此耳。”

这就是朱老先生痴人说梦般的格物。所以后来王阳明格竹子,格了七天,啥也格不出来,结果大病一场。最后还是回归唯心吧,才有了“心学”。《 王阳明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传习录》中《答顾东桥书》有云:“朱子所谓格物云者,在即物而穷其理也。即物穷理,是就事事物物上求其所谓定理者也。……若鄙人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

王阳明很好的说明了理学和心学的区别。但理学的朱子也比王阳明强不了哪去。朱子一向以为理在物之先,天下之至理即是太极,也是唯心的厉害。

可见,这种传统的格物致知,不论是理学还是心学,都与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提倡的格物致知精神根本不是一个东西,丁肇中所谓的格物致知是对事物进行客观探索的实验精神。

我们到传统文化里寻找资源的愿望是好的,但如果不对其概念和论证方法进行改造,有可能会造成更大的混乱。曲解不必,正视就好。

王阳明先生画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