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人与茶的故事

 Zhanjh1936 2018-03-27

茶因喝而有价值,文化因交流而传承

让更多人因茶受益

中国是茶的故乡,很多伟人都与茶结下不解之缘。



毛主席爱吃茶

毛主席嗜好是茶叶和香烟,并且精于品茶,老人家终身不离茶水,曾挥毫写下-“饮茶粤海未能忘”的名句。据毛泽东生活管家吴连登回忆说,主席唯一在生活上的要求就是要有烟和茶!


而且毛主席喝完茶水后还将茶叶咀嚼一番,吃得津津有味。这个吃茶习惯,是他青少年时期在家乡农村养成的。



周总理的茶之佳话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毛主席将200克大红袍作为珍贵礼物送给尼克松。尼克松有些纳闷,对泱泱大国之“小气”不免心生疑窦。此时,在毛主席身边陪着的周总理察觉到尼克松迷惑不解的神情,马上迎上前解释道:“总统先生,主席把‘半壁江山’都送给您了!”尼克松听了更加困惑不解:“这是怎么回事?”于是,周恩来指着精美罐子中装着的武夷岩茶大红袍,对尼克松总统说:“总统先生,武夷大红袍是中国历代皇家贡品,一年总产量只有八两,主席送您四两,正好是‘半壁江山’呀!”尼克松总统一听,觉得周恩来说得幽默风趣,大家都开心地笑开了。  就这样,四两武夷大红袍茶叶作为国礼,成就了一段大国外交佳话。



朱德总司令写茶诗

朱德总司令不仅喜欢饮茶,还喜欢为茶写诗。

朱德同志一生日夜操劳国家大事,仍然能活到九十多岁,其长寿的赛决取决于诸多因素,其中喜欢饮茶是重要原因之一,他尤其喜欢庐山云雾茶,他曾在庐山上写过一首饮茶表达饮茶.

《云雾茶》

年代: 现代 作者: 朱德

庐山云雾茶,味浓性泼辣。若得长时饮,延年益寿法。



孙中山鼓励振兴中国茶业


孙中山先生是学医出身,他认为“茶是最合卫生最优美之人类饮料”。


他说:“中国常人所饮者为清茶,所食者为淡饭,而加以菜蔬豆腐,此等之食料,为今日卫生家所考得为最有养生者也,故中国穷乡僻壤,饮食不及酒肉者,常多上寿。”


而且他曾呼吁振兴中国茶业,在题为《三民主义·民生主义》的讲演中谈到,“外国人没有茶以前,他们都是喝酒,后来得到了中国的茶,便喝茶来代酒。以后喝茶成为习惯,茶便成了一种需要品。”



鲁迅喝茶享清福




坊间有言:鲁迅妙论茶,鲁迅爱品茶。鲁迅先生经常一边构思写作,一边悠然品茗。他客居广州时,曾经赞道:“广州的茶清香可口,一杯在手,可以和朋友作半日谈”。他对品茶有独到见解,曾有一段著名妙论:“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首先就必须练功夫,其次是练出来的特别感觉。”


老舍边饮茶边写作



老舍先生认为喝茶本身就是一门艺术,他喜欢一边喝茶一边写作,如果没有茶,喝多少水都会觉得不解渴。出国或外出体验生活都不忘随身携带茶叶。曾经,爱茶如命的老舍新生提出要戒茶要戒茶,原因是因为物价高涨,说道,不管我愿不愿意近来茶价增高,已经叫我常常起一身小鸡皮疙瘩。粮食涨,茶也凑热闹可见茶和粮食一样重要。难怪老舍先生只是叫嚷一阵,并不见它真正的戒了茶


郭沫若写剧本植入茶文化

郭沫若十分精通茶事。写了很多诗词文艺作品,其中最精彩独到﹑最脍炙人口的,当属写于1942的剧作《孔雀胆》。剧中把中国传统的品饮武夷山功夫茶艺搬上舞台。由剧中人王妃与宫女当场把功夫茶的茶艺,展现在观众面前。剧作者对茶艺、茶具十分熟悉,并能深入了解到如此程度,实在令人叹服

郭沫若先生出生于四川的茶乡沙湾,那里有一条弯弯曲曲的茶溪。在11岁的时候,他就写了一首题为《茶溪》的诗:“闲酌茶溪水,临风诵我诗。”表达了他对家乡的茶和茶溪的深厚感


林语堂“三泡论”


林语堂先生是福建漳州人,从小就受到闽南饮茶文化的熏陶。对于喝茶,他还专门在《茶与交友》和《中国人的饮食文化》两篇文章里进行比较集中地阐述。他喝茶不是一般的讲究,首先得有志同道合的人作伴,说一个人喝太无味。然后还得有个好的环境,得清静幽雅才行。不然再好的茶也会大打折扣。三同伴还不能多,一两个足够,还不能太吵。这些看似苛刻的习惯,自然也会品出不一样味道的茶来。


他也有许多关于茶的妙论,诸如“茶须静品”、“只要有一把茶壶,中国人走到哪儿都是快乐的”、“捧着一把茶壶,中国人把人生煎熬到最本质的精髓”等等。


最著名的“三泡论”讲到:“茶在第二泡时最妙。第一泡譬如一个十二三岁的幼女,第二泡为年龄恰当的十六女郎,而第三泡则已是少妇了。”以佳人喻茶,新颖富有情趣。


林徽因的“太太客厅”


林徽因的文字和生活生活里有三重茶味。才女林徽因写茶的文字不多,专门谈茶的似乎没有,但是她的生活却处处透着茶意。这是第一重茶味。清淡曼妙。

林徽因在北京总部胡同的太太客厅,昔年,曾是北京最著名的文化沙龙。以茶为媒的下午朋友圈茶会,中西合璧,风云际会,茶香高扬成为了林徽因的第二重茶味。

直观林徽因的一生,即有吟咏风月自在。还能直面现实生活中平淡的场景。从中体会到,她人生中的的颠沛之苦。生发出对和平的生活的向往。此时的茶味是日常,是百姓生活,平淡中而有真味,绝望中蕴含希望。这恰是她的第三重茶味。有旧忆,有诗情,对普通的日常生活亦有观照。


梁实秋喝茶的独门秘籍

那是在1949年梁实秋来到台湾不久,生活条件艰苦而单调,粗茶淡饭之余几乎没有什么别的消遣或享受。有一次他从台北师范学院刚刚领了薪水,路过一个新开业的茶叶店时,就打算买上1斤上好的龙井茶,享受一番。开头茶店老板给他拿出8元1斤的龙井,梁实秋摇摇头说:'还有没有好一点的?'老板就拿出12元1斤的龙井给他看,他还是摇摇头,嫌档次低。这时,这个性格倔强、直爽的老板突然发起火来:'要识货呀,不是价钱高的才是好货!有的店铺专门抬高价钱,欺骗人。'梁实秋听了老板这几句爽直的话,觉得他说得有道理,就买了1斤12元的龙井。回家冲泡之后,的确色香味俱佳,从此他就经常到这家茶叶店买茶叶,不在价钱上兜圈子了。几年后,这家货真价实的茶叶店名声远扬,前来买茶叶的顾客熙熙攘攘,门庭若市,生意非常兴隆。

在梁家泡茶有一种独特的方法,这是梁实秋的父亲的一位叫玉贵的旗人朋友传给他家的。就是将香片与龙井各半混合烹煎,这种混合茶兼备了两种茶的优长,既有香片的浓香,又有龙井的清苦。口感醇厚,齿香缭绕,成为梁家饮茶的秘传。


看完这些伟人、文学大家的喝茶感悟,不妨和茶师有个互动,分享一下您在看完这篇文章的感悟岂不更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