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活血祛淤药-血 竭
2018-03-27 | 阅:  转:  |  分享 
  
活血祛淤药-血竭 为棕榈科植物麒麟竭DaemonoropsdracoBl.果实及树干中的树脂。亦名骐驎竭(《雷公炮炙论》)、麒麟血(《太平圣惠方》)等。味甘、咸,性 平。入心、肝经。功能:外用止血生肌敛疮,内服活血散淤止痛。主治:跌打损伤、淤血肿痛、外伤出血不止、瘰疬、臁疮溃久不合、淤血经闭、痛经、产 后淤阻腹痛。外用:研末撒或入膏药内敷贴。内服:研末,1~1.5g;或入丸剂。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是一种树脂酯及血竭树脂鞣醇(Dracoresinotannol)的混合物,约含57%~82%;另含无定形的血竭白素(Dracoalban)约2.5%,黄色血竭 树脂烃(Dracoresene)约14%,不溶性树脂0.3%,植物性渣滓18.4%,赭朴吩(Phlobaphen)0.03%,灰分8.3%。 有报告指出,血竭白素不是血竭中原有成分,而是由达马胶等树脂掺入而得到的,因此以血竭白素作为血竭的鉴别特征是不合适的。 商品原装血竭中含有血竭素(Dracorhodin)、血竭红素(Dracorubin)、(2s)5-甲氧基-6-甲基黄烷-7-醇(即黄烷醇)及苯甲酸等。 药理作用: 1.抗菌作用血竭的水浸剂(1:2),在试管内对堇色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许兰黄癣菌、奥杜盎小芽胞癣菌、铁锈色小芽胞癣菌、羊毛状小芽胞癣菌、 腹股沟表皮癣菌、红色表皮癣菌、白色念珠菌、星形奴卡菌等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亦有报告指出:血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 柠檬色葡萄球菌、奈氏球菌、白喉杆菌及伤寒杆菌有很强的抑菌作用;对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福氏痢疾杆菌等有较强的抑菌作用。 2.抗炎作用实验表明:血竭(10%)给小鼠灌胃2g/kg/d,连续7天,对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廓肿胀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血竭混悬液(20%)涂布烫伤 部位,可使烫伤部位之炎症消失,伤口明显缩小,呈结痂状,并有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 3.对血液流变性以及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研究表明:血竭可使血流通畅,防止血栓形成。能明显降低血红细胞压积、加快红细胞在直流电场中 的电泳速度、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加快血小板的电泳速度;亦可降低全血及血浆黏度,但不显著。血竭尚有显著抗血栓作用;明显缩短优球蛋白溶解时间的 作用;缩短家兔血浆再钙化时间和抗肝素作用。但对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和血液黏度无明显影响。 4.其他作用血竭有明显增加血浆中cAMP的水平、降低血浆中cGMP的含量的作用。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治疗上消化道出血血竭粉,每次1g,日服4次,治疗期间适当补液。治疗270例,获得止血效果者249例。〔浙江中医杂志1984;19(7):302〕 2.治疗面神经炎血竭12g,麻子仁30g,混合捣烂如泥,分为3等份,分别摊在直径约5cm×5cm大小的圆形纱布上,再将麝香面2g分为3份,分别撒 于表面。敷前先针刺患侧下关穴,成人直刺1~1.5寸,小儿5分许,强刺激,不留针,针毕,将药敷于耳前面神经分布区,7天换药1次。治疗100例,经2~3 次治疗后,痊愈86例,好转14例。〔河南中医1985;(4):27〕 3.治疗颈淋巴结核血竭3g,露蜂房1个(瓦焙存性),麝香0.4g,山慈姑6g,明矾40g,研粉,用香油调敷患处,治疗颈淋巴结核有效。〔江苏中医 杂志1982;(60:25) 4.治疗化脓性疾病血竭、儿茶各10g,轻粉、铜绿、朱砂各5g,红粉4g,冰片6g,大珍珠(煅)2粒,共研细末,同鲜老鹳草60g,猪板油120g,共 调,铁锤捣烂如糊状,调匀即成。将此膏分为2贴,每贴7天,第1贴后可见大量脓液流出,疮面收缩一半,第2贴后收口愈合。痊愈后忌食刺激性食物。〔河 南中医1984;(5):527〕 5.治疗痔疮血竭18.6g、黄连21.7g、乌梅9g、朱砂6.2g、枯矾43.4g、普鲁卡因10.5%、仙鹤草20g、赭石18.6g,制成药液后,注入痔核中央。治 疗2013例,治愈率为94.2%。〔北京中医1983;(3):30〕 6.治疗带状疱疹血竭300g,儿茶60g,朱砂、炒乳香、炒没药、红花各45g,麝香、冰片各3.6g。共研极细末,密封收贮。每包装有2.1g。成人每次 1包,每日3次,用温开水或黄酒送下。儿童减至半包,每日2~3次,用温开水送下。治疗11例,全部治愈,没有神经痛等后遗症。〔中医杂志1965; (12):18〕 方剂选用: 1.治疗腹中血块:血竭、没药、滑石、牡丹皮(同煮过)各一两。为末,醋糊丸,梧桐子大,服之。(《摘元方》) 2.治疗伤损筋骨,疼痛不可忍:麒麟血一两,没药一两,当归一两(锉,微炒),白芷二两,赤芍药一两,桂心一两。捣细罗为散,每服,以温酒调 下二钱,日三、四服。(《太平圣惠方》) 3.治疗一切不测恶疮,年深不愈:血竭一两,铅丹半两(炒紫色)。上二味,捣研为散,先用盐汤洗疮后贴之。(《圣济总录》血竭散) 配伍效用: 血竭配伍枯矾血竭甘咸性平,外用止血生肌敛疮,内服活血散淤止痛;枯矾酸涩性寒,解毒、燥湿、止血。二者合用,共奏活血散淤、止血定痛、生肌敛 疮之功效,用于治疗外伤出血疼痛以及瘰疬、臁疮溃烂,疮口日久不敛者。 血竭配伍乳香、没药三者均有活血散淤、生肌止痛之功,相伍为用,其效更著,用于治疗外伤淤血肿痛;或疮疡溃后,久不敛口者。 血竭配伍自然铜二者均有活血散淤止痛之功效。且自然铜能续筋接骨,相伍为用,共奏活血祛淤、续筋接骨之功效,用于治疗跌打损伤之筋断骨折而 有疼痛者。 【注意事项】 宜忌:“凡血病无淤积者不必用。”(《本草经疏》) 毒副作用:血竭给小鼠灌胃的半数致死量为153.75~366g/kg。给家兔灌胃3g/kg/d和1.5g/kg/d,连续90天,对血中红细胞、白细胞的数量、谷丙转 氨酶活性、尿素氮含量及体重增长均无明显影响,对肝、肾功能未见损害,病理镜检除可见心肌细胞间微小血管有一定程度的扩张外,对脾、肝、肺、肾、 肠、肾上腺等均无损害。 【医家论药】 “骐驎竭,木之脂液,如人之膏血,其味甘咸而走血,盖手足厥阴经药也。肝与心包皆主血故尔。河间刘氏云,血竭除血痛,为活血之圣药是矣。乳 香、没药,虽主血病,而兼入气分,此则专于血分者也。”(《本草纲目》) “骐驎竭,甘主补,咸主消,散淤血、生新血之要药。故主破积血金疮,止痛生肉,主五脏邪气者,即邪热气也。带下者,湿热伤血分所致也。甘咸能 凉血除热,故悉主之。”(《本草经疏》) “血竭,助阳药中同乳香、没药用之者,取以调和血气,而无留滞壅毒之患。”(《本经逢原》)

献花(0)
+1
(本文系zulgmdidr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