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礼数,是一种生活方式

 杏坛归客 2018-03-27

礼数,是一种生活方式

孟祥海

  沈轶伦《老先生的礼数》一文,写到了几位老先生的待客“礼数”,读来让人倍感温暖。

  其实,过去许多老先生都很注重礼数。上世纪50年代,黄永玉随李可染一起去拜访齐白石。老人见了生客,照例亲自开了柜门的锁,取出两碟待客的点心:一碟月饼,一碟带壳的花生。李可染特地嘱咐黄永玉:都是坏了的,吃不得!黄永玉写到:寒暄就座之后,我远远注视这久闻的点心,发现剖开的月饼内有细微的小东西在活动,剥开的花生也隐约见到闪动的蛛网。这是老人的规矩,礼数上的过程,倒并不希望冒失的客人真正动起手来。天晓得那四分之一块的月饼,是哪年哪月让馋嘴的冒失客人干掉的!

  一碟点心,一碟花生,尽管过期不能食用,但那只是老人的待客礼数,并非真请客人动口吃掉!

  还有,大画家林风眠家的门扉被叩响。一个9龄童应声开门,先鞠一躬,背台词般一字一字念出:嘿!林了!下啊!又鞠一躬,慢慢关上门。听者会心,悄然离去,不再打扰画家宁静的晚年生活。

  小孩子鞠躬搭话,优雅得体,态度诚恳,这就是林先生待客的礼数:既让客人不失面子,又使自己免被打扰,这场景宛如煮豆撒以微盐,让人久久低徊……

  有一青年慕名拜访鲁迅。叩门,鲁迅先生在家吗?佣人赶忙上楼请示。鲁迅回答说:你告诉他,我不在家,就说上街了。佣人如实回答。不料那人却说:我看见他回来,才来拜访的!佣人再次上楼,鲁迅生气地说:你告诉他,说我不在家,是对他客气!佣人如实回答,那人只好怏怏而去。

  对于不愿见的人,婉转拒绝,避免尴尬,这就是鲁迅的“礼数”。

  我国自古以来就颇注重礼数,千百年来,礼数已成为一种文化传承,是一个人教养的体现,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因着诸多老派人的下世,许多传统礼数与我们渐行渐远,我想:若“文不在兹”,焉能不“斯文扫地”?

2018年第1期《谈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