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国界的生命守护

 王吉松 2018-03-26


——记援坦七载的“白衣战狼”黄达

 

    他是爆款大片《战狼2》里的援非医生,他用七年的无私奉献爱洒坦桑,为非洲朋友的健康,他与病魔展开生死较量,他用勇士一般的坚强,不负医者荣光。

    


    坦桑尼亚,是一个位于非洲东海岸的国家,虽然远隔万水千山,但我们对她并不陌生。中国援外最大项目坦赞铁路以及半个多世纪以来前赴后继的24批医疗援助,见证了两国深厚的友谊。

1963年4月6日,中国政府向第三世界国家派遣了第一支援外医疗队。同年同月,黄达出生了。也许是命运的安排,让他冥冥之中和援外之路有了不解之缘。

不负使命  救死扶伤无疆界

    【临沂市中心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黄达】从出生到工作一直都在山东没出去过,一说到非洲这么遥远的地方,不说恐惧,有点担心。

    黄达是临沂市中心医院耳鼻喉科一名普通的医生,接到第21届坦桑尼亚医疗援助的通知之前,已经是正高级职称的他不会想到自己的生活轨迹会发生改变。

在坦桑尼亚赛伦盖蒂大草原的西部,有一个小镇叫穆索马,是坦桑尼亚原总统尼雷尔的家乡,也是山东省援坦医疗合作中最偏远的一个医疗点。这里的医院为麻腊省省会医院,但医生寥寥无几,药品严重短缺,医疗设备更是简陋陈旧。

    【临沂市中心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黄达】手术室里什么也没有,一把钳子上锈了都是中国援助时留下的,12个灯孔的无影灯还有两个灯照明,设施非常落后,比在国内想象的还要落后。

    非洲大陆常年高温炎热,道路坑洼不平,房屋低矮,食物匮乏。阳光和疾病在这片土地同样“灿烂”。中国医疗队加上本地医生共十多人,要负责麻腊省180万人及周边省份病人的疾病治疗,真正的是病人多而医生少,所以每一个中国医生都会超负荷工作。

    【临沂市中心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黄达】其中坦博拉大夫说了句名言,疯狂式会诊,一天三四次正常,急诊特别多,一会一个,没有别的(耳鼻喉科)大夫,只要有事叫着你。

艾滋病离我很近

    作为耳鼻科主任医师,黄达平时做过数不清的手术,但是2009年10月15日的这台手术,对他来说却是终生难忘,因为病床上躺着的是一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在手术过程中,黄达的手指被缝合针意外刺破。

    【临沂市中心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黄达】我当时自己都快崩溃了,我扒开手套,把血挤了挤,用碘伏擦了擦,之后我继续把手术给他坚持做完了,做完了手术之后就开始服用艾滋病(病毒)的(阻断)药,有窗口期,得三个月,查抗体才显示阳性或者阴性,三个月之后没事就没事了,这三个月的等待那是很煎熬的,无论哪个单词,用摧残也好用折磨也好我觉得都不过分。

    在生死线上走过一遭的黄达,在圆满完成两年援助任务之后,本可以回归稳定的生活,但在2012年时他又接到上级部门的急调,接替坦博拉医疗队的一位医生完成第22届的援外工作。

作为一名有着多年党龄的老党员,黄达深知责任的重大,也因为无法忘记一名医生的担当,再加上的妻子的鼎力支持,黄达临危受命,将性命相托,又一次义反顾地奔赴坦桑尼亚。这一去,就是五年。

    【黄达妻子 张燕华】(第二次)再去就是非常艰难的选择,因为当时他做了甲状腺手术,刚刚做完,还没有拆线。就是觉得你这样的教授、职称,在我们国家、我们医院有的是,那里(坦桑尼亚)很需要你。

医者仁心  他乡又五年

    因为被需要,因为被信赖,作为中国医生的黄达决定留任继续参加第23届、第24届援外医疗工作。在担任援坦医疗队穆索马分队队长期间,他带领着当地医务人员与百姓们共同抗击病魔。

七年后的黄达,已经由父亲升格为了外祖父。他治病救人的基因,也在下一辈的血脉中悄然传承。

    【临沂市中心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黄达】我给他妈妈起的(名字)是方舟,她给她儿子起的(名字)是诺亚,哈哈。一个希腊神话,发了洪水,诺亚方舟这个名的船,救了很多人。

    【临沂市中心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黄达】小宝宝挺能吃。

      【临沂市中心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黄达】(感觉)很幸福,有下一辈了,哈哈,那肯定得抱抱他。

    援坦七年的黄达回归原本的生活,还有三小时,他就要和自己的亲外孙见面了,不知道爷孙俩第一次相逢会是怎样的场景,他们俩能彼此适应吗?

血脉相承的第一次

    和视频里的和谐的画面形成鲜明对比,现实中黄达和外孙的第一次见面并没有很顺利,孩子久久都不能接受这个素未谋面,突如其来的亲人。但血脉相通,经过一天的熟悉时间,爷孙俩能融洽地享受亲子时光了。

    孩子的感情是直白的,而大人们却往往会把感情深埋心底。有着沂蒙儿女血液里坚强性格,黄达即使在艰苦的坦桑尼亚,也从没有流过一滴泪。和家人见面之前,他曾对记者坦言。

    【车内现场】当时中央电视台记者杜老师采访我,我就跟杜老师说我不愿让自己流泪,我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人家杜老师见多识广说是,只是未到伤心处,说明我采访水平低,没让你流出眼泪,我采访失败了,我不知道怎么表达了。

    【黄达女儿 黄方舟】我爸(之前)没给我写过信,我也没给他写过信。

    见字如面,在节目组安排下,黄达和女儿在互不知情的情况下平生第一次为对方写了一封信。

    【黄达女儿 黄方舟】“这一天终于被我们盼来了,七年从您不惑之年过渡到了五十知命,一个人的身体细胞全部更新一遍正好需要七年。您对我的影响、教育和关心永远如影随形,这个镶嵌在DNA里的灵魂相通,早已不需过多言语,您懂,我懂,妈懂。”

    【临沂市中心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黄达】“这七年来发生这么多艰难的事情,包括你和你妈妈生病,你考研、结婚、生子,所有这些人生大事,爸爸像个看客一样没能亲自帮你们,一起携手前行,共渡难关,对你来说我不是一个称职的爸爸,对你妈妈来说我不是一个好丈夫。”

    面对至亲手写的书信时,坚强的父女俩不约而同地内心触动,深埋心底的爱全部化作了泪水。

    临沂市中心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黄达】她写这封信的时候我就能想起来,这七年她们娘俩是多么不容易。

    【黄达女儿 黄方舟】我爸没给我写过信,我也没给他写过信。

    第一次互相写信,第一次流下感动的泪水,七年的思念全都凝聚在这字里行间。当问起如果再有一次援外机会会怎么选择时,父女俩给出了相似的答案。

    【黄达女儿 黄方舟】别说七年了,我觉得他再待下去他应该也能做到。可能我妈做不到,但我爸肯定能做到。

    【临沂市中心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黄达】要是真叫我去的话,过个一年两年之后,我有可能还选择去。

爱洒坦桑  浇灌友谊之花

    【歌曲】(医疗队员到坦桑,远航万里送医忙……)

    这首上世纪70年代的歌曲形象地表现了当时中国对坦桑尼亚医疗援助的情景,而由中坦医生合作培育的友谊之花,在几十年后的今天依然绽放。在设备简陋,食物短缺,蚊虫叮咬,疟疾横行的条件下,黄达在坦桑尼亚一待就是七年。工作期间,黄达除了为当地人民提供优质的诊疗服务外,还利用节假日时间到一些乡村地区进行义务巡诊,到学校捐助药品,蚊帐,足球等,获得了大使馆和坦桑尼亚政府的充分肯定。黄达和他的医疗团队用真诚的行动和当地民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多少次一觉醒来,黄达感觉自己仿佛还在坦桑,还想去见一见第二家乡的人们。

    【临沂市中心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黄达】坦桑朋友,有时候菜地里的草我没时间拔,他给整理,给整理得很好,一根草都没有,有时候下午我没空浇(地)的时候,他帮我浇。

以后我退休了,我一定要买张机票我再来看看你(非洲朋友),看看周围的朋友,我再看看我工作的这个地方。

    据统计,1963年以来,中国已累计派出援外医疗队员2.5万余人,诊治患者近2.8亿人次。中国医疗队像珍珠般洒落在非洲大地上,黄达是其中的一颗。从四季分明到高温酷暑,从万家灯火到暗夜繁星,他用中国医疗队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精神,将黑暗驱逐,把生命的希望点亮,用七年的坚持守护着受援国人民的健康,不负一位中国医生的荣光。

    【临沂市中心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黄达】我走的时候老大爷虽然70岁了,眼含泪(我上车时)拉着我的手,用英语说的我记得非常清楚,i feel sad (我今天非常悲伤 非常难过),i think i never see you again(我应该以后再也见不到你了) ,but whatever you are(但是相信不管你到了哪里),god with you(上帝与你同在)。

    温暖不以万里为遥,情谊不以山海为远,这是彼此牵挂的古老文明,医者仁心无疆界,国家之交民相亲,相知相惜,为梦前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