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闲聊《经典咏流传》演唱大会

 昵称47056943 2018-03-27

      

       记得前年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热播,着实在神州大地,乃至海内外火了一把;主持人董卿,让数十亿华人耳闻目睹,饱饱享受了一顿中华国学的饕餮大餐。以至于街头巷尾,争相传说;各色微群,津津乐道。


       戊戌狗年春节,初一至初三央视黄金时段,《经典咏流传》古诗词演唱会又开播了!这在酒足饭饱,阖家团圆的国人中,再次激起一种莫名的躁动与激情。


       演唱会由风流倜傥的小伙子撒贝宁主持,“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是他的开场白。他引经据典,欲擒故纵,随手拈来的风格一下就抓住了观众的软肋,不由得你不跟他走着。晚会主题是以歌和诗,以音乐歌唱的形式,来演绎古典诗词,让人们在歌曲中感受诗词的韵味和意境。



     《经典咏流传》古诗词演唱会以一首《明日歌·明·钱复》开场,这首诗浅显易懂,朗朗上口。劝学,惜时,励志,发人深省。而一首默默无闻三百年的小诗的演唱,却引起台上台下哭声一片,这又是为何呢?


      《苔》


       这首小诗源自《苔·清·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2013年,曾到贵州乌蒙山区石门坎小学支教两年的梁俊老师,为孩子们推荐这首古诗,他自己学着谱曲教唱孩子们。这首二十字诗,在中华浩瀚诗海中,显得不足为道, 以前很少被人传诵。


        刚一听头句,五个字全是仄声字,白为入声字。啥情况哦?听完就判断出,除开第一句,其他三句符合五绝(一)平仄,算一首变体五绝吧。(古代大诗人中,就有人不按常理,偏不按规矩来。当然,这仅限于行家偶尔为之。不提倡初学,不懂规则就乱来哈。)

 

        其实,这首诗感人至深之处在于意境,而规则倒是其次了。它从细微末节,表现其顽强的生命力,昭示着适者生存,强者生存的自然法则。


       是啊,牡丹乃百花之王,高贵,冷艳,显赫,常以倾国倾城冠之。无论达官贵人,阔妇小姐,谁不呵护?谁不青睐?万千宠爱集一身啊!而萌生于阴暗潮湿的石缝墙角,终年不见阳光的青苔,则无人在乎,无人注意,任由摧残,随意蹂躏。


       但它还是不卑不亢,吸取养分,顽强展露生命的力量,保持渴望辉煌的勇气。


       由诗及人。无需讳言,在那些贫瘠荒凉,边远苦寒的大山深处,还有人陷于贫困,还为温饱而发愁;还有适龄孩子享受不到城里人习以为常的正常教育,医疗和娱乐。在那些城里孩子娇生惯养,百般呵护的年龄,山里孩子尤其是那些留守儿童,有的已扛起照顾老弱,担当家务,饲养禽畜的重担。

  

       难怪,她们站在央视舞台上,会泪流满面; 由诗及歌,由歌及己,由己及师;歌之感之,思之哭之,怎不令人动容?这种感悟,这种机会,对她们来说,也许就是人生的唯一,永恒的纪念。要靠一己微薄之力改变命运,路漫漫其修远兮!

  

       她们真的就永远是被人忽略的苔花吗?应该相信,如今中华梦圆,阳光普照之下,是不会遗忘每一个角落的。难怪曾女士要上舞台,用宽厚温情的拥抱去安慰这些让人怜爱的山区孩子们。


       值得庆幸的是,梁俊老师夫妇发现了她们。他曾受国学熏陶,喜欢古典诗词,并以一己之力,边学边干,自编教材。这些孩子汉语差,他就以孩子能听懂的自编吉他伴唱曲子,教给孩子们诗词百余首,谱曲五十余首。这既提高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又弥补了教材的欠缺。


       更重要的是,他教诲孩子们,不论处境如何,都要做一个勤奋而有理想,有追求的人。无论前途如何,都要象苔花一样绽放生命的精彩!


      《秋思》



       “枯树老藤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须发皆白,以介眉寿。一位苍苍老者,旁若无人,闭目忘情,自弹自唱, 完全沉醉在野旷苍凉的大漠深处抑或荒郊野外。行旅凄苦,孑孓独行,孤寂无助。其声也颤,其容也哀,回肠荡气,古意悠长。他用少数民族古曲配诗,其情其景,完全与这首“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之苍凉悠远,秋风萧瑟的意境相契合。   


       他再演唱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四韵》,让来自台湾的“民谣之父”胡德夫老先生,久久沉浸在浓浓的乡愁中透不过气来,也让亿万观众感同身受,为之唏嘘。


      《枉凝眉》

  

       曹雪芹,清代杂学大家,出身八旗官宦世家,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早年锦衣玉食,后因家族获罪由盛而衰。历经穷愁潦倒,生离死别,以其家族故事为源泉,耗尽一生心血,倾其毕生所学,成就一部百科全书般名著《红楼梦》。


       三十年后,由1987版电视剧《红楼梦》原唱演员陈力,再次倾情演唱《枉凝眉》。曲调哀怨委婉,一唱三叹,让人静气凝神。加之宝玉演员欧阳奋强出场陪衬,更让人感念过早作古的林黛玉扮演者陈晓旭,怎不让人感慨宿命难测。林妹妹多愁善感,常把死啊死的挂在嘴边,真是一语成谶。世事无常,命运弄人啊!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这话同样印证在《三国演义》开篇词《临江仙·明·杨慎》演唱者杨洪基先生身上。 年愈八旬,他说起当年导演组选拔时的脱颖而出,仍然激动感慨,可谓大器晚成(因为这部电视剧的传播,杨先生频频出镜,浑厚的男中音才为世人所着迷。)“有志者,事竟成”,这又是一个励志故事。

  

       此外, 《三字经》,《秋思·唐·张籍》,《定风波·宋·苏轼》,《将进酒·唐·李白》,《鹊桥仙·宋·秦观》,《送别·近代·李叔同》《赠从弟·东汉·刘祯》,《北朝民歌·木兰诗》,《梁祝钢琴曲》等等也依次精彩演绎。古典与近代诗词,流行与经典音乐,交相辉映,相得益彰。这台古典诗词演唱会精彩纷呈,打动人心。对于欣赏古典诗词是一场盛会,可以说是大获成功。





      有没有不尽如人意,或者说是缺陷呢?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可能是十全十美,但对于略懂格律的人来说则未必如此。


       这次盛会其他几个非文学专业的鉴赏嘉宾,从各自角度给予演员和作品,作了得体的点评。包括演员观众及所有人,格律诗词,不是所长,不应苛求,不必深究。 


       现场只有一个人才最有资格,也应该懂得格律,解说格律。但让人失望的恰恰是这个现场最高权威,某大学中文博导,名声显赫的鉴赏专家。专业懂行,这是常识,也是要求,但其表现的确有失水准。如何引导观众,他是一言九鼎,影响巨大。


       一代国学大师王力先生在其格律经典《诗词格律概要》中说:“没有平仄,就没有诗词格律。”反之亦然,凡讲格律诗词,就必讲平仄声韵,这是绕不过的坎。王力先生如此定论,该兄未必深以为然。


       不然怎么解释他点评古典诗词,绝口不提格律诗词最为核心,最为重要的内容,平仄,韵律,对仗等关键要素,哪怕是只言片语呢?是无意忽略?还是刻意回避?还是有难言之隐?从他的一些点评中略知一二。


       如点评《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符合《诗词格律概要》五绝(一)平仄,首联与尾联均对仗工整,一,为入声字。意境高远而深邃,道尽人生哲理。而该嘉宾顾左右而言他,不知所云。他说的内容一搜就知,但却不提观众无法查阅到的上述作品特点。


       再点评《声律启蒙·清·车万育》,他仅扯了几句优美啊,平衡啦,和谐啦。隔靴瘙痒,不得要领,而对该书主要的功能特征毫不涉及而让人生疑。其实该书用于儿童应对训练,是初学声韵格律的启蒙课本。以十八部韵为内容,取材于古代诗词文赋名篇,以及各地古迹名联,具有多方面知识。每韵有各种字数,从单字对至十一字对。均为对仗工整,引经据典,寓意深刻的联句,内容充满中华道德情操和经典国学精华。


       如果他能从这些核心内容引导,必能激发广大观众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兴趣。愿意去探究,去学习古典诗词。这样才能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深入理解。从而鼓励观众不但会欣赏,甚至去尝试写作,了解创作格律诗词的规则和方法,这才是他应该起到的作用和本职所在。



       因此很多同行质疑他的文学素养和文化底蕴,但他又有那么多头衔,圈粉无数,难道是浪得虚名?此兄上次整了一首仿七绝打油诗,而被人频频喷痰。这次他以《经典咏流传》为主题,又撰一联:


       周秦  汉唐  泱泱  中华  情常忆

       曲赋  诗文  历历  经典  语更新  


       有行家立马在网上批他“不知对联声律为何物”?平心而论,他还是具备格律基本概念,只是少有写作,学艺不精。这联没错好多,唐对文,字节上平平想拗,这太基础,不该错。其他字节,平仄对,用词不太上乘,内容空泛。因其身份高贵,观众期望值高而已。笔者再凑一下热闹,接上一联:


       经史  子集  捧卷  方知  今时短

       赋诗  联词  行吟  才觉  古意长


注:集,觉为入声字,各字节平仄相对,词性相同,词意相关或相反。


       难怪上次《中国诗词大会》上,巴蜀辞赋家魏明伦先生听了包括此兄在内,几个评委谢幕赋诗,就说他们不懂格律,黄腔走板。(见作者华西都市报文)网上还出现一群专家联名要求撤换他们并致主管单位。  


       顺便说一句,笔者上次听了他们的朗诵诗,判断只有某女士的诗符合格律诗规则,并在后来的评论中予以肯定表扬。后来在《千家诗》中读到此诗,为《立春偶成·宋·张栻》所作。错爱了,特此更正。


       人无完人,不必求全责备。学无止境,亡羊补牢,未为晚也。把知识挂在嘴上不太牢靠,不操觚走笔算不上掌握。要做学问,还需砥砺于方寸,躬耕于斗室。  


       这次演唱会尽管有些瑕疵,但不会掩盖这次盛会所创新意。它将流行音乐与古典诗词相结合,而产生的巨大轰动效应,还将广泛传播。 


       以诗而歌,和歌以诗,几千年文脉,就这样绵绵不绝流传下来。浅唱低吟,不断创新,国学经典还将这样,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



       吴中远2018年2月19日

 

【作者简介】吴中远,华西医院老年医学中心-四川省第五人民医院内科主任医师,老年病专家,医系七八,华西学子。行医已有年,驱病尚无期。闲来侧身文史,兴至操觚行笔。诗词联赋,书法同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