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天师庙碑的历史价值

 奇门乔帮主 2018-03-27

                            周沐照



《新建信州龙虎山张天师庙碑》镌刻于南唐保大八年(950年),由南唐翰林学士承旨陈乔奉敕撰写。它文辞清丽,内涵丰富,是龙虎山道教众多金石铭文中历史较长的一块,所载内容对研究张道陵创教和道教龙虎宗的形成具有重大历史价值。

 

一、庙碑为张道陵炼丹肇基于龙虎山提供了有力佐证

我国的名山文化大多与神灵仙迹有缘。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旅游事业的兴起与发展,神灵仙迹成了中外游客旅游观光和探奇揽胜的理想之地。因此,一些名山主管和当地学者开始争夺神灵仙迹这块金字招牌,为当地的旅游经济服务。而张天师修道、传教等文化事象也就成了某些学者极力争论的一大课题。其论点因立足于本地,故极力否定张道陵在龙虎山炼丹肇基的历史史实,有的甚至不惜否定所有关于张道陵在龙虎山炼丹肇基的古文献资料。而张天师庙碑不仅记载了天师之祖张良“六世相韩”、“七叶佐汉”的赫赫家世,而且载明了张道陵上龙虎山炼丹肇基, 吞玉英而漱金醴”的史实,并特别载明:张道陵虽“仙踪去蜀”却“庙貌留吴”,即天师所建之草堂,所立之丹舍丹灶和传教玄坛尚遗留在龙虎山的实物和古迹

 

、庙碑载明道教龙虎宗始自于西晋永嘉

关于道教龙虎宗的始创,历史上本来早有定论。《元史·释老传》载:“正一天师者,始自汉张道陵。其后四代曰盛,来居信之龙虎山。”但某些学者却说:龙虎宗很可能始自宋大中祥符年间。也有的学者认为:张道陵后嗣入居江西龙虎山建教,大约始自晚唐。而张天师庙碑赞美龙虎山的仙山风貌后曰:“天师顷来江左,尚憩兹峰,旋指汉川,实留遗爱。”又曰:“厥后,运当典午, 年在永嘉,有美后昆,聿来遘止,遂崇真宇,以永灵风。”碑文所载的“典午”、“永嘉”,指的就是天师后裔回迁至龙虎山的具体朝代与年号。《三国志·蜀志·谯周传》云:“‘典午忽兮,月酉没兮’。典午者,谓司马也。”晋帝复姓司马,都洛阳,故后人以“典午”一词为晋王朝之代称。而“永嘉”则为晋怀帝司马炽的年号,共七年,即公元307-313年,这一年号便是第四代天师张盛自汉中回归龙虎山、始创龙虎宗的确切年代。

 

三、庙碑反映了南唐王朝与正一天师道的关系
五代十国数十年间,是中国历史上较长的一段动乱时期。《宋

史·隐逸传》云:“五季之乱,避世宜多。”这一记载同时也反映了修道之士在动乱年代归隐深山的处世哲学。南唐王朝虽然道文化纵横谈只割据东南数省,但却自称上袭大唐裔胄,夙承上圣之孕。尤其是他们併吞了闽、楚二小国之后,曾一度高唱“中兴”之调。故碑文曰:“皇帝陛下,仙李分阴,夙承上圣之孕;弊樟擢秀,实报中兴之符。”又曰:“真人者何?堂堂乎张。家藏鹊印,代富貂       珰……。”上心“寤寐通仙,阐扬道教。以为德如可尚,岂隔于古今;道之将行,必先于崇奉。乃诏执事建天师新庙于信州龙虎山。   ”当时南唐王朝除赐帑银新建张天师庙之外,又敕命将东晋时所建的“龙虎别馆”升格为三清观。保大十一年(953)因龙虎山东之云梦山发现鬼谷先生修真之残碑,朝廷又在山下建凝真观,命道士韦修然、吴宝华主持道观事务。

    史载:南唐三主虔诚崇信佛教。但从“张天师庙碑”看,他们既信佛教,同时也信奉道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