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3.15,考考你眼力,这两件作品是造假吗?

 ZGGDWWZS 2018-03-26


每次国展刚刚结束之时,就会有“临摹”和“抄袭”的争论。
网友的眼睛是雪亮的,群众的能力是无穷的,他们总能在入展作品中找到疑似“临摹”和“抄袭”的作品。
我们在网上也随处可见这种浓浓火药味的标题——




一些书坛人士会将这种“抄袭”的风潮,归咎于各种展览和比赛背后的功利性,有人认为,这样的赤裸裸的“抄袭”只是当代书坛出现的现象。


然鹅,小编在整理资料时发现了这样一对双胞胎。


大家看,他们是不是长得特别像?



左边的是陈鸿寿作品,陈鸿寿大家特别熟悉的。著名的“西泠八家”之一,隶书在有清书坛独树一帜。还参与制壶,被称为“曼生壶”。


右边作品的作者是清人杨岘,杨曾任江苏松江知府,因得罪上僚被劾罢官。此后即寓居苏州,读书著述,以卖字为生。杨岘的书法属于北碑派,于汉碑得力,被人称为是用草法写隶书,也是名重一时。


初看这两件作品,小编都不知道到底谁在学谁。待小编看了两人的生平,可以大概判断了。陈鸿寿生于1768年,卒于1822年,而杨岘生于1819年,卒于1896年。也就是说陈去世时,杨才两三岁。那么到底谁学的谁,就一清二楚了。


当然,这个结论的前提是——这两件作品都是作者本人的真迹,而不是假的。至于真假,小编没有那个眼力。


那么什么叫临摹,什么叫抄袭?
书法中又怎么定义抄袭呢?
……



将古人的某些字原封不动地用到创作是不是抄袭?


把古人的作品在章法上进行改变是不是抄袭?


学习当代书家的写法和形式是不是抄袭?



小编认为其实很简单,最主要的是态度和思想。所谓态度就是,临摹就是临摹,藏着掖着照搬人家的或者东拼西凑而来的,却说是自己原创就是抄袭啦。而思想呢,就是指用心用脑,任何书法家都有自己的书写习惯,在临摹过程中,只有探究范本内在联系,用心揣摩和体会范本的用笔方法和书写技巧,细加琢磨并运用自己的实践,还要坚持自己的特性。只有这样,才能既学到古人的精髓,也为自己的原创打下良好基础。


有人说

书法是清高的
也许
这份清高来自于书家的初心
世俗或许难逃
但我们要守住初心


 执行主编:金日发

编辑:孟雨洁 书法报视频整理发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