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妈妈,我知道错了,可不可以别打我?

 奇思妙想5862 2018-03-26

今年1月5日晚上,江苏泰州发生一起悲剧。因9岁(实际8周岁)的儿子犯错,母亲在教育孩子时失手将其打死。3月20日,失手打死亲生儿子的陈某被检察院批准逮捕。

妈妈,我很孤单,我想要你陪我。”

“妈妈,你听我解释!

在两位女检查官面前,母亲回忆起孩子那天说的两句话,哭得不能自己。但是,一切都于事无补了,这位母亲不仅失去了儿子,也难逃法律制裁。

也许你会说,这件事太夸张了,是偶然事件;但父母们真的问问自己,尤其在孩子犯错并拒绝承认错误、拒绝改正的时候,你有没有过感觉“气得要冒烟”了?气头上,有没有动手打过孩子?

孩子犯错的时候,你真的有办法好好教育他们吗?我们应该怎样帮助孩子认识错误并改正呢?

教育孩子时,千万不要这样做

1、在气头上教育孩子

孩子犯错后,不要简单粗暴地指责、打骂。错误已经犯下,过多的指责和懊悔对解决问题没有实质性帮助。

请家长先平复下自己的心情,再与孩子一起分析错误,商量补救办法。不要在气头上教育孩子。

妈妈,我知道错了,可不可以别打我?

2、对孩子进行人身攻击

一些家长会在生气的时候口不择言:“你这个坏孩子!”、“你怎么这么笨!”、“早知道就不生你了!”、“妈妈不喜欢你了!”

这样冰冷残忍的话语是对孩子严重的人身否定,对教育孩子毫无帮助,只会让孩子感到伤心自责和被抛弃,长期遭受人身攻击的孩子会缺乏安全感、自卑、甚至暴躁易怒。

请停止对孩子的人身攻击和偏激的评价,就事论事。

妈妈,我知道错了,可不可以别打我?

怎样才能有效改正孩子的错误?

1、分析问题、判断对错

惩罚之前要先讲道理,告诉孩子哪里做错了,造成了什么后果,影响是什么,孩子必须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一定代价/接受一定的惩罚,以及孩子以后应该怎么做。帮助孩子学会分析问题,判断对错。

沟通教育的“ABC”法则

A:今天发生了什么事/在什么情境下?

B:你做出了什么行为?

C:这个行为造成的后果是什么?/我的感受是什么?/这个行为对不对?

将事情拆分为以上几项,循序渐进地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告诉孩子“妈妈会一直爱你,无条件接纳你,只是不喜欢你这样错误的行为,但是妈妈会给你提供支持,希望你能在妈妈的帮助下改掉它。”

注:无条件接纳不是什么都接纳,而是无条件接纳孩子本身,有规则地接受孩子的行为,教导孩子明白是非对错。

妈妈,我知道错了,可不可以别打我?

2、安抚孩子的自责与伤心

孩子不小心弄丢了文具盒,打碎了花瓶,或是考试又粗心了……其实,孩子犯错后首先自己就会伤心自责,他们第一时间最需要的是安慰。

可以用温暖的手掌捂住他们的大椎穴(位于背部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起的下缘)的位置,能平抚他们的情绪,让他们感到安全和联结。

一些家长会在愤怒时把孩子推出门外或是关进小黑屋,以期让孩子因为害怕而改变行为。这样的方式不仅会让孩子感到伤心困惑和害怕,感到孤立无援,长久下去还会使孩子缺乏安全感,在犯错之后因为害怕受到责备而闭口不言,造成更大的损失。

与其让孩子服从,不如努力引导孩子产生良好的判断力。通过与孩子的交谈,可以激发他分析处理不同的问题,思考相关的道德伦理和价值观。

很多孩子被惩罚的原因是不会做数学题,不能安静坐好,做事磨蹭……这些状况是孩子们暂时没有能力改变的,主管自控能力的前额叶脑区在青少年时期还处在发育状态,孩子在事后知道自己的错误,却常常无法即时觉知并控制自己的行为。

当孩子表现很坏的时候,父母很难记得他们需要的是安慰而不是惩罚。如果关注背后的需求和感受,而不是回应表面的行为,父母的困扰就会少很多。

如果我们的视线能够穿透孩子的行为表面,那么也就能审视我们自己的表面行为之下隐藏着什么?

即使是在约束和限制孩子的时候,我们也要做到与他们心心相连。

“time out”要想收到积极的效果,那就是让孩子在一个温暖舒适的角落里安静下来,前提是孩子自己选择去那里休息,而不是大人的命令。

妈妈,我知道错了,可不可以别打我?

3、角色扮演,帮孩子理解难懂的“大道理”

在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理论中,处于前运算阶段(从学习语言开始到5~6岁)的儿童,通过形象思维来获取知识。他们难以真正理解抽象的道理,如“遵守规则”、“考虑他人的感受”等,而角色扮演、模仿能够让他们产生知觉体验,更有助于理解问题。

比如小石头今天在图书馆里大声喧哗、横冲直撞,妈妈希望教会他在公众场合的礼仪,可以这样做:

让小石头扮演图书管理员,妈妈扮演正在看书的读者,爸爸扮演今天的小石头,大声喊叫,横冲直撞。

在开始前告诉小石头:“图书馆是大家看书、学习知识的地方,是一个需要安静的环境,你的任务就是帮助维持一个良好的环境,能让大家在这里安心看书。”

在爸爸大喊大叫、横冲直撞开始后,作为读者的妈妈向管理员小石头反应:“那边有个孩子大吵大闹,打扰到我看书了,你可不可以去提醒一下?”

在小石头与爸爸交涉时,爸爸问他:“为什么我不可以大喊大叫?我看到那儿有好玩的,我很开心!”

小石头劝阻爸爸后,爸爸说:“好的,我知道了,公共场合不可以大喊大叫横冲直撞,谢谢你!”

游戏结束后,与小石头讨论刚才的情景,询问在爸爸吵闹时和爸爸明白规则时,小石头的感受和想法,并提醒他,今天的小石头就像刚才的爸爸一样,在图书馆打扰到了别人。并与孩子做出约定,以后在公共场合要遵守规则,不能大声喧哗横冲直撞。

注意:在角色扮演前,要向孩子讲清楚角色的内容和任务,在结束后,一定要有讨论、评价和总结概括的环节。

4、给予适当的奖励与惩罚

在帮助孩子理解、判断是非对错,并安抚情绪后,制定规则,设立适当的奖罚制度更有利于孩子约束自己的行为。

惩罚包括取消愉悦刺激和给予厌恶刺激。

如果下一次小石头在公共场合不再大喊大叫横冲直撞,懂得礼貌待人,那么妈妈要记得肯定并鼓励小石头,还可以奖励小石头周末与好朋友一起玩;

如果小石头又忘记了公共场合的礼仪,那么妈妈可以取消小石头这天的动画片时间(取消愉悦刺激),或是罚小石头多参与一些家务(给予厌恶刺激)。

妈妈,我知道错了,可不可以别打我?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与其通过惩罚和训练达成目的,不如和孩子进行心与心的交流,陪伴孩子学习、成长。

孩子需要了解并管理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大人又何尝不需要呢?

其实,责备和惩罚不是最好的教育,爱和耐心才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