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审美赏析

 老刘tdrhg 2018-03-26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审美赏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在这首词中,词人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穷。全词如下: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词的上片,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首句写道:“少年不识愁滋味。”
“不识”即不懂,不知道什么是。开门见山,指出“不知愁”。可以说,这是上片的领起句,是核心语。我们知道,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青少年时代,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精神的鼓舞,因此。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相信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必然被赶出去的。因此,他不知“愁”。接着写道:“爱上层楼。”“层楼”即高楼。登楼望远,思乡怀人;登楼远望,感受江山美丽。 “爱上层楼”,触景生情。其中一个“爱”字,好似词人无愁找愁,实际上是随着年龄长大,报国之心已经表现出来。更为重要的是词人连用两个“爱上层楼”句(从词牌角度说,就是叠韵),更有其新意。这里,反复手法的运用,不但强调了“爱”,而且起了下文。对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前一句“爱上层楼”,同“少年不识愁滋味”相联系。这里也许就是表现词人年轻时不懂什么是忧愁,而喜欢登楼赏玩。后一个“爱上层楼”,却与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相联系。“为赋新词强说愁”即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愁。“强”即勉强的,硬要。这句的意思是说,是因为想写词作而本无愁绪而勉强说愁而登楼。这样,两句“爱上层楼”反复手法的运用,不但强调了首句“少年不知愁滋味”,而且上下句连接推进了词人情感的发展,为下片写“知愁”做了铺垫。

词的下片主要写词人自己现在“知愁”。我们知道,词人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可以说,南宋政权对词人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而今,词人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所以写道:“而今识尽愁滋味。”“识尽”即尝够,深深懂得。其中,一个“尽”字,不仅包含着词人许多复杂的感受,而且也使词的在思想感情来了一大转折——“不知愁”而“强说愁”到“识尽愁滋味”。接着,词人又采用了反复手法(从词牌角度说,就是叠韵)写道:“欲说还休,欲说还休。”我们从结构上看,这种反复手法与上片的“爱上层楼”互为呼应。从意义上说,前一个“欲说还休”(想说却说不出)承上句的“尽”字而来,感觉事到如今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却道天凉好个秋”(只好说道好个清凉的秋天)。如果从正常的思维方向来看,词人应该写为什么“欲说还休”的原因,开始,词人笔锋一转来写天气。这里是我们赏析此词要特别注意的。我们要知道,对于辛弃疾来说,胸怀大志,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哪敢抒发忧国伤时的大志。所以,词人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其它,即言不由衷地顾左右而言他——天气。从写作的角度来说,这里,词人“以景结情”,不但含蓄蕴藉,把词人之“愁”蕴含在“凉”之中,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感受,而且更加增强了词作的审美境界。

在艺术上,首先,对比手法的运用,提高了词作的审美境界。其次,反复手法的运用,强调了词人情感,也使词作结构紧密。再次,平易浅近的语句,却表现了深刻的情感思想。

 

《丑奴儿》,词牌名,又名《采桑子》、《丑奴儿令》、《罗敷媚》、《罗敷艳歌》。《丑奴儿》为双调小令,殆就大曲中截取一遍为之。四十四字,前后片各三平韵。别有添字格,两结句各添二字,两平韵,一叠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