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何进是辅政大臣,诛杀十常侍为什么还要召董卓率兵进京?

 小小独魔 2018-03-27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汉末的问题是从汉灵帝总统十常侍以及发生立储之争就开始形成的,并不是一天两天的问题。

灵帝在世的时候,在何皇后的儿子少帝和董太后抚养的儿子献帝之间,到底立谁为太子,就一直没有决定下来。灵帝死后,在何进的支持下,才强行立何皇后的儿子为帝,之后形成了由何进担任大将军辅政,何进的弟弟何苗掌握禁军的局面。但何进出身屠户,在讲究门第出身的汉末,显然是被盘踞政坛多年的世家大族所看不起的,不能服众。

何进和何皇后掌握朝廷局势之后,最不应该的就是逼死了董太后。本来何进姐弟就不能服众,又干了逼死灵帝的母亲董太后,这就授人以柄了,给别人留下了反对他的口实。而这也反映出他们作为寒门出身的人,骤然而贵,缺乏基本的政治素养,处事不够稳妥,缺乏策略性,见识比较短浅。以他们的这种作风,失败是早晚的事。

何进辅政的同时,灵帝时期就已经形成的十常侍依然把持着宫廷,而且很快就博得了何皇后的欢心,继续保持着对朝廷局势的影响力。何进希望诛杀十常侍,本来已经说通了何皇后,但是十常侍向何皇后哭诉哀求,何皇后毕竟是女人,心软了,就答应放他们一马。其实,只要能做好何皇后的工作,何进又是辅政的大将军,诛杀十常侍并不难。但因为有党锢之祸,何进就有些心有余悸,怕自己弄不成事,反而被十常侍陷害。

何进和十常侍的斗争简单来看,似乎像是党锢之祸的延续,包括袁绍兄弟、曹操能够支持袁绍,一个重要的原因也就是在此。但从另外的角度看,实际上并不完全是这样,而是十常侍和何进在争夺对皇帝的控制权。因为这时候皇帝还很小,如果十常侍能够取胜,就将完全控制朝廷,如果何进成功,也同样可以完全控制朝廷,这就是东汉时期内廷和外朝之间在控制皇权问题上的斗争。

何进召董卓进京以诛杀十常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十常侍是掌握着一部分宫廷的禁卫军的,何进所掌握的禁军可以控制京城,但是并不能控制皇宫内部。所以,何进担心的就是一旦和十常侍发生冲突,他是没有能力完全压倒十常侍的。而何进最后的结果也证明,何进的担心是不无道理的。只要进了皇宫,任何人都在十常侍的威胁之下。

所以,何进要取得对十常侍掌握的宫内禁军的压倒性优势,就是希望能够迫使他们放弃抵抗,或者倒向自己,以更稳妥的方式诛杀十常侍,从而一举解决十常侍问题,可以完全控制内廷。十常侍的选择则是在得到消息后,先下手为强,企图在董卓的军队进京之前,就通过政变突然诛杀何进,再辅以政治手段,控制京城,同时下令董卓不再率军进京。

但十常侍的行动没有得到何皇后的命令和允许,事先也没有与京城禁军串联,所以他们只能杀死何进,却无法马上接管何进掌握的军队,也就无法迅速控制京城局势,从而出现了袁术率军火烧宫门,强行进攻皇宫,试图一举彻底消灭宦官集团的做法。两边火拼的结果就是京城局势大乱,为董卓进京后迅速控制局势提供了机会。

从这个角度说,何进和十常侍的政治斗争是必然要爆发的,而且必然是你死我活的,必须是有一方被彻底消灭才能结束的,因为这是关系到皇权中枢的控制权的斗争。而从当时的形势以及后来的发展看,如果何进不召董卓进京,他是没有在这场斗争中取胜的把握的,必须要寻找外来力量来帮助自己取得优势,从而在优势兵力的对比下以政治方式解决这个冲突。

实际上,辅政大臣本来就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工作,因为辅政大臣意味着,虽然不是皇帝,但却要掌控一部分皇权,这必然会引起皇帝的不满,如果皇帝与其他人串通,或者其他有野心的大臣突然发动政变,也是可以以皇帝的命令为名义的。

西汉时霍光在辅政期间,就以政治方式解决了与他一起受命辅政的上官桀和公孙弘,完全控制了局势。三国时就更多了,孙权死后东吴就出现了辅政大臣之间的连续火拼,先是诸葛恪杀死孙弘,之后又是孙綝杀死诸葛恪,都是在争夺对皇权的控制权。曹魏同样也出现了曹爽与司马懿的斗争,而且最后以司马氏完全架空曹氏,取代曹魏而结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