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果中国美术学院是一幅山水画巨作,那潘天寿这句诗就是其上的题画诗

 来来永胜 2018-03-26




此句截取自中国美术学院老院长潘天寿先生的一首题画诗,原诗为:


俯水昂山势绝群,谁曾于此驻千军?万家楼阁参差起,半入晴空半入云。


此诗最早题于潘先生1931年所作《江洲夜泊图》(发表于《白社画册》第一集)。此画乃潘先生早年之作,师法石涛,笔法多变,气象万千。画中峰峦兀立,犹如江边驻守的千军万马,配上《题江洲夜泊图》七绝诗,令人陡生万古空流之慨。


《江洲夜泊图》 1931年 尺寸不详 刊于《白社画册第一集》


画上《题江洲夜泊图》七绝共四首,其余三首为:


城外千樯集海凫,上通巴蜀下姑苏。似曾相识浔阳路,夜泊船留司马无?

浪沙淘尽几英雄,倒海潮声岁岁同。铁板铜琶明月夜,更何人唱大江东?

夕阳城郭花如锦,灯火楼台夜有声。欲济莫嫌官渡晚,蒹葭沙水太清明。


这四首绝句化用白居易《琵琶行》、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杜甫《赠花卿》等诗词典故。画面表现的是江洲夜景,而画家心中浮现起的却是江州的历史。江州,区划始于东晋,就是今天的九江市。它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汉、三国、晋至宋,皆有军队在此驻兵打仗。唐宪宗元和十年白居易被贬九江郡司马,次年秋天送客至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琵琶女高超的技艺和沦落的身世,触发白居易对世事和人事的感慨,遂有千古闻名《琵琶行》传世。


潘天寿先生在诗中用了「江洲」而不是「江州」这个地理称谓,也许是暗示「江洲」是一种泛称。他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具有历史隐喻意义的感怀之作。画面中,他将寻常的江边夜景注入了深厚的历史和文化的内容,使此幅画作超越了单纯的物象描画,而成为了一个文化符号,传递的是潘天寿先生对这一景致所蕴含的精神内容的体悟。 


1945年潘天寿先生所作《浅绛山水图》又再题此诗。画中横亘一巨石,石上观者仿若诗人本身,伫立遥望,江阔烟渺。石上小小的眺望台,翻飞的旗幡,石后仅露出顶端的桅樯,更是衬出巨石的伟岸与雄阔。此画作于抗战时期,诗人临风怀古,诗画结合,既表达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叹,又深沉地传达着对民族命运的深切担忧。画左下又题「感事哀时意未安,临风无奈久盘桓。一声鸿雁中天落,秋与江涛天外看。」更映衬出秋意和感事哀时的苍茫之感。此作一直悬挂于潘天寿先生晚年止止室画室中,可见是其得意之作。


《浅绛山水图》 1945年 107.9×109cm


中国画中题画诗的作用是补画之不足,作者的高情逸致往往由题画诗发之。潘天寿先生主张中国画教育要诗书画印四全,他亦对此身体力行。他的题画诗《题江洲夜泊图》不仅与他的山水画契合,更表达了深沉的历史情怀。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是中国最美的校园之一,是最具有山水景致和山水情怀的校园。如果将象山山水视作一幅山水画巨作的话,那么潘先生的「俯水昂山势绝群」这句诗仿佛就是其上的题画诗,大大生发了象山山水的昂扬阔大之气。莘莘学子皆可在山水游观中吟诵体悟,感受国美家园的博大气象与诗情画意。





来源|潘天寿纪念馆

编辑|方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