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辟透彻!潘天寿的书法理论

 来来永胜 2018-03-26


 

潘天寿的绘画成就极高,声名显赫,一定程度上掩盖了他的书法所取得的成绩。其实,他的书法也独具风格,当代书家沙孟海说他的书法“从结体、行款,到整幅布局,惨淡经营,成竹在胸,挥洒纵横,气势磅礴,富有节奏感,可说独步一时。”书家余任天先生也说:“没有潘天寿的书法,就没有潘天寿的绘画。”


与绘画相比,评述潘天寿书法创作思想和审美观念的文章并不多,本文对潘天寿的书法主张从4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希望书法爱好者能从中有所启发。



1

传承碑学思想:偏爱汉隶和魏碑

受时代气候影响,潘天寿和当时的许多人一样,十分重视汉隶和魏碑的学习和研讨,碑学观念是他书法思想的根柢,他的诸多书法理念皆由此而生发演绎出来。潘天寿可谓碑派书法的坚实传承者,在他有限的书论话语中,分量最重、谈得最多的自然是习碑观点和碑学理念:

“学楷书从何着手?首先要很好的挑选帖子,根据每人的爱好和兴趣选路子,不能硬性规定。……先学正楷还是对的,关键是帖子选得对路。北魏的书法具有刚劲、挺拔以及生辣、古拙的风格,都用偏笔写字,如刀刻。当然,我们也可以学些魏碑,我的意见应先学汉碑隶书,再以圆笔学方笔的北魏书法,倘若先学魏碑是不易学好的,因偏笔临帖较难,易有流弊。所以,还是从正楷入手,打好基础功夫。”


“所以我们学习汉隶魏碑,要取其精神,而不必拘拘于形似。用现在的毛笔,去摹仿斑剥的效果,或者要求用毛笔,写出刀刻的效果,是吃力不讨好的,但高华苍古的神气要吸取。”


对于学习书法从何人手的问题,潘天寿的观点是比较传统的,延续了宋人以来先习楷书的思想,但是这一思想到了他这里又得到了改造,他所说的楷书并非古人所说的唐楷,而是承续碑学观念,指的是魏碑体楷书。然而学习魏碑不能徒求形似,尤其是去用毛笔要刻意地描摹出所谓的“金石味”,“去摹仿斑剥的效果,或者要求用毛笔,写出刀刻的效果,是吃力不讨好的”,这些金玉良言,不啻是医治毛笔之病的良药,今天的许多容易犯此毛病的书法作者应该对此有所警示。


1943年作 石鼓文

识文:上阳宫树莫东流,水国人家在处同。四十年来车马绝,子归来去在山中。



2

书画同源

沙孟海对潘天寿书画同源的观点及其指导下的创作有一个精辟的论述,他认为潘天寿的作品除了可以用古代评述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两句话来品评之外,还可以加一句:“书中有画,画中有书”。

 

潘天寿认为诗与画、与包括书法印章在内的其他艺术都是相通的,同源同理,均追求丰富的意境,反对俗气:“一个懂画的诗人在写诗时可以丰富诗的意境;同样的,一个画家,如果有诗的根底,作画时也可以脱掉俗气,增加诗的韵味。不仅诗和画是来自一源的,各个艺术部门都是来自一源的。源是同的,自然都是相通的。”(潘天寿《诗与画的关系》)


书画同源的思想使得潘天寿对于中国绘画有了一个整体上去认识的视角,上升到一定的高度,而不是仅仅从笔墨技巧上讲述,进而对绘画上的题款书法也给予很高的评价与审视:“中国绘画的题款,不仅能起到点题及说明的作用,而目能起到丰富画面的意趣,加深画的意境,启发观众的想象,增加画中的文学和历史的趣味等等作用。中国的诗文、书法、印章都有极高的艺术成就。”(《潘天寿谈艺录》)

乙酉(1945年)作 江洲夜泊

识文:俯水昂山势绝群,谁曾于此驻千军。万家楼阁参差起,半入晴空入云(云上脱半字)。城外千樯集海凫,上通巴蜀下姑苏。似曾相识浔阳路,夜泊船留司马无。浪淘沙尽几英雄,倒海潮声岁岁同。铁板铜琶明月夜,何人更唱大江东。乙酉芙蓉开,寿并书旧作。




3

追求神气

潘天寿认为学习书法最重要的不是徒取形似,不能龈龈于点画技巧,而要求其精神,追索书法作品内在的精神气质和审美意蕴:“我们学习汉隶魏碑,要取其精神,而不必拘拘于形似……高华苍古的神气要吸取。”


这种内蕴在艺术作品之中的精神气儿从何而来呢?潘天寿认为首先要讲求自身的修为:“有至大、至刚、至中、至正之气,蕴蓄于胸中,为学必尽其极,为事必得其全,旁及艺事,不求工而自能登峰造极。”有了高尚的人格和刚正不阿的心胸气质,落笔自当不凡:“品格高,落墨自超。此乃天授,不可强成。”“‘品格不高,落墨无法’可与罗丹‘做一艺术家,须先做一堂堂之人’一语,互相启发。”(潘天寿《听天阁画谈随笔》)。

 

行书三首诗 横披

识文:春酽凝之薄笨车,黛螺山色岸眉斜。桑麻鸡犬知如旧,一路红深魏晋花。车过桃源。岸天烟水绿粼粼,一桨飘然离乱身。芳草满江歌采采,忧时为忆屈灵匀。渡湘水春意瓦檐赊,南山天外斜。篱边何冷落,独放两三花。题菊花障子,秋误春。石林研弟鉴可,寿书旧作。


4

提倡创新

潘天寿是很讲究沿袭传统、师法古人的:“笔墨技法,既然是我们民族绘画艺术的特点,这种技法,既然是多少年代、多少画家的创作经验积累起来的,因此我们就须重视它,很好地研究它、整理它,将它继承下来。不要没有经过分析研究就轻率地去抹煞和否定它。”(《潘天寿谈艺录》)


但是,和许多伟大的艺术家一样,潘天寿能够卓然大家,其更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提倡创新。潘先生在写给一位学生论书法的信中说:“孜孜于理法之所在,未必即书功之所在。”又说:“谚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以此语推之,则尽信法则不如无法矣。”他还说:“新,必须由陈中推动而出。倘接受传统,仅仅停止于传统,或所接受者,非优良传统,则任何学术,亦将无所进步。”“学古人要登堂入室,先钻进去,再跳出来,才有为现实创作的条件。”


正因为潘天寿能够研习传统,登古人之堂,既能够钻进传统中去,又能够清醒地跳出传统的限囿,变革创新,才能够成为艺术大家,为我们所敬仰。



1932年作 行书




编辑:它山麓

 它山麓(ID:tashanlu)出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