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峰谈读书:非志无以成学

 天涯军博 2018-03-27

石峰

       “非志无以成学”一语出自流传近两千年的《诫子书》,是中国传统家训的典范,至今仍为社会所乐道。《诫子书》是我国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181—234)临终前留给8岁幼子诸葛瞻(227—263)的遗训,短短86个字,言简意赅、情真意切,充满智慧、发人深省。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人,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诫子书》可以说是他人生经历的高度凝结和感悟,不但讲清了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还指明了立志与读书学习的关系,以此劝勉其子勤学立志,真可谓情深意长。

        应该说诸葛瞻践行了父亲的遗训,一生为国尽忠,最终战死在沙场。据记载,诸葛瞻自幼十分聪明可爱,才思敏捷,记忆力极强,且精通书法绘画。后来子承父业,也成为三国时期蜀汉大臣。他的一生也为人称道,晋朝开国皇帝司马炎(236—290)曾说:“诸葛亮在蜀尽其心力,其子瞻临难而死义,天下之善一也。”东晋史学家干宝(?—336)评价称:“瞻虽智不足以扶危,勇不足以拒敌,而能外不负国,内不改父之志,忠孝存焉。”

       “非志无以成学”的意思是,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我理解,这里的“志”既有“志向”的意思,又有“意志”的内涵。志向是读书学习的动力、方向,意志是学有所成必须具备的品格,没有持之以恒的意志,学习就不可能取得成功。没有志向,学习容易迷失方向;没有意志,学习就会半途而废。

        其实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更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指出“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古人在修身养性中是非常重视读书学习的。大家都熟知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有人却忽略了前面还有一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这是孔子之所以成为千古圣人的根源所在,不从小读书学习焉能做到?

       我国自古就有劝学的优良传统,在这里笔者转述两则非志无以成学大家耳熟能详的劝学故事。

        第一则是孙权劝吕蒙读书的故事。

      吕蒙(179—220)是吴王孙权(182—252)的一名大将,据说,有一天孙权对吕蒙说道:“你现在身当要职,掌握重权,不可以不多学习呀!”吕蒙以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成为精通儒家书籍的博学之士吗?我只是想你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你军务繁忙,哪能比得上我繁多的事务呢?但我常常读书,并且自己感到获得了很大裨益。”吕蒙于是开始发愤学习。过了一段时间,东吴的军师鲁肃(172—217)来到寻阳见到吕蒙,与吕蒙讨论军情要务。鲁肃听了吕蒙的见解后非常惊奇地说:“你如今的谋略才干,已不再是过去的阿蒙了!”吕蒙听了很高兴,自豪地说:“对于有志气的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老兄你看清楚这件事太晚了啊!”

     这则故事很有代表性,很多人都以工作忙为借口放弃了读书学习,结果“遂成枯落,多不接世”。后来吕蒙发愤读书学习的故事,成为中国古代名将以勤补拙的代表。“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成语也出自于此。

       第二则是陶渊明劝学的故事。

       我国晋代大诗人陶渊明(?—427)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不同流俗。公元405年他最后一次出任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归隐田园,过着自耕自种,饮酒赋诗的恬淡生活。

       相传,有一天有个少年前来向他求教,说:“陶先生,我十分敬佩你渊博的学识,很想知道你少年时读书的妙法,请你传授与我,晚辈不胜感激。”陶渊明听后,哈哈大笑道:“天下哪有什么学习妙法?只有笨法,全靠下苦功夫,勤学则进,辍学则退!”

      陶渊明见少年并没有听懂他的意思,便拉着他的手来到稻田旁,指着一根禾苗说:“你蹲在这儿,仔细看看,告诉我它是否在长高?”那少年便蹲在那里注视了很久,仍不见禾苗往上长,便站起来对陶渊明说:“没见长啊!”

     陶明反问道:“真的没见长吗?那么,矮小的禾苗是怎样变得这么高的呢?”陶渊明见少年低头不语,便进一步引导说:“其实,它时刻都在生长,只是我们肉眼看不到罢了。读书学习,也是一样的道理,知识是一点一滴积累的,有时连自己也不易觉察到,但只要勤学不辍,就会积少成多。”

       接着,陶渊明又指着溪边的一块磨刀石问少年:“那块磨刀石为何像马鞍一样成凹面的?”少年随口答道:“那是磨成这样的”。陶渊明又问少年:“那它究竟是哪一天磨成这样的呢?”少年摇摇头。陶渊明说:“就是因为大家天天在上面磨刀、磨镰,日积月累,年复一年,才成为这样的。学习也是如此。如果不坚持读书,每天都会有所亏欠啊。”

       少年恍然大悟,连忙向陶渊明行了个大礼说:“多谢先生指教,学生再也不去求什么妙法了,请先生为我留几句话,我当时时刻刻记在心上。”

       陶渊明欣然命笔,写道:“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读罢这两则故事,感慨万千。窃也已年过七十,满头白发,回想走过的路,最大的遗憾就是书读得太少。小时候在农村除了课本没有书看。所幸老天爷给予补偿,这一辈子让我与书打交道,四十余载,天天接触出书人和读书人,也有了不少书。每当得到好书,如获至宝,收藏起来,想着留到退休后再看。殊不知,真到退休了,开始老眼昏花,精力不济,其实也看不了太多的书了。不由想起我国唐代书圣颜真卿(709—784)的一首《劝学》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醒悟了,可惜为时晚矣。

  

    (作者石峰系中国期刊协会会长、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本文摘自《新阅读》杂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