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敬瑭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晋的开国皇帝。公元936年,也就是辽天显九年,由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册立,石敬瑭登上了大晋皇帝的宝座。作为回报,石敬瑭将雁门以北及幽州之地,献给了契丹,而且,他还认年纪比自己小十岁的耶律德光为父。这两件事使他在后世挨尽了唾骂,说他无耻、卖国。
站在石敬瑭的立场上,他为此挨骂有些冤枉。为什么?
先从辈分上说,石敬瑭确比耶律德光小一辈。因为石敬瑭是唐明宗李嗣源的女婿,李嗣源是李克用的养子。就是说,石敬瑭是李克用的孙女婿。而李克用在天佑二年,向辽太祖阿保机借兵打刘仁恭,与阿保机“约为兄弟”,此事在《辽史·太祖本纪》和《旧五代史·唐书》中都有记载。那么阿保机对于石敬瑭来说,也是爷爷辈的。阿保机是爷爷辈,阿保机的儿子耶律德光自然就是父亲辈的。所以,石敬瑭认耶律德光为父亲没有卑躬屈膝、不顾廉耻的问题。尽管耶律德光比他年少十岁,可是萝卜虽小,谁让他长在背(辈)上了!
还有一层:耶律德光在册立石敬瑭为大晋皇帝前一个月,“封敬瑭为晋王,幸其府。敬瑭与妻李率其亲属捧觞上寿”。他们之间,俨然已是君臣关系。臣认其君为父,不能算是寒碜事。
再说割让幽云十六州给契丹的事。
石敬瑭原是后唐大臣,打仗勇敢,战场上救过明宗李嗣源的命,很受明宗李嗣源的信任,官做到河东节度使、北京(太原)留守,充大同、振武、彰国、威塞等军蕃汉马步总管。李嗣源死了以后,皇位传给了儿子闵帝李从厚。李嗣源的养子潞王李从珂起兵叛乱,夺取了帝位,是为后唐末帝。李从厚则遇弑身亡。末帝李从珂对手握重兵的石敬瑭很不放心,而石敬瑭也确有脱离后唐自己当皇帝的打算。
末帝派人送夏装到石敬瑭驻地忻州,“传诏抚谕”,不料石敬瑭的部下突然鼓噪起来,欢呼“万岁”。石敬瑭大惊,杀了三十多人,才把局面控制住。这事报知李从珂,李从珂对石敬瑭更加疑心。接着是李从珂过生日,石敬瑭的妻子去祝寿,告辞的时候,李从珂说:“你这么急着回去,是不是要和石敬瑭一起造反呐?”
矛盾终于爆发,是末帝改授石敬瑭为郓州节度使,让他移防。石敬瑭拒不执行。于是唐末帝便降旨削夺石敬瑭官爵,派兵攻打石敬瑭所在的晋阳。石敬瑭招架不住,赶快派人去契丹请求支援。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亲率大军进入雁门关,打败了包围石敬瑭的后唐大军,解了晋阳之围,还把石敬瑭扶上了大晋皇帝的宝座。接着,契丹军与石敬瑭的军队合在一起攻进了后唐的都城洛阳,末帝李从珂自焚身死,后唐灭亡。
契丹皇帝给石敬瑭帮了这么大的忙、出了这么大的力,岂能一无所得?石敬瑭焉能无所表示?除了割地之外,每年还要“输帛三十万”。后人多指石敬瑭卖国,甚至称他为汉奸。其实石敬瑭不是汉人。他父亲又名臬捩(niè
liè)鸡,是沙陀人,属于突厥的一支。建立后唐的李克用也是沙陀人。沙陀人跟契丹人属于近亲,都是匈奴人的后代。这种说法可能有争议,但是耶律德光的诏书中就是这么说的:“尔(石敬瑭)惟近戚,实系本枝,所以余视尔若子,尔待予犹父也。”——咱们不仅是近亲,而且还是本枝,是一家人!
话说回来,唐朝末年黄巢造反天下大乱。各路诸侯都想自立当皇帝,而要当皇帝就得借助契丹的力量。此时的契丹已然在北方崛起,兵强马壮,“东征西讨,如折枯拉朽”,无人能挡。幽云十六州是契丹嘴边的肉,有的已经吃在嘴里,有的曾经咬过一口。就是石敬瑭不割给契丹,早晚要被契丹吞进口中。公元947年,辽太宗耶律德光率军南下,攻占汴京灭了后晋,于开封登基称帝,改国号为辽。
北宋建立之后,深知幽州地理位置的重要,一心要拿回幽云十六州。公元979年,宋太宗赵光义亲率大军北伐,一度包围了幽州城,但最后高梁河一役,宋朝军队大败,赵光义只身逃走。
辽的疆域东至大海,西至金山(阿尔泰山)、暨流沙(沙漠),北至胪朐河(今克鲁伦河),南至白沟河(拒马河)。契丹人雄踞北方二百一十年,自有其历史的必然,不在乎石敬瑭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