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李将军列传》看《史记》的悲剧色彩

 黑龙江波涛 2018-03-27

 肖晓玲

摘要:李广是《史记》中的悲剧英雄, 他勇武、仁爱、浮厚, 屡立战功却不得重用, 最后被迫自到他是皇室矛盾的栖牲品这种“ 人生价值的毁灭” 的悲剧, 熔凝着作者自身的悲剧遭遇, 并且体现于整部《史记》中英雄形象的刻画

关键词:《史记》;李广英雄形象;悲剧色彩

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 也是我国一部杰出的传记文学它开创了一个以写人物为中心的新天地, 刻划了一大批有血有肉、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 上至帝王将相、皇亲国戚、文武大臣, 下至学者、平民、商人、妇女、游侠、医生、卜者、方士、娟优, 旁及少数民族首领、农民起义领袖等, 凡是活动在从黄帝到汉武帝这三千年的历史大舞台上的各种各类、各行各业的代表人物, 都有记载和描绘在这众多的人物之中, 一代名将李广的形象两千多年来一直受到人民的讴歌和怀念李广, 西汉时期一位抗击匈奴、战功显赫、众口皆碑的杰出将领, 一生经历大小战役七十余战, 屡建奇功, 却一直蒙受委屈,不得因功封侯,甚至横遭罪责, 最终悲愤自杀一对此, 司马迁在《史记》中专门为他立传,用饱含激情的诗一般的语言, 将李广出生人死与敌英勇作战的顽强精神,具有悲剧色彩的多外命运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对他的不幸遭遇, 表现了无限的惋惜与同情,使这一个具有司马迁自己理想光芒的人物形象感人至诚至深。《史记·李将军列传》是一首苍凉雄壮、感人肺腑的长歌, 永远震憾着人们的心灵。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里说“勇于当敌,仁爱士卒,号令不烦,师徒向之,作《李将军列传》”这就说明, 作为一个将领, 李广最受司马迁赞扬, 最令司马迁神往的有三点, 即勇敢、仁爱、纯朴在《李将军列传》中, 我们可以看到李广精于骑射, 作战英勇。他家“ 世世受射” , 因而李广自幼便掌握了一手好箭法文帝时, 他“ 从军击胡, 用善骑射, 杀首虏多, 为汉中郎”景帝时,“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 取旗, 显功名昌邑下”后任上郡太守时, 又追击匈奴射雕者,杀二擒一武帝时, 他率兵击匈奴, 虽寡不敌众, 不幸受伤被俘, 但最后还是能乘隙上胡儿马,取其马, 射其追骑, 安全返回。司马迁不仅叙说了李广的勇敢, 还赞扬了他的胆略在一次战斗中, 李广的四千骑被匈奴左贤王四万骑围困, 在此时, “广军士皆恐”,李广一边安抚军心, 一边“ 为圆阵外向”,共同抗敌当“汉矢且尽”时,“广乃令士持满毋发,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 杀数人”,使“胡虏益解”到夕阳西下,“吏士皆无人色,而广意气自如”这是一种何等惊人的勇敢, 何等令人叹服的胆略这使那些靠裙带关系而平步青云者汗颜,更使那些腐朽无能者难望其项背同时,李广热爱士兵,不贪钱财他一生廉洁,“得赏赐辄分其摩下,饮食与士共之”每遇乏绝处, 总是见水,“士卒不尽饮”,他不近水见食,“士卒不尽食,他尽食”,他不尝食他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却“家无余财 正因为李广廉洁无私, 仁爱士卒, 不仅得到了士兵们的拥护,“士以此爱乐为用”,而且受到了广大人民的热爱他死后,“士大夫一军皆哭, 百姓闻之,知与不知, 无老壮皆为垂涕”,这又是一种多么强大的感召力。此外, 李广带兵为人纯朴,号令不烦,他“呐口少言”,“宽缓不苛”, 宿营时“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只是注重远放哨探而已,故也就“未尝遇害”。从这些描述中, 我们可见李广为人的风度, 正应合了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的道理司马迁就是这样, 满怀敬意与热情高度地赞扬了李广的优秀品质, 和作为一代名将的卓越才干, 使李广的形象如同一座丰碑永驻人民心中。

历史证明,李广是汉初以来最具光辉的人物之一,是一位让匈奴害怕,受人民爱戴“飞将军” 但就是这样一个人,虽超群的武艺,过人的胆识,宽厚的武德,不仅不能以功封侯得邑, 反而备受排挤压抑, 一生不得志, 最后竟被迫自杀。为什么呢文帝说是“不遇时”,望气先生王朔归之为李广“杀已降”,汉武帝则以为是“数奇”其实,这都不是李广悲惨结局的真正原因。早在文帝时期,李广就表现出了他卓越的才干, 但汉文帝并不用他汉文帝惜李广“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若汉文帝自以为其在位时, 海内平安, 不事兵革, 李广才能无所用倒也罢了,可到末年, 匈奴人侵上郡、云中, 汉文帝调兵遣将, 让张武、周亚夫等“以备胡, 中称其选用材勇”,而独独不用李广。知广而不用广,能说是“知”吗?能说是广“不逢时”吗?景帝时,李广从周亚夫平定叛乱,有夺旗大功,只因接受子梁王授予的将军印,结果“还, 赏不行。”原来梁王是汉景敌的胞弟,其母窦太后一心想把帝位传给他,这使汉景帝对梁王恨之人骨现李广接受梁王的将军印,自然要遭到汉景帝的嫉恨,所以“赏不行” 李广成了皇室矛盾的牺牲品, 从此, 厄运一直随着他武帝时, 雁门之役, 李广因敌众我寡, 伤病被俘, 当拼死脱险回来, 等待他的却是“当斩”。李广代为郎中令时, 从大将军卫青击匈奴, 许多将官都能以斩敌多少而加官进爵, “而广军无功”。右北平一役, 李广以四千骑敌匈奴四万骑,奋战二日, 杀敌过半,可回来, 又是“广军功自如,无赏”特别是李广的最后一次出征, 更能充分说明汉武帝及其宠臣的卑劣。元狩四年,李广“从大将军卫青击匈奴”,并一再表示“臣愿居前, 先死单于”。但是大将军卫青已接受汉武帝的密旨,“李广老数奇, 毋令当单于” , 加上卫青也想让他的救名命恩人且新近失侯的公孙敖获得一个立功的机会, 便把已是前锋的李广调归右将军, 结果使李广军队行远道, 而且因“亡导”而迷路卫青大军先到,“与单于接战, 单于遁走,弗能得而还”这次失利本是汉武帝及卫青的胡乱调动造成的,但事后却将责任推向李广,并对簿质问,终于迫使李广含愤自刻到最后,连李广的家族也不能幸免,李广的堂弟李蔡被他们强加一个“侵孝景园孺地”的罪名而遭杀害。儿子李敢,一少年英雄,曾随父北出击胡,后位至郎中令,竟然被霍去病射死,而汉武帝还为霍去病掩饰日“鹿触死”。上述种种事例形象地说明,李广的悲剧及其家族的不幸, 不是汉文帝所讲的“不遇时”,也不是汉武帝认为的“数奇”,更不能归之于望气先生所说的“杀已降”。究其原因,这完全是汉统治者及其宠幸一手造成的, 是他们任人唯亲, 压制人才, 贪功诱过而造成了李广的悲剧鲁迅先生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李将军列传》正是真实地为我们描绘了一代名将被毁灭的过程司马迁既为我们塑造了一位英姿飒爽、胆识过人的名将形象,又展示了这位名将坎坷悲惨的人生际遇, 从而使人不能不由衷敬佩,同时,也让人不由得扼腕叹息。

明代茅坤说“李将军于汉,为最名将,而卒无功, 故太史公极意摹写淋漓, 悲咽可涕”。(《史记钞》)在李广身上,似乎映照出司马迁的某些身影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而受宫刑,这使他“每念斯耻, 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报任安书》)但这也使他的头脑更清醒,眼光更敏锐。李广坎坷悲愤的经历, 不仅在司马迁心中引起强烈的共鸣, 而且司马迁还明晰地审察了造成李广悲剧的原因,他引述汉文帝说李广“不遇时”的话语, 包容了更深更广的内涵李景星说“盖太史公负一世奇气,郁一腔奇冤, 是以借此奇事而发为奇文”(《四史评议》)的确如此,司马迁是将自身的悲剧经历以及全部的感情自然而然地倾注于《李将军列传》这一名篇中,也自然而然地融人了《史记》全书, 使其笔下的英雄人物几乎个个都带有一种悲剧色彩。除李广外,还有如《屈原贾生列传》中的屈原, 《孙子吴起列传》中的孙殡, 《伍子骨列传》中的白公胜和石乞,《魏公子列传》中的侯赢等。有人曾作过统计, 《史记》全书大大小小的悲剧人物大约有120多个, 这样一来, 《史记》为我们展现的就不仅是一条普通英雄人物的画廊, 更是一道悲剧英雄人物的画廊这些英雄人物虽然死了, 但他们的精神气质却经天贯日, 长留在天地之间,让后人仰慕,催后人奋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